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法四教
如前文的八教註釋文中所說:「化法是如來為了適應各類眾生程度而設的教化範圍。」以其分作四個層次,故稱為化法四教。據《教觀綱宗釋義》的前言所說:「化儀無體,全攬化法為體,則藏、通、別、圓四教,乃教之綱也。」若以此與化儀四教對比,則知前章中的頓、漸、不定三觀,乃觀之綱也。可知天台學的教觀,全部雖總為八教,而實以此化法四教為其根本。
一、為何有化法四教
原文
法尚無一,云何有四?乃如來利他妙智,因眾生病而設藥也,是思病重,為說三藏教,見思病輕,為說通教,無明病重,為說別教,無明病輕,為說圓教。
語譯
諸法的實相無相,故尚無一法可得,何以會有四種化法?此乃釋迦如來慈悲,以佛的利他妙智,因應眾生各類的病況,對症下藥,大約分為四等:對於見思二惑病重的眾生,為他們說三藏教;對於見思二惑病輕的眾生,為他們說通教;對於無明病重的眾生,為他們說別教;對於無明病輕的眾生,為他們說圓教。
註釋
1.「法尚無一,云何有四」:依據《釋義》第九條的說明,諸法的寂滅之相,不可用語言宣說,諸法從本以來,是自然寂滅的,相既寂滅,又從何而來的一和四呢?這就是所謂「識取綱宗,本無實法」。由於眾生有種種病,須給種種藥,揭其大綱,只有四類,開權顯實,究竟歸一,一為實,三為權,權實相對,皆為不得已而有言。若論本體,不但不可名四,亦復不可名一,所以說是非權非實。什麼叫作非權非實?不是說在權實之外,別有一法名為非權非實,但以權即實家之權,故即非權;實即為權家之實,故即非實。
2.「見思」、「塵沙」、「無明」:天台家將一切妄惑,結歸見思、塵沙、無明的三惑。
見思惑,亦名見修、又名四住、復名染汙無知、或稱枝末無明、通惑、界內惑等。《四教儀集註》卷上云:「見思煩惱,分別曰見,貪愛曰思。」見惑是指對於諸種邪妄的道理,起分別計度,產生我見、邊見等的妄惑。思惑是指對於人事物,起貪瞋癡等的迷情,以見惑稱為理惑,以思惑稱為事惑。見惑是迷於無常、無我等的真諦,而起常見、我見等的邪想;思惑是迷於色聲香味觸等世間事物,而起貪欲、瞋恚等的妄情。
塵沙惑,亦名化道惑,見思為三乘共惑,塵沙為菩薩教化他人之障,菩薩化眾,必須通達如塵如沙那般眾多的無量法門。然若心性暗昧,不能通達如塵如沙的無量法門,不能自在教化眾生,稱為塵沙惑,故此惑不是謂有惑體多如塵沙之數。
無明惑,又名障中道惑,障蔽中道實相之理,有別於思惑中的癡惑,癡惑是障蔽空理,屬於枝末無明,而此為迷於根本的理體,稱為根本無明。
至於如何斷此見思、塵沙及無明之三惑,留待下文介紹。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化儀四教|六、化儀四教的教觀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