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處
第三念處是觀心無常。佛教心理學的「心」,有三個層面的意義:第一是識,是由於感官與外在環境互動所產生的覺知,譬如透過眼根,我們可以看見東西,透過耳根可以聽聞聲音等,這些心理現象都是屬於認知的了別識。第二是意,也是思量,不需要經過感官的覺受,像是思考與記憶;這種現象在睡眠中也會發生,因為心不需依賴感官照樣能做夢。第三是心,在意識的底層,就是使生命延續一世又一世、相繼不斷的;它不但連結過去世與現在世,也會延續至未來世。
關於「觀心無常」,第一層次的感官覺受是最粗的,而且最容易覺察到它的短暫。當修行有進步時,心的覺察就會愈來愈細微,便能觀照到第二層次。此時能夠觀照心的種種現象,不再受到感官影響。因為不受環境影響,心就能很敏銳地觀照到念頭瞬間變化的本質,是短暫的、虛幻的,也能清楚地觀照到念頭生生滅滅的過程。第三個層次的心,是最細微的,同樣也是在禪坐當中發生。在這個層次,心甚至微細到能夠了知自己無量的過去世與未來世,也能清楚知道心是愈來愈清楚明朗。當我們親身體驗到心是念念相續而變化無常的時候,這就是智慧。智慧能讓我們從苦中解脫,而這也就是「觀心無常」的目的。
何以體會到心的無常就能得到解脫?為什麼那就是智慧?我們一般會認為這個心是「我的」,這個身體是「我的」,但理髮時,掉落在地面上的頭髮,那是「你」嗎?還有泡完澡後,留在浴缸中的汙垢,那是「你」嗎?你應該不會想承認,但它們確實是來自於你的身體!按照常理,我們不會認為那些東西是「我」,那麼,你到底是誰呢?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我的心就是我」,而這就是「觀心無常」的關鍵了。感覺心是「我」,是對自我的執著。把相續的念頭當成自己,是煩惱與痛苦的根源;例如當我們認同了心中驕傲的念頭,就會產生痛苦,或是把嫉妒與憤恨的感受當成自己,這種種心境都會帶來痛苦。
如果仔細檢視我們的念頭,就會發現,我們其實是把那些心的狀態視為有一個恆常存在的我,相信在驕傲、憤恨、嫉妒等情緒的背後有一個「我」。正因為這種持續性的自我含攝,產生了一種很微細的「心是我」的認定,所以才讓我們受苦。唯有真正了解並體會到心是不斷流轉變遷,只是映現無常的一面鏡子時,才不會再認為這川流不息的念頭是我,那時候苦也就中止了。
我們可能會認為:「這種修行實在遙不可及,是很高的境界。」其實不盡然。要達到這種境界並不需要進入甚深禪定,重要的是如何把這個觀念融入到我們的心念態度中,並能隨時隨地運用。假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夠留意念頭的形成與變化,習慣去觀察無常,就會逐漸減少諸如「我」或「我的」的念頭。當我們的正知見愈透徹,對於「無我」的體驗也就愈深廣。而實證無我的實相就是智慧,能讓我們離苦得解脫。
知道無常但不必因此而對生命感到憂慮,相反地,如果我們不止息煩惱、不如實觀照,無法生起智慧,那麼苦就會看起來那麼真實而且永恆存在。佛教徒修持「觀身不淨」與「觀心無常」並不會變得悲觀,反而會更主動積極地修行,以期斷除煩惱和得智慧。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從苦中解脫出來。
修行就是在自利的同時,還要運用我們的色身來幫助他人。也就是說,要用心去觀照,去做自利利他的事,並存善念、善心,這也就是學佛修行。只有當我們以全部身心積極投入行善、成佛之時,才能體悟到無常、空與無我。然而在自己證得空性得到解脫的同時,還有其他眾生需要幫助、需要得解脫,此時我們就可以將全部的身心用來利益他人了。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11 三十七道品講記|壹、四念處講記|受念處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