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化法四教|二、三藏教

聖嚴法師

二、三藏教

原文

三藏教,四阿含為經藏,毘尼為律藏,阿毘曇為論藏。此教詮生滅四諦,亦詮思議生滅十二因緣,亦詮事六度行,亦詮實有二諦。開示界內鈍根眾生,令修析空觀,出分段生死,證偏真涅槃。正化二乘,傍化菩薩。

〔旭師自註云〕:

1.生滅四諦:苦則生、異、滅三相遷移,集則貪、瞋、癡、等分,四心流動,道則對治易奪,滅則滅有還無。

2.思議生滅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3.事六度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4.實有二諦:陰、入、界等實法為俗,實有滅乃為真。

5.析空觀:觀於地、水、火、風、空、識六界,無我我所。

語譯

所謂三藏,是指四種阿含稱為經藏,毘尼的四律五論稱為律藏,阿毘曇的六足、發智等稱為論藏。此三藏教,1.詮釋苦集滅道的生滅四諦。2.亦詮釋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憂悲苦惱等的思議生滅十二因緣。3.亦詮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的事六度。4.亦詮釋俗與真的實有二諦,是為開示界內的鈍根眾生,令之修習觀於地、水、火、風、空、識等,無我亦無我所有的析空觀,即能出離六道流轉凡夫身的分段生死,證入偏於但空之真的二乘涅槃。此教正為教化二乘,亦傍化大乘菩薩。

註釋

1.「四阿含、毘尼、阿毘曇」:合稱為三藏聖典,但亦有小乘三藏及大乘三藏的爭議,小乘三藏是指四《阿含》為經藏,《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摩訶僧祇律》為律藏,阿毘達磨的《六足論》及《發智論》為論藏,此三藏原本都是世尊所說,佛陀入滅之後由弟子們結集而成。

若依龍樹菩薩的意見,三藏唯屬小乘,大乘不具三藏,《大智度論》卷一○○有云:「三藏是聲聞法,摩訶衍是大乘法。」所以天台宗依據《法華經》的〈安樂行品〉所說「貪著小乘、三藏學者」以及《大智度論》的大乘無三藏之說,即以三藏為小乘教。可是根據小乘經量部的看法,也不認為世尊曾說過論藏,論藏是佛滅之後,弟子們所說。故於《大智度論》卷一○○也說:「佛在世時,無有三藏名,但有持修多羅(經)比丘、持毘尼(律)比丘、持摩多羅迦(論)比丘。」

旭師的《釋義》第十條,也就小乘三藏有所論列,他認為「阿含」意譯是法歸、傳所說義、無比法;因此也有通、別,通則大小二教,皆得名為阿含;別則《增一阿含》約數明法,《長阿含》明世界生起等事,《中阿含》明諸深義,《雜阿含》明諸禪法。

至於毘尼,意譯為善治、調伏、滅、律等,因此也有通、別。通則佛陀所說教法,皆名正法毘尼,經律之中也常用「正法律」來表達;別則因事所制的五篇七聚戒相,佛滅後結集成毘尼藏。再說阿毘曇,意譯為無比法、對法,亦有通、別。通則佛所說法,皆得名為阿毘曇;別則是指摩訶迦葉結集佛所論說,及諸阿羅漢所造諸論。由於旭師特重佛法的互融性,故其處處提出有通有別的看法。

2.「生滅四諦」:四諦法是對小乘淺機的人所說法門,其理則通於大小乘一切佛法。因此,天台宗依《涅槃經》卷十二〈聖行品〉之二所開示的一段話:「諸凡夫人,有苦無諦;聲聞、緣覺,有苦有苦諦,而無真實;諸菩薩等,解苦無苦,是故無苦而有真諦。諸凡夫人,有集無諦;聲聞、緣覺,有集有集諦;諸菩薩等,解集無集,是故無集而有真諦。聲聞、緣覺,有滅非真;菩薩摩訶薩,有滅有真諦。聲聞、緣覺,有道非真;菩薩摩訶薩,有道有真諦。」這是說明了凡夫、二乘、三乘、地上大菩薩等四種人,與四諦的關係。

天台智者所立四種四諦是:生滅、無生滅、無量、無作。在其《法華玄義》卷二下即說:「其義出涅槃聖行品。」以此四種四諦,配合藏、通、別、圓的四教,各各詮說一種四諦。此處的三藏教,即詮第一種生滅四諦。

依據《釋義》第十一條,解釋生滅四諦是:(1)生滅苦諦者,因為凡夫之人的三界二十五有,果報色心,都是生、異、滅的三相有為之法。(2)生滅集諦者,由於貪分、瞋分、癡分、等分的煩惱,各有二萬一千,合計八萬四千煩惱心,皆悉流動擾濁此心,由此而起善、惡、不動三有漏業,能感三界生死之苦報。(3)生滅道諦者,以戒定慧,對治貪瞋癡等,名為出世之道。(4)生滅滅諦者,滅了三界因果之有,還於真諦之無。

《釋義》問云:有為法共有生、住、異、滅四相,何以僅言生、異、滅三相,亦有言生、住、滅三相呢?答:略則但言生滅,足顯有為,廣則須言生住異滅,以表無實。生表此法先非有,滅表此法後定無,異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是暫有。

3.「思議生滅十二因緣」:天台家的生滅十二因緣,分作四階:(1)藏教詮思議生滅十二因緣,(2)通教詮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3)別教詮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4)圓教詮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藏教的觀十二因緣流轉與還滅;通教的觀十二因緣如虛空、如幻化不可得;別教的觀枝末無明為分段生死因,根本無明為變易生死因;圓教的觀無明等的煩惱,即是般若,行、有的業,即是解脫;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的苦,即是法身。有關此四種十二因緣觀,可參考佐佐木憲德著《天台緣起論展開史》。此處的思議生滅十二因緣,是可用言說的,即是《阿含經》中宣說的。旭師的《釋義》第十二條,則依唯識學的觀點解釋此思議生滅十二因緣,因其一生都是主張性宗與相宗融會,此與天台的立場略異。

4.「實有二諦」:二諦是指俗諦與真諦,三藏教所說,即是實有俗諦、實有真諦。俗諦是指五陰(蘊)、十二入、十八界等,真諦是指寂滅法。也就是說五陰等色心是實有,涅槃也是真有。《釋義》第十三條,旭師對此亦有解釋,他說三藏教但明人空,不明法空,故謂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色法心法,皆是實有法;依此實法和合,假名為人,人雖定無,法則實有,名為俗諦。要待修了人空觀,斷盡見思二惑,始滅三界的陰、入、界等俗法,復歸真空,名為真諦。

5.「界內鈍根眾生」:天台的化法四教之中,藏教及通教稱界內教,別教及圓教稱為界外教。三藏教是對沉淪於三界中的鈍根眾生宣說,教令他們斷見思惑,出離三界生死苦趣;此對於界外方便有餘土及實報莊嚴土的眾生而言,稱為界內教。天台宗又將三藏教名為界內事教,通教名為界內理教。資料見於《四教儀》及其《集註》卷下、《法華玄義》卷三上卷五上等。

6.「析空觀」:天台的化法四教,配立四種觀法,乃與化儀四教的頓、漸、不定三觀相對。化法四教為三藏教的界內鈍根眾生,令修析空觀;為通教的界內利根眾生,令修體空觀;為別教的界外鈍根眾生,令修空、假、中的次第三觀;為圓教的界外利根眾生,令修即空、即假、即中的一心三觀。此處的析空觀,是教凡夫鈍根,分析五陰身心的色法心法,如剝芭蕉樹般地,層層剖析,終歸於空,是為人空,亦名人我空,觀成則離三界分段生死。其餘三種觀法,待於後文介紹。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化法四教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化法四教|三、三藏教的六即及其修證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