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
1
可參閱《太虛大師全書》第三冊〈第三編三乘共學〉。
2
參見《大般涅槃經》卷七〈如來性品第四〉(T12, no. 374, p. 408b7-11)。
3
參見《華嚴經》卷五十一〈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T10, no. 279, p. 272c25-p. 273a1)。
4
參見《雜阿含經》卷十三(T2, no. 99, p. 92c16-25)。
5
參見《法華經》卷一(T9, no. 262, p. 7a5-15)。
6
參見《維摩經》卷上(T14, no. 475, p. 542c12-15)。
7
參見《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二(T46, no. 1916, p. 487b15-19)。
8
參見《法華義疏》卷一(T34, no. 1721, p. 462c16-17)。
9
參見《歷代三寶紀》卷十四〈小乘修多羅失譯錄第二〉(T49, no. 2034, p. 117c18)。
10
參見《大唐內典錄》卷六、卷八、卷九。
11
全文見本書〈附錄四〉。
12
參見《俱舍論》卷一(T29, no. 1558, p. 1c10-13)。
13
參見《成唯識論》卷二(T31, no. 1585, p. 6c5-20)。
14
參見《八大人覺經疏》(R59, p. 236a11)。
15
參見《八大人覺經略解》(R59, p. 224b17-18)。
16
可參閱《太虛大師全書》第三冊〈第三編三乘共學:教釋〉。
17
參見《八大人覺經疏》(R59, p. 237a5-14)。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13 佛陀遺教|附錄|附錄四《中阿含.八念經》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