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化儀四教|二、漸教

聖嚴法師

二、漸教

原文

漸亦二義:一漸教部,謂惟局阿含為漸初。

〔旭師自註云〕:凡一代中,所說生滅四諦、十二緣生、事六度等,三乘權法,並宜收入此部。

方等為漸中。

〔旭師自註云〕:凡一代中,所說彈偏斥小、歎大褒圓等經,及餘四時所不攝者,並宜攝入此部,如增上緣,名義寬故。

般若為漸後。

〔旭師自註云〕:凡一代中,所說若共不共,諸般若教,並宜攝入此部。

二漸教相,謂歷劫修行,斷惑證位次第,則華嚴亦復有之;法華會漸歸頓,不同華嚴初說,故非頓。不同阿含、方等、般若,隔歷未融,故非漸,然仍雙照頓漸兩相。

語譯

漸教亦有二重涵義:

第一是漸教部。那僅局限在《阿含經》,稱為漸教之初。

〔旭師自註云〕:凡在世尊一代時教之中,所說生滅四諦、十二緣生、事相的六度等教法,都屬於三乘的權法,一併皆宜收入此漸初部內。

方等經典,稱為漸教之中。

〔旭師自註云〕:凡在世尊一代時教之中,所說彈偏斥小、歎大褒圓等經典,以及方等時之外的其餘四時所不攝的諸經,一併皆宜攝入此漸中部內。猶如增上緣一般,因其含攝的名義比較寬廣之故。

《般若經》稱為漸教之後。

〔旭師自註云〕:凡在世尊一代時教之中,所說三乘共般若及大乘不共般若的一切教法,一併皆宜攝入此漸後部內。

第二是漸教相。是指歷劫修行的過程中,斷諸惑、證果位的次第,那就連同《華嚴經》也還是有的;至於《法華經》,是會合漸教同歸頓教,不同於《華嚴經》之初說,故不是頓教,也不同於阿含、方等、般若的三類經典,因為這三類經典,不能與《法華經》的純圓相接,故稱為隔歷未融,所以《法華經》不是漸教。可是《法華經》開前之漸頓二教,同歸《法華經》的圓頓之頓教,所以仍然是雙照頓漸二種教相。

註釋

1.「頓教」與「漸教」:若據《四教儀》所明,在五時之中,頓教攝華嚴時,漸教則統攝阿含、方等、般若的三時,唯有法華時是「開前頓漸、會入非頓非漸」的開權顯實,或名會三歸一,置《法華經》於頓漸二教之上的最高地位。

若以旭師的《教觀綱宗》所論,原則上雖然接受天台化儀四教對於所屬經典的配置,但卻提出他自己的看法,認為並非僅有華嚴才是頓教,例如梵網、圓覺等經,可收入頓教部,方等及般若諸經之中,亦有頓教相;並非僅是阿含、方等、般若的三類經典是漸教。凡是諸經典中宣說生滅四諦、十二緣生、六波羅蜜者,皆宜入漸初教;凡是諸經典中宣說彈偏斥小、歎大褒圓者,皆宜入漸中教;凡是諸經典中宣說共不共般若者,皆宜入漸後教。

若論修證次第,果位高下,稱為漸教相者,則《華嚴經》中亦有漸次的教相;法華雖稱非頓非漸,確實也先有開前頓漸,而後會入非頓非漸,故稱之為雙照頓漸兩相。此乃旭師的頓漸二教觀。

2.「歷劫修行」與「斷惑證位」:經過長時間的漸次修證,稱為歷劫修行。以三乘聖者而言,聲聞的阿羅漢,是速則三生,緩則六十劫;辟支佛是快則四生,慢則百劫;成佛則為三大阿僧祇劫,通常稱為三祇修福慧,百劫嚴相好。大小乘聖者的歷劫修行,均依道品次第,漸斷諸惑、漸歷諸位。此待後文介紹。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化儀四教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化儀四教|三、祕密教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