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12 佛法綱要|貳、六波羅蜜講記|持戒波羅蜜

聖嚴法師

持戒波羅蜜

「戒」在佛教來說,基本的有五項,稱為五戒,如果不能全部受持,受持三條、四條也是可以的,願意受多少就算多少,這是和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受戒時有個「戒體」,戒體是特殊的名詞,為什麼菩薩戒可以一受永受,而聲聞戒只能一生受,這是因為戒體觀念的不同。

《大品般若經》卷一〈序品〉第一云:「菩薩摩訶薩……罪不罪不可得故,應具足尸羅波羅蜜。」在《瓔珞》《華嚴》、《文殊》、《梵網》諸經及《智論》《唯識》《瑜伽》諸論中,均提到聲聞四品戒及菩薩二品戒。

一、聲聞戒

聲聞戒屬於色法,小乘有部宗認為,色法即是在受戒時,身、口二業有發顯之表色,以及依四大而生,以身、口為緣,有防非止惡功能的,名為無作色、無表色。色法是物質的,當物質的身體死亡或消失,即使不捨戒,戒自然不存在,戒體也就沒有了。

聲聞戒有在家戒及出家戒,共有四種戒品。在家的五戒與八戒,出家的十戒與具足戒。在家戒又叫世間戒,重於身、口二業的現行,《增一阿含經》卷二十〈聲聞品〉之一云,五戒得分分受,薩婆多部則不許分受五戒,《成實論》及《大智度論》許可隨分多少受,八戒則須全部受。5

出家戒又叫出世間戒,身口意三業並重,必須要全部受。

有一次,我在東初禪寺看到目前旅居法國的越南籍禪師一行禪師的徒弟們,彼此見了面會互相擁抱,我問他:「出家人可以互相擁抱嗎?」一行禪師回答說:「我們出家人之間,只有同性可以擁抱,異性是不能擁抱的。」我問他為什麼一定要擁抱呢?他說:「這是表示親切、安慰的意思。」而且在歐美的社交禮儀中,也是一件極普通的事,所以當一行禪師要離開時,我也擁抱了他一下,他很開心地笑了起來。

事實上,照出家的比丘及比丘尼戒來說,不論同性或異性之間,都是不可以擁抱的,可是在西方社會中,大家都習慣以擁抱來表示親切,所以一行禪師還是有道理的。至於我在我們的僧團,因為都是中國人,倒沒有這個必要,否則會讓持戒者批評我們。

二、菩薩戒

菩薩戒是屬於心法,《成唯識論》便指出,受戒時,有發動思之心所,此心所之種子相續,而有防非止惡的功能,為依於受戒時之表色作用而起之功能,故附於色之名,實為心法。6心法直至成佛為止,都是存在的,它可以此生受了下一生再來受,或是這一生受了,覺得心已經不再堅固精進,可以增上受戒,使得心能夠再次熏習。

菩薩戒有十善戒及三聚淨戒的二種戒品。《大智度論》以十善戒為總相戒,其餘一切戒為別相戒。7而三聚淨戒又分在家及出家兩種,是隨持聲聞戒而發大菩提心,那就是:攝律儀戒——大小乘一切律儀;攝善法戒——大小乘一切法門,如三十七道品、四攝、六度;攝眾生戒——以佛法饒益一切有情。三聚淨戒能對治惡業,清淨身心。

聲聞戒是以出離心為主,斷除欲望而出三界,菩薩戒則是以出離心為基礎,以菩提心為根本。在家與出家的出離心是不一樣的,在家的出離心,指的是雖然有眷屬、有財產、有事業,但是在擁有的當下要觀空;觀空就是知道一切均為因緣所生,並非是究竟的、永恆的、不變的,用這些暫時所擁有的資源來利益眾生,不占為己有。因此,在家居士的出離心跟菩提心是相應心,沒有出離心,菩提心發不起來。

菩薩戒是以利益他人來做為利益自己的方法。我們每個人都是很自私的,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如果你能從照顧自己的家屬開始,擴及環境裡所有的人,用一切的資源來利益他們,就一定能受到他們的歡迎、擁護、回饋,如此才是真正的自利利他,而且是一本萬利。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12 佛法綱要|貳、六波羅蜜講記|布施波羅蜜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12 佛法綱要|貳、六波羅蜜講記|忍辱波羅蜜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