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
參見《楞嚴經》卷六(T19, no. 945, p. 128b14-p. 129a24)。
參見《觀音慈林集》卷下(R149, p. 638b9-18)等。《佛祖統紀》卷四十一(T49, no. 2035, p. 380c17-26)亦有一則類似故事,但主角為普賢菩薩。而《觀音菩薩感應傳》目前只見書名,已不見其書。
參見《悲華經》卷三〈諸菩薩本授記品〉第四(T3, no. 157, p. 183b22-p. 186c12)。
參見《大阿彌陀經》卷下(T12, no. 364, p. 336b17-21)、《無量壽經》卷下(T12, no. 360, p. 273b19-27)、《觀世音菩薩授記經》(T12, no. 371, p. 353c25-p. 357a17)。
參見《華嚴經》卷六十八〈入法界品〉第三十九(T10, no. 279, p. 366c3-11)等。
可參閱《太虛大師全書》第三十二冊〈第二十編詩存:南普陀寺大悲殿〉。
本段故事未見於《大唐西域傳》,而是記載於唐代慧立本﹑彥悰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T50, no. 2053, p. 224a23-c16)。
參見《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三(T40, no. 1805, p. 418c6)、《華嚴經》卷四十九〈普賢行品〉第三十六(T10, no. 279, p. 257c17-18)。
參見校註1。
參見《大智度論》卷九(T25, no. 1509, p. 122c16-21)。
參見《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一〈序品〉第一(T13, no. 411, p. 721c21-p. 728a9)。
參見《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無量煩惱所纏品〉第六(T31, no. 1611, p. 838b9-p. 839a14)。
參見《賢劫經》卷七〈千佛興立品〉(T14, no. 425, p. 50b13-c29)等。
原典中「那庾多」即為「那由他」。
參見《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一(T36, no. 1736, p. 3b15-16)等。
參見《大智度論》卷十〈序品〉第一(T25, no. 1509, p. 134b15-22)。
參見《成實論》卷一〈分別賢聖品〉第十(T32, no. 1646, p. 246c16-18)、《俱舍論》卷二十四〈分別賢聖品〉第六(T29, no. 1558, p. 126a25)。
參見《長阿含經》卷四(T1, no. 1, p. 26a25-28)、《大般涅槃經》卷下(T1, no. 7, p. 204b27-c1)、《佛般泥洹經》卷上(T1, no. 5, p. 161a24-b5)等。
原典為「龍花」,「華」同「花」。
此指唐.般若三藏所譯四十卷本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最後一卷,此品全名為〈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參見《阿闍世王授決經》(T14, no. 509, p. 777a23-b25)等。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10 菩薩行願|附錄|附錄三〈普賢菩薩行願讚〉唐.不空三藏譯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