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別教
原文
別教,謂教、理、智、斷、行、位、因、果,別前藏通二教,別後圓教,故名別也。此教詮無量四諦,亦詮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亦詮不思議六度十度,亦詮顯中二諦,亦詮圓入別二諦,亦詮別三諦,亦詮圓入別三諦。開示界外鈍根菩薩,令修次第三觀,出分段變易二種生死,證中道無住涅槃。
〔旭師自註云〕:
1.教理智斷行位因果:教則獨被菩薩,理則隔歷三諦,智則三智次第,斷則三惑前後,行則五行差別,位則位不相收,因則一因迥出,不即二邊,果則一果不融,諸位差別。
2.無量四諦:苦有無量相,十法界不同故;集有無量相,五住煩惱不同故;道有無量相,恆沙佛法不同故;滅有無量相,諸波羅蜜不同故。
3.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枝末無明為分段生因,根本無明為變易生因。
4.不思議六度十度:於第六般若中,復開方便、願、力、智四種權智,共成十度。一一度中,攝一切法、生一切法、成一切法,浩若恆沙。
5.顯中二諦:幻有、幻有即空,皆名為俗;不有不空,為真。
6.圓入別二諦:幻有、幻有即空,皆名為俗;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為真。
7.別三諦:開俗為兩諦,對真為中,中理而已。
8.圓入別三諦:二諦同前,點真中道,具足佛法。
9.次第三觀:先空、次假、後中。
語譯
聖嚴識:現將上段原文及旭師的自註與《釋義》,整合著語譯如下:
所謂別教,是在教、理、智、斷、行、位、因、果的八個項目上,有別於此前的藏教及通教,也有別於此後的圓教,所以名為別教。
1.別教的能詮之教,獨被菩薩,不通於二乘,故有別於藏通二教;但亦不是圓教的一乘教法,故也有別於圓教。
2.別教的所詮之理,是真、俗、中的三諦,隔歷不融,次第而證,故有別於藏通二教的不講三諦;也有別於圓教講的稱性圓解,圓融三諦。
3.別教所證之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是次第而證,故有別於藏通二教的但有一切智和少分的道種智,而無一切種智;也有別於圓教的三智一心中得,不歷次第。
4.別教所斷之三惑,見思、塵沙、無明,也是次第而斷,故有別於藏通二教的但斷見思惑以及少分的塵沙惑,而又未聞無明惑;也有別於圓教的不斷而斷、圓斷三惑。
5.別教所修之五行,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是次第而修,故有別於藏通二教的但有聖行和少分梵行,而無其他三行;也有別於圓教的一行一切行,圓修五行。
6.別教所證的位次,是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合稱三賢)、十地(名為十聖)等,有別於藏教的七方便、四果、緣覺、菩薩的三乘位次;亦有別於通教的三乘共十地位次;也有別於圓教的一位一切位,隨舉一位,即圓具諸位。故稱別教的位次與圓教相比,是隔別「不相收」的。
7.別教的因依,是以正因佛性的一因,而迥然超出於生死涅槃的二邊之外,故有別於藏通二教之尚不知有正因佛性;也有別於圓教具足三因佛性之正因佛性、緣因佛性、了因佛性。
8.別教的果證,是指妙覺位的一個極果,不與他位相融,因其位位都不相即,直到妙覺極果,方證法身,不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等的道理,故有別於藏通二教的不知法身;也有別於圓教的同時具足法、報、化三身,而且一身即是一切身。
在此別教之中,詮釋七個項目:
1.詮釋無量四諦:即是說,四諦中的苦諦有無量相,因為十法界的眾生受苦各各不相同故;集諦亦有無量相,因為五住煩惱的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無明住地等,各各不同故;道諦亦有無量相,因為有恆河沙數的無量法門故;滅諦亦有無量相,因為法門無量,其對治的效果,度脫的眾生,滅諸煩惱的波羅蜜門,亦是無量。
2.詮釋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是釋前四住地的枝末無明為分段生死之因,第五住地的根本無明為變易生死之因。
3.亦詮釋不思議六度及十度:六度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所謂十度,是於第六度的般若之中,又開出方便、願、力、智的四種。所謂不思議,是說在一一度中,皆攝一切法,皆生一切法,皆成一切法,浩瀚如恆河沙數。
4.亦詮釋顯中之二諦:是說幻有、幻有即空,皆名為俗;不有不空為真,故名顯中二諦。此與通教的兩種含中二諦不同,別教將通教的二諦,束為俗諦,則十法界皆為俗諦所攝;別教以不有不空為真,則中道為十法界的迷悟所依,才算是真,這是明言中道為真,故稱為「顯中」。
5.亦詮釋圓入別之二諦:圓入別,即是別教被圓教所接。是以幻有、幻有即空,皆名為俗諦;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名為真諦。因為別教以真諦顯中,中是不有不空的法性而已,現在此處說的法性具一切法、一切法皆趣不有不空,則於不有不空之外,更無一法可得。
6.亦詮釋別三諦:由於顯中之二諦,合有及空,名為俗諦,不有不空,名為真諦。今將此中的俗諦分為二,便是以有為俗諦,以空為真諦;再取真諦之不有不空,名為中諦,便成為別教的三諦。其實此所謂的二諦和三諦,但有開合的差別,並無義理的增減。
7.亦詮釋圓入別三諦:圓入別,即別教被圓教所接。二諦義同前項顯中之二諦,點出真諦為中道。有即是俗,空即是真,不改別教義;不空不有,名為中諦,中諦若具一切法,便成圓教的中諦了。
別教是為開示界外的鈍根菩薩,令之修行,先空、次假、後中的次第三觀,令之出離分段及變易的二種生死,證得中道的無住涅槃。
註釋
1.「行則五行差別」:五行出於《涅槃經》卷十一:(1)聖行是菩薩行的戒定慧三學。(2)梵行是以清淨心運慈悲行,為眾生拔苦與樂。(3)天行是四天之中的義天(見《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二),菩薩由天然之理而成就妙行。(4)嬰兒行是譬喻人天小乘之行,菩薩以慈悲心,示現人天小乘的小善行。(5)病行是菩薩以大慈悲心,隨和一切眾生,同有煩惱、同有病苦。18
此五行在天台學派的詮釋,後後勝於前前:(1)戒定慧三學的聖行,是別教菩薩的十住位,乃為入空行。(2)慈悲喜捨的梵行,是別教菩薩的十行及十向位,乃為入假行。(3)依理成行的天行,是別教菩薩的初地已上位,乃為中道行。(4)從天行之體而起化他之用,示同小善,名嬰兒行,是別教菩薩的大慈之用。(5)示同煩惱病苦的病行,是別教菩薩的大悲之用。
藏通二教,但有五行中的聖行及少分的梵行,故有異於別教的五行次第行,圓教是五行互攝,一行一切行,故亦不同於別教。故將別教稱為五行差別。
2.「五住煩惱」:又名五住地惑、亦名五住地煩惱。由根本煩惱能生起枝末煩惱者,故名為住地。那就是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無明住地。此五住煩惱,若配以根本及枝末煩惱,則前四住地為枝末煩惱,第五無明住地是根本煩惱。若以枝末煩惱配見思二惑,則第一見一處住地是見惑,第二三四的欲愛、色愛、有愛的三個住地是思惑。若以三界配以五住地惑,則第一見一處住地為三界,欲愛住地為欲界,色愛住地為色界,有愛住地為無色界,無明住地為三界。可列一表。請見附圖九(第三四○頁)。
依《勝鬘經》說,煩惱有二種,即是住地煩惱及起煩惱,五住煩惱的前四種,皆為住地,因為一切的起煩惱,都是依此四種住地而起,起者,剎那心剎那相應故,與心不相應的,便是無始無明住地。一切煩惱依四住地起,然在四住地之前,更有法起四住地故,那就名為無始無明住地。
天台學家將《勝鬘經》五住地中的第一住地列為見惑,二三四的三個住地列為三界思惑;束此四個住地,列為界內的見思二惑,二乘人斷之即得出離三界。第五無明住地為界外惑,就之別立四十二品,經四十二位斷盡,便離分段與變易二種生死,得證大涅槃。
3.「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有關四種十二因緣,已在通教章的註釋「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條下,有較詳細的介紹(第一九○頁)。《法華玄義》卷二下有明四種十二因緣,亦請參閱。
旭師的《釋義》第三十一條,對於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有如下的詮釋:見思惑的枝末無明,為分段生死之因,已如藏教章中之解釋;根本無明者,乃為不了心外無法,那便是厭苦、斷集、證滅、修道,迷於中道的真實義諦,因而發起界外的偏真無漏之行也。由此引生方便土中,變易生死的識種;復緣界外無漏正受,而起涅槃法愛,深生取著,潤彼變易生死的識種,令生「有」芽,招感方便土中不思議變易生死。
又以不了心外無法,而訶棄真空,別修萬行,亦是迷於中道真實義諦,所以發起界外的入假神通行也。由此引生實報土中變易生死的識種,復緣界外的勝妙境界,而起神通法愛,深生取著,潤彼變易生死的識種,令生「有」業之芽,招感實報土中不思議變易生死,直至佛果,則十二品無明盡滅,方得永斷二種生死。
4.「分段變易二種生死」:又名二種死,依據《勝鬘經.一乘章》有云:「有二種死,何等為二?謂分段死、不思議變易死。分段死者,謂虛偽眾生;不思議變易死者,謂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意生身,乃至究竟無上菩提。」以此可知,分段生死是界內的眾生有漏之身,不思議變易生死是界外的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人的意生身。唯有無明斷盡的無上佛果位,才得二死永斷。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化法四教|五、通教的六即及其修證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