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12 佛法綱要|貳、六波羅蜜講記|忍辱波羅蜜

聖嚴法師

忍辱波羅蜜

「忍辱」在《大般若經》中叫作安忍,是安於忍耐。《大品般若經》卷一〈序品〉第一云:「菩薩摩訶薩……心不動故,應具足羼提波羅蜜。」如何對治瞋恚,使心安住,亦名忍辱度無極。

一、三種忍

《解深密經》卷四《成唯識論》卷九,無性的《攝大乘論釋》卷七,提到修三種忍:

耐怨害忍 是以無瞋為性,對怨家及傷害我們的人修忍辱行。是讓自己和對方不受傷害,即使受到傷害,也不去反擊,而是利用這個機會好好修行。這樣看起來似乎自己是吃虧了,事實上,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前面還是有路可走的。這是成熟諸有情之轉因。

安受苦忍 是以精進為性,對一切苦楚困境修忍辱行。這不只是對人,而是對各種各樣苦難的情況,例如大風、大雨,大寒、大熱等,有的是天災,有的是人禍,還有身體四大不調,處於諸多痛苦的情況下而修忍辱行。這是菩薩成佛之因。

諦察法忍 是以慧為性,能審諦觀察諸法,三性三無性。一切現象都是無自性,都是空,所有的苦受、樂受,乃至不苦不樂的捨受,自性都是空的,這是法忍,也是前二忍的所依止處。

害忍、苦忍、法忍之中,第一種忍辱是比較容易的,修苦忍及法忍就困難多了。尤其法忍是最重要的,應該隨時隨地練習,並用它來對治前面兩種忍的阻力。因此,在用功修行時,應先耐怨害忍,再觀法的無常、無我、空。

或許有人要問,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自私的,如果我們凡事都忍,忍到最後連自己都沒有了,這還能修行嗎?

在中國有一本書,叫《孫子兵法》,其中指出,最上乘的戰爭謀略,是不必打仗就能使得敵軍投降。事實上,高明的武術家,通常是不跟敵人比拳頭、比功夫,而是在受攻擊時,能毫不費力地用四兩撥千斤的方法,使得雙方都不會因此而傷亡。而佛教的忍辱也是如此,面對問題處理時,不是用暴力,而是用智慧來處理,以慈悲來化解。

從原始佛教的《阿含經》到大乘的許多經典,處處提到忍辱行。所謂忍辱行,就是慈悲與智慧,是積極的,絕非束手就縛,消極地等待著被攻擊。

《大智度論》中提到眾生忍及無生法忍。8眾生忍是於一切的眾生,以慈悲心,不起瞋惱,縱使受害,也能不瞋不加報復;而無生法忍是安任於諸法因緣生,自性本是空的法理。又分法忍及生忍,法忍是於非心法的自然現象、生理現象,不起心法的瞋恚、憂愁等煩惱;生忍則是於人對己之恭敬供養,不執著;他人對己之瞋罵、打害、不生瞋恨。而在《菩薩地持經》中的安苦忍法,即是生忍;思惟解忍,即是法忍。9

二、經典中談忍辱

以下介紹幾部經典中有關忍辱的記載:

(一)《長阿含經》卷二十一〈戰鬥品〉云:「我於爾時,修習忍辱,不行卒暴,常亦稱讚能忍辱者。若有智之人,欲弘吾道者,當修忍默,勿懷忿諍。」

(二)《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四〈十不善品〉云:「忍辱為第一,佛說無為最。」

(三)《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七:「云何忍辱?謂由三種行相應知:一不忿怒、二不報怨、三不懷惡。」

(四)《攝大乘論本》卷二:「又能滅盡忿怒怨讎,及能善住自他安隱,故名為忍。」

(五)《大乘莊嚴經論》卷八:「一不報,二耐,三智,此三次第是三忍自性。不報者是他毀忍自性,耐者是安苦忍自性,智者是觀法忍自性。」

《優婆塞戒經》卷七,忍可分「世忍」及「出世忍」兩類。世忍就是忍飢、忍渴、忍寒、忍熱、忍苦、忍樂、忍勞、忍怨。而出世忍,是能忍信、戒、施、聞、智慧、正見無謬。修行佛法,一定要付出時間及努力,否則就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因此,對佛法的修行,也是從忍開始,能忍難忍、能忍難施、能忍難作,能忍罵詈、能忍撾打、能忍惡口、能忍惡事。

事實上,在一切的學習過程中,不論是對家庭、事業、學問等,都是需要由忍來成就的。曾經有一個很胖的人來找我,他對自己的體重很苦惱,我勸他打坐、運動、慢跑。過了兩個星期之後他來找我說:「師父!我很累,我秤了一下並沒瘦多少,我想這跟運動、打坐是沒有什麼關係的,應該只要少吃一些就可以了,因為再這樣下去,我快要忍不住了!」我說:「我做和尚已有幾十年了,我也覺得沒多少進步,但是我還得繼續做下去,所以我勸你還是忍耐一下,繼續運動下去吧!」

沒有忍耐心,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成功的。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忍辱,是最大的財富,如果當時我不能忍耐的話,今天我也不會成佛了!」在所有的宗教裡,唯有佛教徒與佛教徒之間,或佛教徒與其他宗教之間沒有戰爭,原因即是能忍。

三、菩薩四法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一云,四忍就是菩薩四法:

得無生法忍 一切諸法,自性空寂,本來不生,菩薩證忍此法,則能出毀犯禁戒之罪。

得無滅忍 一切諸法,本為無生,故今亦無滅,菩薩證忍此法,則能出毀犯禁戒之罪。

得因緣忍 一切諸法,皆依因緣和合而生,無有自性,菩薩證忍此法,則能出毀犯禁戒之罪。

得無住忍 不住著於諸法,菩薩證忍此無住之法,則能超出毀犯禁戒之罪。

忍辱的柔和性,能克剛強性。

我曾經看過一本武俠小說,有一個武功高強的壞人,他的劍法凌厲,所向無敵,他很高傲地認為天下沒有人可以打得過他。有一天他遇到一位和尚,這個和尚將他攔住,不讓他過去,他看和尚什麼武器也沒帶,於是將劍拔出,並且說道:「你不讓我過去,我的寶劍非得教你讓我過去不可!」只見和尚將腰帶一甩,柔軟的腰帶,竟將削鐵如泥的寶劍纏住了,這就是柔能克剛的道理!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12 佛法綱要|貳、六波羅蜜講記|持戒波羅蜜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12 佛法綱要|貳、六波羅蜜講記|精進波羅蜜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