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觀音菩薩以三十二種應化身度眾
世尊!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獨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緣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若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於彼前,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觀世音菩薩修成之後,其功德是什麼?能做些什麼?便是菩薩能現佛身、獨覺身、緣覺身與聲聞身等四種身,以這四種身分來對四種不同層次的聖者說法。第一種佛身,是對大乘菩薩說的;第二種獨覺身是生在沒有佛的時代,有一種利根眾生自己開悟的;第三種緣覺身是生在佛的時代,聽了十二因緣的教法而開悟;第四種聲聞身是聽了四聖諦法而開悟。
實際上,不管是哪一個層次的聖者,他們的開悟都叫作「現圓」。菩薩有菩薩的開悟、獨覺有獨覺的開悟、緣覺有緣覺的開悟、聲聞有聲聞的開悟,層次不一樣,但都叫作「開悟」,只不過是以其層次所見到的「圓滿智慧」的現前,但是智慧的本身並不等於佛的圓滿。譬如,在山頂看天空和在井底看天空,看到的都是天空,卻有大小遠近之別;到了比較大的房間看到的天空、將房間打開看到的天空、坐著火箭遨遊在太空之中看到的天空,都是天空,任何一個層次看到的天空,都是性質相同的一個天空,然而層次和範圍卻不一樣。就像喝水一樣,有的人喝一口水、有的人喝半杯水、有的人喝一杯水、有的人喝一瓶水、有的人跳入汪洋之中與汪洋合而為一,儘管都是相同的水,量體卻不相同。
大乘佛法主張「自己未度先度人,便是菩薩初發心」,發的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成佛的心。能夠發成佛的心,其功德超過一切聲聞乘的聖者,超過阿羅漢的功德,也超過緣覺、獨覺的功德。因為這種精神了不得,別人不願意做的,他卻願意去做,所以這種發心的功德超過其他所有的功德。獨覺,最快四生可成,最多百劫可成,但不是一定能成的。譬如有人發了獨覺的心,自己並不知道,又沒聽到佛法,只希望能解脫生死,這樣的人是否能在一生之中證到獨覺就不知道了。也許發了這個心以後,因為願心存在,念力非常強,經過一生又一生,到達七生為止,可能就證獨覺果位而出三界。至於聲聞發心,也就是見到了佛,聽到佛說四聖諦法,或者緣覺聽到佛說十二因緣法,利根之人一生就能完成,鈍根的人七生也可以得到解脫。
釋迦牟尼佛的成佛,是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再加一百大劫,修習圓滿的相好,這段時間是相當長的。所以很多人一聽,覺得還是修阿羅漢比較好,只要短則三生,長則六十劫就完成了。那麼,這樣的人是否能成佛?如果沒有發無上菩提心,是永遠成不了佛的,大乘經典形容他們為「解脫三昧」,是喝解脫的三昧酒喝醉了,6在小乘的偏真涅槃之中,認為自己已得究竟涅槃,其實是個三昧醉漢,沒有真正得到大覺自在的佛果。但是成了阿羅漢還是可以發菩薩心修大乘菩薩道,只是同樣要花三祇、百劫的時間。
有些人算盤打得很精,認為成了阿羅漢已得解脫之後,再做菩薩。但是,如果一開始就發了聲聞乘的願,根本不容易從聲聞乘的涅槃醒過來,再進入大乘的菩薩道。因為聲聞乘走的軌道跟大乘走的軌道很不容易交集在一起,如果遇不到佛的開示,轉成大乘佛法的話,大概就一直聲聞乘下去。因此,發心最好一開始就發菩薩心,雖然要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的修福修慧,卻並不浪費時間,是非常值得的。
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雖然很長,但如果這是你的心願,是你喜歡做的事,就會覺得三大阿僧祇劫很快便過去了。只要一直往前走,不考慮自己是否已經開悟的問題,好好努力用功,即使尚未開悟解脫,也不會墮落下去。所以發了度人救眾生的無上菩提心,自己一定是水漲船高,一定也是被度之人,即使佛不出現,觀世音菩薩也會現佛身,在你面前說成佛的方法,使你能夠達成大解脫、大自在的目的。
有一些只發聲聞乘心的人,他們喜歡避開人煙,單獨一個人在山中、林間、水邊好好修行,觀世音菩薩就現獨覺身為他們說無上的佛法。
另有一種人聽了釋迦牟尼佛的十二因緣,正在修十二因緣法,觀世音菩薩就現緣覺身為他們說無上的佛法。十二因緣即是生死,在生死的過程中,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清清楚楚,最後使生死變成解脫,也就是不生不死。
還有一種人是聽了佛所說的苦集滅道四聖諦法,這四種修完成之後即能進入涅槃,觀世音菩薩就現聲聞身為其說無上的佛法。四聖諦是知道這是「苦」,「集」是苦的原因,「滅」是如何使得苦不再生起,然後以修「道」來斷除苦的原因。
只要見到觀世音菩薩現不同的身,為你說無上的佛法,你就一定能得解脫,能證無上的佛道。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工夫不夠、信心不足、力量很差,就求觀世音菩薩以最適合你的身分,在你面前出現吧!
問與答
信眾:大乘三摩地與聲聞乘三摩地的不同之處在哪裡?
師父:大乘三摩地不犯清淨戒,卻仍然能夠在平常生活中,心不受境界、環境所困擾、所轉變,不論動靜語默,隨時隨地都在定中;聲聞乘三摩地就是禪定,一定是打坐,如果還在人間,便是在山林裡、寺院裡、房間裡,和外在的環境完全隔絕。對他而言,外界的環境不存在,外在環境裡也沒有他活動的現象。
信眾:大乘修行是要幫助眾生,這本身是不是一種執著?
師父:這是發願,不是執著。為自己爭取利益、名譽,貪求順境,拒厭逆境,這是執著;若是為救助眾生做奉獻,這是發悲願,奉獻慈悲。
信眾:幫助眾生是否也可以說是一種欲望?
師父:欲望跟願望不同。欲望是為自己追求,若是為眾生,這是奉獻,也可說是悲願,但不是為自私貪欲的欲望。
信眾:不知道發了大願之後,要如何進行?
師父:親近發了菩提心的善知識是很重要的,善知識會告訴你該怎麼做。此外,也可從經典裡看到、熏習到。發心,是找到一個方向,而修行技術上的指導,還是要找善知識。
從佛的眼睛及佛的智慧所看到的眾生,一共分為十大類,前面四類是聖人,後面六類則是凡夫。聖人之中包括大乘與聲聞乘,大乘有佛與菩薩,聲聞乘有緣覺(又分獨覺及緣覺)與聲聞;凡夫的六類分為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或旁生),以上十類稱為「十法界」。人是屬於凡夫之中的第二類。
在此十類之中,前面的四種聖人都曾在人間出現,他們是以人的身分修成的;後面的六種凡夫,除了人及畜生這兩類可以由人的肉眼看到、體驗到,其他的天、阿修羅、餓鬼、地獄,是從信仰上去相信,他們是否存在?有些沒有看到的人就沒有辦法接受,但是佛與有天眼通的人,都能看得到他們。
其實,佛教是不否定其他宗教的信仰觀點、信仰對象、信仰內容的,所以也包容其他宗教承認這些眾生的存在。那麼對於佛教本身來講,是否相信有天、阿修羅、餓鬼、地獄呢?從早期釋迦牟尼佛親自對弟子們所說的經律裡看到,雖然也有談到天、阿修羅、地獄、餓鬼,但主要是講人如何能夠成為佛、菩薩、緣覺、聲聞,如何把人做好,成為解脫者、大覺者,這才是佛說法的主要目標和宗旨。一般的宗教都相信有鬼、地獄和天神,所以佛希望能提昇這些宗教信仰的層級,讓他們不要僅以修行福德和禪定而求生天國,也不要造了惡業到地獄去,或者變成畜生、餓鬼,而是教他們能夠修行佛法得到解脫。因此,佛教不否定這些看不到的眾生,可是重點不在於相信他們。
《楞嚴經》提到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種應化身,前面已經講了佛、獨覺、緣覺、聲聞四種,觀世音菩薩化現這四種身分,以度化有這些性格基礎的人,進入佛的層次,也就是有什麼樣性格的眾生,觀世音菩薩便直接以這種根性的身分來度他們,引導他們進入佛道之門,希望他們能成為大解脫者、成為菩薩、成為佛。
事實上,在我們人間有許多的宗教人士,說自己是天主、上帝,或是上帝的化身、代表。在西方,耶穌說他自己是神,是聖靈、聖父、聖子的三位一體,是同一個人;在東方,中國的天子雖然不是宗教人士,可是皇帝自稱為「真龍天子」,宗教的神話被皇帝運用在政治上,像中國近代的「太平天國」,首領洪秀全就自稱是天王,所以這也可以說在人間也能看到各種層次的神。
觀世音菩薩什麼身分都化現,甚至會化為地獄身、畜生身、餓鬼身,所以,一個學佛的人,是不敢隨便輕視所有的人及所有的眾生的。因此,不管是不是一個很好的佛教徒、其他宗教的宗教師,或者人格有問題的人,做為一個佛教徒來講,會認為這可能是菩薩的化身,是來度有緣的人。但是請不要誤解,以為佛教徒看到螞蟻、蒼蠅、蟑螂時,都認為是菩薩,會跪下來禮拜供養牠們。雖然佛教徒是包容一切宗教、愍念一切眾生,向下是以慈悲心來看,向上則是有正確的選擇。所謂「正確的選擇」,是以三寶為信仰的中心,以解脫為修行的過程,以成佛為最後的究竟。
若諸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我於彼前,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楞嚴經》裡所舉例子的次序,既不是從上數起,也不是往下數起,而是採重點來舉例,其他的便省略了,所以觀世音菩薩並不是只有應化這三十二種身分。
天有許多層次,天上的眾生也有很多身分,有高有低,佛教看天界,一共有三界二十八天。以層次來講,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十八天,無色界有四天,一共是二十八天。請不要想說:「我們又沒有去過天上,知道這些有什麼用呢?」這是為了要理解觀世音菩薩對什麼樣的眾生,就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幫助他們學佛、成佛。也許我們之中有人也具備和天上眾生相同的心態和善根,聽了之後,對我們就會有用的。
這段經文是說:梵天是色界的大梵天王,他一定身清淨、持戒清淨,不犯殺、盜、淫、妄等罪,而且心清淨,沒有淫欲心。沒有淫欲的清淨,天人就稱為梵天的天主或天人。因此,人間假如有人終身不結婚,不與女人或男人交往,或者結過婚又離婚了,從此不再有性行為,心中也沒有性行為的意念及欲念,直到身體行為都沒有性行為的徵候,這叫作「真修梵行」。因此,假如有人有離欲的傾向,希望從淫欲行及淫欲心得到解脫,使得身心能夠受持清淨的梵行戒,觀世音菩薩就在這個人的面前,現梵王身而說佛法。現梵王身的目的,不僅是要其禁欲,不再有性關係,更進一步,是要為他說大乘的解脫法,使其能夠成佛。一般人對於身心清淨莊嚴的人,都會產生恭敬心和信心,而梵天王是持戒最清淨的,在沒有性欲念的人面前出現,這個人一定會受到梵天王的感化,接受他所說的道理去做,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現梵王身的目的。
若諸眾生,欲為天主,統領諸天,我於彼前,現帝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帝釋天又稱三十三天的天主,即是欲界的第二天,住在須彌山的山頂,共有三十二個宮殿圍繞著他,而他住在中間的大宮殿,也就是第三十三天。帝釋天在欲界之中的享受,是最好、最大的,其他三十二個宮殿中,有很多的天女和天臣。在人間當國王已經滿好了,何況是到天上去做大國王,所以有的人很想生到天上去做天主。因此,觀世音菩薩就顯現帝釋身在其面前,並告訴他:「當天主還不如修行佛法好,所以我護持佛法,也請佛說法。」帝釋天經常化現人的身分至釋迦牟尼佛座前,聽聞佛法,請示佛法。所以觀世音菩薩就現這種身,到那些希望生天做天主的人前面,而這樣的感化力一定是很強的。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於彼前,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自在天是欲界最頂點的第六天,對五欲的享受,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所接觸到的享受,算是最高的了。帝釋天是前呼後擁,有權勢及美女等種種的享受,而自在天則是物質的享受,吃得好、看得好、聽得好、穿得好,凡是透過五根所接受到的種種享受,都是最高的,也是最好的。這種天人以五欲自在,思食得食,得到的是最好的食物;思衣得衣,穿的是最好的衣服;想要看美好的景色,就會馬上出現,雖然沒有群眾讓他統治,但是他在欲界的享受已經到了頂點。在人間也有五欲自在的人,因為他有很多的錢,凡是他想要的,就會有人願意提供給他,但這只是在人間,還沒有達到自在天那樣的程度,所以觀世音菩薩就現自在天身為他說法:「你不要以為自己的五欲自在,享受得很好,你還不如我呢!我是欲界最高的天主——自在天,但是我還在聽佛法,還在學佛!」
在臺灣中部地區,曾經有一位高爾夫球打得很好的業餘球員,他是當地的高爾夫球會長。有一次他來聽了我的一場演講,非常喜歡,結果下一次演講時,他的球友們都跟他一起來聽,一來就是一群,他們說:「我的朋友來了,我們當然也要來呀!」所以,連自在天王已經有了這麼好的享受,還會聽佛法、用佛法,那麼在五欲之中天天享受的人,必定也會接受佛法而得解脫了。這也就是說,菩薩要度眾生,必定投眾生所愛,在那一類眾生之中,以最傑出的身分去說佛法,才能夠使得那一群眾生接受他的影響,來聽佛法、修佛法。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我於彼前,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自在天是欲界的最高,大自在天則是色界的最高。欲界是五欲,是有形相的,無形而有力量,則是屬於色界,「色」指的是有行動、有行為功能,在色界的眾生,身上沒有粗重的物質體,所以非常地自在。也就是說,如果有人以禪定的工夫修成了神通,他便不需要用肉身來搭巴士、汽車、輪船、飛機,甚至火箭等交通工具,因為他們的肉體雖然存在,但是他們的能力已經不必用到肉體,就可以到任何一個地方去了,四通八達,毫無牽掛,不需要護照或任何東西,想去哪裡就去哪裡。因為他們是那麼自在,所以有人會想:「我大概可以做色界的天王,也可以做宇宙主。」於是觀世音菩薩就現大自在天身為其說法:「你不要打妄想了!我是大自在天王,但是我還跟著釋迦牟尼佛修行,用佛法自助助人,所以你不要老是夢想做天王,還是老老實實學佛法吧!」
因此,我也要這麼講:「請你們不要胡思亂想了,還是一心一意來學佛法吧!」請不要認為天與我們的距離很遠,其實在人間就有這類的人。我們要把天與世間的人、佛菩薩與世間的人,都能夠結合在一起,這樣佛法才會有用。
若諸眾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我於彼前,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觀世音菩薩用種種身分來教化不同根器、不同嗜好的眾生,這些鬼神是統領鬼神的「天兵天將」。一定有人覺得很奇怪,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要現那麼多古古怪怪的身形?因為人世間有種種不同性格的人、不同信仰的人、不同希望的人。在人間來看,他們是人,然而從菩薩的眼光來看,他們的信仰與希望不在人間,而是超越於人間,菩薩為了要度這些人,就投合他們的需要和信仰,現種種的身。
我曾看到有個人害了很重的病,醫生也醫不好,他的家人就來問我,我說:「他是業障病,最好拜懺!」因為我不能保證他會好,他們就找了一個能夠抓鬼的人。抓鬼的人念著咒語、持著符,一下子就把鬼抓到了,他說:「我現在抓到他了,我要處罰他,從此以後不准他再附在病人身上!」病人在旁邊叫著:「你饒了我吧!你饒了我吧!」結果病人沒有好,家人再去找抓鬼的人,他說:「我原以為他只是個小鬼,但是他找來一個比我力量更強的鬼,我抓不住他!」有一些人認為鬼神會聽他的話,他能統治鬼神,自己也希望有這種能力來命令鬼神,所以觀世音菩薩為了要度這些人,就現天大將軍身。
在鬼神中,不自由的叫作鬼,有福報的、自由的叫作神。鬼神中有大力的鬼王,也有飛行自在能統領整個世界所有鬼的神王。神王有三種不同的層次:1.管一個小世界,像是我們這個地球世界,只是娑婆世界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中,管其中一個方向裡的一個小世界;2.管娑婆世界中一整個方向裡的世界;3.管整個娑婆世界。帝釋天是掌管整個娑婆世界的一位天王,而天大將軍則是管娑婆世界中一個方向裡的一個小世界。
有一些人認為我們這個世界的魔太多、鬼太多,他們希望把全部的魔鬼治理一下。這種人是好心的人,為了保護我們這個世界上善良的眾生,而發了這樣的願心,因此他們要修種種的福報、種種的神通,準備修好之後,有能力來保護整個世界。在我年輕的時候,看到一位好像是詩人的青年,他說:「地球上的問題很簡單,有一天,我一隻手就把地球轉過來!」好像地球是塑膠做的氣球一樣,這是種狂想,是在做夢。不過這裡所說的,是真正發了願要做這樣事的人。
在歷史上,就有人想要統一世界、征服世界、控制世界。他們不一定是壞心,只是想把世界改造一下,除掉壞人,留下他們喜歡的好人。可是他們為了保護世界,結果把世界弄得天翻地覆,殺人如麻、血流成海。遇到類似這樣的人,觀世音菩薩就現天大將軍身為他說法:「你想征服世界、保護世界,現在先看看你是否能征服我,是否比我更強吧!」然後為他說佛法,慢慢地,這種人的企圖心、狂妄心會降下來,平復之後,就會接受佛法而得解脫。
若諸眾生,愛統世界,保護眾生;我於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娑婆世界的中心是須彌山,分成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有四大天王,各保護一方。有的佛教寺院在大三門口立有兩尊金剛,也有的在三門裡站著四尊金剛,兩尊金剛是天大將軍身,四尊金剛則是四天王相。金剛與魔王作戰,永遠都是打勝仗的,能降服一切的暴力。四天王即是四位天王,各統治須彌山四方的一個洲,在每一洲裡有兩大族群的護法神,四個方向就有八個族群的護法神,這些都是保護世界和人民的善神、好神。由於這些善神有保護眾生的心願,觀世音菩薩就現四天王身為他們說法:「你的心雖然很好,但是也要學佛啊!你看,連我都在學佛了!」因此,如果有人發心要以四天王身守護眾生,但是沒有聽過佛法,觀世音菩薩就會現四天王身,在他們面前說佛法。
若諸眾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於彼前,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有一些人不願意成為統治者,不想成為大權在握的人,卻很希望做一個公子哥兒,做天王的太子,生在天宮裡享福。由於他是太子,天宮裡所有的天子、天女、天神都接受他的差遣。有這樣的想法也很好,因為做國王是很麻煩的事,做太子卻很快樂。在西方的神話裡,有一個騎著白馬的王子,我相信女孩子都希望遇到白馬王子,那麼男孩子在想像之中,就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白馬王子。可是這裡說的是到天上去做天王的兒子,如果人間有這樣的人,觀世音菩薩就現四天王國太子身來感化他們,他們一看到自己心中所崇拜、所希望的人在面前出現,就能夠一見如故,心悅誠服。
若諸眾生,樂為人王,我於彼前,現人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現在回到人間來了。也有許多人不會想像那麼豐富,要統治全世界、全宇宙,征服、保護宇宙,他只想到在人間做個國王就好了。
在《楞嚴經》裡,觀世音菩薩顯現種種不同的身分,為眾生說法,使眾生成就無上佛道,可是沒有提到究竟說的是什麼佛法?首先,菩薩一定會告訴他,如果要成為梵王、天大將軍,要具備什麼條件;現在則是準備做人間的國王,要具備什麼條件,依據條件的結果,才能得到所想要的地位。然而,得到地位並沒有什麼了不得,要更進一步學佛法,這才是最究竟的。就像你能夠得到這麼一個人的身分、一個頭腦,得到你的眷屬、你的福報、你的知識,一定是有原因的,必定先具備了自己的條件,才有今天這樣成就的事實。
有一位在哥倫比亞大學讀博士學位的居士來皈依,他已經讀了六年,快要畢業了,在這六、七年的時間,就是他一項條件的準備。我對他說:「完成身分是由於有了這項條件準備,所以應該要好好珍惜這項條件。雖然你現在已經不錯了,但是還不夠,應該要來學習佛法。」
想做人中之王是很不簡單的。人有人王、小孩有孩子王、猴有猴王,只要在一個族群裡是最有權威、最受人恭敬,並且能夠保護族群裡的每一分子,這就是王。有的人家中只有一個配偶和一、兩個孩子,不管自己在外面是怎麼過的,回家之後,只要能夠保護全家大小,就是這個家裡的王。在中國歷史上,有秦始皇、成吉思汗;西方的歷史上,則有亞歷山大、拿破崙,他們都是人中之王,認為自己能夠統治全世界,最後卻在世界上消失了。像這樣的人,在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地方都會出現,於是觀世音菩薩就顯現非常有威嚴、有權望、有福報、有道德的國王身,到這種人的面前出現。像印度的阿育王、中國的梁武帝,以及唐朝武則天,都曾有過這樣的表現,雖然自己的權力已經很大,但是對佛法非常渴望與尊敬,不但將佛法推行至全國,更推行至全世界,這種人就可視之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觀世音菩薩只是用這三十二種身做為代表,他應該能夠在同一時間分身千手千眼來度眾生。這三十二種身分,多半是人的身分與形相,也有不少是人類以外的眾生形相。然而,我們在人間就可以發現,人的心理、行為裡,即有這種非常人的功能與心理活動,所以在經典中可以看到有人與非人。非人,是指除了人類以外的眾生,十法界裡除了人之外,其餘的九法界均非人類。
人之中,有的有佛及菩薩的性格、上帝的性格、魔王的性格、鬼的性格,還有動物的性格等等,所以人類性格的層面極廣。菩薩從人間看,就是人的樣子;從鬼來看,一定要現鬼的樣子,才能被接受;從神的立場來看,菩薩就現神的樣子。所以如果人想跟狐狸打交道的話,最好戴上一個狐狸頭,披一身狐狸皮,拖一條狐狸尾巴。
若諸眾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於彼前,現長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有一些人很希望做一個團體的領袖,或者家族的領袖,甚至做一個民族的領袖,要做這樣的領袖,需要有很大的能耐,其能力與品德,要能夠讓這一族或這一群人感覺到他是可以保護大家的,是安全的,才能被推選為領袖。我聽說猴王如果要使所有的猴子都服從牠,第一必須力氣大,第二則是能保護其他的猴子,並且公平地不讓猴子們互相欺負。
領袖人物必須具備做領袖人物的條件,觀世音菩薩就現長者身在此人面前出現。所謂「長者」不一定年紀很大,而是有道德、有足夠的能力自助助人。在佛經中被稱為「長者」,要具備十個條件:7
(一)家族:其家族背景相當好,是高門第的世家,就像美國有名的甘迺迪家族與洛克菲勒家族。
(二)地位:有很高的地位與名望,到哪裡都是站在人群的前面,坐在人群的中間。
(三)財富:很有錢,還要很會用錢。
(四)威猛:有很高的威望,其形象讓人一看到就害怕,但不是恐懼。記得我在十多歲時,我的師父叫我送一樣東西給一個地位很高的大人物,當他的眼睛朝我一瞪時,我趕快跑,連東西也不敢送了,後來還是他叫門房把我這個小和尚追回去。這種人不一定是好人或壞人,就是有一點讓人害怕。
(五)智慧很高:有高深的智慧,任何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到他面前都能迎刃而解。譬如,曾經有一位醫師的母親已病入昏迷狀態,這位醫師就失去了自己的判斷和主宰,而來請教我。我說:「該送醫就送醫,不論是否能夠治得好,你們要時時念阿彌陀佛!」這不是我有智慧,其實人人都會講,只是當事人遇到自己的親人害重病時,便不知該怎麼辦了。我不過是給了他一個建議,他的心裡就能得到一種平安。
(六)年紀很大:年輕有年輕的好處,年老也有年老的好處,年紀大的人講話必定可靠一些。但是有的人愈老愈糊塗,不但不講理,而且很不好相處。所以做為一個長者,還是要有智慧、有穩定的性格。
(七)行為清淨:行為是大眾的標準,要能夠清淨不被汙染的、乾淨俐落的。
(八)有禮貌:不論對上、對下,或是對同輩,都要有一定的禮貌與禮節,如此才能被人尊敬。要有適當的禮儀,是什麼樣的身分,就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禮節待人。如果稱小孩子為小朋友、小弟弟、小妹妹,會讓人聽了很舒服;如果叫小鬼或者小嘍囉,小孩子聽了當然就不高興了。
(九)上位讚歎:做為晚輩的長者,要被身分、地位高的人讚歎。
(十)下位服從:要被地位低的人服從,這是一個長者必須具備的條件。
因此,觀世音菩薩對那種喜歡成為一個團體領袖,或者一個民族領袖的人,就以長者的身分為其說法。因為他本身已具備做領袖與長者的完美資格,不管是在小團體、大團體,都可稱為領袖,觀世音菩薩就以一種標準領袖的條件與身分來為他說佛法。由於有了這樣的期望與欲望而聽到佛法,一方面真的可以做到領袖,另一方面又從佛法得到成就。
若諸眾生,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我於彼前,現居士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居家修道之士,就是住在世俗家裡還能修行的人,稱為居士。以佛教徒而言,修道當然是修學佛法之道,如果沒有學佛是否也能修道呢?我在亞利桑那州大峽谷風景區看到一個山洞,標牌上註明曾有隱士住在那裡。隱士一定是很有學問,有很崇高的理念與理想,有點兒像是在波士頓森林裡,寫作《湖濱散記》的亨利.梭羅,在森林裡住了兩年的時間,這些人也可稱為居士,或者隱士、高士或名士,因為他們都非常重視語言、思想的辯論和邏輯,以及理想的追求與論述。在中國魏晉南北朝的時代,這種風氣很盛,而在印度釋迦牟尼佛前後時期,也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都住在山裡、林中、洞裡。雖然美國七十年代的嬉皮類似修道之士,但他們是在人間披頭散髮到處跑,和真正的修道人還是不一樣的。
於是觀世音菩薩就以居士身,為這些居於俗世修行的人說佛法,他也現出有理想、有隱士的傾向,看起來是和他們同類,除了說他們喜歡聽的話之外,再講佛法。在臺灣有一位四十多歲的在家居士,他看到綠燈戶裡的人很可憐,就發了大願要去那邊弘法,結果那位居士去了有半年之久,許多人都說他大概有問題了。後來他來見我,我問他度了多少人?他說:「阿彌陀佛!我差一點就被度了!」所以菩薩就是菩薩,不論現什麼身,都是恰到好處地顯現出來,若無這種能耐,想模仿菩薩化現,是無法成功的。
若諸眾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我於彼前,現宰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宰官是政治人物、政治家,或是政府的大官員,這些人的理想非常大,希望治理國家,使人民的生活更好、更安全、更富足、更公平,他們往往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官身分。宰,是主宰的意思,有權決定國家的大事,在過去是宰相,現在大概是總理、總統制則是行政院長、香港的總督,以及美國各州的州長等,只要有自治權力的最高長官,都叫作「宰官」。
觀世音菩薩在這些眾生面前,當然現的是最大的官,要不然就不能讓人佩服,也不能讓一般的官員尊敬,他的地位、能力、權力,一定是比所有的官都要大。菩薩首先會告訴他們治國的方法和理念,如何使國家富強,人民安樂,然後引導到最高的佛法,成就佛道。
若諸眾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我於彼前,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婆羅門是印度一種在家宗教師的階段,他們年紀大了之後也可能出家,其能力是通神、通天、通自然。數術,不是現在的數學,而是透過看方向、時間、日期、星象卜卦等等方式,來計算人的吉凶、好壞。年、月、日是數,天文、地理是數,方位、角度都是數,以數字、數目來判斷吉凶;術則是符咒、咒術、咒語,奇門遁甲,布陣設局。
我在臺灣見到有位四、五十歲的婦人替民間私人廟做廟祝。有一天她來看我,我問她在廟裡做些什麼?她說:「我現在過得很好呢,我一個月只要能夠為人掛二十個八卦,就能有很多錢了。」她專門替人掛八卦,我問她怎麼知道掛八卦?她說:「很簡單啦!不論是生病、生意做不好或家裡發生事情的人,到廟裡求神,我就告訴他們,家中大門要掛一個八卦,如果一個八卦沒有好,就在房門掛第二個八卦,如果兩個八卦還不夠,便在後門口掛第三個。」所以她的生意很好,因為人的運氣總是會轉變的。
但是印度的婆羅門,一定要有相當大的學問,也要有一些修行,對於所有的門道都是清清楚楚,不像那位中年婦人一樣,胡亂為別人掛八卦,他們是真的會,也真的懂。你是否相信這些呢?也許廟裡的師父要你掛的,掛上去之後,心裡至少會有一種安全感。不過,正信的佛教是不做這些工作的,不然就成了外道。但這也沒有什麼丟臉,連觀世音菩薩在必要時,也現外道的婆羅門身,但觀世音菩薩是為了度眾生而現這種身,不是為了賺錢而做這樣的工作。
在《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種應化身,但是在〈普門品〉中則有三十三種,而真正的觀世音菩薩,是有多少類型的眾生,就化現多少類型的身分,以適應不同類別和不同層次的眾生。這是比照印度當時的社會而設定的,假如換到今天的社會,就不一樣了,現在有總統、各類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學問家、士農工商等,而這種種重新分類的身分,在經典裡沒有出現。
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我於彼前,現比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我於彼前,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樂持五戒;我於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於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佛教徒之中,有在家的兩大類和出家的兩大類,出家與在家都有男眾和女眾,也就是男性和女性,因此稱所有的佛教徒為「四眾」:出家的男眾為比丘,出家的女眾為比丘尼,男眾在家居士為優婆塞,女眾在家居士為優婆夷。假如有人喜歡學習出家人,想受持出家的比丘或比丘尼戒律,觀世音菩薩就現比丘相或比丘尼相在此人面前出現,讓人感覺非常好,很願意跟著他學習,就會跟著出家了。有位馬來西亞的年輕法師來看我,我問他是跟哪一位大德法師出家的?他說:「我是跟中國大陸的某位法師出家,馬來西亞的法師雖多,但是我認為能做我師父的好像沒有。」也許因為他所接觸到的法師,無法使他起恭敬心而去求度出家,而這位來自中國大陸的法師,偶爾到馬來西亞弘法,看到他的法相莊嚴、學問很好、很慈祥、威儀很好、持戒很嚴格,所以認為這就是他要找的師父了。觀世音菩薩也是這樣,他顯現清淨莊嚴的比丘相時,能夠使人願意出家而求剃度。
就像歌星有歌迷、影星有影迷、球星有球迷,信佛的是佛迷,你是哪一種迷?能夠使人迷上,必定有他的原因,由於你的興趣和他的表現,讓你覺得很崇拜他,所以成為歌迷、影迷、球迷、佛迷。我見到有不少人是達賴喇嘛的迷,不管達賴喇嘛到哪個地方去傳法、弘法,他們都可以把工作放下來,去聽他講經,去追隨他。很多人說達賴喇嘛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所以他有這麼大的吸引力。也有人說我也有一群迷,聽我的演講、看我的書、接受我的禪修指導。
比丘受的戒律是二百五十條,比丘尼受的戒律有三百八十多條,更多的戒是屬於威儀的部分,如果全部都算,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威儀有三千個項目,細行則有八萬四千,也就是外表所表現出來的微細動作有八萬四千個,實際上是個萬量數。如果每一樣都要做得很好,大概只有觀世音菩薩才能做到了。
做為佛教徒的在家居士,必須要持五戒,如果不能嚴持清淨,也得學著遵守五戒的大原則,這跟一般沒有學佛的人就不太一樣了。五戒第一是不殺,至少不殺人,最好能夠一切動物都不殺;第二不偷盜,至少不做土匪、強盜、小偷,最好任何非分之財都不苟取;第三不邪淫,至少沒有不正常的男女行為,最好不正常的性行為及性表現均防止;第四不妄語,至少不說謊使人受損失,最好不說無意義的閒雜話;第五不飲酒以及不用麻醉品,最好不碰凡有酒香、酒名、酒性的飲食。以上五個項目,是做為一個在家居士的生活行為標準,便可保護自己、保護家庭,以及保護社會。
我們每次打完禪七之後,都會受五戒,許多人害怕,而說受了五戒之後,恐怕沒有辦法遵守,我會問:「你今天晚上就準備殺人嗎?你今天晚上就會去搶銀行嗎?你今天晚上就會找男人或女人亂來嗎?」他們都會說:「不!」那麼這五條戒能夠守一天也是好的,如果到了明天一定要殺人了,就先捨戒,之後再受戒,因為受戒之後,至少有個戒心,知道自己是受了戒的,做壞事之前要好好考慮一下,是否願意馬上破戒、捨戒。所以接受戒律等於是幫助自己築了一道保護牆或是護城河。戒律如果能夠守一生當然最好,其目的是在於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家庭和諧,以及社會的安定。也有的人不能不喝酒,我會告訴他:「這一條戒你可以不受。可是要告訴自己,我是個佛教徒,不能喝得像個醉漢一樣,喝是可以喝,每次少喝一點。最好先受了戒再說,到時想到已經受戒,便可不喝了。」
觀世音菩薩如果做為在家居士,可以做一個很標準的在家居士,能夠受到家裡的人歡迎、尊敬,也能夠受到親戚、朋友、社會各方面的尊重。因為一個在家居士、一個佛教徒,其人品與性格必定讓人接受、信賴而有安全感,大家也都願意去學習他、模仿他。
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國;我於彼前,現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過去的家庭都是男主外,女主內,家中的事都是女主人在負責,中國人稱自己的太太為「內人」,日本丈夫則稱太太為「家內」,也就是說男人比較向外,對家裡的許多安排沒有像女主人那麼地細心、用心。理論上,這種時代似乎已經過去了,其實我見過許多的現代家庭,還是由女主人照顧,如果一個家裡只有父親而沒有母親,在照顧方面一定不如母親那麼周全,當然也有父兼母職做得很好的人。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建議男人結婚找對象時,不要僅僅是以女人的面相和身材來做為選擇的條件,如果為了將來的兒女著想,最好選擇她的頭腦、品德與性格。當然,內外兼修是最好的。所有的女人都希望自己人格健全,能夠將兒女及家庭照顧得很好,培養得很好,孩子將來到了社會上,能為大眾服務,成為社會、國家的棟樑人才,這和母親的人格修養與頭腦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因此,觀世音菩薩就顯現出這種優秀婦女的身分做為模範,以影響她們,讓她們也能和像觀世音菩薩這樣的人學習佛法。
這一段經文提到好幾種身分的女性,一是國家的王妃、皇后、或者女皇身;另一種國夫人是宰相、大臣的夫人;命婦則是世家、豪族、豪門的貴婦人;大家又叫作大姑,意思是在這個家族或在社會上極受尊敬的夫人。
觀世音菩薩是千真萬確處處示現的,千處祈求千處應,萬處祈求萬處現,在同一時間的一切處有人需要他,他於一切處都會同時出現。他出現的都是化身或分身,菩薩的本身並沒有住在一定的地方,雖然淨土經典中說是在西方極樂世界,然而觀世音菩薩的法身,遍於一切時、遍於一切處,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有緣的人祈求他,他就會以化身或分身出現。但是,因緣若不成熟的話,祈求他也不一定會出現,即使出現,也不會知道這是觀世音菩薩。
若有眾生,不壞男根;我於彼前,現童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處女,愛樂處身,不求侵暴;我於彼前,現童女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童男、童女並不是指小孩子,而是從出生之後,就不與異性發生關係,不與異性有性行為,在今天這個世界上,這種人是很少了,如果真有這樣的人,大概就是童貞出家,或者是從小就不與異性接觸的人了。觀世音菩薩會現童男、童女身為他們說佛法而得成就。
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藥叉,樂度本倫;我於彼前,現藥叉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乾闥婆,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乾闥婆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阿修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迦樓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迦樓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8若緊那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天龍八部,又稱「八部鬼神」,主要是指護法神,這些龍天護法共有八類。他們都不是人,屬於天道,是帝釋的扈從,在佛經中時常看到他們參與法會,護持三寶。雖然有畜生相及鬼相在內,但是他們的福報和天相同,這都不是在人間可以看得到的。在佛經裡的傳說,在人類之上的高層眾生,就屬於天了,還有天的扈從、跟班,為天人服務的一切眾生,實際上就是諸神,也算作天神。這些神都住於空中、天上,然而他們的道德、性格不如天人,沒有主導權的力量,只能為天帝服務。
為了使他們希望脫離鬼神的身分,觀世音菩薩也現天龍八部的鬼神身,向他們宣說佛法,使他們能夠離開鬼神的範圍,而得成就佛道。在四攝法之中,有一種法門,叫作「同事攝」,菩薩度眾生,是用眾生所認同的身分和形相來接近他們,讓眾生接受,然後跟他們說法,讓他們脫離當下的身分。
下面介紹天龍八部的這八個名詞:
(一)天:欲界的天人是以享受精細五欲的福報而生,是因持五戒、修十善而生欲界六種天的天身。此處的天,不包括禪定天,僅指地居天及空居天中的八部鬼神。這些天人有善根福報,能自由來去於人間天上,然而福報享盡時,仍會墮落到人間或三惡道去,因此菩薩就現天人身為其說法,讓他們脫離天界,成就佛道。
(二)龍:這是傳說中的一種神物,不屬於現實的人間,但是在佛教的信仰裡,是有這一類的眾生。龍主要是生長在水裡、遊行於天上,也可能活動於深山大澤中。
(三)藥叉:是大力的神或大力的鬼,在佛教的許多雕刻和繪畫裡,那些護法神的面目猙獰,肌肉發達,手上拿著各種各樣兵器的金剛,其實就是藥叉,也有人稱其為「金剛力士」。佛經中描寫說,男的金剛奇醜無比,人人看到就感到恐怖毛豎,被他震懾;女的藥叉則奇美無比,人人看了都很喜歡。
(四)乾闥婆:又叫作「飛天」,會演奏種種的樂器,還會演曼妙的舞蹈,一邊演奏樂器、一邊跳著舞,所以在許多石窟中,壁畫與雕刻裡,都能依佛經的描述而變成藝術創作,讓我們看到這些飛天的美姿。
(五)阿修羅:又稱「非天」,有天的福報,但是沒有天的道德。雖然他們是住在水底,但是常常上天去與天人作戰,因為他們很嫉妒天神。阿修羅每次作戰都會打敗,敗後就趕快逃,然而又不服氣,過一段時間又上天去作戰。他們的物質享受與天相同,但是和天神作戰已變成了一種習慣,所以有天眼通的人,看到他們往往是處在恐懼之中,也會看到有一些兵器從空中飛到他們的宮殿裡來,他們被這些兵器斬斷頭、斬斷手、斬斷腳時,雖然很快就能連接上,可是他們還是害怕。觀世音菩薩便示現阿修羅身,為之說佛法,令其脫離阿修羅身而成就佛道。
(六)迦樓羅:又叫「大鵬金翅鳥」,是印度神話中一種性格猛烈的大鳥,身體特別長、特別大,以龍為主要的食物。佛經裡還有一個是五百鬼子母,專門吃人間的小孩,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規定出家與在家弟子吃飯時要念〈供養咒〉,拿一些飯送到外面,主要是供養大鵬金翅鳥及五百鬼子母。念了咒語之後的食物,他們就夠吃了,便不吃龍及小孩了。
(七)緊那羅:是音樂神,歌喉很好,唱的歌非常美妙,可是長得很醜,頭上有一個角,面孔雖然是人,但仔細看又不是人,可是因為聲音好聽,就成為帝釋天的歌神,專門為帝釋天唱歌。有人說「此音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大概就是指緊那羅唱的歌了。
(八)摩呼羅伽:又叫「大腹行」,是大蟒蛇的形狀,像龍,但是沒有龍那麼大的福報與自由。如果顯現原形,就是一條大蛇,走路是用大肚子在走的。天龍有四隻腳,摩呼羅伽沒有腳,差別就在於此。他們是天上的神,也是天的隨從,當天人或天帝有所行動時,便跟著做隨從。
根據佛經的記載,以上八部都是有善根的,也都能夠聽佛說法。他們知道生在三界之中是在受苦,雖然有福報,但也有很多的苦報,因此願意聽聞佛法。觀世音菩薩為了度這些眾生,就現這些眾生的身相來為他們說佛法,讓他們脫離這種眾生形相的範圍。
天龍八部和人間並無關係,然而聽一聽佛教裡的神話也是很好的。雖然我們看不到,但是從宗教的信仰來講,這些眾生是存在的。當我們在修行時,需要龍天護法的護持,若是得到感應,就是得到這些護法神的協助。密教特別重視護法神的護法,禪宗雖不重視護法神,可是在《高僧傳》裡,可以看到禪宗的禪師們、祖師們在修行的過程之中,都有護法神護法的。連我自己也是有護法神,你們看到我的護法神嗎?如果讓你們看到,那就不是神了。雖然看不到,但他們一定是存在的。有次我從臺灣回到美國,在安克拉治機場休息時,有一位居士來跟我說:「師父,你也在飛機上!我本來還擔心航空公司的飛機可能有問題,現在看到師父,我就放心了!」回到紐約之後,他到東初禪寺來看我,又跟我說:「師父,你在飛機上,我們都很安心!」他們相信我在飛機上,飛機就是安全的,這不是我有本領,而是他們相信我有護法神。
在佛經裡講天龍八部是八類護法神,其中一類迦樓羅(大鵬金翅鳥),就是「人非人」。在《楞嚴經》裡,人與非人隔開成了兩類,而在梵文裡,「人非人」則是一類,所以即使沒有大鵬金翅鳥,也有八類。「人非人」究竟是什麼?他顯現人的樣子,經常在人間出現,但他不是人,而是一種神靈。人是父母所生,有人的身體,而「人非人」這一類眾生不是父母所生,長得卻和人完全一樣,甚至還可以和人結婚生子,所以叫作「人非人」。這種眾生在現實的生活裡不容易看到,可是在中國的小說及神話故事裡有此類眾生。
問與答
信眾:「令其解脫」是什麼意思?
師父:希望超脫、脫離其本身這一道,而得解脫的意思。
信眾:護法神和靈異的差別之處在哪裡?
師父:靈異可能是邪靈、邪鬼,護法神一定是保護修行佛法的人。
信眾:寺院及學佛人家裡所供的食物,是供養給誰的?
師父:原則上是表示對三寶的供養恭敬心,這是一種象徵,並沒有要供養給誰吃。
若諸眾生,樂人修人;我現人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雖然人的身體是一種累贅,也有很多的麻煩:不吃肚子會餓,不穿身體會冷,不照顧它會生病,年齡稍長又會老,最後還會死。可是人的身體也非常可愛,能夠做好事、行善、為人服務,還能夠弘法、修行;也有的人是用身體來享受,吃得好、穿得好,能唱歌、能跳舞,以及過男女間的生活,非常快樂,所以做人還是不錯的。於是觀世音菩薩就現人身來對人說法,使得這些眾生能夠成就佛道。
凡是有大乘佛教的地方,包括漢地、藏地、日本、韓國、越南等地,多半相信有觀世音菩薩,特別是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這些大乘佛教區域的所有佛教徒們,沒有人不知道觀世音菩薩,也沒有人不相信觀世音菩薩。其實,到了歐洲也可見到觀世音菩薩,天主堂聖母瑪利亞手上抱著一個嬰兒,就很像我們的送子觀音。早期的東初禪寺是在現址的對面,樓上前面的房間,我們租給兩位神父居住,有一天我去拜訪他們,在他們的房間裡就掛著一幅觀世音菩薩畫像。我說:「這不是觀世音菩薩嗎?」他們卻說:「不,那是瑪利亞,是我們從臺灣帶來的。」畫中的菩薩是那麼慈悲,那麼受歡迎,其實那就是觀世音菩薩。初發心菩薩是有性別的,但是像觀世音菩薩那樣的大菩薩,他本身是中性,可以現出男性,也可以現出女性。
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非人的範圍相當廣,除了天龍八部外,一切的神靈都包括在內。非人可以現出有形,也可能沒有形相,僅僅是精神體或靈體。有些眾生因為是無形的靈,住在很高的有想天或無想天,另有一些則是屬於有形的靈物,像中國古典文學中所提到的麒麟與鳳凰。非人並不是特定指某一類眾生,而是較為神祕的一種,他們比較自由,壽命較長,活動的空間範圍也廣,身體的靈活度比人要強。這些眾生也希望能夠解脫,能夠脫離現在的環境與身分,因此觀世音菩薩就到非人的群眾裡,和他們一起生活,度他們修菩薩道及佛道。
以上是《楞嚴經》中所舉出的三十二種觀世音菩薩應化身,實際上觀世音菩薩應該有更多、更多的應化身。
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觀世音菩薩因為不同眾生的需求,要他說法救濟,所以化現了種種身。人間一般眾生所求的,都是希望觀世音菩薩能給予力量、財富、順利,以及好運氣,甚至是一個好丈夫、好太太、好子女等,而觀世音菩薩為了適應眾生,為了使眾生脫離現在的身分與環境,修菩薩行而成佛道,所以顯現不同的身分來分別救濟。
我認識一位太太,她的先生出外做生意時,聽說被黑道控制,跟著黑道一起做壞事。這位太太就去請教一位法師該怎麼辦?法師說:「妳要常念觀世音菩薩,求觀世音菩薩幫助妳,從現在開始妳要發願吃素,要學佛好好修行,願妳的先生能夠早日平安歸來。」這位太太在觀世音菩薩前虔誠地發願,從此開始吃素、念經、做布施,過了一年多,她的先生真的回來了。她就把這個故事告訴我:「觀世音菩薩真靈,教我不相信都難。」我問她是否還吃素?她說:「我的先生已經回來了,我還要吃什麼素,念什麼經呢?」我想觀世音菩薩沒有度到這位太太。這就是中國人的迷信,是一種民間信仰,認為吃素已有一段時間,誦經也誦了幾十部,功德已經很大了,並且希望求得的感應已經達成,於是素也不吃,經也不誦了,這是顛倒。菩薩救度人,是為他說佛法,從此之後要修學佛法。
「是名妙淨」,「妙」是變化無盡,能適應十方眾生之需求;「淨」,不住於相,雖然觀世音菩薩處處現身,但沒有一定的形相,沒有執著哪一種身相是他自己的。
「聞熏聞修」,因為觀世音菩薩是修耳根圓通法門而悟道,所以住於耳根圓通三昧。「熏」是用耳根接受外面眾生的訊息,一邊用耳朵聽眾生的聲音,再通過耳根圓通,修持廣度一切無量眾生的法門,幫助眾生。
「無作妙力」,無作又稱「無願三昧」,是屬於三三昧之中的一種,這要到八地以上的菩薩才有這樣的力量。在八地以前還是要發無量的願,度無量的眾生,到了第七地之後,從第八地菩薩開始,就已到了「無功用」,不需要再想、再發願度眾生,而是自然而然就在度眾生了。就像開汽車,在八地之前第七地為止,必須還要一直加油,到八地之後的汽車,已不再需要加油,因為八地菩薩的力量已是無遠弗屆,能到達任何一個地方了。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15 觀音妙智|第一章 觀音法門的修行方法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