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圓教
原文
圓教,謂圓妙、圓融、圓足、圓頓,故名圓教。所謂圓伏、圓信、圓斷、圓行、圓位、圓自在莊嚴、圓建立眾生。
此教詮無作四諦,亦詮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亦詮稱性六度十度,亦詮不思議二諦,亦詮圓妙三諦,開示界外利根菩薩,令修一心三觀,圓超二種生死,圓證三德涅槃。
〔旭師自註云〕:
1.圓妙:三諦圓融,不可思議。
2.圓融:三一相即,無有缺減。
3.圓足:圓見事理,一念具足。
4.圓頓:體非漸成。
5.圓伏:圓伏五住。
6.圓信:圓常正信。
7.圓斷:一斷一切斷。
8.圓行:一行一切行。
9.圓位:一位一切位。
10.圓自在莊嚴:一心三諦為所莊嚴,一心三觀為能莊嚴。
11.圓建立眾生:四悉普益。
12.無作四諦:陰入皆如,無苦可捨;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
13.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無明、愛、取,煩惱即菩提,菩提通達,無復煩惱,即究竟淨了因佛性也。行、有,業即解脫,解脫自在緣因佛性也。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苦即法身,法身無苦無樂是大樂,不生不死是常正因佛性也。故大經云十二因緣,名為佛性。
14.稱性六度十度:施為法界,一切法趣施,是趣不渦等。
15.不思議二諦:幻有、幻有即空,皆為俗;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為真;真即是俗,俗即是真,如如意珠,珠以譬真,用以譬俗,即珠是用;即用是珠,不二而二,分真俗耳。
16.圓妙三諦:非惟中道具足佛法,真俗亦然,三諦圓融,一三三一,如止觀說。
17.一心三觀:照性成修,稱性圓妙,不縱不橫,不前不後,亦不一時。
語譯
聖嚴識:圓教的圓義,源出於晉譯六十卷本的《華嚴經》卷五十五所說:「爾時如來,知諸眾生應受化者,而為演說圓滿因緣修多羅。」又云:「顯現自在力,演說圓滿經。」天台家依之判圓為化法四教的第四最上教法,華嚴宗判圓為五教的第五最上教法。就天台家言,圓融及圓滿是圓體;圓頓是圓位;三諦相即的實相不可思議是圓妙。若依《四教義》卷十一所說,出於圓教之法,共有八種,稱為八圓,那就是教圓、理圓、智圓、斷圓、行圓、位圓、因圓、果圓。此與《教觀綱宗》所說的略有出入。現在參考《天台宗綱要》及《科釋》二書,整合《教觀綱宗》原文及旭師的自註,語譯介紹如下:
所謂圓教,是三諦圓融,不可思議,稱為圓妙;三一相即,無有缺減,稱為圓融;圓見事理,一念具足,稱為圓足;體非漸成,稱為圓頓,因此而名為圓教。
所謂圓伏五住,名為圓伏;圓常正信,名為圓信;一斷一切斷,名為圓斷;一行一切行,名為圓行;一位一切位,名為圓位;一心三諦為所莊嚴,一心三觀為能莊嚴,名為圓自在莊嚴;以四悉檀,普遍利益一切眾生,名為圓建立眾生。
此圓教,詮釋無作四諦,那就是因為五陰和十二入皆是真如,故亦無苦可捨;無明和塵勞的煩惱,即是菩提,故亦無集可斷;邊見及邪見,都即是正直的中道,故亦無道諦可修;生死即是涅槃,故亦無滅諦可證。
此圓教亦詮釋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那就是由於無明、愛、取等三支,是煩惱道,就是菩提,而菩提是通達的般若,煩惱便不存在,那就是究竟清淨的了因佛性。行、有二支,是業道,業即解脫,便是解脫自在真我的緣因佛性。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等的七支,是苦道,苦即法身,法身是無苦無樂的大樂,也是不生不死的真常,那就是正因佛性,所以《大般涅槃經》有云:「十二因緣,名為佛性。」在此項下,是以十二因緣配釋果位的般若、解脫、法身的涅槃三德,以及常、樂、我、淨的涅槃四德,也配釋因位的了因、緣因、正因的三因佛性,因此而名為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
此圓教亦詮釋稱性六度及十度。有別於藏教明事六度,通教明理六度,別教明不思議六度及十度。圓教則名為稱法界性而行的六度十度,六度十度的每一度中,各各全是法界,具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如以布施度而言,稱法界性而行布施:施為法界,一切法趣施,是趣不過,是假義;施尚不可得,是空義;何況當有趣及有非趣,是中義。以此類推六度十度,亦皆稱法界性而行六度十度:六度十度為法界,一切法趣六度十度,是趣不過,是假義;六度十度尚不可得,是空義;何況當有趣及有非趣,是中義。
圓教亦詮釋不思議二諦。此不同於藏教明實有二諦,通教明幻有、空二諦,通含別和通含圓之二諦;別教明顯中二諦,圓入別二諦。圓教的不思議二諦,是說二諦皆具諸法。俗諦是六凡法界的幻有,以及出世間諸法的幻有即空。真諦是一切法趣有趣空,以及一切法趣不有不空。真即是俗,俗即是真,真俗相即;如如意寶珠,珠是真,用是俗,即珠是用,即用是珠,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世間及出世間法,三千性相皆是俗諦;而其三千性相,無非實相的真諦。真諦的理性,具足三千性相,名為理具;俗諦的事相,顯示三千性相,名為事造。由於俗諦即是真諦,所以事造三千即是理具三千;由於真諦即是俗諦,所以理具三千即是事造三千。理具與事造的兩重三千,同居一念,便是天台家的一念三千。
圓教亦詮釋圓妙三諦。此亦不同於藏教的但明二諦不論三諦;不同於通教的明別入通三諦及圓入通三諦;不同於別教的明別三諦及圓入別三諦。圓教所詮的圓妙三諦,是說非但中道實相,具足佛法實相,就是俗諦及真諦,亦皆具足佛法實相,如《四教儀集解》卷下所說:「三諦圓融,不可思議,名為圓妙。」也就是俗、真、中的三諦相即:一即三、三即一的實相不思議,稱為圓妙三諦。
此圓教是為開示界外的利根菩薩,故也不同於別教是為開示界外的鈍根菩薩。圓教令界外利根,修一心三觀,即是圓人於因地依性德而起修德。在吾人的現前介爾一念六識妄心之中,體具三千諸法,即空、即假、即中的圓妙三諦。也就是一切眾生的每一念中,本來具足三諦,稱為性德,一心三觀,稱為修德。依此圓妙三諦的性德,而起一心三觀的修德,名為依性起修;修德功深,性德便顯。所謂一心三觀,便是照性德而成修德,依這種稱性的圓妙三諦,而修一心三觀,而成涅槃三德。三諦相即,就如梵字的伊(∴)字三點,不縱不橫、不前不後,亦不一時。依圓妙三諦的性德,修一心三觀的修德,便能圓超分段及變易的二種生死;便能圓證法身、般若、解脫的涅槃三德,圓妙三諦是因,涅槃三德是果;三諦如伊字三點,而此涅槃三德,亦如伊字三點,不縱不橫、不前不後,亦不一時。此便大異於別教所說:法身本來具足,般若漸次修成,解脫最後始滿了。
註釋
1.「三諦圓融」:是說,真諦泯一切法,俗諦立一切法,中諦統一切法。圓具三諦是在三諦的任一諦中,均具足三諦;圓融三諦,是在三諦的任何一諦,皆遍於三諦。此即稱為「三一相即」。
2.「圓見事理,一念具足」:所謂圓見事理,是說事造三千及理具三千,即於凡夫的現前一念妄心之中,本來圓滿具足,故稱為圓足。至於一念三千,是由十法界的每一法界,各各皆具足十法界,即成為百法界;百法界的每一法界,各各皆具足十如是,即成為百界千如;十如是之名,出於《法華經.方便品》所說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以此千如是各各皆有三世間的差別性相,所以成了一念具足三千性相,簡稱一念三千;所謂三世間,便是《大智度論》卷七十所說的五眾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
3.「體非漸成」:這是圓頓成就的圓位。若以三諦為立教之體,遍於一切,名為「教體本周」;三諦乃天然之性德,非造作所成,名為「非漸次成」,故合稱為「體非漸成」。
4.「圓伏五住」:何謂五住煩惱?已在前面別教章的註釋中介紹過了。圓教根性的人,初聞圓教名字,即悟圓理,便能用一心三觀,觀一境三諦。境智相應,五住煩惱不伏而伏,名為圓伏。
5.「圓常正信」:既已圓伏五住煩惱,便於念念之中,得見圓融三諦,而常生正信,《四教儀集解》卷下云:「信一切法,即空假中,名為圓信。」
6.「一斷一切斷」:既信一境三諦之理,從此進修,便能不斷而斷,斷五住惑,開佛知見,住大涅槃,故名為圓斷。
7.「一行一切行」:也是依一境三諦而修,隨觀一境,皆即三諦,隨修一行,即具一切諸行,不動不寂,念念與中道第一義諦相應,故名為圓行。
8.「一位一切位」:圓人證初住時,即具一切諸位之功德,乃由於圓位的位位之間,都是相融相攝,行布不礙圓融,故名為圓位。
9.「四悉普益」:於藏、通、別之三教,雖亦論及以四悉檀利益眾生,唯其收機尚未普及。圓教人則自行既圓,利他亦普,故稱四悉普益。
10.「一心三觀」:即是於一心之中圓修空假中三觀,又名圓融三觀、不思議三觀、不次第三觀。唯是圓教利根菩薩所修,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亦於一觀之中,三觀相即,互不妨礙。此原出於《大智度論》所說的三智一心中得,再配以《中論.觀四諦品》的「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śūnyatā亦譯作無),亦為是假名(prajñapti),亦是中道(madhyamā-pratipad)義」的四句偈,便構成了天台家的一心三觀之說。具體的文獻是智顗的《摩訶止觀》卷五上有以下的一段說明:「若法性無明,合有一切法,陰、界、入等,即是俗諦;一切界、入,是一法界,即是真諦;非一非一切,即是中道第一義諦。如是遍歷一切法,無非不思議三諦云云。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緣所生法』,是為假名假觀也;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說即是空』空觀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觀。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總空觀也;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總假觀也;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總中觀也;即中論所說不可思議一心三觀。」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化法四教|七、別教的六即及其修證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