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11 三十七道品講記|壹、四念處講記|大乘觀空的方法

聖嚴法師

大乘觀空的方法

修持四念處可以培養我們對身體、覺受、心念及一切現象的覺照。當我們明瞭這種種因素都是無常的,都是因緣和合產生的,便明白一切事物都沒有恆常的自性,而我們的智慧也因此增長了。

與這四種觀法知見相反的是四種顛倒見:身體為愛、覺受為樂、心念為「我」,以及現象為實。這四種顛倒會障礙解脫,但修習四念處可以幫助我們減少煩惱,增長智慧,因而能夠修正這些顛倒見。當我們了解身體其實是不清淨的,就不會執著愛戀它;當我們了解感官的樂終究只會帶來苦,就不會欲望填胸;當我們了解心只是一連串流逝的念頭,就不會將「我」看作恆常實有;當我們了解所有的現象都是無我的,就不會那麼患得患失了。

在大乘佛法的修行上,四念處觀慧的修法是直接觀空。這是源自於《大般涅槃經》的思想,透過觀身是空,觀受、心、法是空,就可以證得智慧,乍看之下好像很容易,但除非精進修持四正勤(見第二部分),否則是很困難的。

要怎麼直接觀空呢?對於身體,要了解身體的本質與色相本來就是空的,是無常的、因緣所生的,若真能如此看待,智慧就產生了。覺受是感官與感官的對象接觸時產生的,否則不可能有覺受。如此可知覺受並非存在於體內,因為體內只有感覺器官;而覺受也不在體外,因為體外只有感官對象。那我們可以說覺受是存在於感官與其對象的中間嗎?這是講不通的。當我們了解到覺受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時,就可直接照見它們都是空的,進而產生了智慧。

這聽起來好像是一種思辨,但這也正說明了萬法因緣生的道理。覺受是因感覺器官與感官對象接觸而產生,沒有這因緣的和合,不可能有覺受。所以,如果可以直接觀照到因緣的生起及其產生現象的過程,那就見到空性了。

現在我們來看心的觀照。我們常用貪、瞋、樂、妒、疑等字眼來描述念頭和情緒,但這些只是名詞而已,並非心相真正的本質。如果心是不斷遷流的,怎麼可能用含有固定意義的名相來描述它?假如心有恆常的實體,我們怎麼會此時快樂而下一刻難過?或是此時難過下一刻又快樂呢?假如情緒是真實的,我們又怎麼會一下子喜愛某事物,一下子又不喜歡了呢?正因為心一直在動,我們不能用任何名相來描述它,並說「這個」就是心。所以第三種觀心無常的方法就是要明瞭,雖然我們用各種名相來描述不同的念頭與情緒,但這些名相並非心本身。

那麼如何觀法是空呢?臺灣有位禪師在開示萬法皆空後,有一位居士拿著一個裝得滿滿的大紅包上前供養。這個時候,聽眾裡有一位禪師突然起身,一把抓走了紅包。開示的禪師一臉錯愕地說:「這可是給我的供養哩!」那位禪師回說:「你剛才說萬法皆空;那錢財是空的、你是空的,我也是空的,誰得到這紅包又有什麼差別呢?」隨後他把紅包還給開示的禪師說:「紅包當然是你的!我要表達的是,我們在談空,但要如何才能真正去觀空?如何才能真的體證到萬法皆空呢?」

要把錢財、愛情、人際關係等事物看成空的,可不容易。你有辦法把自己的配偶、男女朋友想像成空的嗎?要練習將事物觀成空的,必須先精進地修習觀行,並且時時提醒自己放下貪戀,不執著於愛、情感、錢財等事物。要提醒自己,萬事萬物畢竟是空的。

我在日本讀書的時候,有一位年輕學者發表了一篇有關「空」的論文,十分出色。會後一起用午餐時,大家都稱讚他講得很好,就說食物反正也是空的,便不准他吃飯。他說:「好吧!那我問你們,當空遇上空時,是否還是空的?」我們回答是,然後他說:「好,把空的食物放進我空的胃裡,那不是剛剛好嗎?」大家都點頭稱是,於是便讓他吃了午餐。(笑)

這種直觀的方法聽起來很容易嗎?可以不用四念處,看到現象直接就說,「啊!這是空的,那是空的」嗎?不行,沒那麼容易。我們需要精進努力修行,才有辦法達到那樣的境界。而那正是三十七道品的下一項內容——四正勤,要討論的課題了。

編案:法師另有〈四念處〉與〈日常生活中的四念處觀〉二文收錄於《禪的世界》一書,可供參考。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11 三十七道品講記|壹、四念處講記|法念處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11 三十七道品講記|貳、四正勤講記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