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大願:恆順眾生
「眾生」這個詞,指的不是少數眾生,而是一切眾生。恆順眾生的意思,是給予眾生任何他們要求的東西。如果是要你的頭、你的身體,或者是要你的錢,你給不給?要給,但是只有在必要的情況下,也就是說,要看眾生是否真的需要那些東西,然而這只有具備菩薩的智慧才能做出適切的決定。
對於眾生的種種要求,有時菩薩會回以一頓打罵,或把他們監禁起來,這些都是教化的方便。因此,恆順眾生,是從教化的立場來判別眾生的需要,並給予適當的幫助。
唐朝的玄奘法師有位弟子叫窺基,也是一位大師。他原是皇族出身,當玄奘大師勸他出家為僧的時候,他回答說:「和尚不准吃肉。如果要我出家為僧,我希望可以繼續吃肉。」玄奘回答說:「沒問題,我准許你吃肉。」
窺基又說:「和尚不能娶妻。如果要我出家,一定要讓我能娶個妻子。」玄奘回答說:「好,准許你。」
窺基又說:「和尚不准穿華麗的衣服。如果要我出家,必須准許我穿。」玄奘就回答:「好,我准許你穿。」
等到要落髮的時候,窺基要求穿華麗的衣服。玄奘說:「不行,你還不是和尚,到那個時候再說。」
過了一陣子,窺基要求吃肉、娶妻。玄奘告訴他說:「你還沒具備一個僧侶的資格,只要你的條件符合了,並成為一個好和尚,這些事我都會准許你做。」
窺基滿心熱切地學習,各個方面都不輕忽,終於成為一個很好的修行人。於是玄奘問他說:「你想娶妻嗎?」窺基回答說:「我現在是個和尚,我不想娶妻。」
玄奘又問:「你想吃肉嗎?」窺基回答說:「我現在是個和尚,怎麼能夠吃肉?」窺基再也不要求吃肉、娶妻、穿華服了。玄奘隨順窺基,無論他要求什麼,玄奘都答應,這叫作「恆順眾生」。
另一種恆順眾生的方式,就是以四攝法來接引眾生。第一種是布施,給予眾生所需;第二種是愛語,說話寬厚慈愛;第三種是利行,做對眾生有益的事;第四種是同事,參與眾生的活動,以接引他們學佛修行。
之後,依據眾生個別的情況,找出最適合他們學佛修行的方法,這不是只有單獨地對某一個眾生,而是對所有的眾生,都是如此。從一開始遇到他,就要不斷地尋找各種方法來幫助他,直到他成佛為止,絕不捨棄。
雖然我們不能像普賢菩薩那樣,可以同時幫助無量無邊的眾生,但是我們能夠幫助我們所接觸到的眾生。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10 菩薩行願|肆、普賢菩薩十大願|第八大願:常隨佛學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