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11 三十七道品講記|附錄英文版《菩提之道——三十七道品》編者序

聖嚴法師

附錄英文版《菩提之道——三十七道品》編者序

這本書的主題,是巴利文稱為bodhi-pakkhiyā、梵文稱為bodhi-pakṣika的佛陀教法。這名詞的直譯,是「菩提(覺悟)相關之事」,或「菩提之要素」(菩提分)。這個教法的中文名稱為「三十七道品」,亦即覺悟之道的三十七品次,也稱為「三十七菩提分」或「三十七種助道法」。李世娟博士(Dr. Rebecca Li)在為聖嚴法師的開示做現場翻譯時,採用後者的英文名稱,本書即是依據這些開示編輯而成。南傳的坦尼沙羅比丘(Thānissaro Bhikkhu,當代知名的巴利文專家,現為美國聖地牙哥Metta Forest Monastery的住持),在他的闡釋三十七道品的不朽著作中,將這個教法稱為「飛向覺醒之翼」1。這本書的英文書名——《菩提相關之事》(Things Pertaining to Bodhi),是取其簡要及忠於原梵文名稱(bodhi-pakṣika)而訂定的。為了簡便,在此篇序中我們將以「三十七道品」述及這些教法。

在一九七七至二○○六年之間,聖嚴法師每年往返於他創建的臺灣法鼓山道場,及紐約皇后區的東初禪寺,輪流於二地停留各三個月。於一九九九年五月至二○○三年十一月期間,每當法師駐錫於紐約時,每個星期日下午,他都會盡其所能、傾囊講授三十七道品。這些開示經過整理編輯,而在他身後出版成書。9

有關三十七道品,首先要知道的是,這些教法並不是佛陀在哪一個時間或哪一部經典中宣說的。三十七道品中各個不同而卻相關的道品,是佛陀在他一生教化中不同的時期所宣講的。也就是說,在佛陀的一生中,佛陀並沒有在某一處場所或在佛教的某一部經典中,完整地宣說所有的三十七道品。舉例而言,三十七道品的第七,也是最後一組的八正道,是直接出自於佛陀第一次說法的《三轉法輪經》Dharmacakrapravartana-sūtra)中的四聖諦。

又例如三十七道品的第一組四念處,是涵蓋在《念處經》(Satipatthana Sutra)裡面,做為單獨的教導,而不是出自於一套名為「三十七道品」的整體教法中的其中一部分。因此,實際上,我們可將三十七道品,視為佛陀談論如何走向覺悟之道的一套教法選集或全集。在《飛向覺醒之翼》一書中,坦尼沙羅比丘把它們當成選集來處理。

何謂三十七道品?

如果三十七道品不是以明確而獨特的一套教法宣說出來,那麼它們出自哪裡呢?它們是佛陀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對弟子們所宣說的,七組修行法門,以做為趣向菩提(覺悟)的修行典範。這七組中,每組項下再分成幾項修行或品別,使所有的項目總計成三十七品項。如前所說,這七組修行項目在聖典裡並沒有一定的出現順序,不過,在修行上它們是有先後順序的。

三十七這數目指的,就是所有包含在這七組修行法門的各個品項的總數。它的內容是:

一、四念處(smṛty-upasthāna)

二、四正勤(samyak-prahāṇa)

三、四如意足(catvāra ṛddhi-pādāḥ)

四、五根(pañcendriyāṇi)

五、五力(pañca balāni)

六、七覺支(sapta-bodhy-aṅgāni)

七、八正道(āryāṣṭāṅgika-mārga)

阿毘達磨之參照

經典中提到整體三十七道品的地方,就是《大藏經》的第三部分:阿毘達磨(論典)。下面是分層表列式的陳列,呈現三十七道品在《大藏經》,也就是佛典的三大部類——經、律、論——中所處的位置,此處省略掉與本文所討論無關之細節。

《大藏經》

律藏(毘奈耶:行為法則)

經藏(修多羅:佛陀言教)

論藏(阿毘達磨:七部評論及哲學分析之論書,其中包括《分別論》)

《分別論》(Vibhanga)(再分為十八本書)

  • 第五書:五根、五力(包含兩組)
  • 第七書:四念處
  • 第八書:四正勤
  • 第九書:四神足
  • 第十書:七覺支
  • 第十一書:八正道

三十七道品在覺悟之中的角色

若說三十七道品總和起來,構成一張通往覺悟之路的地圖,那是很實用的說法,也提供了正確的佛法,因為佛陀勸誡弟子們,要致力於這些法門的修行。但是如果誤解了佛陀的用意,那它們可能會成為一種綁手綁腳、畫地自限的見解。另外一種值得思考的觀點就是探討,三十七道品或許是可以使人覺悟,但它們是必要的嗎?如果從禪宗的觀點來探討,乍看之下,似乎並不一定需要,因為大多數禪師並沒有花什麼時間來教導三十七道品,做為一種覺悟之道。

禪師們所教導的是直接的禪法,主要是公案及默照禪(日本禪:只管打坐)的方法。那麼佛陀三十七道品的教導與中國、日本禪師所教的禪法或佛法,是否有斷隔、無法連貫之處?聖嚴法師在本書之中對此謎題做了相當深入的探討,但並沒有把它當成謎題來處理。不過我們可以說,聖嚴法師的開示,花了相當的工夫來調和三十七道品的次第漸進法門,與中、日禪師所倡導的頓悟法門之間的差異之處。

聖嚴法師把這種差異,部分歸因於個人根性的問題:「既然大多數禪師教的是頓悟法門,他們就很少講到被認為是漸修方法的三十七道品。不過我確實也有教授漸修的方法,做為進入頓悟法門的修行基礎。對那些能夠頓悟見性的人,頓悟法門是一樁美事,他們可以不用漸修的方法。但是對那些不能夠頓悟見性的人,他們可以修習漸次的方法,做為修習頓法的基礎。」

法師又說:「我們經常把禪與頓悟聯想在一起,可是禪修確實也是一個層次、一個層次而進步的,只不過禪眾並不把每一個層次當做究竟的目標。因此,雖然禪講頓悟,但是也涵蓋漸修,就像三十七道品所講求的次第修行。」

在聖嚴法師的開示裡,為了調和三十七道品的循序漸修法門和大乘的直接頓法,他一再地回歸到二者的實踐方法,亦即修禪定,也就是藉定來修慧。換句話說,不管是修習三十七道品的漸法或是禪的頓法,禪定都是體證智慧所必須具備的要件。

在禪定之外,聖嚴法師也提出,修行要有進步的另一關鍵,是必須修持德行。實際上,無論是修習三十七道品的漸法或禪的頓悟法門,禪定與德行的修持是恆常而且至為重要的。要怎麼培養德行呢?就是要修三十七道品的第二組,即四正勤:「未生惡法令不生,已生惡法令息滅。未生善法令生起,已生善法令增長。」

最後要為前所提及的觀念,做一總括性強調。我們不應把禪定和德行看成個別分開的修行,而應看做一體的兩面:有品德的生活可強化禪定,而禪定可促進有品德的生活。若能如此看待修行,那麼漸修與頓悟法門之間的任何形式上差異,似乎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如果把三十七道品簡單地看成是,一套次第漸進、直線式的悟道軌則,永遠如此,沒有變化或偏離,必須一步接著一步往前走,那也是誤解了。坦尼沙羅比丘用了一個非常現代化的比喻,建議大家把三十七道品看成一幅三度空間的全像圖。簡單地說,也就是這三十七道品的任何一項,都反映也含攝了其他各項。

雖然聖嚴法師沒使用這個名詞,但是他的教導裡說到,在大乘法門中,對心及心之活動的直接觀照,即可穿越並貫通這三十七道品中各個相異的組別及項目的修持,這便與全像圖的觀點互相共鳴,可以說是三十七道品的空間觀。

我們也可從時間觀來了解三十七道品。舉例來說,我們只要開始認真地修習四念處,也就是第一組的道品,同時也就在修習八正道的最後一項,也就是正定,或禪定。換句話說,三十七道品裡的所有七組道品,也可看做是貫穿相通的,當然,這要看修行者所證得的境界。

當證得圓滿覺悟之時,也就體證了全部的三十七道品。這並不是說,當開始修四念處的第一念處時,八正道的第八項正道是在遙遠、循序而進的未來。然而,從實踐的觀點來看,第八項正道就在眼前當下。在這種意義上,只要你修習其中一項道品,你就是在修習全部的道品。

從修行的本質上來講,當我們最終完成全部項目時,個別項目的獨立性與特點並未失去。我們還是需要遍修各個品項來完成覺悟之道;準備成為阿羅漢的人應該遍行全部的三十七道品。

換句話說,套用一個數學用語,經歷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或多或少可說是一種遞歸式的經驗。每一步都是新的開始,而當我們到達時,就會覺得好像我們早已來過了。雖然似曾相識,但風景和整體環境已經改變了,變得更深、更廣,無法估量。

或許如同我們所說,覺悟是沒有捷徑可尋,不過,覺悟是可以從修行的任何一點來達成的,只要心已成熟並已做好準備。就此觀點而言,將三十七道品視之為循序漸進,或認為各項是同時並行並存的,並不會互相矛盾;反之亦然。

所以如果我們以觀呼吸做為開始,我們是不是也在修習,比如說四如意足的第一項欲神足(chanda)呢?也就是聖嚴法師所說的「想要達到至上勝妙的禪那,以顯現智慧的欲望」呢?事實上,這答案只能在修行者個人的心中找到,如果他們已經到達那一個境界。如果能體認到這點,我們就更能夠了解三十七道品的美妙及奧祕了。

佛陀的入涅槃

要說明三十七道品的重要性,最好的方法或許莫過於回想《大般涅槃經》裡,佛陀進入般涅槃之前對弟子會眾的最後教誡了。此經為他對阿難所說,阿難是記誦佛說來傳播佛法的佛陀弟子。就在涅槃前的三個月,佛陀講了下面這些話:2

「那麼,阿難,我們到大森林裡有斜頂屋精舍的大殿去吧!」阿難尊者回答說:「好的,世尊。」

於是世尊就在阿難尊者的陪同下,來到大森林裡的斜頂屋精舍的大殿。在那裡他對阿難尊者說:「去吧,阿難,把所有住在毘舍離附近的比丘們,都召集到法堂裡來吧!」

「好的,世尊。」阿難尊者就聚集所有住在毘舍離附近的比丘們,讓他們在法堂裡集合。然後,他恭敬地向世尊作禮,站到一旁說:「世尊,比丘眾已經集合了。現在就請世尊做指示吧。」

最後的教誡

於是世尊就進入法堂,坐上為他準備的法座,勸誡比丘們說:

「比丘們啊,我告訴你們這些我親知親證、並向你們開示過的教法。這些是你們應該徹底學習、培養、發展、並經常修習的,這樣清淨的梵行才能建立,並流傳久遠,讓大眾得到安樂與幸福;這是為了悲憫世間,也為人類與天人帶來利益、安樂、幸福。

「比丘們,這些教法是什麼呢?它們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比丘們啊,這些是我親知親證、並向你們開示過的教法。這些是你們應該徹底學習、培養、發展、並經常修習的,這樣清淨的梵行才能建立,並流傳久遠,以利大眾的安樂與幸福;這是為了悲憫世間之故,也可為人類與天人帶來利益、安樂、幸福。」

然後世尊便告訴比丘眾說:「因此,比丘們,我告誡你們:聚者必散(眾緣聚合之物必當消散)。認真努力用功吧。如來的般涅槃已近了。三個月之後,如來將入於寂滅。」

講完這些話,這位已證得無上妙樂的天人師便說偈道:

我的年歲已圓熟了,只剩下短短的壽命。

我將離開你們,孤身獨自而去。

比丘們,要認真啊,保持正念及清淨的德行。

以堅固的決心守護自己的心念。

那些努力不懈地追求正法與戒律的人,

將超越生死流轉,止息一切痛苦。

在這篇序言之末,引用聖嚴法師在二○○九年二月三日,圓寂之前的最後教示,應該是非常恰當的:

無事忙中老

空裡有哭笑

本來沒有我

生死皆可拋

註釋

1

坦尼沙羅比丘,《飛向覺醒之翼:巴利聖典之選集》(The Wings to Awakening: An Anthology from the Pali Canon),麻州,巴爾,法施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出版,網址:https://www.accesstoinsight.org/lib/authors/thanissaro/wings.pdf。

2

摘自瓦吉拉修女(Sister Vajirā)及法蘭西斯.史托利(Francis Story)之巴利文《大般涅槃經》翻譯之第三部分:《佛陀在世的最後日子:大般涅槃經》(Last Days of the Buddha: The Mahā Parinibbāna Sutta),斯里蘭卡,坎第,佛教出版協會,一九九八年出版。此段經文之引用已蒙許可。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11 三十七道品講記|陸、八正道講記|出離三界的八正道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11 三十七道品講記|校註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