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通別五時論

聖嚴法師

通別五時論

一、認識五時的通別

原文

法華玄義云:夫五味半滿,論別,別有齊限,論通,通於初後。章安尊者云:人言第二時,十二年中說三乘別教,若爾,過十二年,有宜聞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豈可不說?若說,則三乘不止在十二年中,若不說,則一段在後宜聞者,佛豈可不化也。定無此理!經言:為聲聞說四諦,乃至說六度,不止十二年。蓋一代中,隨宜聞者,即說耳。如四阿含、五部律,是為聲聞說,乃訖於聖滅,即是其事。何得言小乘悉十二年中也。人言第三時三十年中說空宗般若、維摩、思益,依何經文知三十年也?大智度論云:須菩提於法華中,聞說舉手低頭,皆得作佛,是以今問退義,若爾,大品與法華,前後何定也。

聖嚴識:此一大段論文,均係從《法華玄義》卷十下抄錄出來,「玄義云」的數句,是智顗所說。自「章安尊者云」以下,則係章安灌頂大師以筆記者的立場,所作的「私錄異同」一長文,附於《玄義》的書末,蕅益大師除了省略數句之外,幾乎照錄了其中的一大段文章。11

語譯

智者大師於《法華玄義》中有言:至於《涅槃經》所說的五味五時及半滿二教,若論其別,則各別皆有一定的期限;若論其通,則通於華嚴之初及涅槃之後。

智者大師的弟子章安尊者有說:有人說,五時中的第二時,在連續的十二年中,都說三乘別教。假如真是如此,過了十二年後,尚有適宜聽聞三乘教的四諦、十二因緣、六度法的眾生,難道佛就不說了嗎?假如會說,那麼三乘教法就不一定止在十二年中說了;假如不說,難道在這一段時期之後,雖有宜聞三乘教法的眾生,佛也不教化他們了嗎?那是絕對沒有這種道理的。在《法華經.序品》中說:「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依據《阿含經》中的記載,佛為聲聞弟子說四諦,乃至說六度,是不止十二年的。因於如來自成道至涅槃的一代說法之中,凡遇適宜聽聞何種層次教法的眾生,便為說出何種層次的教法。例如四《阿含》及五部律,是以聲聞弟子為對象而說的,卻一直說到如來入滅時為止,便是事實,怎麼可說小乘教法都只在十二年中說的呢?

有人說:第三時的三十年中,如來都是說的空宗——《般若經》、《維摩經》、《思益經》,這是依據哪一部經文,得知是三十年的呢?

《大智度論》卷九十三〈畢定品〉云:「復次須菩提,聞法華經中說,於佛所作少功德,乃至戲笑,一稱南無佛,漸漸必當作佛。又聞阿鞞跋致品中,有退不退。又復聞聲聞人皆當作佛,若爾者不應有退,如法華經中說畢定,餘經說有退有不退。」以這樣的事實可知,佛說《大品般若經》與佛說《法華經》的時段,究竟何者在前何者在後,就無定論了。

註釋

1.「章安尊者云」:這段文字,錄自《大正藏經》三十三冊八一二頁下至八一三頁上。於「即是其事」句與「何得言小乘」句之間,章安的原文尚有:「故增一經說,釋迦十二年中略說戒,後瑕玼起,乃廣制;長阿含遊行經說,乃至涅槃」的數句文字,被旭師省略。又在「知三十年也」句與「大智度論云」句之間,章安的原文尚有:「言四十年後,說法華一乘。法華經中彌勒言:佛成道來,始過四十餘年。然不可言,法華定在大品經後,何故」12的數句文字,亦被旭師省略。略掉並無損失,全錄則更明白。

2.「人言」:此「人」是指晉代所謂「南三北七」中的隱士劉虬所說,他的五時,第一時是五戒十善的人天教,第二時是有相的三乘教,第三時是空宗的無相教。章安對其僅說別五時而未言通五時,提出批判。

3.「大智度論云」:由於《大智度論》是《大品般若經》的釋經論,既在此論提及須菩提尊者聽聞《法華經》的例子,可知佛說般若未必是在佛說法華之前了。

4.「舉手低頭,皆得作佛」:是佛在《法華經.方便品》所說的偈語:「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廣度無數眾。」

原文

論曰:智者、章安,明文若此,今人絕不寓目,尚自訛傳「阿含十二方等八」之妄說,為害甚大,故先申通論,次申別論。

語譯

智者大師及章安尊者,已有如此的明文,迄於今日的天台學派中人,竟爾絕然不去閱讀,尚且以訛傳訛地跟著亂說什麼「阿含十二方等八」的偈語,對於聖教,為害極大。因此論列,先辨通五時,次辨別五時如下。

註釋

「阿含十二方等八」:此一偈語,已在本書緒論第一節中論列過了,傳說是出於唐代的荊溪大師,而唯見載於元代的《四教儀備釋》及《四教儀集註》。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五時八教|二、何謂五時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通別五時論|二、何謂通五時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