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化法四教|四、通教

聖嚴法師

四、通教

原文

通教,鈍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後別圓,故名為通。又從當教得名,謂三人同以無言說道,體法入空,故名為通。此無別部,但方等、般若中,有明三乘共行者,即屬此教。詮無生四諦,亦詮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亦詮理六度行,亦詮幻有空二諦,亦詮兩種含中二諦,亦詮別入通三諦,亦詮圓入通三諦。開示界內利根眾生,令修體空觀,出分段生死,證真諦涅槃。正化菩薩,傍化二乘。

〔旭師自註云〕:

1.無生四諦:苦無逼迫相,集無和合相,道不二相,滅無生相。

2.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癡如虛空,乃至老死如虛空;無明如幻化,不可得故,乃至老死如幻化不可得。

3.理六度行:一一三輪體空。

4.幻有空二諦:幻有為俗,幻有即空為真。

5.兩種含中二諦:一者幻有為俗,幻有即空不空,共為真;是通含別二諦,故受別接。二者幻有為俗,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為真;是通含圓二諦,故受圓接。

6.別入通三諦:有漏是俗,無漏是真,非有漏非無漏是中。

7.圓入通三諦:二諦同前,點非漏非無漏,具一切法,與前中異。

8.體空觀:陰、界、入,皆如幻化,當體不可得。

語譯

聖嚴識:現將上段原文及旭師自註,混合語譯如下。

通教的鈍根人,會通於前面的三藏教,通教的利根人,會通於後面的別教或圓教,所以名為通教。又從通教的自身得通教之名,那是說三乘人,同樣都是以超越於言說之道,觀緣生無性,體入自性本空,所以名為通教。此通教並無特別指定的某部經典,但就方等諸經典及般若諸經典之中,凡屬於闡明三乘人共行的教法,便是通教。

通教:

1.詮釋無生四諦,即是苦諦無有逼迫相,集諦無有和合相,道諦乃是不二之相,滅諦則是無生之相。

2.亦詮釋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那就是說,由於無明之癡,猶如虛空,如是下推,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入,乃至緣老死,亦如虛空;因為無明如幻如化,不可得故,由是下推,行、識、名色、六入,乃至老死,亦是如幻如化,無有可得。

3.亦詮釋理六度行,即是六波羅蜜多的每一波羅蜜多,都是三輪體空。

4.亦詮釋幻有及幻有即空之二諦,那是指的幻有為俗諦,幻有即空為真諦。

5.亦詮釋兩種含中之二諦:一者是以幻有為俗諦,以幻有的即空與不空,共為真諦,這是以通教含攝別教的二諦,所以通教得受別教所接;二者是以幻有為俗諦,以幻有的即空與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為真諦,這是以通教含攝圓教的二諦,所以通教亦得受圓教所接。

6.亦詮釋別教入通教之三諦,即以有漏者為俗諦,無漏者為真諦,非有漏非無漏者為中諦。

7.亦詮釋圓教入通教的三諦,以有漏者為俗諦,無漏者為真諦,非有漏非無漏者具足一切法,一切法皆趣非有漏非無漏。

通教開示三界內的利根眾生(人),教令他們修持當體即空的觀法,即是觀五陰(五蘊)、十八界、十二入,皆如魔術的幻師所變,皆是暫時的化現,應知陰、界、入三大科和合而成的我,當體即是無自性的空。如此即能出離三界五趣的分段生死,實證真諦涅槃。此通教所化的對象,主要是大乘的菩薩,也兼化聲聞及緣覺的二乘人。

註釋

聖嚴識:此段通教的七項詮釋及體空觀,可以和前章三藏教的四項詮釋及析空觀,對比著閱讀,便可明白藏通二教的同異之處。本書的化法四教,皆以四種四諦、四種十二因緣、真俗二諦、真俗中三諦、圓妙三諦,做為層次性的思想演繹,故亦宜將後面的別圓二教所明者,對比閱讀。

1.「無言說道」:即是不需以言說表達,不能用言說表達得清楚的道理真實。此與中國禪宗所說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有類似處。此語源出於(1)《瓔珞經》卷下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2)《維摩經.見阿閦佛品》的「一切言語道斷。」(3)《仁王般若經》卷上的「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同真際,等法性。」(4)《摩訶止觀》卷五上亦有「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名不可思議境。」

由以上四種佛經祖論所說的言語道斷,可知都是指的只能用心會,不能以言表的意思。不過三種經說,是指不與言說相有關的真際法性,《摩訶止觀》則是指的十乘觀法的第一法,觀不思議境,此處的旭師所云「無言說道」,是引用《摩訶止觀》的觀點。因此靜修的《科釋》亦云:「無言說道者,非離語言文字外,另有無言說,即指語言文字,皆從緣生。」

2.「此無別部」:凡教法或部類相同的經典,可歸併在一起而稱為某教部,如頓教部中的華嚴部、漸教部中的阿含部、方等部、般若部,及非頓非漸的法華涅槃部。頓教部只用圓、別二種化法,漸教部具用藏、通、別、圓四種化法。化法的四教,則無所屬的特定經典,如三藏教,雖以《阿含經》為主要的部,但《方等經》中也有藏教的教法。別教則遍於華嚴、方等、般若三部。圓教則遍於華嚴、方等、般若、法華涅槃諸部。而通教則取《方等經》及《般若經》中屬於三乘共行的教法,為其所依的部。

3.「無生四諦」:此為《涅槃經》所說的四種四諦之第二種。第一種的生滅四諦,請參閱前文三藏教章中的註釋。天台家以四種四諦,配化法四教,故以無生四諦配通教。是說四聖諦的迷悟因果,皆悉如幻如化,非有實生實滅,生滅即是無生滅。

旭師的《釋義》第十九條,對此有所說明:因為三界的色心、依正、諸因果,名為苦諦,悉皆如幻如夢,當體全空,所以沒有逼迫相,所謂生死,即是涅槃,哪裡有什麼苦逼相呢?見思二惑的煩惱,帶動種種的有漏行業,名為集諦,既不是自生、不是他生、不是自他共生、不是無因而生,所以亦無和合相,此即所謂煩惱即菩提,哪裡有什麼苦集相呢?既已體達煩惱即是菩提,因此與道諦之間,也無二相,並非另有什麼做為能治之法的道諦了。既已體達生死即是涅槃,因此滅諦即無生相,並非另有什麼寂滅之法可以證得了。然在此通教的程度,但是「即空」,還是跟圓教中的「即中」並不相同。

4.「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依據佐佐木憲德的《天台緣起論展開史》所明,天台智顗的緣起思想,可以說是依順十二緣起說,但卻脫離阿毘達磨的公式,天台以思議生滅、思議不生不滅、不思議生滅、不思議不生不滅,配合藏、通、別、圓的化法四教的十二因緣,是天台智顗的新思想,他是依據《大般涅槃經》卷十二〈聖行品〉的四種四諦及同經卷二十七〈師子吼品〉的四智說而來,樹立了四種十二因緣及四種四諦,見於《法華玄義》卷二下解釋「境妙」之處。

該文說,所謂四種十二因緣,思議是界內法門,不思議是界外法門。在思議之下的生滅,是依因緣而生、依因緣而滅的藏教位;不生不滅是因緣無自性,終歸於空,是通教位。在不思議之下的生滅,是界外歷別的次第觀法,建立恆沙法門的別教位;不生不滅是十界互具、三諦圓融、開示不二中道的圓教位。

由於四種十二因緣,是為適應利鈍差異的眾生根機而設的,故在《摩訶止觀》卷九之下,又以十二因緣配合六時解釋:(1)華嚴頓時,為利根人說不生不滅十二因緣。(2)鹿苑時,說生滅十二因緣。(3)方等時,說生滅、不生不滅兩種十二因緣。(4)般若時,說不生不滅十二因緣。(5)法華時,正直捨方便,開權顯實,說十二因緣的中道真理。(6)涅槃時,說三粗一妙,具足十二因緣。

至於思議不生不滅的十二因緣,依據《法華玄義》卷二之下有云:「思議不生不滅十二者,此以巧破拙,中論云:為利根弟子說十二不生不滅,癡如虛空,乃至老死如虛空,無明如幻化,不可得故,乃至老死如幻化不可得。金光明云:無明體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緣和合而有,不善思惟,心行所造。」此段所引《中論》的內容,正好就是旭師自註所用文句。

《釋義》第二十條對此亦有申論:癡即無明,十二因緣的流轉與還滅名相,與三藏教無異,但以體空的智慧,了達生即非生、滅即非滅。至於「癡如虛空」等的意思,是諦觀無明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猶如虛空,但有名字,毫無實體。無明以下的行等,可以例知。至於「無明如幻化」等的意思,是說無明不是自生、不是他生、不是自他共生、不是無因生,以當體即是不可得故;喻如幻化,本不可得,故亦不可妄謂自、他、共、離而生。

5.「幻有空二諦」:是指幻有、幻有即空之二諦。《釋義》第二十一條對此的解釋是,因為三界的因果、色心、依正,悉是非有而似有,猶如幻事。指此幻有,以為俗諦,有既是幻,則是當體全空,非滅故空。指此幻有即空,以為真諦,此則真俗不二。此不同於藏教,三藏教的真諦,乃居於實有色心之外。

6.「兩種含中二諦」:《釋義》第二十二條對此的詮釋是說,所謂兩種含中二諦,便是通含別、通含圓的兩種俗真二諦。(1)所謂通教含別教,即以幻有為俗諦,仍如前註所說;幻有即空、不空為真諦,而此即空、不空之理,即是真如,其實體不空,故此即空、不空,能為眾生的迷悟所依,因此,在真諦之中,便含有別教的中道理體,所以名為通含別之二諦。(2)所謂通教含圓教,亦以幻有為俗諦,乃如前註所說;幻有即空為真諦,而此即空之理,即是如來藏,亦名為空如來藏,亦名不空如來藏;名空之時,此空即具一切法,一切法皆趣此空;言不空之時,此不空亦即具一切法,一切法皆趣此不空。如是則於真諦之中,含有圓教的圓空圓中道理,故名為通含圓之二諦。

7.「別入通三諦」:前註的兩種含中,是以通教含有別教、通教含有圓教。此註要說明由別教入於通教,下一註是說明由圓教入於通教。依據《釋義》第二十三,對此略解云:通教只云有漏是俗諦,無漏是真諦,今立非有漏非無漏句,以顯中道,則成為三諦了。此乃由於前面的以通含別之二諦,便形成這個以別入通的三諦。

8.「圓入通三諦」:這是由圓教的三諦,入於通教,即成以圓入通的三諦。《釋義》第二十四條,對此略云:通教的俗真二諦,仍如本節註7所說;今立非有漏非無漏句,以顯中道,一切法皆趣非有漏非無漏,則此非有漏非無漏亦具一切法,所以成為圓教的中諦。此乃由於前面的以通含圓的二諦,加入圓教的中諦,便成以圓入通的三諦。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化法四教|三、三藏教的六即及其修證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化法四教|五、通教的六即及其修證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