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圓教的六即及其修證
原文
正約此教,方論六即。
〔旭師自註云〕:前三雖約當教,各論六即,咸未究竟;以藏通極果,僅同此教相似即佛;別教妙覺,僅同此教分證即佛。又就彼當教,但有六義,未有即義,以未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也。是故奪而言之,藏通極果、別十迴向,皆名理即,以未解圓中故;登地同圓,方成分證。
語譯
真正的六即,其實是就圓教而說的。因為此前的三教,雖就其各自的當教,也各自都說了六即,然都未算究竟;藏通二教的最高佛果位,僅同於此圓教的相似即佛位;別教的妙覺佛果位,也僅同此圓教的分證即佛位。再說,就彼三教自身而言,但有六的意思,尚未有即的意思,以其尚不知如《華嚴經.夜摩天宮品》所說「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之故。今以圓教的究竟義而言,藏通二教的佛果位,以及別教的十迴向位,皆算是理即佛,以彼等尚未了解圓滿中道是什麼哩!別教登了初地,才算是成了圓教的分證即佛。
註釋
德義的《教觀綱宗贅言》卷下云:「六即義蘊大經,名出智者。止觀(卷)一引(《大般涅槃經》卷七)如來性品云:譬如貧人家有寶藏,而無知者,知識示之,即得知也。耘除草穢,漸漸得近,近已藏開,盡取用之。經文甚廣,大師撮略而引,輔行委釋。義雖蘊經,諸師莫知,吾祖深悟圓宗,發明此義,故於(摩訶)止觀發大心中,約六即顯是。觀經疏中約六即釋佛。荊溪云:此六即義,起自一家,深符圓旨。」
又說智者立六即,有二義:1.為顯圓,詮諸法事理不二,生佛同體,免生退屈,故名即字,雖全體是,其迷悟因果之相則各不同,免生增上慢,故名六字。2.為革除文字法師及暗證禪師之蔽,世間暗證禪人,不事修行,唯云即心是佛,不辨階位深淺,多濫上聖,為救此蔽,故明六位。另有文字法師,唯守名相,不事實修,並以實證無份,為此輩人,故名即字,曉以六而復即。
(一)圓教的理即
原文
理即佛者,不思議理性也。如來之藏,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隨拈一法,無非法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在凡不減,在聖不增。
語譯
所謂圓教的理即佛,《摩訶止觀》卷一下,名六即佛為六即菩提。理即便是不可思議的理性,一切眾生無不具足,就是尚未了知。其實那便是《起信論》所說的如來藏,亦即隨緣的真如。此理性的真如如來藏,隨緣之義,已在解釋別教章的理即項下,有所申論。彼處只說隨緣不變,圓教則更說不變隨緣,以表理性與事相,相融相即。由不可思議的理性來看,隨時所拈的任何一項法相,無非全體的一真法界,所以如《華嚴經》說的一樣:即此現前一念心、與諸佛心、及一切眾生心,三者之間無有差別,現前一念的妄心即是不可思議的理性,諸佛之心即是不可思議的理性,一切眾生之心亦即是不可思議的理性,只是佛已圓悟此理性,眾生猶未悟得此理性。不過,無論迷悟,此理性是不會變動的,在凡夫位時不減分毫,到佛果位時不增分毫。
註釋
「如來之藏」:如來藏是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三大系之一,與中觀、唯識,同為近代佛教學者之間所重視和探討的大主題,日本東京大學的高崎直道博士,是如來藏的專家,我國印順法師雖以中觀為其立場,但亦撰有《勝鬘經講記》、《大乘起信論講記》及《如來藏之研究》等書,印老舉出如來藏的主要經典有《如來藏經》、《大般涅槃經》、《大法鼓經》、《勝鬘經》、《無上依經》、《不增不減經》、《密嚴經》等十六種,主要的論典則有《寶性論》、《佛性論》、《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等三種。聖嚴亦有一冊《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
至於如來藏的意涵,《勝鬘經.法身章》說:「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這是以如來的法性身,稱為如來藏。
《如來藏經》也說:「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眾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但彼眾生,煩惱覆故。」並且舉了九個譬喻,強調「一切眾生,有如來藏」。所謂九喻是:1.未敷花內,無量化佛,結跏趺坐,2.蜜在巖中,3.粳米未離皮糩,4.真金墮不淨處,5.貧家有珍寶藏,6.菴羅果內種子不壞,7.有人以弊物裹金像棄於曠野,8.貧賤醜女懷孕貴子,9.鑄師鑄造金像倒置地下,外雖焦黑,內像不變。
如前註所引用的《大般涅槃經》卷七,則將如來藏與佛性、如來藏與常樂我淨涅槃四德之我德,賦予相同的意涵說:「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善男子!如貧女人舍內,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無有知者。時有異人,善知方便,語貧女人:我今雇汝,汝可為我芸除草穢……是人即於其家掘出真金之藏……眾生佛性亦復如是,一切眾生不能得見,如彼寶藏,貧女不知。」這段經文,非常重要,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思想,即出於此,佛性即是如來之藏,佛性思想的影響力,更大於如來藏。在如來藏系的諸宗之間,一般大眾,都信有佛性,但尚不太明白如來藏的意涵。
在《勝鬘經》的〈空義隱覆真實章〉中,說明如來藏有空與不空二種:「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恆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又於〈自性清淨章〉中說:「生死者,依如來藏;以如來藏故,說本際不可知。世尊,有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又說:「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此自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不思議如來境界。」又於〈法身章〉中說,如來藏有在纏與出纏的二種。
以此可知,《勝鬘經》所說的如來藏,有兩類不同性質的功能:空與不空,是跟理體及功德有關,如來藏的體性是空,如來藏的功德不空;空是空諸煩惱,不空是過於恆河沙數的不思議佛法。又說生死及法身,即依如來藏、即是如來藏,自性清淨而被生死所依;在纏如來藏即為生死所依,出纏如來藏即是體性功德。此雖未說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確已經有了隨緣的意涵。故到《大乘起信論》中,便說真如有「如實空、如實不空」的二義。若以《大乘起信論》的真如如來藏與《勝鬘經》所說的如來藏對照,請見附圖十一(第三四二頁)。
天台宗屬於如來藏系統,唯於智者的撰述中,尚未引用《起信論》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句法,到《十不二門指要鈔》,始見此句子,《教觀綱宗》則亦採用。
(二)圓教的名字即
原文
名字即佛者,聞解也。了知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理具事造,兩重三千,同在一念。如一念一切諸念,亦復如是。如心法,一切佛法、及眾生法,亦復如是。
語譯
所謂圓教的名字即佛,是指聞解一切眾生皆有不思議的理性,因而了知如《摩訶止觀》卷一上所說:「繫緣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己界及佛界,眾生界亦然。」亦即了知,理具三千的性相及事造三千的性相,同在現前一念的妄心之中;一念如此,具足兩重三千,一切諸念,亦復如此,念念具足理具事造的兩重三千。現前一念的心法,是如此地具足理具事造兩重三千,一切諸佛之法以及一切眾生之法,亦復如是,同樣具足理具事造的兩重三千。若於聞佛說法,能作如此了解者,便得稱為名字即佛。
註釋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教觀綱宗贅言》卷下云:「一色一香,文出大品。」這是說明,眾生的心法,即是中道實相的第一義諦,若能理解到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便可領受個中的道理。
事實上心法如此,色法也是如此。在前面所說的三世間中,五陰世間及眾生世間,是色與心的結合體。國土世間,又名器世間的山河大地,包括一花一葉、一沙一塵,用眼根及鼻根接觸這個國土世間,便各各都是一色一香了。既然兩重三千,都在現前一念中,三世間也都在現前一念中,三世間的國土世間,當然也在現前一念中,國土世間的任何一物的一色一香,無不都在現前一念中。
既知現前一念即是理具事造兩重三千的中道第一義諦,一色一香當亦無一不是中道第一義諦了。
(三)圓教的觀行即
原文
觀行即佛者,五品外凡位也。一隨喜,二讀誦,三講說,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圓伏五住煩惱,與別十信齊,而復大勝。
語譯
所謂圓教的觀行即佛,雖然是即佛,仍須修行,此在圓教是外凡的五品弟子位,是圓教八位的第一位。所謂五品,見於《法華經》卷五〈分別功德品〉,那便是:1.隨喜品,聞實相法,信解隨喜。2.讀誦品,更要讀誦《法華經》,以助觀解。3.講說品,又名說法品,說自內解,導利他人。4.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以助觀心。5.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自行化他,觀行轉勝。在此觀行即佛位中,便能圓伏五住煩惱,不伏而伏。此位是與別教的十信位齊,唯於別教的十信位中,僅伏見思二惑,與藏教的世第一位齊,圓教的五品弟子位,則能不伏而伏,圓伏五住煩惱,見思二惑僅是五住之中的前四住地,即是枝末煩惱,圓教五品弟子位的觀行位中,已能圓伏枝末煩惱,以及第五無明住地的根本煩惱,所以較之別教的十信位,殊勝得多了。
註釋
「五品外凡位」:亦名五品弟子位,即是圓教的觀行即佛位。天台宗所說的「即佛」,之所以要分為六等,是在表明「即佛」並不等於不用修行就一步成佛,只是說每一個位次,都融通佛的位次,每一個位次的所修功德,都是成佛的功德。因此在《四教儀》的「五品弟子位」項下要說:「今雖然即佛,此是理即,亦是素法身,無其莊嚴,何關修證者也。我等愚輩,纔聞即空,便廢修行,不知即之所由。」《贅言》卷下引《止觀》卷一下云:「若但聞名口說,如蟲食木,偶得成字,是蟲不知是字非字,(既不通達,寧是菩提?)必須心觀明了,理慧相應,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是名觀行即。」故其雖為圓人已聞圓理,仍得從五品弟子位起修。
五品屬於外凡,圓教的行位,有六即、八位、凡聖之別,請見附圖十二(第三四二頁)。
六即中的理即佛,如金在鑛,如貧女懷孕貴子,尚未起用,亦未自知。名字即佛,則已聞得並且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之理,唯其尚待解後起修。觀行即佛名為五品弟子位,便是聞知圓理而起圓修隨喜、讀誦、講說、兼行六度、正行六度,因此圓伏五住煩惱,始得進入圓教八個行位的第一位。由於尚屬外凡,未及師位,故名五品弟子位。
(四)圓教的相似即
原文
相似即佛者,十信內凡位也。
〔旭師自註云〕:名與別十信同,而義大異。
初信,任運先斷見惑,證位不退,與別初住、通見地、藏初果齊。二心至七心,任運斷思惑盡,與別七住、通已辦、藏四果齊,而復大勝,故永嘉云:「同除四住,此處為齊,若伏無明,三藏則劣也。」八心至十心,任運斷界內外塵沙,行四百由旬,證行不退,與別十向齊。
語譯
所謂圓教的相似即佛,《摩訶止觀》卷一下云:「逾觀逾明,逾止逾寂,如勤射隣的,名相似觀慧。」便是實大乘圓教的十信內凡位。別教的十信,是外凡位,圓教的十信是從別教的初住至十迴向的三十心,即是別教三賢位,包括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故其內涵與別教大異。何況別教的十信位,僅伏見思二惑,圓教的十信位,不唯已斷盡三界的見思二惑,也斷塵沙惑,並伏無明惑。
圓教初信位,任運自然,先斷見惑,證位不退,相當別教的初住位、通教第四見地,與藏教的初果齊。
從第二信位至第七信位,任運自然,斷盡思惑,即與別教第七住、通教第七已辦地、藏教四果齊。而以圓教界內,位位圓伏圓斷三惑,比起前面的三教,僅斷見思、習氣,未及塵沙、無明,所以圓教大勝藏、通、別的三教。
玄覺禪師的《永嘉集》所云「同除四住」,即在圓教的十信位中,藏、通、別、圓的化法四教,便共同斷除五住地煩惱中的前四住地,尚有第五無明住地,要待到了圓教等覺位時斷除方盡。若以圓教圓伏無明惑而言,藏教四果、通教已辦地、別教七住,就遠遠不及圓教七信位了。
在圓教十信的第八信至第十信位,任運自然,斷除界內及界外的塵沙惑。以《法華經.化城喻品》所說,行五百由旬到達藏寶處所而言,圓教十信位,已行四百由旬。證行不退,與別教的十迴向位齊。
註釋
1.「二心至七心」:依《教觀綱宗》所說,於此圓教十信位的第二心至第七心之間,斷盡思惑,故與別教的七住,通教的已辦地、藏教的四果阿羅漢位齊。若依關口真大博士《校訂天台四教儀》附錄「四教行位斷證對照圖」(見本書附圖十八,第三四八頁、三四九頁)所明,圓教第二信,是與別教的二住、通教的薄地、藏教的二果齊;乃至圓教的七信,是與別教的七住、通教的佛地、藏教的佛位齊。《教觀綱宗》所說通教的已辦地及藏教四果阿羅漢,是關口真大所說與圓教的四信、別教的四住齊。此兩者以何為正確,有待研究,可以檢索《法華玄義》卷四下至卷五上的〈位妙〉章。
2.「同除四住,此處為齊」四句:此源出於《法華玄義》卷五上的〈位妙〉章中,原文為:「若三藏佛位,斷見思盡,望六根清淨位,有齊有劣:同除四住,此處為齊,若伏無明,三藏則劣。佛尚為劣,二乘可知。」這是說,在三藏教的佛位,已斷盡見思二惑,若對圓教的菩薩而言,尚是相等於《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所說的六根清淨位,也就是相似即佛位。以三藏教的佛,比起圓教十信內凡的相似即佛之間,雖有相齊之處,也有劣於圓教十信位之處。若就同除見思二惑,即是五住地煩惱之中的前四住地煩惱: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所以是相齊的;若就圓教在相似即佛的十信位中,已能圓伏第五住地的無明而言,三藏教的佛位,便劣於圓教的十信位了。何況藏教的佛位,僅與圓教的第七信位平齊;又何況二乘聲聞及辟支佛,更不及藏教的佛了。
既知《教觀綱宗》此處所用的「同除四住,此處為齊,若伏無明,三藏則劣」四句話,原來見於智顗的《法華玄義》,為何旭師要說「永嘉云」呢?這裡面有一則歷史故事:據《四教儀集註》的傳說,在唐末五代之際,天台學的文獻已經湮沒,因南唐王錢弘俶,讀玄覺禪師的《永嘉集》,至此四句,不解其義,便問天台德韶國師,師指示此為天台學中用語,應當去問螺溪義寂法師,義寂便奏聞於錢氏說,海東的高麗盛行天台學,遂派人前往高麗求取,即得彼邦的諦觀法師,攜帶著天台教部來華,並且留下了一部千古不朽的名著《天台四教儀》。
也許是由於在《永嘉集》中用了「同除四住」等四句話,帶來了天台學在中國復興的機運;同時也暗示禪宗六祖的傳人玄覺禪師既引用天台教觀,後世禪宗人士,豈可拒絕天台而云宗門不談教家事呢?所以旭師也就用了「永嘉云」而未說「妙玄云」了。此四句話,見於《永嘉集》的〈三乘漸次第七〉章,內容幾乎與《法華玄義》完全一致,僅有數字出入而已,因其於中國天台學的弘傳史上,居有關鍵性的地位,特此抄錄下來:「然三藏之佛,望六根清淨位,有齊有劣;同除四住,此處為齊,若伏無明,三藏則劣。佛尚為劣,二乘可知。」比起《法華玄義》的原文,只有「若三藏佛位,斷見思盡」之二句有點不同而已。
有關「同除四住,此處為齊」,請見附圖十三(第三四三頁)。
(五)圓教的分證即
原文
分證即佛者,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覺聖位也。
〔旭師自註云〕:名亦同別,而義大異。
初住斷一分無明,證一分三德。
〔旭師自註云〕:正因理心發,名法身德;了因慧心發,名般若德;緣因善心發,名解脫德。
一心三觀,任運現前,具佛五眼,成一心三智,行五百由旬,初到寶所,初居實報淨土,亦復分證常寂光淨土。證念不退,無功用道。現身百界,八相作佛,與別初地齊。
二住至十住,與別十地齊;初行與別等覺齊;二行與別妙覺齊;三行已去,所有智斷,別教之人,不知名字。
語譯
所謂圓教的分證即佛,其範圍含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一共四十一個位次,名稱雖與別教的相同,意涵的內容則截然不同。
圓教的初住位,已與別教的初地齊,斷一分無明,見一分佛性,初開寶藏而顯真如,證一分涅槃的三德,因為法身、般若、解脫,各具常、樂、我、淨,所以名之為三德。在往昔名為正因佛性,至今初發心住時,理心開發,即成法身德;在昔名為了因佛性,至今初發心住時,慧心開發,即成般若德;在昔名為緣因佛性,至此初發心住時,善心開發,即成解脫德。
至初住時,得無功用心;一心三觀,任運現前。因與別教初地齊,所以也具足佛的五眼。三智一心中得,故成一心三智。行五百由旬,初到藏寶之所,初證一分三德之故。初居實報莊嚴淨土,亦復分證常寂光淨土。證念不退,證無功用道,現身百界,八相作佛。
圓教二住至十住,與別教十地齊;圓教初行與別教等覺齊;圓教二行與別教妙覺齊;圓教三行以上,所有的觀智及斷惑,對於別教之人來說,他們便不知其名字了。
註釋
1.「一心三智」:三智即是:(1)一切智,是知一切法之總相的聲聞智及緣覺智。(2)道種智,是知一切法之種種差別道法的菩薩智。(3)一切種智,是通達一切諸法的總相、別相、化道、斷惑的圓明佛智。原出於《大品般若經》卷一所說的菩薩摩訶薩習行般若波羅蜜,具足聲聞、緣覺、菩薩之三智,《大智度論》卷二十七云:「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諸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
天台家將此三智,配以空假中三諦的觀智,既有一心三觀,便有一心三智。如《摩訶止觀》卷三上及《法華玄義》卷三下,智顗依三觀義,立三智為兩種:(1)別相三智,就別教菩薩而言,觀因緣假,修別相三觀,次第成就一切智、道種智,乃至修中道觀,見佛性,成一切種智。(2)一心三智,就圓教菩薩而言,融三諦一境,即三觀一心,故所發三智,亦於一心中證得。
2.「無功用道」:天台的圓教初住位,即得無功用道,與別教初地齊,已斷一分(品)無明,已居實報淨土故。依據《佛性論》卷四則說:「七地者,即前七地已還,故無相,無功用道者,即八地以上;無相者,即真如境;無功用者,即自然昇進道。」八地說出無功用,八地以前之菩薩,於真如境未得自在故,八地以上則以純無漏道任運續起故。至於無功用的意思,據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四云:「作意名功用,緣三世起,謂我已作、正作、當作。離如此作意,名無功用。」
(六)圓教的究竟即
原文
究竟即佛者,妙覺極果,斷四十二品微細無明永盡,究竟登涅槃山頂,以虛空為座,成清淨法身。
〔旭師自註云〕:一一相好,等真法界。
居上上品常寂光淨土,亦名上上品實報無障礙淨土。性修不二,理事平等。
語譯
所謂圓教的究竟即佛,《觀無量壽佛經疏》云:「究竟佛者……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邊際智滿。」便是無上士的妙覺佛果位,已斷盡四十二品微細無明,究竟登上了涅槃山頂。以虛空為寶座,已成清淨法身,法身無身,以遍在遍不在的一真法界為身,故其一一相好,也等同一真法界。居住於上上品的常寂光淨土,亦名上上品實報無障礙淨土。性德與修德,圓融不二,理具與事造,平等無差別。
註釋
1.「涅槃山頂」:對於渡過兩種生死之河,稱為登上涅槃山頂,《涅槃經》卷十九有:「佛日將沒大涅槃山」之句。《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有云:「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涅槃山」的願文。由於藏、通、別、圓的四種佛果位,皆有涅槃之名,而層次卻有不同。三藏教的劣應身佛,是證灰身泯智的偏真涅槃;通教的帶劣勝應身佛,是證真諦涅槃;別教的圓滿報身佛,是證的無住涅槃;唯圓教的清淨法身佛,是圓證三德涅槃,故被形容為「登涅槃山頂」。
2.「三身」:佛有三種身,居四種淨土,這雖是一般的常識,但在各經論中,亦各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所謂佛的三身,即是法身dharma-kāya,報身saṃbhoga-kāya,應身nirmāṇa-kāya,又被稱為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法佛、報佛、應化佛,真身、報身、應身,自性身、滿資用身、化身,正法佛、修成佛、應化佛,或名佛所見身、菩薩所見身、二乘及凡夫所見身等。
重要的依據,試舉四例:
(1)《十地經論》卷三云:「一切佛者有三種佛:一應身佛,二報身佛,三法身佛。」
(2)《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上云:「佛有三種:一者法身佛,二者報佛,三者化佛,又釋迦牟尼名為佛者,此是化佛。」
(3)梁譯《攝大乘論》卷下有云:「由佛三身,應知智差別: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此中自性身者,是諸如來法身,於一切法,自在依止故;受用身者,諸佛種種土,及大人集轉依止所顯現,此以法身為依止,諸佛土清淨大乘法,受樂受用因故;變化身者,以法身為依止,從住兜率陀天及退,受生、受學、受欲塵、出家往外道所修苦行、得無上菩提、轉法輪、大般涅槃等事所顯現故。」並說法身有五相:a.轉依為相,b.白淨法為相,c.無二為相,d.常住為相,e.不可思議為相。
(4)吉藏的《法華玄論》卷九則云:「今依法華論(《妙法蓮華經優婆提舍》),具明三身,可有三義:一者法身,無始終,即是無三世義。二者修因得果,以為報佛,此有始無終義;以修因滿,初證法身,故名為始,證法身已後,無復生滅,所以無終。三化身,有始有終,就化身中,自開二身:化菩薩,名舍那,如化千世界麻數菩薩,無凡夫二乘等眾是也;次化二乘,名釋迦,如生王宮、伽耶成佛是也。」又云:「從初證法身已來,垂迹化物,竟王宮之前,名過去世;託生王宮,乃至雙林滅度,謂現在世;自爾已後,為未來世。此皆是迹身有三世,本身無三世義由來。」
由以上所舉資料可知,對於法身的定義,頗為一致,對報身及化身的解釋,即有異義。有說地上菩薩所見的是報身佛,二乘及凡夫所見的是應化身佛。有說報身是依止法身,又被大人集轉依止,是受樂受用身,在人間八相成道的是變化身。又有人說,化身是迹身,法身是本身,報身及變化身皆依止法身,而化身又開出教化菩薩的佛身及教化二乘凡夫的佛身;此則與報身為初地以上菩薩所見者,看法有出入。
至於天台宗的三身說,依《教觀綱宗》所示,是以三身配四教而顯現出來的,已如通教究竟即項下的註1(第二一三頁)中略述,今再列舉如下:
(1)三藏教,成劣應身,在木菩提樹下,以生草為座。為度三乘根性的人。
(2)通教,成帶劣勝應身,在七寶菩提樹下,以天衣為座。為度三乘根性的人。
(3)別教,成圓滿報身,在蓮華藏世界的七寶菩提樹下,以大寶華王為座,為度界外鈍根菩薩。
(4)圓教,成清淨法身,居上上品常寂光淨土,又名上上品實報無障礙淨土,性修不二,理事平等,為度界外利根菩薩。
此中的藏通二教,都是應化身,唯其藏教的稱為劣應身,通教的稱為帶劣勝應身,亦名勝應身。法身即是自性身,本來無定相,亦無指方立向的淨土,所以稱為常寂光淨土;可是圓教也要度界外利根菩薩,所以又將法身所居者,另名上上品實報無障礙淨土。
依據關口真大《昭和校訂天台四教儀》附錄的第十六圖表所示,法身佛唯屬圓教,報身佛為通教及別教得見;報身佛又分為自受用及他受用的二部分,他受用身即是勝應身,乃為通、別、圓三教所共見。圓人所見者,不是法身,仍屬報身。這似乎就解決了法報二身不分的困難。
3.「四土」:四土即四種淨土,主要是天台智顗的分類法。而在經中所見,淨土原為大乘佛法的共識。《大智度論》卷九十三說,阿羅漢人,既盡三界有漏,故不復生三界,出過三界,即生淨土。淨影寺慧遠撰的《大乘義章》卷十九,舉出許多從經中所見淨土的異名,例如佛剎、佛界、佛國、佛土、淨剎、淨界、淨國、淨土等。最有代表性的經典則有「彌陀三部經」19、《阿閦佛國經》、《維摩經》的〈佛國品〉等。
天台智顗所撰的《觀無量壽佛經疏》及智顗說、湛然所節略的《維摩經略疏》卷一,深入地討論淨土,並將經論中所說的淨土思想,整合而組織成為四種淨土。《觀無量壽佛經疏》說:「四種淨土,謂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也。」又於《維摩經略疏》卷一中說:「明佛國者,諸佛利物,差別之相,無量無邊,今略為四:一染淨國,凡聖共居;二有餘,方便人住;三果報,純法身居……四常寂光,即妙覺所居也。」
其中的凡聖同居土,是凡夫及聖人共居的界內土,而此又有凡居及聖居之二種。凡居亦有四惡趣眾生所居土及人天善趣所居土之別。聖居亦有實聖和權聖之二種,實聖是聲聞的第四果、辟支佛、通教第六地以上、別教第十住地以上所居,此等之人,既斷界內見思二惑,猶有果報身在,故仍住於界內。權聖是方便有餘土的三乘人,以及法身的菩薩、妙覺的如來,為利益有緣眾生,生此界內。
方便有餘土中也分淨土及穢土,淨土如阿彌陀佛的西方安養世界,穢土如我們所居的這個娑婆世界。為何名為方便土或名有餘土?因為是阿羅漢、辟支佛、地前之菩薩所居土,這些人由於是修方便道,而斷除四住地煩惱,故名方便土,又以這些人雖捨分段生死而受法性身,猶未捨離變易生死,故名其所居為有餘土。
吉藏的《大乘玄論》卷五,則繼智顗之後,將四種淨土的名稱加以修改:(1)凡聖同居土,例如當來彌勒下生人間成佛時的此界,以及現今阿彌陀佛正在說法的西方淨土。(2)大小同住土,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捨三界分段生死,生界外淨土。(3)獨菩薩所住土,菩薩道已過二乘,所居之土自亦不同,如《維摩經》中的香積世界,已無二乘之名。(4)諸佛獨居土,如《仁王般若經》卷上所說的「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
現將《教觀綱宗》所示的天台宗四種淨土介紹一下。藏教的劣應身佛,居凡聖同居之穢土;通教的帶劣勝應身佛,居凡聖同居的淨土、亦居二乘三賢等所見的方便有餘土;別教及圓教的圓滿報身佛,他受用身居於實報無障礙土,自受用身居於常寂光土;清淨法身佛則獨居常寂光淨土。
有關三身四土,請見附圖十四(第三四四頁)。
(七)圓教的修證果位
原文
此教名最上佛法,亦名無分別法,以界外滅諦為初門,當體即佛,而能接別、接通。接別者,上根十住被接,中根十行被接,下根十向被接。按位接,即成十信;勝進接,即登初住。接通已如通教中說。故曰:別教接賢不接聖,通教接聖不接賢。以別若登地,乃名為聖,證道同圓,不復論接。通八人上,便名為聖,方可受接,若乾慧、性地二賢,僅可稱轉入別圓,未得名接。若藏教,未入聖位,容有轉入通、別、圓義,已入聖後,保果不前,永無接義,直俟法華,方得會入圓耳。
語譯
此圓教,又名為最上的佛法,亦名無分別法。於四種四諦中,詮無作四諦,故以界外滅諦為初門,所以是當體即佛,而能接別教之人入圓教,接通教之人入圓教。
所謂接別教,上根之人於別教的十住位被圓教所接入,中根之人於別教的十行位被圓教所接入,下根之人要到別教的十迴向位始被圓教所接入。
如果是按位接,即成圓教的十信位;若是勝進接,即登圓教的初住位。
圓教接通教,已於通教章中說過了。
至於「別教接賢不接聖,通教接聖不接賢」這是說,圓教只接別教的賢位人不接別教的聖位人,圓教只接通教的聖位人不接通教的賢位人。
因為別教之人登了初地已名為聖,證道雖僅同於圓教的初住,已能斷除一品無明,所以不必用圓教來接了。通教在三乘共十地中的第三八人地以上,已斷三界見惑,已名為聖,證聲聞初果,方夠資格被圓教所接,比之於別教,只是初住,仍屬三賢位的開始;三乘共十地的初乾慧地、二性地,是通教的二賢位,僅可稱為轉入別教及圓教,不得名為被接入別教和圓教。
至於藏教之人,未入聖位者,容或也有轉入通、別、圓三教之義;唯其既入二乘的聖位之後,就會永遠保守著已得的二乘聖果,不想再向大乘的菩薩位前進,所以也沒有被接之義了。這些人要等待到了法華會上,還有機會,會三乘歸一乘,而進入圓教。
通教被接入別圓二教,別教被接入圓教。請見附圖十五及十六(第三四五、 三四六頁)。
註釋
「接」、「轉」、「會」:圓教與通、別二教之間的關係,端在於修證行位的後後接入前前,唯有藏教不被別教及圓教所接入,亦容有藏教之人轉入別圓二教,到了說《法華經》的大會中,前面三教,才可能一併會入圓教。
(八)圓教的十法成乘
原文
十法成乘者,一觀不思議境。二真正發菩提心。三善巧安心止觀。四以圓三觀破三惑遍。五善識通塞。六調適無作道品,七科三十七分。七以藏通別等事相法門,助開圓理。八知次位,令不生增上慢。九能安忍,策進五品而入十信。十離法愛,策於十信,令入十住,乃至等妙。
〔旭師自註云〕:
1.觀不思議境:其車高廣。
2.真正發菩提心:又於其上,張設幰蓋。
3.善巧安心止觀:車內安置丹枕。
4.以圓三觀破三惑遍:其疾如風。
5.善識通塞:車外枕;亦作軫。
6.調適無作道品,七科三十七分:有大白牛,肥壯多力等。
7.助開圓理:又多僕從,而侍衛之。
8.策於十信,令入十住,乃至等妙:乘是寶乘,遊於四方,直至道場。
上根觀境,即於境中,具足十法;中根從二,展轉至六,隨一一中,得具十法;下根須具用十也。
又復應知,說前三教,為防偏曲,文意所歸,正歸於此。
語譯
聖嚴識:前面的藏、通、別三教,雖亦明述十乘觀法,而《摩訶止觀》所說十法成乘,文意正在此圓教。此請參閱前三教各章的十法成乘原文及註釋所明。德義的《教觀綱宗贅言》卷下云:《教觀綱宗》所明四教的十乘觀法,但略點示,未具明其行相,行門始末,廣在《摩訶止觀》。學者們若能善讀《摩訶止觀》,而看此十法文字,則大有補益於下手修證了。
所謂圓教的十法成乘:
1.觀不思議境,如《法華經.譬喻品》所說的「其車高廣」,《法華文句》卷五下云:「譬如來知見深遠,橫周法界之邊際,豎徹三諦之源底。」
2.真正發菩提心,如《法華經.譬喻品》所說的「又於其上,張設幰蓋」,《法華文句》卷五下釋云:「譬四無量,眾德之中,慈悲最高,普覆一切也。」
3.善巧安心止觀,如《法華經.譬喻品》所說的車內「安置丹枕」,《法華文句》卷五下釋云「譬一行三昧,息一切智、一切行也」,丹喻無分別法也。
4.以圓三觀,破三惑遍,如《法華經.譬喻品》云「其疾如風」。《法華文句》卷五下釋云:「八正道中行,速疾到薩婆若(一切智)。」
5.善識通塞,如「車外枕,亦作軫」,此非經文,《法華文句》卷五下云:「車若駕運,隨所到處,須此支昂,譬即動而靜,即靜而動。」喻為若塞須破,若通須護,但除其病,不除其法。
6.調適無作道品,有七科計三十七菩提分。如〈譬喻品〉云「有大白牛,肥壯多力等」,原經文是「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四教儀集註》云,此喻以實相為車體,道品為白牛作前導。也就是以無作道品,牽引不思議觀境之車。
7.對治助開,以藏、通、別等三教的事相法門,助開圓理,如〈譬喻品〉云:「又多僕從,而侍衛之」,《法華文句》卷五下釋云:「譬方便波羅蜜,能屈曲隨人,給侍使令,(乃至)眾魔外道、二乘小行,皆隨方便智用。」《四教儀》則云:「若正道多障,圓理不開,須修事助,謂五停心及六度等。」
8.知次位,《四教儀》云:「謂修行之人,免增上慢故。」旭師的《釋義》第三十九條有云:「倘不知次位,起增上慢,以凡濫聖,招過不輕,故須深自簡察,為究竟耶?為分證耶?為相似耶?抑亦僅僅小輕安耶?既知位次,不起上慢。」
9.能安忍,《釋義》三十九條云:「有強軟諸魔惱亂真修,須加安忍不動不退,策進五品(弟子位)而階十信。」
10.離法愛,《釋義》云:既階十信,六根清淨,得順道法,易生法愛,須離法愛,而入分真的十住,乃至等覺、妙覺。猶如《法華經.譬喻品》的偈頌云:「乘是寶車,遊於四方……乘此寶乘,直至道場,以是因緣,十方諦求,更無餘乘,除佛方便。」遊四方之句,亦見於《四教儀》,意謂遊四十個位次。《釋義》云:在六根清淨的十信位之後,即入分真即佛位,「入分真已,分得大理、大誓願、大莊嚴、大智斷、大徧知、大道、大用、大權實、大利益、大無住」。
以上圓教的十乘觀法,若是上根人,觀第一不思議境,即於此一境中,具足了十乘觀法的全部。若是中根人,須從第二真正發菩提心,展轉次第經歷,至第六調適道品,始能隨其任何一法,皆得全部的十法。若是下根人,須得次第具足使用十法。請見附圖十七(第三四七頁)。
並且亦當知道:前面的藏、通、別三教,雖亦各明十乘觀,那是為了防止偏曲,至於真正的文意指歸,實歸於此圓教。四教行位斷證對照,請見附圖十八(第三四八、三四九頁)。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化法四教|八、圓教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