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化儀四教|六、化儀四教的教觀

聖嚴法師

六、化儀四教的教觀

原文

約化儀教,復立三觀。謂頓觀、漸觀、不定觀。蓋祕密教,既不可傳,故不可約之立觀;設欲立觀,亦止是頓、漸、不定,三法皆祕密耳。

今此三觀,名與教同,旨乃大異。何以言之?頓教指華嚴經,義則兼別;頓觀唯約圓人,初心便觀諸法實相,如摩訶止觀所明是也。漸教指阿含、方等、般若,義兼四教,復未開顯;漸觀亦唯約圓人,解雖已圓,行須次第,如釋禪波羅蜜法門所明是也。不定教指前四時,亦兼四教,仍未會合;不定觀,亦唯約圓人,解已先圓,隨於何行,或超或次,皆得悟入,如六妙門所明是也。

〔旭師自註云〕:此本在高麗國,神州失傳。

問:但說圓頓止觀即足,何意復說漸及不定?

答:根性各別,若但說頓,收機不盡。

問:既稱漸及不定,何故惟約圓人?

答:圓人受法,無法不圓;又未開圓解,不應輒論修證,縱令修證,未免日劫相倍。

語譯

就頓、漸、不定、祕密的化儀四教而言,也立三種觀法,那便是頓觀、漸觀、不定觀。至於祕密教呢?由於其既是不可傳,故亦不能據以立觀;假如要為祕密教立觀,亦只是頓、漸、不定的三種觀法,不過都屬於祕密的性質而已。

現在這三種觀法,名字雖與三種化儀教相同,旨趣則大不相同。為什麼呢?因為化儀的頓教,是指《華嚴經》,其內涵則亦兼有化法的別教。1.頓觀,則唯就圓教根機的人而說,他們一開始發起大菩提心,便觀諸法實相,此如《摩訶止觀》所講的那樣。化儀的漸教,是指的阿含、方等、般若諸經,其內涵雖已具備化法的藏、通、別、圓四教,但是還沒有到《法華經》的開權顯實程度。2.漸觀,則也唯就圓教根機的人而說,不過理解的程度雖已圓了,修行尚須次第漸觀,此如《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所講的那樣。化儀的不定教,是指五時中的前四時,華嚴、阿含、方等、般若諸經,亦兼化法的藏、通、別、圓四教,不過仍未到《法華經》的會合三乘歸一佛乘之程度。3.不定觀,亦唯就圓教根機的人而說,他們的理解程度先已圓了,然後隨著不同的修行法門,或超或次,皆得悟入,此如《六妙法門》講的那樣。

〔旭師自註云〕:此六妙門存於高麗國,中國則失傳了。

問:看來,只要說了圓頓止觀,就已足夠,為何又要說漸觀及不定觀呢?

答:由於眾生的根性各有不同,如果僅說頓教法門,便無法將各種根機的眾生全部收攝度化了。

問:文中既有法門稱為漸觀及不定觀,為何又只就圓教根機的人說呢?

答:因為,以圓教根機的人,接受任何法門,無不成為圓法;又由於他們在未開圓解之前,不應該立即從事圓教的修證,縱然讓他們修證,也難免會落於日劫相倍的誤差了。

註釋

1.「三觀」:有天台家的三觀、華嚴宗的三觀、慈恩宗的三觀、南山律宗的三觀,而以天台三觀最受漢傳佛教徒們之所熟知,那是指三諦三觀,又名一心三觀。是以空觀觀諸法之空諦,假觀觀諸法之假諦,中觀觀諸法亦非空亦非假,名為雙非之中,觀諸法亦空亦假,名為雙照之中觀。

此處所舉,有別於一心三觀而涵蓋一心三觀。此所謂頓、漸、不定之三觀,則係配合天台智者大師的三部書:(1)《摩訶止觀》所明,是一心三觀的圓頓止觀;(2)《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所明,是漸次止觀;(3)《六妙法門》所明,是不定止觀。此三種止觀之中,圓頓止觀是從實踐觀心的最高境界為著眼;漸次止觀是由基礎而至高深、以至究竟的修證為宗旨;不定止觀是將頓漸各種法門,前後交換,任取一法門,隨意自在運用,並非在頓漸兩種止觀之外,另有別的法門,如《六妙法門》云:「以眾生機悟不同故,有增減之數分別利物。」故有次第相生的六妙門、隨便宜而不簡次第的六妙門、還有隨對治諸障的六妙門,因此而說:「或(修)(越三昧)(修九)(第禪定),皆得悟入」了。

《教觀綱宗》的這段文字,雖然簡短,確以三觀蓋羅天台宗的三種止觀,旭師雖稱《六妙法門》「在高麗國,神州失傳」(現今則已存於《大正藏經》),因其內容就是《摩訶止觀》《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兩書各十卷所說的內容,只是可以便宜運用,所以無妨旭師對於天台止觀的認知。

有關天台的三種止觀,最好自閱三書原著,否則亦宜閱讀日本天台學者關口真大博士的論文〈天台止觀的構成和特色〉,其中文譯本現收於張曼濤主編的《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五十八冊。特別是中國禪宗的修學者,也當了解此三種天台止觀,庶不至於動輒就說大悟徹底,誤入邪見迷思以及魔境鬼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還大言不慚地宣稱「自修、自悟、自作證」,究竟是修什麼法門?悟什麼境界?證什麼果位?如果熟讀了天台的三種止觀,就不致以凡濫聖了。

因為天台宗的頓觀,是由圓人,依圓解,而觀諸法實相的不思議境,《摩訶止觀》云:「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總空觀也;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總假觀也;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總中觀也。即中論所說,不可思議一心三觀。」但在《摩訶止觀》的第一至第四卷,先明六個項目:大意、釋名、體相、攝法、偏圓、方便,接下來由第五卷起,才是「正觀」,共有十項,在此十項的第一項是觀陰入界境,即含十乘觀法,其第一觀,即是觀不思議境,向後尚有真正發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識通塞、道品調適、對治助開、知次位、能安忍、無法愛等九觀。正觀的十乘觀法觀陰入界境之後,尚有觀煩惱境、觀病患境、觀業相境、觀魔事境、觀禪定境、觀諸見境、觀增上慢境、觀二乘境、觀菩薩境的九境,每一境都具足十乘觀法。可知圓頓止觀,乃是頓入、圓解、具足修行。請見附圖二(第三二八、三二九頁)。

至於漸次止觀的《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又通稱《禪門修證》,除了沒有十乘觀法的觀不思議境等,依次則有大意、釋名、明門、詮次、簡法心、方便、修證、果報、起教、歸趣,一共十門,重心是方便門及修證門。方便門中分有外方便的二十五方便,以及內方便的止、善惡根性、安心法、治病法、覺魔事;修證門分有世間禪、亦世間亦出世間禪、出世間禪、非世間非出世間禪。世間禪是指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亦世間亦出世間禪是指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出世間禪是指對治無漏,即是觀壞法的九想、八念、十想,觀不壞法的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鍊九次第定,熏師子奮迅三昧,修超越三昧。以下則與《摩訶止觀》的內容相通,故不說。因此,天台的三觀,是一體的、是互通的、是互補的,故在《摩訶止觀》中,亦常常說「具如次第禪門」,把具體的說明,讓給《禪門修證》來完成。

2.「日劫相倍」:未開圓解者修一劫,還不如已開圓解者修一日,所以令開圓解,才是急務。意思是說,對於未開圓解的人,就不應該馬上和他們論說和著手圓頓止觀的修證,不宜立即勸令他們著手圓頓止觀的修證,縱然勸令這些人修證圓頓止觀,也是無從讓他們得到圓頓利益的。所以令開圓解,才是當先的急務。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化儀四教|五、化儀四教的教部教相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化法四教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