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別教的六即及其修證
原文
亦於當教,自論六即。
語譯
以上說明別教的範圍及其層次地位,現在亦須就別教本身,申論六即菩提。
(一)別教的理即
原文
理即者,但中也。真如法性,隨緣不變,在生死而不染,證涅槃而非淨,迥超二邊,不即諸法。故依圓教,判曰但中。
語譯
所謂別教的理即菩提,就是但中的理體佛性。它也就是《起信論》所說隨緣不變的真如法性,在生死之中不受染汙,證涅槃時亦非另有什麼可以清淨之物。它迥然超越於染淨的二邊,也並不即是一切諸法。故依圓教的立場,將之判為但中。
註釋
「但中」:藏教是偏真之理,通教未聞中道理體,別教是但中之理,圓教是圓中之理。別教的但中佛性,超越於真俗及空有之二邊,尚不是三諦相即圓融的中道。唯有圓教的圓中佛性,與一切法圓融無礙,即一切法,無非中道佛性。
(二)別教的名字即
原文
名字即者,解義也。仰信真如法性,凡不能減,聖不能增,但由客塵覆蔽,而不證得,須先藉緣修,助發真修,方可剋證。
語譯
所謂別教的名字即菩提,是已解但中義,得聞超越二邊,別有但中的佛性,即起信心,信仰自己本有隨生死染緣而不變的真如法性,那是在凡夫位時不可能減少,到聖者位時也不可能有什麼增加的。凡夫只是由於煩惱客塵將此真如法性覆蔽了,所以不能體證,必須藉緣,以先修空觀、假觀為方便,進而真修中觀,滅除煩惱生死,方可親證但中的佛性,即是真如法性。
註釋
「真如法性」:真如的梵文是Bhūta-tathatā,有很多的同體異名,例如自性清淨心、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等。又被譯為真如性,它是真實如常的一切諸法之體性;離虛妄故為真實,常住而不改變故為如實。故名之為真如。
主要有《起信論》與《唯識論》的兩種真如觀,《起信論》主張真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唯識論》主張真如不隨緣。天台家及華嚴家採用《起信論》的觀點,所謂隨緣真如,便是真如隨無明之緣,起九法界之妄法,雖有隨緣之妄法而真性不變。依隨緣真如,故真如即萬法;依不變真如,故萬法即真如。這是如來藏系的思想特色之一。
(三)別教的觀行即
原文
觀行即者,外凡十信位也。一信心、二念心、三精進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迴向心、八護法心、九戒心、十願心。既先仰信中道,且用生滅因緣觀,伏三界見思煩惱,故名伏忍,與通乾慧、性地齊。
語譯
所謂別教的觀行即菩提,便是外凡的十信位。所謂十信,是依《瓔珞經》所說菩薩五十二位的最初十位,那就是在聽聞別教的但中佛性、無量四諦、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等的道理之時,隨順不疑,叫作信位;且以生滅因緣觀,伏三界的見思煩惱,故名此十信為伏忍;十信的行位,和藏教的七方便位、通教的第一乾慧地及第二性地齊。
所謂十信位,現據靜權的《天台宗綱要》,介紹如下:
1.信心位:聞但中理等深信不疑。
2.念心位:於但中理,憶念不忘。
3.精進心位:為要親證但中理,先修空觀,觀真諦理,一心精進。
4.慧心位:運用智慧揀擇,離諸過失。
5.定心位:湛然寧寂,心不動搖,與真諦相應。
6.不退心位:定力日深,慧光日發,定慧互資,縱遇障難,心不退轉。
7.迴向心位:以此定慧,迴向佛地。
8.護法心位:兢兢自護,保持不失。
9.戒心位:任運防止一切過失。
10.願心位:能夠住戒自在,復以本願,遊歷十方,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凡有所作,皆隨所願。
註釋
「伏忍」與「十信」:依《仁王般若經》卷上〈菩薩行品〉所說,共有五忍云:「佛告(波斯匿)大王,諸菩薩摩訶薩,依五忍法以為修行,所謂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皆上中下,於寂滅忍,而有上下。」又說:「善男子!初伏忍位,起習種性,修十住行;初發心相,有恆河沙眾生,見佛法僧,發於十信,所謂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戒心、願心、護法心、迴向心。具此十心而能少分化諸眾生,超過二乘一切善地,是為菩薩初長養心。」這是十信位與伏忍位的依據。此位雖僅與藏教三賢四善根的七方便位齊,卻已超過藏教二乘的一切善地了。
(四)別教的相似即
原文
相似即者,內凡三十心三賢位也。
初十住者,一發心住,斷三界見惑,與通見地齊。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斷三界思惑盡,與通已辦地齊。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斷界內塵沙,與通佛地齊。此十住名習種性。
〔旭師自註云〕:研習空觀。
用從假入空觀,見真諦,開慧眼,成一切智,行三百由旬,證位不退。
次十行者,一歡喜行。二饒益行。三無瞋恨行。四無盡行。五離癡亂行。六善現行。七無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實行。此十行名性種性。
〔旭師自註云〕:分別假性。
用從空入假觀,遍學四教四門,斷界外塵沙,見俗諦,開法眼,成道種智。
次十迴向者,一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二不壞迴向。三等一切佛迴向。四至一切處迴向。五無盡功德藏迴向。六隨順平等善根迴向。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八真如相迴向。九無縛解脫迴向。十法界無量迴向。此十向名道種性。
〔旭師自註云〕:中道能通。
習中觀,伏無明,行四百由旬,居方便有餘土,證行不退。
語譯
聖嚴識:所謂別教的相似即菩提,便是內凡十住、十行、十迴向的三十心位,亦名別教菩薩的三賢位,不僅超過藏教的七方便位,也超過藏通二教的佛果位;是從通教三乘共十地的第三八人地開始,便進入別教的初住,已相當於藏教的初果。別教的七住,便是藏通二教的佛果位。別教的第八住以上,便非藏通二教所知了。
現在參考《天台宗綱要》及關口真大的《校訂天台四教儀》(見本書附圖十,第三四一頁),介紹三十心如下:
所謂十住,是以智慧之心,住真諦之理,共有十階:
1.發心住,信心成滿,廣求智慧,創發大心,即斷三界見惑,與藏教初果齊,與通教八人地及見地齊,也與圓教的初信位齊。
2.治地住,隨空觀心,淨諸六度法門,鍊治心地,與藏教二果、通教薄地齊,也與圓教的第二信位齊。
3.修行住,巧觀空有,長養眾行,與藏教三果、通教離欲地齊。
4.生貴住,生於真諦實際之家,種性清淨,與藏教四果阿羅漢、通教已辦地齊。
5.方便具足住,帶真隨俗,修習無量善根,與藏教辟支佛、通教支佛地齊。
6.正心住,成就第六般若法門,與通教第九菩薩地齊。
7.不退住,徹證無生,入於畢竟空界,與藏通二教的佛果位齊,也與圓教第七信位齊。《教觀綱宗》則說,於第七住斷三界思惑盡,與通教已辦地齊。
8.童真住,見空而不取證,悲智堅固,如人初生,天真純粹。
9.法王子住,不住於空而能入假化物,當紹佛位。
10.灌頂住,觀空無相,得無生心,以無生法水灌頂,如轉輪王太子,當紹王位,用寶瓶取四大海水,灌太子頂。
於第六正心住時,位與通教第九菩薩地齊,扶習潤生,利物行因,故即開始伏界內障礙菩薩道的塵沙惑;到了別教第七、八、九的三個住位,便開始斷界內塵沙惑,伏界外塵沙惑,並且已與圓教的第八信位齊。
此十住,名為研習空觀的習種性位,用從假入空觀,假是凡俗的虛妄,空是審實,先照於假,後入於空,故謂用從假入空觀,即見真諦;便開慧眼,了知無相無作、無生無滅之理;便成一切智,對於一切內法內名,一切外法外名,能知能解,但尚不能用諸佛道法,發起眾生善根。從此即證三不退中的位不退。以《法華經.化城喻品》所說須行五百由旬方至寶所而言,於此十住位,僅算已行三百由旬。
所謂十行位,行是進趣的意思,由此從空入假,觀無量四諦。現依《天台宗綱要》,條解如下:
1.歡喜行:初入法空,心生歡喜。
2.饒益行:常化眾生,令得法益。
3.無瞋恨行:常修忍辱,謙下恭敬。
4.無盡行:發大勇猛,行大精進,令一切眾生,至究竟涅槃。
5.離癡亂行:修定持心,不為無明之所失亂。
6.善現行:般若智照,念念現前。
7.無著行:以人法二空為方便,空諸執著。
8.尊重行:依四弘誓,運大慈悲,所願如心,為天人所敬。
9.善法行:力行真性、觀照、資成之三軌,說法授人,令人信解領受,三輪清淨,善成軌則。
10.真實行:真俗二諦,同時現前,空有雙非,顯但中理。
這十行,名為分別假性的性種性位,是能分別十法界的種種性、種種欲,無有錯謬。用從空入假觀,若住於空,便同二乘,於十行位中,觀空而不住於空,乃入於假,遍觀眾生之病,遍學四教一切法門之藥,應病給藥,令得服行。在十行中,斷界外塵沙,見俗諦理;開法眼而能明察生、住、異、滅,自、他、一、異等相,無不洞鑑。成道種智,則能分別一切假名,用諸佛道法,發起眾生善根。
所謂十迴向,迴向者,有迴因向果、迴事向理、迴自向他;理事融和,順入法界之意。今亦依《天台宗綱要》,條解如下:
1.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以無相心,於六道中,廣度眾生。
2.不壞迴向,念念不住空有二邊,歸向中道;二邊可壞,中道不壞。
3.等一切佛迴向,一切時中,依三世佛法而行。
4.至一切處迴向,以大願力,入一切佛土,供養一切諸佛。
5.無盡功德藏迴向,以常住之法,授於眾生(人),常住之法,含藏一切大乘功德故。
6.隨順平等善根迴向,行中道之善法,不落於空有二邊。
7.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觀諸眾生,或修善、或行惡,無有二相。
8.真如相迴向,以中道觀,隨順實相,出入同佛,即寂而照,常照有無。
9.無縛解脫迴向,以般若照三世諸法,理智合一,故無能照所照。
10.法界無量迴向,覺一切法,中道無相,一名入法界無量迴向。
《教觀綱宗科釋》所解,亦與此同。
此十迴向位,名為中道能通的道種性,正修中觀為道,能生佛果為種。即是修習中道第一義觀,此位已與圓教的十信位齊,伏無明惑,居方便有餘土;化他行滿,無有退轉,故證行不退。若依《法華經.化城喻品》所說,別教十迴向位,猶如全程五百由旬,到此則等於已行四百由旬。
註釋
1.「三十心」:依《四教儀》所說,這是《華嚴經》所明四十一位之中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合稱三賢位。《菩薩瓔珞本業經》則明五十二位,是在三賢位前加十信位。在十地位後、妙覺位前,加等覺位。
2.「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等:這是《瓔珞經》卷上以六種性配四十二位,即是十住習種性、十行性種性、十迴向道種性、十地聖種性、等覺性、妙覺性。五十二位中的第一科十信位,尚屬外凡位,故不入種性之流;三賢已是內凡位,便分屬三個種性;十地及等覺,是聖流之因,故屬兩個種性,妙覺是聖位之果,故為最高種性。
別教五十二位凡聖因果種性,請見附圖十(第三四一頁)。
(五)別教的分證即
原文
分證即佛者,十地聖種性。
〔旭師自註云〕:證入聖地。
及等覺性也。
〔旭師自註云〕:去佛一等。
初歡喜地,名見道位,以中道觀,見第一義諦,開佛眼,成一切種智,行五百由旬,初入實報無障礙土,初到寶所,證念不退,得無功用道,隨可化機緣,能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利益眾生。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燄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各斷一品無明,證一分中道。更破一品無明,入等覺位,亦名金剛心,亦名一生補處,亦名有上士。
語譯
所謂別教的分證即佛,即是證入十個聖地的聖種性,菩薩歷經觀行位、相似位,修空假二觀,為方便道,入中道第一義諦觀,初破一分無明惑,初證一分中道理,便是分證即佛位。此位又分二位,即是十地聖種性,以及距離妙覺佛位尚有一等的等覺性。在這之前,但稱為即,不名即佛,到了別教的分證,方稱即佛。其原因則請參閱後面圓教的六即文(第二六四頁)。
十地的位次名稱是:
1.歡喜地:這是別教菩薩經過三賢位之後破一分無明,即入見道位,是以中道觀,見第一義諦,捨凡入聖,平等雙照有無二邊。開佛眼,成就一切種智,如《法華經.化城喻品》的行了全程五百由旬,初入實報無障礙土,初到寶藏之所,證到三不退中的念不退,得到無功用道,隨順可化的眾生根機,能於百界作佛,亦以八相成道身,利益眾生。
此下的九地,參考《天台宗綱要》及《科釋》,介紹如次:
2.離垢地:以中道觀,不落二邊,以無相而入眾生界,終日度眾生,不見有眾生可度,與眾生同處,猶如虛空。
3.發光地:以中道智光,慧照無礙,入上信忍,修習諸佛道法,淨極而明生。
4.燄慧地:順於無生法忍,觀一切法,觀慧發燄,比前更極明淨。
5.難勝地:順無生忍,觀於三界,無明皆空,不但方便土塵沙已盡,即實報土與分證寂光土之無明,亦已分盡。
6.現前地:為上品柔順忍,諸法無生,觀於三世,寂滅境相,常時現前。
7.遠行地:觀諸煩惱,不有不無,當體無生,是以任運常向上地,念念寂滅。
8.不動地:修無生忍,以中道觀,捨三界有為動作之地,不再被三界的動作所動。
9.善慧地:以上品無生忍,於一一世界,學佛化度,無明將盡,智慧轉增,念念覺無生之理,即以此理,覺悟眾生。
10.法雲地:以此地證寂滅理,受佛職位,既同於不妄不變之真如,亦等於交徹融攝之法界,唯以妙法慈雲,覆涅槃之海。
以上十地,每地各斷一品無明,各證一分中道。此後更斷一品無明,即入等覺位,是於第十地的後心用觀,又斷一品無明,入等覺位;此等覺位,對於法雲地而言,已經是佛,若從妙覺位看,此位名為金剛心菩薩;望於妙覺,猶有一等,故名等覺;猶有最後一品無明,故對變易生死而言,亦名一生補處菩薩,過此一生,即補妙覺之處;由於等覺菩薩尚有一品無明未斷,故亦名為有上士。妙覺的佛位,即名無上士。
註釋
1.「上信忍」、「順無生忍」、「無生忍」:三賢位的十住、十行、十迴向,為伏忍,初歡喜地為下品信忍,第二離垢地為中品信忍,第三發光地為上品信忍。第四燄慧地為下品柔順忍,第五難勝地為中品柔順忍,第六現前地為上品柔順忍;順於無生法忍之理,故名順無生忍。第七遠行地為下品無生忍,第八不動地為中品無生忍,第九善慧地為上品無生忍。
2.「三種不退」:依天台家言,(1)別教初住至第七住,為位不退,斷見思二惑,超越三界分段生死。(2)由別教第八住至十迴向終,為行不退,破塵沙惑,於利他行,不再退失。(3)由別教初地開始,為念不退,分斷無明之惑,於中道正念,不再退失。
若以之配於圓教,則(1)初信至第七信,為位不退。(2)第八信至第十信,為行不退。(3)初住已上,為念不退。
若據唯識家言,入十住位是位不退,入初地位是行不退,入第八地是念不退。
3.「中道觀」:是天台學派的三觀之一,所謂三觀,即是空觀、假觀、中道第一義諦觀。智顗的《維摩經玄疏》卷二說:「三觀之名,出《瓔珞經》。」《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的〈賢聖學觀品〉有云:「初地已上,有三觀心,入一切地。三觀者,從假名入空,二諦觀;從空入假,名平等觀;是二觀方便道,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雙照二諦,心心寂滅,進入初地法流水中,名摩訶薩聖種性。」
4.「三眼」、「三智」、「三惑」、「三土」、「三觀」:通常所謂五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及天眼是凡夫所具;別教三賢位的十住位,用從假入空觀,開慧眼,斷見思惑,見空諦(偏真)真理,得一切智,生凡聖同居土。別教十行位,用從空入假觀,開法眼,斷界外塵沙,見假(俗)諦理,得道種智,居方便有餘土。別教從初地開始,用中道第一義諦觀,開佛眼,分斷無明,見中諦理,得一切種智,居實報無障礙土。
5.「百界」:即一百個佛國土,亦即一百個大千世界。
6.「金剛心」:依據《大智度論》卷四十五所說,是譬喻此心,「一切結使煩惱所不能動,譬如金剛山,不為風所傾搖。」然依天台家所見的金剛心,乃為觀心最明利,是菩薩的最後心,也即是等覺位,此心分為前中後三個段落,金剛後心,便是無間道,剎那即登妙覺的佛位。《四教義》卷十云:「即是邊際智滿,入重玄門,若望法雲名之為佛,望妙覺名金剛心菩薩,亦名無垢地菩薩。三魔已盡,餘有一品死魔在,斷無明習也。」《四教儀》亦云:「更斷一品(無明),入等覺位,亦名金剛心,亦名一生補處。」《教觀綱宗》所用者,與《四教儀》同。
7.「一生補處」:依據《菩薩本業經.十地品》,是以十地住的第十地住,稱為補處。《阿閦佛國經》卷上,是以住於兜率天的最後生菩薩,名為一生補處。因此,當來下生人間成佛的彌勒菩薩,是此界的一生補處。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的一生補處,都是指的等覺位菩薩。
(六)別教的究竟即
原文
究竟即佛者,妙覺性也。
〔旭師自註云〕:妙極覺滿。
從金剛後心,更破一品無明,入妙覺位,坐蓮華藏世界,七寶菩提樹下,大寶華王座,現圓滿報身。
〔旭師自註云〕:量同塵剎,相好剎塵。
為鈍根菩薩,轉無量四諦法輪。
語譯
所謂別教的究竟即佛,就是妙極覺滿的妙覺性,也就是佛果位。這是從等覺位的金剛後心,再破最後一品無明,便進入妙覺位,坐在蓮華藏世界、七寶菩提樹下的大寶華王座上,現圓滿報身;此佛身量高大、周遍,量等塵剎國土,相好之多亦等剎塵之數。此身是為界外鈍根菩薩,轉無量四諦法輪。
註釋
1.「一品無明」:無明共有四十二品,別教但破前十二品,即是從初歡喜地至妙覺地,然其僅與圓教五十二位的第二行位齊,故以圓教菩薩而言,尚有三十品待破。若細分之,十地菩薩的每一地,各各皆有下中上三品,十地之中,即有三十品無明。共計四十二位,每位三品,全部則有一百二十六品無明。
2.「蓮華藏世界」:即是華藏世界海,表十方法界,悉在其中。
3.「鈍根菩薩」:由於其迷於中道第一義諦力較重故,必須次第修證,始能迂迴通向寶所,對圓人而言,名為鈍根。
(七)別教的修證果位
原文
此教名為獨菩薩法,以界外道諦為初門。
〔旭師自註云〕:藏通道諦,即界外集;藏通滅諦,即界外苦,故以界外道諦治之。
無復二乘而能接通。通教三乘,既被接後,皆名菩薩,不復名二乘也。
語譯
此別教,名為唯獨屬於菩薩法門,在四聖諦中,是以界外道諦為初門。藏教以苦諦為初門,通教以滅諦為初門,圓教將以界外滅諦為初門。此別教以界外道諦為初門的原因,是為對治藏通二教的界內道滅二諦。藏通二教的界內道諦,正是別教的界外集諦,藏通二教的界內滅諦,正是別教的界外苦諦。別教既是界外大教,故已無復二乘;既無二乘,當然亦無通教三乘。通教三乘,既已被接入別教和圓教,應皆名為菩薩,故也失去二乘之名了。
(八)別教的十法成乘
原文
十法成乘者,一緣於登地中道之境,而為所觀,迥出空有之表。二真正發心,普為法界。三安心止觀,定愛慧策。四次第遍破三惑。五識次第三觀為通,見思、塵沙、無明為塞,傳傳檢校,是塞令通。六調適三十七道品,是菩薩寶炬陀羅尼,入三解脫門,證中無漏。七用前藏通法門,助開實相。八善知信、住、行、向、地、等、妙,七位差別,終不謂我叨極上聖。九離違順強軟二賊,策十信位,入於十住。十離相似法愛,策三十心,令入十地。
語譯
所謂別教的十法成乘,即是十乘觀法,與藏通二教,名同實異。
1.觀境,是緣於登初地的中道之境,為所觀境。這是第一義觀境,其於信、住、行、向位中,習中觀,伏無明,都是中道觀的方便,稱為緣修位;登初地後,用中道第一義諦,破一品無明,是為真修位,故以迥出空有二邊的中道第一義諦,為其所觀境。
2.真正發心,是以緣無量四諦,普為法界眾生,興起〈四弘誓願〉。
3.善巧安心止觀,不但修止、不味著禪定,應亦修觀;然亦不但修觀,否則心易浮動,故宜雙修止觀,不相捨離,名為定愛慧策。
4.破法遍,即是遍破見思、塵沙、無明的三惑。
5.識通塞,以空、假、中的次第三觀為通,以見思、塵沙、無明的三惑為塞,位位相傳,輾轉檢點計核,不得稍有疏忽。
6.道品調適,《摩訶止觀》卷七上有引「大集云:三十七品是菩薩寶炬陀羅尼」句,故於別教菩薩,亦修三十七道品做為調適,以之入空、無相、無作的三解脫門,證中道無漏的實相。
7.對治助開,如果已修三十七道品,仍不能證得中道無漏,便得用藏通二教的種種事相法門,助開三解脫門,以證中道實相第一義諦。
8.知位次,如能善知菩薩修證的道品行位次第,共有七等,那就怎麼也不致於以凡濫聖,亂說我已超凡入聖甚至已登佛位了。
9.能安忍,既知位次,又須遠離違者強及順者軟的二類心賊;對諸逆境及順境,均不起瞋愛之心,方能由十信位而進入十住位。
10.離法愛,不於相似位的十住、十行、十迴向,起法愛心,離此法愛,策勵從三賢位的三十心,進入十地。
註釋
「三十七道品,是菩薩寶炬陀羅尼」:因為《大智度論》卷十九說:「問曰:三十七品是聲聞辟支佛道,六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道,何以故於菩薩道中說聲聞法?答曰:菩薩摩訶薩應學一切善法、一切道。」也說四念處、八正道,都是大乘菩薩法。故到別教菩薩,乃至圓教菩薩,依舊得用藏通二教的事相法門,例如用五停心、四念處、乃至三十七道品等,來對治助開。至於「寶炬陀羅尼」,《科釋》引用湛然的《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四之二以圓(教)無作道品釋之,乃云:「具足佛法名之為寶,遍照法界名之為炬,總持一切名陀羅尼。」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化法四教|六、別教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