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化儀四教

聖嚴法師

化儀四教

如前文的八教註釋文中所說:「化儀是如來為了適應各類眾生根器而設的教化軌道」,以其分作四類等次,故稱為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並列,合稱為八教,加上前面所介紹的五時,總名為五時八教,即是全部天台教判的綱格。

所謂化儀四教,條例如下:

一、頓教

原文

頓有二義:一頓教部,謂初成道,為大根人之所頓說,唯局華嚴。

〔旭師自註云〕:凡一代中,直說界外大法,不與三乘共者,如梵網、圓覺等經,並宜收入此部,是謂以別定通,攝通入別也。

二頓教相,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及性修不二、生佛體同等義,則方等、般若諸經,悉皆有之。

語譯

頓教有二重涵義,第一是頓教部。即指世尊初成佛道時,為大根大機的人所說,那就只限於《華嚴經》的七處八會之說了。

〔旭師自註云〕:凡在世尊一代時教之中,直接說了出世間的大乘教法而不與三乘教法相共者,例如《梵網經》《圓覺經》等,都應收入此頓教部。這就是以別五時中華嚴頓大教法做標準,來確定頓大教法的通五時;又可將通五時中說頓大教法的經典,如:梵網、圓覺等經,收攝歸併到別五時的頓教部中來。

第二是頓教相。即指《華嚴經.梵行品》所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以及理性與事修不二、眾生與諸佛同體等的道理。如此則方等諸經、般若諸經,也都有頓教相的份了。

註釋

1.「界外」與「三乘」:界外是三界之外的諸佛淨土,稱為界外國土;若能超越三界生死,亦得名為界外。然於天台家有界外教及界外土之分,界外土又有方便有餘土與實報無障礙土的差別。至於界外教,是以四教中的藏通二教為界內教,別圓二教為界外教,例如《法華玄義》卷五上有云:「若隨界外好樂,說後兩教位。」同書卷六下亦云:「三藏不說界外生。」以此可知,界內的藏通二教,僅化界內三乘人,唯別圓二教,化界外大乘菩薩。

「三乘」亦有小乘的三乘及大乘的三乘之別,小乘三乘是指聲聞、緣覺、世尊成佛之前的菩薩階段。大乘三乘是以聲聞、緣覺的二乘為小乘,菩薩為大乘,合稱為大小三乘,《法華經.譬喻品》,即以羊、鹿、牛之三車,譬喻如來的三乘教法;以大白牛車,譬喻唯一佛乘的《法華經》。此處旭師所說的三乘,是指四教中的通教,也就是三乘共十地的層次,故與界外別圓二教的梵網、圓覺等經,是不相共通的。

2.「以別定通」與「攝通入別」:以別五時的《華嚴經》唯說頓大教法做為標準,比較華嚴時以外的其餘四時中,若也有這類只說頓大教法的經典,即能判定華嚴教法的通五時可以成立,這叫作以別定通。又若將其餘四時中此類只說頓大教法的經典,收攝歸入華嚴時的頓教部中,這叫作攝通入別。華嚴時如此,其餘四時也都可如此。

3.「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此語出於晉譯《華嚴經》卷八〈梵行品〉的末段,有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這是圓頓教相的初發無上菩提心,與圓滿成就的無上菩提心,是相即相融的,此乃是因果同時論的華嚴思想。

4.「性修不二」與「生佛體同」:性與修,即是理與事、或者性與相。性修是就修證與佛性而言的,若站在漸教的立場,須經道品的事修然後證理體的佛性;今就頓教的立場而言,事相的修證和本然的理性,乃是不一不二的,性是即修之性,修是即性之修。也正由於如此,眾生與諸佛的體性相同相即,相攝相融。旭師思想的特色,便是性修不二、性相圓融,與此頓教的立場,不無關係。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通別五時論|三、何謂別五時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化儀四教|二、漸教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