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意足的內容
根據《大智度論》卷十九云:「行者如是得四念處實智慧,四正勤中正精進,精進故智慧增多;定力小弱,得四種定,攝心故,智、定力等,所願皆得故,名如意足。」
這是說在三十七道品次第之中,四念處、四正勤的修習,重點在於智慧增多,定力則不足,故須再以修習四如意足的禪定,方能使得行者的智力與定力相等,所以稱之為如意,所願皆得故。
又云:「問曰:四念處、四正勤中已有定,何以故不名如意足?答曰:彼雖有定,智慧、精進力多,定力弱故,行者不得如意願。」
這也是說,在修習四念處、四正勤中,雖也有定,但以智慧精進之力為多,定力較弱,所以不得如意願故。
很多人有種誤解,認為修行只要發悟見性,似乎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了,這是「未得謂得」的錯誤觀念。單靠禪定,不會見性,單憑觀慧,不得如意願。必須智慧與禪定同等生起,才入頂位,但這還未見道,何況得大解脫。
四如意足是指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心如意足、思惟如意足,分別介紹如下:
一、欲如意足
欲如意足(chanda-ṛddhi-pāda):是以希望求得勝定,以欲為主得定。欲有三種性質:
(一)欲心所:欲有多層意思,通善、惡、無記的三性;發願樂修道品是善,沉醉於五欲的享受及貪得無厭的追求占有是不善,這裡所講的欲如意足,當然是善心所。
(二)希望:欲是一種希望、企盼。是對所愛樂的事物,想做、想得之欲求、願望。此處的欲如意足,是希望得到殊勝、神妙的禪定。
(三)意欲(意樂):在修習禪定的過程之中,有昏沉、掉舉、放逸、懈怠、失念、不正知等六種缺陷,會阻礙禪定的修行,而「欲」的「意樂」就能幫助我們在習定時,排除其中的「懈怠」。例如《藥師經》有云:「正見、精進善調意樂。」《攝大乘論》則指出有六種意樂。2《三藏法數》卷二十則云:「菩薩修習一切法門,皆須作意欣樂也。」
二、精進如意足
精進如意足(vīrya-ṛddhi-pāda):是以精進策勵得勝定,是以精進之力得禪定。有了欲這樣的意願、意欲之後,必然要下定決心,開始精進地用方法,這就要回到四正勤了;用四正勤的態度,既已精進努力地修習四念處觀,亦以精進力來修四如意足。
三、心如意足
心如意足(citta-ṛddhi-pāda):是以守心攝心得勝定。以習定因緣生起道分,以有漏無漏心得禪定。用精進心來修習禪定,在任何一個時空裡,都是維持在當下這一念的方法上。這個心,本來是散亂的妄想心,若將此心放在方法上時,就能夠生起菩提道分了。這是將執著心、煩惱心,轉為心如意足,做為習定的能緣所緣心。
四、思惟如意足
思惟如意足(mīmāṃsā-ṛddhi-pāda):是以智慧、思惟觀察得勝定。以思惟為主得定,以定因緣生起道分。雖然已經能夠用心修定,但是凡夫的心不可能一下子就變為修道的心,在用方法時,還是會有六種缺陷隱現出沒,因此,就要用思惟、用智慧來省視觀察了。省察自己在修定之時的心,如理不如理?正確不正確?如理正確,就持續下去;不如理不正確,就馬上改過。漸漸地、漸漸地,到最後,只有如理正確的狀況,這種狀況稱作「頂法」。在加行位中的「頂法」,就是在升墮進退之際,只允許有如理正確的心念出現,不斷地思惟省察,使得不正確不如理的煩惱心(總名為十纏:無慚、無愧、嫉、慳、悔、眠、掉舉、昏沉、忿、覆)沒有現行的機會。
由於修習禪定有六種障礙,只要有其中一種障礙出現,心就是有問題的,是不如理的。因此,要以如理、思惟、觀察來對治六種缺陷,對治十纏煩惱。如果能夠到四加行位的最後一個「世第一」位時,那就超出凡界而進入初果見道的聖者位了。此時,心中不再有惡不善法的現行,可是見惑雖斷,思惑未斷,一直到成佛為止,才會永斷最後一分微細無明。能到「世第一」位已經伏三界見思二惑,剎那無間,離凡夫位,入「見道位」時,斷三界見惑;思惑已伏而尚未斷,不名為纏,而稱隨眠。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11 三十七道品講記|參、四如意足講記|修證次第中的四如意足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