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大願:請轉法輪
首先我要解釋「法輪」的意思。在古印度時代,輪子是用來當作武器的,它的邊緣很銳利,可以傷害或殺戮敵人。當時流傳著一則神話,預言未來會出現一位偉大的君王,以一種特殊的武器——輪子,征服全世界,並被尊為「轉輪聖王」。
在釋迦牟尼佛出世時,有位占星師預言:這個孩子長大後,若出家會成為佛陀,或是會在世間成為轉輪聖王。結果世尊出家了,沒有成為轉輪聖王,用武器去征服世界;相反地,世尊用佛法來化導一切眾生。因此,「法輪」是用來比喻佛陀的力量廣大無邊。
世尊證得佛果之後,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法,是為首度教化眾生,因此稱之為「初轉法輪」。轉法輪的意思,就是開示佛法來幫助、調伏、教化眾生,使他們能遠離無明煩惱的輪迴,進入智慧的殿堂。
我們如果能夠轉法輪,那就太好了。實際上,有些眾生已經在宣說佛法,但如果說他們也是在轉法輪,那是不恰當的,他們只是佛陀的代表,不是佛陀本人。就如同武器的比喻,只有國王有權使用輪子這種武器,其他的臣民不能使用;同樣地,只有佛陀說法可稱為轉法輪,即使像普賢菩薩這樣的大菩薩,還是要至誠懇切地請求佛陀轉法輪。
請佛說法並不是只為我們自己,聽聞佛法,除了自己受益,也要讓一切眾生獲得利益。菩薩很少想到自己的利益,所作所為都是為了他人,因此我們在經典中,可以看到許多大菩薩、大阿羅漢請佛說法的例子。從表面上來看,他們有那麼多問題,好像很無知,但其實他們是為了眾生而請佛說法,如果不是有這些問題,我們今天就沒有這麼多佛經可讀了。因為沒有人特地請法,佛陀極難得會主動開示。
佛陀不會主動說法,只在有人請法時才會說法,這是為了向眾生示現佛法的寶貴,是極其難有的機緣才能聽聞,否則大家就不懂得珍惜了。
傳統上,在開示佛法之前,會有一定的禮儀,以表達適當的敬意,由此可明顯看出,佛教徒不會對人傳教,也不會激進地要他人接受,而是讓人自己覺察到佛法的用處和利益,一旦知道了,自然就會來學佛,因而獲得更大的利益。
如果佛教徒既不傳教,也沒有人會不請自說,主動教導佛法,為何佛法還能流傳下去?這並不是佛教徒有能力,能讓事情自然而然地發生,而是我們正在發的這個願——每個佛教徒都要「請轉法輪」,不僅僅是請求佛陀轉法輪,還包括一切有資格說法的法師。唯有當佛教徒都抱持著這種態度時,佛法才會興盛。
即使為一小群人,我們也可安排做佛法的開示,並鼓勵大家來聽,這正是第六大願的要旨。我們千萬不可以認為:「反正別人會去安排,用不著自己插手。」如果這樣的話,第六大願就毫無意義了。大家都有朋友,朋友也還有朋友,不是要他們都來皈依佛教,但是可以把佛法介紹給他們,不過這需要花時間,也必須有意願去做,問題是很多修行人都不願意去做。
普賢菩薩希望確保所有世界的眾生,都能隨時隨地親近佛法,所以請求佛陀轉法輪。也可以說,他不希望諸佛休息,既然已經成佛,就應該說法度眾生。對諸佛來說,是沒有眾生可度,可是對普賢菩薩來說,既為菩薩,就應該幫助眾生。
在臺灣及美國兩地,我的弟子們熱誠地鼓勵了許多人來聞法、修行,使得更多的人對佛法產生了興趣。做為佛教徒,如果我們從佛法獲得利益,卻只是祕而不宣,不跟他人分享,那佛法就會滅絕了。佛法的延續,實有賴所有佛教徒來共同承擔「請轉法輪」的責任。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10 菩薩行願|肆、普賢菩薩十大願|第五大願:隨喜功德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