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何謂通五時
原文
先明通五時者:自有一類大機,即於此土,見華藏界舍那身土,常住不滅,則華嚴通後際也;只今華嚴入法界品,亦斷不在三七日中。復有一類小機,始從鹿苑,終至鶴林,唯聞阿含、毘尼、對法,則三藏通於前後明矣。章安如此破斥,癡人何尚執迷!復有一類小機,宜聞彈斥褒歎,而生恥慕,佛即為說方等法門,豈得局在十二年後,僅八年中!且如方等陀羅尼經,說在法華經後,則方等亦通前後明矣。復有三乘,須歷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會歸摩訶衍道,佛即為說般若,故云:從初得道乃至泥洹,於其中間,常說般若,則般若亦通前後明矣。復有根熟眾生,佛即為其開權顯實,開迹顯本,決無留待四十年後之理,但佛以神力,令根未熟者不聞,故智者大師云:「法華約顯露邊,不見在前,祕密邊論,理無障礙。」且如經云:「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授記作佛。」如是法者,豈非妙法?又梵網經云「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坐金剛華光王座」等,豈非亦是開迹顯本耶?復有眾生,應見涅槃而得度者,佛即示入涅槃,故曰:「八相之中,各具八相,不可思議。」且大般涅槃經,追敘阿闍世王懺悔等緣,並非一日一夜中事也。
聖嚴識:這段文字,是依據智者大師的《法華玄義》所作的申論,目的是在糾正當時一般天台學者的訛傳。因為根據法華及梵網等經文所示,如來說法,唯在於應機,不在於固定的某一時段,僅說某一部經,否則即與事實不符。此種看法,在近世的學者們尚未以歷史的方法論,提出經典成立史的考證說明之前,的確非常重要。若以今天的研究而言,已由西方及日本佛教學者們,根據佛典原典語言學以及印度佛教思想史的推論,告訴我們佛教聖典的次第成立,是經過了相當長的時間;即使是最早完成的四種《阿含經》,也不是同一時代的產物,大乘經典的陸續出現,即使是初期的《法華經》等,已是佛滅之後數百年間的事。不過今人已有共識,大乘經典縱然不是出現於如來住世時代,的確仍是出於如來化世的本懷,所以不僅是佛法,尤其更能彰顯如來的悲智廣大。故以今日的觀點,來看古人的時教判釋,雖宜感念他們的貢獻,體認他們的苦心,尊敬他們的博通群經,欣賞他們組織和分析的周密細膩,但已不是要我們跟著來做同一模式的思考了。
語譯
首先說明通五時論:
1.就有一類大根機的眾生,即於此娑婆國土,能親見華藏世界盧舍那佛的實報淨土,永劫常住不滅(此見於《法華玄義》卷十下所引《像法決疑經》的內容)。因此可知,《華嚴經》的內容,也通於華嚴時段之後的根機了;即以《華嚴經.入法界品》而言,亦斷定不僅是在佛初成道三七二十一日之內說出的。
2.另有一類小根機的眾生,是指如來於鹿野苑初轉法輪,度五比丘,直到如來於拘尸那城鶴林涅槃為止,都只聽聞阿含部、律部、論部的所謂小乘三藏,可知藏教的根機,也通於五時的前後。章安尊者已做如此明白的破斥,何以尚有一類愚癡之人執迷不悟呢?
3.又有一類小乘根機的人,聽聞了有關彈斥小乘而褒歎大乘的佛法之後,便生起恥為小乘而欣慕大乘之心,佛陀即為他們宣說方等法門的經典。怎麼可能一定要局限在十二年的阿含時之後的僅僅八年之中,才說方等經典呢?且如《方等陀羅尼經》,是在《法華經》之後宣說的,由此可見,方等時亦是通於前後的。
4.還有比較利根的三乘人,需要遍歷色及心等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然後一一會歸大乘法門的摩訶衍道,佛陀對於這一類人,便說般若經典,是故《金剛仙論》卷一云:「相傳云,如來一代,成道乃至涅槃,恆說摩訶般若、華嚴、大集。」以此可知,般若時亦是通於前後的了。
5.還有一類根機已熟的眾生(人),佛陀對他們便用開權顯實、開迹顯本的法門,決計沒有要留待到成道四十年後才說的理由。不過佛陀以其神力,使得根機未熟的人聽不到而已。是故智者大師於《法華玄義》卷十下云:「法華顯露邊論,不見在前;祕密邊論,理無障礙。」且如《法華經.譬喻品》云:「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昔年聞的「如是法」,豈不就是《妙法蓮華經》呢?又如《梵網經》有云:「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坐金剛華光王座」(參看旭師的《梵網經合註》及《玄義》二書)等,豈不也就是開迹顯本的法華時呢?
6.尚有一類眾生,應於見到世尊即將進入涅槃,才能得度的,佛陀即為他們示現般大涅槃,所以有云:「八相之中,各具八相,不可思議。」且《大般涅槃經》中,追述阿闍世王懺悔等因緣,也並不是僅在一日一夜之間發生的事。
註釋
1.「大機」與「小機」:機是根機,具有潛在的可塑性者稱為根機。堪受大乘的菩薩法者,名為大機,僅能接受二乘小法所化者,名為小機。此處的「一類大機」,是指華嚴時中所攝的眾生;「一類小機」,是指阿含時中但聞小乘三藏教法的眾生。
2.「華藏界舍那身土」:「華藏界」具名「蓮華藏世界」,又簡稱「華藏世界」。這是相對於化身佛釋迦如來所居的娑婆世界,而說的報身佛所居淨土,通常稱為圓滿報身盧舍那佛,住於實報莊嚴淨土,唯法身大士得見、得親近。
唐譯八十卷本《華嚴經》卷八云:「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是毘盧遮那如來,往昔於世界海微塵數劫,修菩薩行時,一一劫中,親近世界海微塵數佛,一一佛所淨修世界海微塵數大願之所嚴淨。」可知佛的報身報土,是由於在無量劫中,親近無量數佛,修無量數大願而成就的。
法藏大師的《華嚴經探玄記》卷三,解釋「華藏」之名有云:「藏是含攝義、出生義、具德義。此中通論有二義:一由此土內含攝一切人法等諸法門故;二含攝一切諸餘剎故。」可知此一淨土,本為事事無礙、事理雙圓的華嚴境界,然於唐譯《華嚴經》卷八至卷十的〈華藏世界品〉中,是用形相來描述介紹的,大略有上下二十重,周圍十一周,復由此數,隨方各攝十方,總數一百十一,猶如天地珠網分布,構成華藏世界,毘盧遮那如來即是居住此一世界的中心。
「舍那」的梵語是毘盧舍那,或譯毘盧遮那(Vairocana)等,晉譯六十卷本《華嚴經》譯作「盧舍那」,《華嚴經探玄記》稱毘盧舍那,八十卷本《華嚴經》有〈毘盧遮那品〉,可見此二名本是一名,賢首法藏懂梵文,所以未將此二名視為兩種不同的佛身。天台家未勘對梵文,故以毘盧舍那、盧舍那、釋迦,配上如來的法身、報身、應身解釋;例如《法華文句會本》卷二十五有云:「法身如來名毘盧,此翻徧一切處,報身如來名盧遮那,此翻淨滿,應身如來名釋迦,此翻能仁。」相沿迄今,中國佛教界,多用天台家的觀點,以法身為理佛,報身為智佛,應身為事佛。甚至在每餐的食前供養,也是如此唱誦的。
3.「三七日中」:這是依據《法華經.方便品》所云:「我(如來)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因此天台家有人判說「華嚴最初三七日」。佛初成道後於三七二十一日之中觀樹思惟,出於《法華經》,而《華嚴經》的開頭只說如來「始成正覺」即以神力,「令此道場,一切莊嚴,於中影現。」未說於三七日中講完《華嚴經》。而且《華嚴經》七處九會的性質內容,絕不僅是最初三七日中發生的事。旭師亦已看到八十卷本《華嚴經.入法界品》的經文之中已有:「諸大聲聞,不能得見。」「諸大弟子雖在林中,親近世尊,不見如來自在神力。」既已有了諸大聲聞弟子的如來,當然不是最初成道的三七日中的事了。
4.「鹿苑」與「鶴林」:根據佛陀的傳記,如來是於菩提伽耶的畢波羅樹下成道,至波羅奈國的鹿野苑,初轉法輪度五比丘,最後至拘尸那城的娑羅雙樹間涅槃。天台家即判菩提樹下三七日中為華嚴時,鹿野苑為阿含時,雙樹間是在說了《法華經》之後的《涅槃經》時。但就智旭大師所見,這種講法是不正確的,因為有一類小乘根性的人,不僅在鹿野苑時代出現於佛前,縱貫如來四十多年的度眾過程中,直到佛陀涅槃,都可見到他們親近如來,只聽到小乘三藏的教授。
「鹿野苑」,亦譯作鹿野園,梵文Mṛgadāva,意為仙人論處,仙人住處,多鹿住處。《大毘婆沙論》一八三卷記載,過去有一位梵達多王,將此園林施與鹿群,故又名施鹿林。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七、《大智度論》卷十六等,均有相關的詳細資料。
「鶴林」即是娑羅雙樹的涅槃場。北涼曇無讖譯四十卷本《大般涅槃經》卷一有云:「爾時拘尸那城娑羅樹林,其林變白,猶如白鶴。」傳說世尊涅槃,人天悲傷,連同樹神也極度哀痛,娑羅樹(śāla)是闊葉喬木,葉片變白時,看來猶如白鶴滿樹,因此以鶴林尊稱世尊的涅槃道場,也有稱為「雙林」的。
5.「阿含、毘尼、對法」:這是小乘的三藏:(1)修多羅(Sūtra,經),(2)毘奈耶(Vinaya,律,舊譯毘尼),(3)阿毘達磨(Abhidharma,論,舊譯阿毘曇,意為對法,是智慧的別名)。天台宗依據《法華經.安樂行品》所云:「貪著小乘、三藏學者」句,而判鹿苑時的小乘為三藏教。依智旭大師所見,此小乘的三藏聖典,既通於鹿苑的前時,也通於鶴林的後時。
6.「方等陀羅尼經」:此經全名《大方等陀羅尼經》,共四卷,北涼沙門法眾譯,收於《大正藏經》的密教部,南嶽慧思禪師依此經而行方等三昧、證圓位,天台智者大師依之而說《方等三昧行法》一卷。
至於旭師如何見到佛說此經,是在說了《法華經》之後?係據此經卷第三的〈夢行分〉有云:「爾時寶王如來及與我(釋迦如來)身,從(王舍城外的)靈鷲山,與無量那由他大眾,前後圍繞,來至(說《方等陀羅尼經》的舍衛國祇陀林)道場。」又云:「善哉善哉!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能於我去世之後,受持讀誦陀羅尼經。」此經卷第二的〈授記分〉中,亦有佛為阿難等五百聲聞大弟子們,授記作佛云:「爾時佛告五百大弟子眾,汝等亦當各各作佛,俱同一號,號寶月王如來無所著至真等正覺。」因為在靈鷲山說的《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中,已經為五百大聲聞眾授記作佛,移駕來到祇陀林(祇樹給孤獨園)中,再一次為此五百聲聞大弟子們授記作佛。由此證明,方等經典未必都在阿含時之後與般若時之前的八年之間所說,甚至到了說《法華經》與《涅槃經》之間,也可說方等經典的。
7.「色心等世出世法」:以色心二法,總攝諸法,名義具如《法界次第初門》所說。若依據唯識學,世出世法有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共五類計百法;天台家的世出世法,僅列色法及心法,這是由蘊、處、界的三大科延伸歸納而成的,根身、器界,皆是色法,《天台四教儀》等所云十六心見道,三十四心頓斷見思習氣,成丈六身佛,皆是心法;世間的三界二十五有是色法及心法,諸佛的三身四土也是色法及心法。三乘佛法的道品次第,無不通過色心二法,方得修證。在《四教儀集解》卷下,亦有云:「六凡諸法,色心如幻如化,幻有之俗,但有名字。」這是「體色入空」之理。此處旭師是說三乘人須經歷修習色心等的世出世法道品次第,然後一一會歸大乘。在印順法師的《大乘起信論講記.懸論》末節中說:「一切,可以歸納為三:(1)色,一般稱為物質,即是占有空間的,有體質的事物。(2)心,即一般所說的精神。(3)理性,佛法中名為法性,即物質與精神的真相或真理。」也就是說以色、心、性,涵蓋了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法。
8.「三乘」與「摩訶衍道」:天台家所言三乘,是依據《法華經.譬喻品》的說法:「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求一切智……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四教儀集註》卷上則云:「聲聞以四諦為乘,緣覺以十二因緣為乘,菩薩以六度為乘;運出三界,歸於涅槃根性。」以此可知,三乘是以修證的道品等次而分的。此處以說《般若經》而使三乘人皆歸大乘的摩訶衍道,是三車家的「會二歸一」。《法華經.方便品》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乃是「會三歸一」。
「摩訶衍」是梵文Mahāyāna大乘的音譯,《大智度論》卷一○○云:「佛口所說,以文字語言分為二種:三藏是聲聞法,摩訶衍是大乘法。」《勝鬘經》云:「摩訶衍者,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教觀綱宗》此處的摩訶衍道,應係取自《大智度論》。
9.「開權顯實」與「開迹顯本」:開權顯實,出於智顗《法華文句》卷三上,是指「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以其一經而論,智顗的《法華玄義》卷六下有云,前半是開三顯一,《玄義》卷十下云,後半是開近顯遠。開迹顯本是本地垂迹的,最先出現於後秦僧肇所寫《注維摩詰經》卷第一〈并序〉有云:「非本無以垂跡,非跡無以顯本,本跡雖殊而不思議一也。」至隋代的天台智顗,便將《法華經》的全經二十八品,判作迹本二門,前十四品為迹門,後十四品為本門。智者的《法華玄義》卷七下,有云:「華開蓮現,譬開迹顯本。」此「開權顯實」,即是開三乘顯一乘,是就《法華經》所明的教法而言;「開迹顯本」,即是開近顯遠,是就《法華經》所明的佛身而言。前半部經,是說三乘一乘之教法,均係方便權巧的假施設,至「無二亦無三」才是真實法,如果不說方便教,亦難顯示真實教,所以開出方便的權教,目的是為顯露無說無示的實相法,故云開權顯實。
若就佛身而論,依《法華經.如來壽量品》說,歷經三祇百劫修行,八相成道的釋迦世尊,是方便示現的近佛、迹佛;本來常住此世間說法而又不能被顛倒眾生見到的,便是遠佛、本佛。因為眾生不知世尊「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又說:「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又有偈云:「我常住於此,以諸神通力,令顛倒眾生,雖近而不見。」也可以說垂迹是人間身的應化佛陀,本門是常住遍在的法性身佛。
有關於「開顯」之說,智者大師的《法華玄義》卷一上及下、卷五上及下、卷七下、卷十上,有詳細論列。
10.「顯露邊」與「祕密邊」:約顯露的經名及法會而言,我們的確未見世尊於成道後四十年間,宣說過《法華經》,但就祕密的義理而言,世尊在說《法華經》之前,何嘗與《法華經》的實相之教有所衝突?可知法華時,也不局限於四十年後的八年之中了。故云若約顯露邊,雖然四十年未見《法華經》,若約祕密邊,則與法華之理了無障礙。
11.《梵網經》云:此經是《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的略稱,共上下兩卷,後秦鳩摩羅什譯,近世有學者將之列為疑經,但其確為中國菩薩戒經中最受重視及弘揚最廣的一部菩薩戒經。天台宗的智顗、華嚴宗的賢首法藏、新羅的義寂及太賢,均曾為此經造疏。
此處《教觀綱宗》所引經文,出於該經卷下,原文是說,釋迦世尊「從初現蓮花藏世界,東方來入天王宮中,說魔受化經已,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坐金剛華光王座……為此地上一切眾生凡夫癡闇之人,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旭師引此經證,說明在佛說《法華經》之前,早已有了開迹顯本的思想,不僅是從世尊此身成道後開始,乃至已經下降過人間八千次往返了。
12.「涅槃」:涅槃是佛陀八相成道的最末一相,天台家將佛說法華及涅槃二經合為一時,《法華經》會三乘盡歸一乘,《涅槃經》扶律談常,攝盡一切眾生,而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因此天台宗所依的第一根本聖典是《法華經》,第二根本聖典即是《涅槃經》。
13.「八相之中,各具八相」:所謂八相,是佛的一生過程,共有八大階段,通常是指: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滅。然於《天台四教儀》,則除第三住胎而加第五降魔。所謂八相的每一相都具足八相,是八相的每一相,各各互具八相,那就前前具足後後,後後亦具足前前了,故稱「不可思議」。所以,華嚴時可通後際,法華涅槃時也可通前際。
14.「大般涅槃經,追敘阿闍世王懺悔」:通常都說,如來於涅槃之前的一日一夜之間,宣說《涅槃經》,其實《涅槃經》的內容,也不僅屬於最後一日一夜的事,例如北涼曇無讖譯出的《大般涅槃經》卷十九及二十「〈梵行品〉第八之五及六」,即有追敘阿闍世王由於逆害父王,心生懺悔,遍體生瘡,群醫束手,外道六師亦不能治,最後來見釋迦世尊,佛稱無上醫王,即為阿闍世王入月愛三昧,放大光明,往照王身,瘡苦除愈,身得安樂。這是一則相當長的故事,故非如來最後一日一夜之間發生的事。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通別五時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