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11 三十七道品講記|壹、四念處講記|受念處

聖嚴法師

受念處

當我們在觀照自己的覺受時,所感受到的痛苦會少些。例如,有人對你好,當下會覺得很快樂,但若擔心下一次這個人對自己是否還是一樣地好,馬上就變成痛苦,就這樣,原有美好幸福的感受很快就消失了。或者,如果有人侮辱你,激起心中憤恨,你也只是徒增痛苦罷了。如果我們能學著觀照自己的覺受和情感,便會發現它們僅是暫時的現象,因此能少受一點苦。

「樂」,可以說是一種因欲望滿足而生起的幸福感,與苦其實是密不可分。就佛教的宇宙觀來看,生死輪迴是在三界中,也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而凡夫所經驗到的樂,多半是屬於我們生活的欲界。欲界的樂基本上是來自感官的活動,也包括了心的活動,所以比色界、無色界天的樂還粗。

色界基本上是禪定天,其中的天人因體證到的禪定層次不同,體會的樂也有所不同。色界的樂比欲界的樂細微,因為此時感官的活動已經大幅減低。而無色界的樂是三界中最細微的,它本身已不是一種感受,而是近似於解脫的樂。說它「近似於」,是因為尚未從三界中解脫,儘管如此,它已經從身心的限制中解脫出來了。所以,隨著三界,樂可以從最粗的欲界樂、較高而細微的定樂,一直到最高最細微的無色界樂。

你們今天都在這裡用過午齋了。好吃嗎?餓的時候,什麼食物都好吃;不餓的時候,什麼都不好吃。飲食的樂大多只在於飲食的當下,是非常短暫的,幾個小時之後,又要再吃一次。還有聽好聽的音樂,原本是一件樂事,但一直反覆聽同樣的歌曲,還會樂嗎?或者是你正好想睡覺,可能會覺得音樂反而是個干擾。

現在來談談「觸受」。抓癢的感覺好極了,對不對?但是,這種樂能維持多久呢?如果你不適可而止仍繼續抓癢,那這短暫的樂反而會變成痛苦。所以,一切與我們感官所連結的樂,都是一時的、暫存的。

生命中有快樂嗎?也許有人會說當然有,例如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戀愛中就是最快樂的時光。通常一般人不了解,談戀愛其實也是滿苦的。我們想想看,那位有名的愛神邱比特用箭射穿戀人們的心的景象,不正說明了愛情本身也是苦的嗎?如果真的結婚了,夫妻或許會努力延續初戀時的感覺,但到後來往往反而會變成一種羈絆。

尋樂避苦是人本能的欲望,但是我們仍需要醫生、醫院、警察、法院、葬儀社等等。如果「生命現象」的本質不是苦的話,為什麼國家需要軍隊、國家之間要互相防備?又為什麼旅行時要過海關?沒有一個眾生可以逃避無常,這是很現實的。無常讓我們在生命中遭受苦難,然而無常與苦的本質是緊緊相扣的;有生就有苦,生命的存在就是苦的事實,愈去抗拒苦就愈痛苦。

儘管定樂又深又廣,但得到定樂的人依然是在無常之中。這種定力遲早會耗盡,又會退回到一般凡夫的境界,定樂也消失了。所以即使在定樂中,同樣離不開無常。

這些例子說明了什麼是「無常故苦」,但是,了解喜樂之中仍然普遍地存在著苦,並不是要我們變成悲觀、無望和自憐。相反地,若修行者可以深入觀照苦的本質,將更能面對與接受苦,並且逐漸從苦中解脫。所以,「觀受是苦」是一種既能讓我們離苦,又能讓我們產生智慧的修行方法。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11 三十七道品講記|壹、四念處講記|身念處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11 三十七道品講記|壹、四念處講記|心念處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