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定教
原文
不定亦有二義:一不定教,謂於前四時中,或為彼人說頓,為此人說漸,彼此互知,各別得益;即是宜聞頓者聞頓,宜聞漸者聞漸也。
〔旭師自註云〕:法華決定說大乘,故非不定教相。
二不定益,謂前四時中,或聞頓教得漸益,或聞漸教得頓益,即是以頓助漸、以漸助頓也。
〔旭師自註云〕:隨聞法華一句一偈,皆得受記作佛,故非不定益也。
語譯
不定教亦有二重涵義:第一是不定教。是說在前四時的諸經之中,或者有為那些人宣說頓教,而為這些人宣說漸教,他們彼此之間,互相知道,如來是為適應不同根機的人說不同層次的教法,各取所取,各自得益。也就是說,有人適宜聽聞頓教者,便聽聞頓教;有人適宜聽聞漸教者,便聽聞漸教。
〔旭師自註云〕:《法華經》在〈方便品〉中已說是「決定說大乘」的,所以不屬於不定教相。
第二是不定益。是說在前四時的諸經之中,或者有人聽聞頓教而得漸教利益,或者有人聽聞漸教而得頓教利益;此也即是以頓教補助漸教,以漸教補助頓教。
〔旭師自註云〕:經說隨聞《法華經》的一句一偈,皆能得到佛的授記作佛,所以《法華經》不屬於不定得益。
註釋
1.「決定說大乘」:此句出於《法華經.方便品》,其前後文共為一偈云:「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此中九部法,有小乘九部及大乘九部,聽聞九部經是漸教,聽聞唯一佛乘的《妙法蓮華經》是決定、是非漸非頓的純圓大乘,故不屬不定教。
2.「隨聞法華一句一偈,皆得受記作佛」:此三經句,引自《法華經》卷四〈法師品〉,原經文句是,世尊告知藥王菩薩及八萬大士說:「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接下來又說:「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所以若聞《法華經》,非得不定益,而是決定會得授記作佛之益。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化儀四教|三、祕密教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