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修觀音法門獲四種無作妙德
世尊!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前面的十四種無畏力,是觀世音菩薩給予眾生幫助的力量,接著是觀世音菩薩自己得到四種不可思議的神通功德。
觀世音菩薩完成了圓滿通達的功德以後,在任何一個時空的點上,都等於是全面的時空;進任何一種法門,等於是進入一切無量的法門。雖然進的門不同,然而進門以後,是門門相同,門門相通,此為「圓通」。
「無上道」是菩薩走的路或者修行所體驗之境界,均稱之為「無上道」。在修行的過程中,無論走的是聲聞乘道、大乘道,或是最高無上的佛道,都是修行因地的法門,均稱為「道」。從果位上講,即是已經到達能證、所證的各種層次。譬如,聲聞乘所體驗到的是聲聞的果位,菩薩是十地的果位,最後則是佛的果位,所證的境界均稱為「菩提道」。「修證無上道」是菩薩的本分,「無上道」指的是最高的,是佛走的路及佛證到的果位;「修」,是修行之路;「證」,是已經到了果位上。修是因,證則是果。
由於觀世音菩薩獲得圓通,並修證了無上道,所以得到四種不可思議的「無作妙德」,這四種功德是無法想像,也沒有辦法說明的,故名「無作妙德」。「無作」和「有作」相對,無作是根本沒有希望要做什麼,又名「無功用」,不是由於信心,更不是由於願心,不是有心去推動,這四種功德自然而然地就會有運作,所以無作亦名「無願」。這必須到了八地以上的大菩薩才能夠有的力量,一般的初發心菩薩,甚至到第八地以前的菩薩,都無法有這種無作的功能。而觀世音菩薩已經是十地滿心的等覺位菩薩,是即將成佛的大菩薩,所以具有這種功德。
在《楞嚴經》裡經常會用這個「妙」字,指的是功能與境界均不可思議,其程度高深到不可推測。向上為高,向下為深,向四邊則是廣與大;高、深、廣、大,沒有辦法去衡量,這就是「妙」。「妙德」的「德」意指「心德」與「功德」,心中有這麼多的妙用功德。這四種不可思議無作妙德的內容是:同體同形的不可思議;異體異形的不可思議;能夠破貪而感得的不可思議;供養諸佛及眾生的不可思議。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淨寶覺,故我能現,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祕密神咒。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眾生,得大自在。
本經首先敘述觀世音菩薩是怎麼開始修行的,是由一位觀世音古佛的介紹與傳授,而學到一種觀音法門,也就是耳根圓通的法門。這種法門先用耳朵聽聲音,聽到最後進入妙明的自性本心時,就忘掉自我中心的自己,並失去原有的自我執著,實際上,就是開悟。觀世音菩薩由於修了耳根圓通法門,「入流亡所」而開悟之後,獲得了一種心,稱為「妙妙聞心」。「妙妙」,有事妙與理妙,用智慧的功能為「事妙」,用智慧的功能照見五蘊皆空,諸法的空性,此為「理妙」,以事妙配合理妙,稱為「妙妙」,也就是「聞心」。聞心是反聞自心,即佛心,即空性。因為觀世音菩薩是以聞自性而產生悟境,也以聞自性而產生度眾生之功能,在因地修行是用耳朵、耳根,修成之後,則用果德來度眾生,因德與果德相加,即為「聞心」,即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聞心不是分別心,它既是理,也是事,理事不二的心對觀世音菩薩而言,稱之為聞心。
「心精遺聞」,「遺聞」是能聞與所聞,也就是能緣與所緣,將能緣的智慧和所緣五蘊的空性都放下,就給它一個名字叫作「心精」,就是真常如來藏心。它是永恆的心、普遍的心、不執著的心,不是凡夫的分別執著心。真常心,不是抽象、不是空洞、也不是形容,它根本就沒有離開現實的生活。因為它是圓融的,見聞覺知全部都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而在心中並沒有隔離說這是見、這是聞、這是覺、這是知。對於世間人做了壞事,不是以瞋恨心來看;做了好事,也不是以貪愛心來看,而是自然地應該如何處理就如何處理,應該怎麼幫助就怎麼幫助。瞋與愛,是在差別與分別,可是對觀世音菩薩來講,不會因為外在現象的善惡好壞,而產生向上、向下或歡喜、厭惡的分別心,而是以平等的慈悲心,處理一切眾生的差別現象,這就是「無作妙德」。
無作妙德類似「清淨」的「寶覺」,是一種清淨而可貴的智慧,非常有用、絕對有用,是最高有用的智慧。因為如此,觀世音菩薩能夠顯現許多不可思議的面孔和手眼,而且能說多到無法數的祕密神咒。祕密是誰都不能了解,且其功能不可思議的神咒。
觀世音菩薩現多少相貌,就能說多少神咒。相貌包括頭、手臂、眼睛。這裡說有一個頭、三個頭……,並沒有特定的意思。一個頭可以現四個臂,三個頭可以現六個臂,兩個頭也能現八個臂,單數與雙數並沒有一定的意思,這是文學表達方式的一種型態。也就是說,觀世音菩薩可以是一個頭,也可以是千百萬個頭;可以是一個頭、兩個眼睛、兩隻手臂,也可以是一個頭有許多的手和眼睛。觀世音菩薩並沒有定相,沒有一定的相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觀世音菩薩,多半是人的相貌——一個頭,兩個眼睛,兩隻手,看起來慈眉善目,覺得他很慈悲,大家才願意接近他。如果觀世音菩薩有數都數不清的頭在人們面前出現,一定會使許多人害怕得不敢親近他了。
我是沒有這麼大的本領,假如我現在不斷地長出頭來、不斷地長出手來,這些頭都不是普通的頭,而是瞋怒相、夜叉相的金剛頭,手上也都拿著原子彈、火箭、槍、炮,以及各種各樣的舊式和現代化武器,請問是否有這樣的需要呢?在現實的人間是沒有這個必要的,但是在內心的精神上,可做如此觀想與信仰。我們必須相信觀世音菩薩有這麼大的神通妙用,而且我們在精神上也需要有這麼大力量的菩薩來護持,保護我們的道心及我們的環境。
有一次,我在莊嚴寺參加大佛暨大殿落成的開光典禮,午齋時與達賴喇嘛和其他幾位長老法師同桌。用餐時,達賴喇嘛問臺灣來的法師說:「臺灣的記者們把我當成是政治人物還是宗教領袖?」有一位法師說:「你是雙重人格!」幸好在旁的小喇嘛沒有為他翻譯,我接著說:「政治記者將你當成政治領袖,宗教與文化記者將你當成宗教領袖,不過,我以一個佛教徒來看你,你是觀世音菩薩。」他聽了很高興,但是他很謙虛地說:「我沒有一千隻手,我只有兩隻手,你看我這隻右手昨天還受了傷!」然後我又補充說:「其實現在同桌的這些法師們,至少也都有三頭六臂。達賴喇嘛您見過無數的人,對於不同程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您就給予不同的應對,但是不會離開佛法的根本原則,這就是千手千眼了。我們這些人,至少也能見到什麼樣的人,就給他什麼樣的佛法,因此而度了一些眾生,所以我想我們也可算是三頭六臂了!」
觀世音菩薩顯現出種種的形相,所表現出來的精神,有時慈悲,有時威武,有時穩定、安詳,有時相當有智慧,這都是為了救護眾生,而得大自在。他自己已經是得大自在,一切都是為了眾生,自在地顯現各種各樣的形相,因此我們又稱他為「觀世自在菩薩」。
這一段經文相當地深,它是一種哲學,也是一種修證與體驗,但是對我們還是有用的。
觀世音菩薩有四種無作妙德,第一種是能夠有無量的頭,可以念無量的咒,顯現無量的手。接下來說明第二種無作妙德: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為礙,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眾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為施無畏者。
由於觀世音菩薩修聞與思這兩種智慧,能夠不受六塵障礙,就像聲音不受矮籬的障礙一樣。垣是像籬笆那樣的矮牆。因為有了這樣的能力,所以能夠對眾生布施無畏,因此其名為「施無畏者」。
前面已經講過聞與思。由聞思修而入三摩地,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是從聞開始。聞,是用耳根聞,聽了之後用色心去思惟,然後產生修行之功德,這就是聞思修三種智慧。聞慧是聽,思慧是思惟,修慧則是實踐。聽到之後用頭腦專注思惟繫念,然後照著去持續實踐,因此而得到耳根圓通,能夠不受六塵所困擾。六根清淨,六塵才不會變成困擾;六根不清淨,還是一樣會受六塵干擾的,也就是說,身心不受外面的環境所誘惑、所障礙,才能脫出六塵。
這裡的比喻是用垣而不是用牆,牆因為被房頂蓋住,牆內與牆外彼此的聲音應該是聽不到的,然而垣是沒有頂的籬笆矮牆,因為沒有遮蓋阻隔,彼此都能見到,也能聽到講話的聲音。意思是說,六根與六塵都是有的,即使六塵環境在眼前出現,可是心不受六塵所障礙、所汙染、所困擾,就像聲音超過矮牆一樣,垣牆是有的,但是它擋不住聲音。
報上曾登載了一篇文章,在美國的亞利桑那州沙漠裡有一座監獄,在那裡的受刑人生活得非常痛苦,進去這樣的監獄之後,多半的人出獄就不敢再犯罪了。可是有一個賣毒又吸毒的人刑滿出獄之後不久,又回到了監獄。別人問他怎麼還敢進來呢?他說:「不是我想進來,我出去沒多久,就有人教我吸毒,我沒有辦法抵抗外面的環境,所以又進來了!」像這樣的人連一塵都無法超脫,他接受環境的影響,被環境所控制,他的心已經沒有辦法幫助他自己,不像觀世音菩薩的心是自在的,能夠不受環境的控制和影響。
「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咒」,已經六根清淨而從六塵得解脫,能運用自己的六根,指揮環境中的六塵,這是非常地自在、自由。這有兩層意思:從六塵得解脫;能夠自由自在地運用六塵,隨心所欲地使六塵產生變化。看起來似乎是神通,其實這種神通只是心靈的力量,並不一定是環境所產生的變化,由於自己心的力量,使得眾生的心也有所轉變。
在中國唐朝有個觀世音菩薩的故事。一天在某個市鎮裡,來了一位長得非常美麗的少女,她在鎮上落戶,專門以賣魚為生。因為這個少女實在太漂亮了,凡是知道她的男子都希望娶她為妻,她就提出一個條件:「誰想要娶我,必須在一天之中把《心經》背出來。」一天下來,有一百多個人都背出來了。她又提出第二個條件:「我不能嫁給一百多人!誰能在一天之中將《金剛經》背出來,我就嫁給他。」第二天居然有十多人能夠背出《金剛經》。她又說:「我只能嫁一個人,這樣吧!誰能在一天之中把《法華經》背出來,我就嫁給他。」真不簡單,《法華經》有近八萬字,到第三天只剩下一個人會背。而前兩天會背《心經》與《金剛經》的人,雖然沒有娶到她,但已都是見聞佛法了。會背《法華經》的那個人好歡喜,第三天晚上就娶少女回家,然而無常顯現,少女當晚就因肚子痛而去世。後來這個會背《法華經》的人,變成了一個非常虔誠的佛教徒。傳說這個提籃賣魚的少女,就是觀世音菩薩,她顯現少女身,同時不受環境所困擾,也能夠使得環境裡的人因她而改變。
觀世音菩薩在同一時間,能夠在無量的世界度無量的眾生;在同一時間,顯現出無量的身體來布施給眾生無畏的心,使眾生離苦難、離恐怖,這是位行大布施的大菩薩。因此,觀世音菩薩又稱「施無畏者」,布施給眾生無畏的功德。
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所遊世界,皆令眾生,捨身珍寶,求我哀愍。
觀世音菩薩修成耳根圓通之後,到微塵數的無量世界、無量國土,都能使眾生產生供養布施心。供養有捨身供養及珍寶供養,其目的是為了求觀世音菩薩能可憐他們、幫助他們。這裡必須要加以解釋,像觀世音菩薩這樣的大菩薩,還會缺少什麼,需要眾生供養嗎?在《法華經》的〈普門品〉裡,有一位無盡意菩薩為了表示對觀世音菩薩的恭敬讚歎,將身上的一串瓔珞供養給觀世音菩薩。對觀世音菩薩而言,這是不需要的,但他還是接受下來,分作兩份,轉一份供養釋迦牟尼佛,另一份則轉供養多寶塔的多寶如來。事實上,釋迦佛與多寶如來也不需要,然而這是眾生為了表達感恩之意,所以將自己珍貴的東西奉獻出來。
捨身是行菩薩道的意思。為了報佛恩、報三寶恩,將自己的身體布施而去度眾生,這只有大菩薩或者已經發了深願的人才能夠做到,否則捨身是否值得捨呢?捨身是不能隨便捨的,可以為了度眾生而捨身,可以為了護持三寶、供養三寶而捨身,但是捨身必須要有智慧。在大陸浙江省的普陀山觀世音菩薩道場,就有一個捨身崖,許多人認為這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只要跳下捨身崖去,就能夠跟著觀世音菩薩了,這是非常愚蠢的事。因為這樣死了,對眾生、對佛法一點用處都沒有,而且還讓人批評佛教徒的愚蠢。現在捨身崖已立了一個石碑,上面寫著「禁止捨身」四個字。
大菩薩為了求佛、求菩薩,也會捨身,像觀世音菩薩顯現賣魚的少女而捨身。請問,我們出家人算不算是捨身呢?我們的身體是父母所給,但是將它捨給三寶、供養三寶,然後布施給眾生。因此,捨身不一定捨整個生命,也可以捨一小時、捨一天、捨一個月,乃至捨一生,以奉侍三寶、利益眾生。像泰國人出家一個月或三個月,這也算是捨身。你來參加修行或者做義工,這也都可算是用身體來捨身供養。
四者:我得佛心,證於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觀世音菩薩已經證到最高層次的佛心,佛的慈悲心和智慧心,也就是他的慈悲心和智慧心,雖然他尚未成佛,但是其悲智的力量與佛相同。因此,他能夠用種種的珍寶財物,供養十方如來與一切法界的六道眾生。由於觀世音菩薩有智慧與方法的珍寶,可以使眾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乃至於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楞嚴經》裡共有二十五位菩薩,每位都是依各自的法門修行而徹底開悟,進入佛法的堂奧。而觀世音菩薩修的耳根圓通法門,得到了十四種布施無畏的力量,同時又得到四種不可思議的無作妙德。那麼觀世音菩薩所證的圓通,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法門呢?
由於觀世音菩薩在這二十五位菩薩之中,對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是最有緣、最慈悲、最有恩德,因此將他放在最後介紹。敘述其他二十四位菩薩的經文都很短,只有觀世音菩薩這一章特別長、特別多、也特別豐富。在《楞嚴經》裡舉出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種應化身,其實他有千、萬、千億、萬億等不同的身相,顯現出不同的身分。早期的觀世音菩薩,是有鬍子的大丈夫相,到了明朝以後,繪畫中觀世音菩薩變成女相。在西藏,他們都相信達賴喇嘛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而西藏的信仰之中,白度母與綠度母也是觀世音菩薩,所以男觀音與女觀音都在西藏出現。
其實,如果一個人顯現出慈悲的精神與無我的行為,以此對待所有的人,那他就是觀世音菩薩了。也許自己並不知道是觀世音菩薩,然而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救濟,就會從這個人的身上顯現出來。你們有時候也會顯現出觀世音菩薩的精神,可惜一下子又會被魔鬼的精神打跑了。
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為第一。世尊!彼佛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釋迦佛問觀世音菩薩是如何進入圓通法門的?觀世音菩薩說:「我是以耳根為門,進入圓通法門之後,得到一種智慧,稱為圓照三昧。」這種三昧是圓滿的、普遍的觀照與覺照。「圓」有兩種意思:觀照的功能;其範圍是圓滿而普遍的照,因此而得到這種智慧的力量,稱為「圓照三昧」。
由於心已得自在,所以「入流而忘相」,進入了一種智慧之流,就忘掉所有自我中心的執著相,此時就得到了三摩地。三摩地,是止觀同時,雙修、雙滿、雙圓。若僅僅得定,不一定是三摩地,三摩地一定是由修止觀而得定慧;止觀是方法,定慧則是功能和結果。得了三摩地之後,因此成就了大菩提心和大菩提果,此為修耳根圓通之中,最高也是最大的成就。
「圓照三昧」,從梵文講,「三昧」是單指定的功能,可是從《楞嚴經》及大乘經典而言,有解脫慧功能產生的定,才叫作三昧。三昧又稱「三摩地」,與「三摩缽底」不相同;「三摩缽底」是圓照三昧,圓滿的智慧和定的功能,即是佛的定慧不二。
三昧進入的定境,有深有淺,從佛法的角度來看,「解脫三昧」必定是進入無我的、無礙的解脫,這就不一定是梵文裡基本的那個「三昧」。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有許多阿羅漢從來沒有學過定,只是聽了佛幾句簡單的開示以後,即得解脫。譬如有位善來比丘到佛的面前,佛只是說了句:「你來得正好,歡迎你出家做比丘。」很神奇地,他馬上鬚髮俱落,袈裟已經披上了身體。這也就是形容說,他一聽到佛法,馬上斷了煩惱。事實上,他已是離欲之人,已證得阿羅漢果,是個慧解脫的人。有的人必定要在聞法、持戒、習定以後,開智慧而得解脫,有的人則不需要打坐習定,就能得到解脫;凡是解脫,都稱為「三昧」。
依此類推,歌唱得出神入化可得歌唱三昧、吃飯可得吃飯三昧、喝茶可得喝茶三昧、走路可得走路三昧、說法可得說法三昧、寫字可得寫字三昧,凡是因為做某件事入定而開智慧,就叫作「三昧」。譬如六祖惠能,砍柴得三昧、舂米也得三昧。現代的人開車、開飛機、打電腦、照相,如果是進入化境,也都可以得三昧。只要自我中心一下子不見,智慧出現,就得三昧。看起來三昧似乎很容易得,這也不見得,問題在於是不是已開智慧,是不是自我中心因此而不見。普通人並不是每種三昧都能得到,可是觀世音菩薩是得耳根圓通,既然是圓通,就得到所有的無量三昧。無量三昧的功能是從得到耳根三昧之後完成,此即為「圓照三昧」。
「緣心自在」,由於心已得自在,任何境界在面前出現時,都是無礙的。無礙有被動的無礙,以及主動的心得自在。所謂被動,就是不受環境、不受任何人事物之影響,心始終是在自在的狀態下。自在就是無我,唯有無我,才能夠不受環境影響。只要還有一點點自我中心存在,對環境若有任何好與壞的分別執著,都會讓心產生一種自我的反應,這種反應就是有礙而不是無礙了。
就像鄉下小孩喜歡抓麻雀,把手伸到麻雀窩裡,一抓就能抓到小麻雀和麻雀蛋,但有的時候,裡面是空空的,什麼也沒有;也有的時候,手伸進去,小麻雀以為是老麻雀進來餵牠食物,小孩的手指就被小麻雀咬住了。我舉這個比喻是說,當我們的心有「我」,有個我的主見、有個自我的立場,任何人對我說一句話或做一個動作,心裡馬上就產生一種反應,很可能說一句更難聽的話回給對方聽,就像小麻雀咬住小孩的手指一樣;如果心中沒有任何東西,別人再怎麼講,讚歎或責罵,對自我毫無影響,而且也不會去傷害對方,就像麻雀窩裡什麼也沒有時,小孩就會感到沒趣,也不會想再抓了。
主動的心得自在,許多人把它解釋成神通。有了神通,心裡想什麼就是什麼——想要錢,錢就來;想要吃的,吃的就來;想要房子,房子就來;想要男朋友或女朋友,男朋友或女朋友就來。就像阿拉丁的神燈或魔氈一樣,只要坐在魔氈上,便能到任何地方,想什麼就得到什麼,這是屬於妄想、狂想,而不是心得自在。主動的心得自在,是在做任何活動、遇到任何情況時,遇水就依水的特性來處理水;遇火就依火的特性來處理火;遇到人事物的任何情況在自己面前發生,就主動地解決、處理,此為主動的心得自在。因此,不要把心得自在,想成是得到了《天方夜譚》裡的神燈或魔氈一樣。
很多人認為,「心自在」就是得到神通,用手指向石頭一指,就能點石成金,有了黃金就可以買自己想要的東西,你認為這樣合理嗎?沒有賺錢,沒有生產,光向石頭一指,就變成黃金,別人的東西就變成是自己的東西了,豈不違背因果!
佛經告訴我們,普通人用咒術來點石成金,至多維持兩、三天就變回石頭;工夫深的人點石為金,大概可以保持三個月,之後石頭還是石頭,不是黃金;阿羅漢已證得阿羅漢果,以神通力點石為金,可以保持五百年都是黃金;如果佛用手指石頭變成黃金,可以一大劫都還是黃金,這算是真的黃金了。然而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佛與諸大阿羅漢並沒有以這種方式將石頭變成黃金,他們還是一樣地需要居士們布施和供養。
「因入流相」,還記得前面講過「入流亡所」這個詞嗎?「流」,是「空性」的流,進入實相流和實性流之後,就忘了所有主觀與客觀的對立。「能」與「所」相對,是自我的立場以及與自我相對的立場,超越於客觀與主觀的我,此為進入實相之流。實相就是無相,所以稱「入流亡相」。前面說「聞所聞盡」,聞與所聞都沒有了,就「入流亡所」,入的是實相流,忘去能聞與所聞有相的這種相對立場。進入了實相之流,就能夠得到三摩地,能夠成就菩提,這個菩提是無上菩提,就是成佛的意思。從八地菩薩開始,即能表現出無上菩提的功德,但是尚未成佛。
此時,觀世音菩薩又回答釋迦牟尼佛說:「世尊!那個時候有一尊觀世音古佛,他讚歎我得了圓通法門,因此在說法的大會中為我授記,稱我為『觀世音菩薩』。由於我用耳根的聽覺來觀察十方,而十方世界所有的一切,我都清清楚楚,所以『觀世音』的名號也遍於十方世界。」
「圓通」是圓滿的通達。由於觀世音菩薩的力量所至,無一處、無一事、無一時,處處、事事、時時,乃至每一個人的每一個念頭,都能清清楚楚。是遍於十方世界的一切諸佛、一切眾生的世界,一切眾生的心念、一切眾生的事情,全都知道,此才名為「圓通」。圓通和圓照不太一樣,我們常常聽到「溝通」這個詞,沒有辦法溝通時,就互相協調,無法協調就要妥協,無法妥協只有退讓,實在已無路可退,就是此路不通了。譬如有兩個相愛的人,畫了兩顆心,將它們重疊放在一起,是不是就變成一顆心了呢?這是不可能的。常常聽到說,夫妻同床異夢,似乎是不應該有的事,其實兩個不同的人做夢,當然是做不一樣的夢,若做同樣的夢,反而成了怪事。問題是丈夫與妻子所做的夢是不是互相衝突,如果沒有利害衝突,兩人的夢不一樣,那也沒有什麼關係啊!
人與人衝突的原因,就是自己的心與他人的心沒有一種互通的意願或努力,使得彼此之間有了距離。有距離就會產生懷疑,有懷疑便會起爭執、衝突、矛盾的現象。我們讀經,就是希望學學佛經裡的這些菩薩們,他們是用怎麼樣的一種心態和眾生相處,菩薩與菩薩之間又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當我帶著我的弟子們去印度與中國大陸朝聖時,每到一處聖地、一座菩薩的道場,以及一間祖師所創的道場時,我都希望我的弟子們能進入諸位菩薩和祖師們的內心世界去。弟子和信眾們都想不通,菩薩看不到,祖師已去世,又怎麼能進得去他們的內心世界呢?我舉這樣的例子,你們大概可以聽懂一些吧!
雖然我們沒有辦法做到圓通,那麼局部的「點通」總行吧!「長通」不能,「短通」也可以吧!即使不能非常圓滿地跟所有眾生、所有諸佛菩薩相通,然而總能體會一些、了解一些諸佛菩薩及高僧祖師們的心胸是怎麼樣的,一切眾生的心態又是怎麼樣的。如果不能夠體會,這就是愚癡而煩惱的眾生,因為不願意去了解他人,也不希望與他人溝通,自己非常地痛苦。跟這個人相處就跟這個人對抗,跟那個人相處就跟那個人敵對,總認為世界所有的人都是加害者,只有自己才是最無辜的受害者,這就生活得很苦,所以叫作煩惱的眾生。
每一個人都有家庭,你們對家裡的人是怎麼樣的態度?多半的父母對年少的子女們都能包容、接受、體諒,能進入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去。可是孩子長大之後,就會脫離父母,有他們自己的內心世界,漸漸地,孩子玩孩子的,父母做父母的。在夫妻之間也會有這種情況。因此在現代的社會裡很少有大家庭,大部分都是小家庭。
在法鼓山僧團裡,我的出家弟子到目前為止,將近有九十位,來來去去總有些人走掉,因為他們沒有辦法進入我的內心世界。但是,我總是試著以他們的心態來看他們,以他們的內心體驗來體驗他們,我不以自己的立足點和標準來要求他們,因此總還能做做朋友,這就是為什麼還會有一些人一直跟著我。如果我這個師父對待弟子,老是照自我中心的標準,規定這樣不可以,那樣必須做,那我的徒弟可能全都跑光了!所以我還是做了一些溝通的工夫與努力。但總還不夠圓通。
菩薩的圓通是很難懂的,對大家也用不上,但是稍微與人有一些溝通,能夠嘗試著進入他人的內心世界,這是非常重要的。我有些徒弟想要進入我的內心世界,常常會為我想,買些吃的、穿的東西給我,然後對我說:「師父,這是我特別為你買的,我體會師父一定需要的!」其實這些多半並不是我能吃的,或是我需要穿的,他們是真的為我設想過了,可惜尚未能進入我的內心世界。
觀世音菩薩用耳根進入眾生的內心世界,只要用耳朵聽人講話的聲音,他的音調、語氣、態度,甚至不用語言表達,就曉得有了什麼樣的問題。觀世音菩薩只要用耳根圓通,就知道眾生害的是什麼病了。只要覺得身心痛苦、委屈、損失,這都是眾生的病。心,只要能上通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通一切眾生同一悲仰,上下都通,這就是菩薩的圓通。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15 觀音妙智|第三章 觀音菩薩的十四種無畏加持力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