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15 觀音妙智|第六章 獨特殊勝的觀音法門

聖嚴法師

第六章 獨特殊勝的觀音法門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文殊菩薩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在佛出現的娑婆世界裡,真正的佛法教體,也就是佛教所依止的根本,是在於用音聞——用耳朵聽,對聲音聞,使眾生能夠得到清淨。因此,如果要進入三摩提的話,還是要從耳朵聞聲音著手。」三摩提就是三摩地,是大乘佛法的定,是佛的定,其實就是圓通。

娑婆,梵文的意思為「堪忍」(kṣama),能夠接受苦、忍耐苦。這個世界處處都是苦,眾生也是在苦海之中生活,然而眾生還願意生活在這個苦的環境裡,以苦為樂,這就是眾生的愚癡顛倒:有時知道苦,又很喜歡、很願意在苦中作樂。娑婆世界的眾生是很矛盾的。

我在中國大陸正當少年的時候,看到一對鄰居夫婦幾乎每天都會吵架、打架,大家覺得這對夫婦很可憐,太太的臉上老是被打得青一塊、腫一塊的,丈夫的身上也被擰得一塊紫、一塊紅的。鄰居們就勸他們說:「你們夫婦倆兒真是怨偶,天天打在一起,還不如分開吧!」他們卻認為別人在多管閒事。有一次,我的母親問那位太太:「你們做怨家做成這個樣子,怎麼還願意在一起呢?」太太說:「唉!妳不知道,我沒有他怎麼行呢?沒有他,我就不能活了!」我父親也問那位先生說:「你們老是打架,還在一起,這多痛苦啊?」先生說:「唉!我沒有太太是不行的。」這真是奇怪的事!不過這種例子不多。人與人之間,很少沒有爭執與衝突,然而在爭執與衝突的情況下,一方面會覺得這是個麻煩,另一方面又會覺得捨不得。所以我們所居住的環境叫作「娑婆世界」,在此世界的眾生都非常可憐,也非常愚癡,明明知道這個環境不好,但是又很喜歡,絕對多數的人,幾乎都是一樣的。

昨天我和一位居士從紐約上州的象岡道場回來,在車上他對我說:「有位法師告訴我,人還不如植物,植物枯了還能變成肥料,人死了不但不能當肥料,屍體還會發臭。」但是一般人在活著的時候,還老是認為自己的身體就是「我」,如果不懂佛法,死了以後,他的魂就守著他的死屍,認為「這是我,這是我……」,無論走到哪裡,都帶著死屍的臭味。就像有的人腳很臭,但是他總喜歡摸一摸臭腳丫,再聞一聞腳臭的味道,而且變成一種習慣。娑婆世界的眾生就是這個樣子,明明知道那不是什麼好東西,但還是喜歡。眾生的心,知道苦,卻願意接受苦,所以佛很慈悲,到這裡來告訴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

「此方真教體」,「此方」指的是娑婆世界,在此世界要讓眾生聽到、知道佛法,一定要通過語言,用口來說。因此,真正要將弘揚佛法的功能發揮出來,還是要以語言為根本、為基礎。語言就是用聲音來說,這個就是「真教之體」。

「清淨在音聞」,釋迦牟尼佛以清淨的智慧,發出說法的聲音,能夠讓眾生聽到,也能夠使眾生的心從煩惱轉為清淨。若以煩惱心來講的話,則都是傳播著煩惱,就如以憤怒心、瞋恨心、懷疑心、嫉妒心講出來的話,會讓人聽了很不舒服,很害怕;如果用慈悲心與智慧心說同樣的話,就會讓人感到很溫暖、很安全、很舒服。譬如,下地獄本來是一樁壞事,可是用慈悲心與智慧心講:「下地獄是很可怕的,如果一定要去,必定是發了大悲願才會去地獄!」相反地,如果是詛咒著說:「哼!你下地獄去吧!」叫別人下地獄,這就不是清淨的語言了。又譬如,以讚歎的聲音希望對方趕快成佛,這是好話;如果以憤怒心、討厭心說:「哼!你快要成佛了!」別人還以為你是叫他快點死呢。這就是清淨的聲音與不清淨的聲音不同之處。聽了這兩個例子以後,就知道你平常是用什麼樣的心、什麼樣的聲音在講話,這是非常重要的。用煩惱的聲音講話,自己就是煩惱的,也讓別人生起煩惱來;用清淨的聲音講話,自己是清淨的、快樂的,也能讓別人得到清淨與快樂。

佛講話能夠讓人從煩惱得解脫,從痛苦轉為喜悅,這叫作清淨的聲音。學佛的人也應該朝這個方向去努力。有的人不是故意要傷害人,但他的性格就是如此,只要他講話,就會使人難過、使人痛苦。所以一定要注意講話的聲音,究竟是讓人喜悅還是痛苦?如果是讓人痛苦,就必須要調整一下,學佛的人要以清淨的聲音讓人喜悅。不僅僅是令眾生的心清淨,眾生聽法以後,連講話的聲音也成為清淨的,甚至使得和他一起生活的人也變得清淨了。

「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觀世音菩薩修的耳根圓通,是用耳朵聞聲音,最後進入最高的禪定,那就是佛的禪定。中國禪宗所講的「三摩提」就是「即定即慧」,定是它,慧也是它,而佛的定,即是佛慧,可以和平常生活完全相同的行住坐臥、動靜語默,只是不動執著妄想心,動的只有智慧的功能。

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

「離苦得解脫」,是轉煩惱為智慧,轉痛苦為喜悅,又叫作法喜、禪悅。法喜和禪悅不是普通的喜悅,而是解脫樂,雖然我們仍在娑婆世界,如果能夠不受自己內心的煩惱所困擾,不被外面環境的任何狀況所困擾,對自己不會產生煩惱的反應,這就是解脫。

「良哉觀世音」意為:「真好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用耳根聞聲音讓自己得解脫,也能幫助眾生得解脫。觀世音菩薩的兩種解脫方法,是根據《楞嚴經》的耳根圓通修三摩地,以及根據《法華經》中的〈普門品〉,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若是一開始就要修三摩地,不容易修得成功,聽聲音的時候,聽的都是煩惱的聲音。〈普門品〉說,有任何煩惱與困難時,只要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就能離苦。我一開始就是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直到現在,只要有時間,我還是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雖然,這只是暫時的解脫,但仍必須要從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開始,進一步再修耳根圓通。

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有兩類功能:

一是臨時抱佛腳:一有困難才想到念觀世音菩薩來救苦救難,有人甚至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一起念,不過這樣還是有用的。觀世音菩薩處處都在,隨時隨地都能感應你,所以念總是有用的。

二是念觀世音菩薩,自己也在聽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修行念觀世音菩薩的法門時,出聲念,當然就有聲音;不出聲念,也可以聽到心中的聲音「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不斷地念,然後念到只有「我在念」及「我在念觀世音菩薩」。一個是「我」,一個是「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念到最後,能念的我與被念的聖號不一不二,就進入了三摩地。

於恆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

此謂觀世音菩薩已於過去多如恆河沙數劫中,進入微塵數的佛國淨土,因為獲得大自在的不可思議神力,以之布施無畏予一切眾生。

「於恆沙劫中」,這要回到《楞嚴經》卷六一開頭,特別介紹觀世音菩薩是從觀世音古佛那裡得到耳根圓通的觀音法門,所以觀世音古佛和觀世音菩薩的法門是完全相通的。觀世音菩薩從發心修行以來,時間已經過了很久很久,但是他並沒有想到要何時成佛,雖然已經預定觀世音菩薩在阿彌陀佛涅槃以後,將在極樂世界接替其位成佛,然而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佛,過去及未來都還有非常久遠的時間。一粒沙等於一劫,還有像恆河沙那樣數量的時間,觀世音菩薩一直以菩薩身來度眾生。但是觀世音菩薩並不急,而且很有耐心,因為他有機會永遠度眾生,這是觀世音菩薩的本願慈悲。

「入微塵佛國」,到初地以上的聖人以後,有化身及報身這兩種身,他們以報身住於佛國,譬如觀世音菩薩的報身就在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報身永遠不動,不會到其他地方去;化身或應化身則處處示現,處處度眾生。佛是法身,聖人與菩薩可以見到佛及自己的法身,但是不會永遠在常寂光的法身之中,而是以報身住於佛國,用化身或應化身來度眾生。微塵實際上就是無量數,一條恆河沙已經很多,一粒沙又可變成許多的微塵,微塵是非常微細的物質。像觀世音菩薩到微塵數那麼多的國土去,有的佛國淨土並沒有凡夫,他是去供養諸佛,親近諸佛;若到有凡夫的佛國淨土,他就去幫忙那些國土裡的諸佛度眾生。就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化之國土,觀世音菩薩來此世界幫助佛度眾生,他的任務是上求佛道,下度眾生。

不要說觀世音菩薩要到那麼多的佛國淨土,就是在我們這個世界,就有無量數的眾生需要觀世音菩薩來度。現在地球上的人口有六十多億,觀世音菩薩以種種的身分來度種種性格根器的人。除了人之外,還有餓鬼道、地獄道,十法界的所有眾生,只要需要他,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處處可現。既然他到處都出現,他要如何指揮那麼多的化身呢?其實他不需要成立一個指揮中心,而是以慈悲的願力、神通自在力,就能隨時隨地處處示現。

「得大自在力」,觀世音菩薩又叫作「觀自在菩薩」,他是從智慧與慈悲的願力而得自在。有些人發了願心,但是做不到,就好比中國人說的「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力不從心,這是由於所修的福德與智慧不夠。福德就是慈悲,多發慈悲心、多助人,福德就能增長。福德力一定要配合著智慧,智慧是用正確的方法和觀念,來處理所有的人事物。有了大悲願力,就會產生大慈悲力而得大自在。當我年輕的時候,第一次請我講經的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為我宣傳,也只來了八個人聽經。負責人有些失望,還責備自己無能,我覺得很難過,回去告訴我的師父。師父說:「你有一點小聰明,但是沒有福德力。」我聽了很慚愧。從此以後,我隨時隨地想到自己能否給他人帶來什麼好處?到任何地方講經,不會想到能收到多少紅包?有多少人會來皈依?只想到能給聽眾什麼幫助。所以,要得自在,一定要培養大智慧、大慈悲的心;以慈悲心待人,以智慧心處理事,漸漸地就能心想事成了。

當我們不得自在,心想事不成,變成了夢想顛倒,不論是身體的、家庭的、事業的、心理的,遇到阻礙時,都要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能夠幫助我們得自在,即使不能得大自在,也可以得小自在。各位知道法鼓山是怎麼來的?由於原來的農禪寺準備拆除,所以我們開始找地,找了八年都找不到,我們就在一次念佛會上,與上千位僧俗四眾一起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以及念二十一遍〈大悲咒〉,念完以後的第二天,就有人來告訴我金山鄉的山上有塊地的訊息。

「無畏施眾生」,在〈普門品〉裡,也稱觀世音菩薩為「施無畏者」。「無畏」的意思是沒有恐懼、害怕、寂寞、失望等情況,所以只要念觀世音菩薩,就能離開畏懼與恐怖。許多人經常生活在不安全的日子當中,恐懼害病、恐懼死亡、恐懼家庭破碎、恐懼生活無著落、恐懼孩子長不大或學不好等等,然而僅僅恐懼是沒有用的,要常念觀世音菩薩,就會遇到貴人的幫助,或者頭腦突然開竅,出現了好的想法,發現不是沒有路走,就不會再擔心害怕了。

舉個例子,紐約有一家連鎖素食餐館老闆的第二個兒子,讀初中時突然腿腫得不能走路,醫生也看不出是什麼毛病,他的母親聽說東初禪寺二樓小禪堂掛的觀世音菩薩像很靈,她就來求觀世音。我對她說:「這幅像跟著我去日本東京留學,就掛在我的房間,我拜他已拜了幾十年了。妳在這裡求,回去後也要時時念!」過了好一陣子,才看到她再來,她跟我說:「師父,你這尊觀世音菩薩真靈,有人介紹了一位醫生,現在兒子的腿已經好了,也能上學了。」其實並不是只有我供的這一尊觀世音菩薩才靈,重要的是你的心。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

這兩句與《法華經》中〈普門品〉裡的句子完全相同。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這四種音全都是讚歎觀世音菩薩的功德。

「妙音」是指觀世音菩薩所傳遞的消息,是非常奧妙及微妙的,觀世音菩薩所到之處,每個人都能得到微妙不可思議的好消息。「無微不至,無遠不屆」,任何一件事情都能處理,無論再遠的地方也都能救助,所以叫作「妙音」。也許有人會想:「像自己這麼渺小的凡人,觀世音菩薩會來救我嗎?」就像臺灣有句諺語:「螞蟻拜天公,無人知。」螞蟻拜天、求天,可是牠太小了,天公看不到牠,牠再求也是無用的。但是觀世音菩薩絕對不會這樣,不論是罪人、善人、小人、大人,只要心一動,希望得到觀世音菩薩的幫助,他就會來給予救濟。

從譯文可以知道,「觀世音」就是觀世間的音聲,四聖六凡一切眾生的音聲,他都能觀察到、接收到,並且平等地對待。觀世音的「音」代表著訊息,訊息可以通過嘴巴用語言來說,訊息也可以透過心聲,代表心的一種力量。「觀世音」是觀世間的音,普遍地觀所有一切的音。譬如,在沒有佛法的時地,眾生不知道有菩薩的名字,那些眾生很苦,希望得到救濟,可是又沒有一個對象,有困難時只會喊著:「救救我吧!誰來救救我啊?」只要有人很懇切地求救,觀世音菩薩一樣會及時去救濟。

「梵音」,印度形容為梵天之音,也就是離欲之音、清淨之音,稱為梵音。觀世音菩薩帶來的聲音絕對是清淨的,帶給眾生的訊息也不會有什麼目的。一般人做任何事,都會有所企求與條件,希望完成以後能得到報酬或回饋,不論是金錢、榮譽、讚歎,這不是清淨的。清淨是沒有條件,純粹為了救濟而救濟。

「海潮音」,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海潮,定時來、定時退,都有一定的時間。而觀世音菩薩救濟眾生的訊息及力量,就像海潮一樣,有信用、又準時,只要祈求他,他就一定會來,這完全是信仰的一種力量。

修行觀世音菩薩的法門,有三個層次:

(一)用心聽聲音:是普遍地聽,而不是只聽一種聲音。如果心很亂,就把眼睛閉起,安靜地聽四面八方的各種聲音。不是用耳朵特別聽某種聲音,也不給聲音區別——這是人、是鳥、是風、是大人、是小孩、是男人、是女人、是小狗、是小貓……全都沒有分別,聽就是聽,這樣能夠入定。

(二)用耳朵聽聲音:因為沒有分別心,耳朵以外所有的聲音完全平等,不管是大聲、小聲,都沒有聲音,連自己耳朵聽到的天籟之音也沒有了。只曉得在聽,耳朵已經沒有聲音可聽。梵唱、梵唄也叫作梵音,梵唱的聲音能讓心安定下來,不會讓聲音使情緒波動,只是平等地聽,到最後只有自己在聽,但沒有聲音被自己聽到。

(三)沒有聲音可聽,也沒有自己要聽的聲音︰內在沒有主觀的我在聽聲音,外在沒有客觀的聲音被我聽,這叫作「聞自性」。自性就是空性,沒有主觀、客觀的存在。聽到自性是空的,即為開悟。

「妙音」是無音之音,無內外之音可聽,這是開悟的悟境。觀世音菩薩是真正的無音,既然無音,無聲音可聽,就是已得解脫自在,也不需要再求、再拜觀世音菩薩了。觀世音菩薩又是「梵音」,他已實證無我,已得開悟,心是清淨的,因為修的是觀音法門,所以觀音法門就是梵音。開悟以後,已無事可做,不必再求觀世音菩薩了,可是既然修的是觀音法門,就應當變成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自己就是海潮音,對其他在苦難之中的眾生,隨時給予救濟,適時給予安樂。所以修觀音法門的人,自己就變成了海潮音,觀世音菩薩的功能與慈悲,就在你的身上顯現出來。

第一層次的修行,大家都喜歡,因為觀世音菩薩真慈悲,一有問題,只要念他,他就來了;而第二層次的修行,責任就好重了,如果你認為責任重,就絕對開不了悟,那你還是求觀世音菩薩吧!因為你長不大,永遠是個小娃娃,需要大人照顧,這就不能成為大菩薩了。成為大菩薩的確是有責任,可是沒有事,因為有了責任以後,你有東手、西手,有千千萬萬的手,那個時候是真自在、真自由。

觀世音菩薩是布施無畏的,而《法華經》《楞嚴經》,以及其他經典講的觀世音菩薩,則是救濟眾生,什麼都救、都給,他用的是種種方便,但主要是用佛法,只有用佛法幫助眾生,才是一勞永逸而徹底的救濟。如果僅僅是用物質或其他的力量,只可以解決一時的問題。觀世音菩薩度眾生時,這兩類幫助都做,暫時的有苦有難,他去救,徹底的苦難,他更需要去救。觀世音菩薩主要是用佛法,幫助眾生脫離生死的怖畏,這才是施無畏的真正意涵。

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

觀世音菩薩使得眾生在這個世間能夠安寧、安全、平安,不僅僅在世間得平安,還要離煩惱,出離世間的生死,永遠不再受苦,這叫作「常住」,常住於安寧之中。世間的安寧非常短暫,也非常脆弱,隨時會有無常發生,只有出生死得大解脫以後,才是常住不變的,經常是在安寧之中。

耳根圓通法門的三種真實

《楞嚴經》裡的二十五位大菩薩,每一位的修行法門都很好,但是以觀世音菩薩用耳根來修行的法門是最好的,因為它具備了三個條件:圓滿真實、通達真實、恆常真實。所謂「真實」,不是方便虛妄,而是實在的。

我今啟如來,如觀音所說,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

這是文殊菩薩稟告釋迦牟尼佛,就像觀世音菩薩所說的,好像有人住在非常平安、寧靜的地方,突然聽到十方世界所有的空間,一起都在打鼓,每個地方的鼓聲都聽得很清楚。這是指人在定中,得到大神通,能聽到十方世界的鼓都在敲,無一處沒有鼓聲,而自己就在鼓的聲音裡。

此處所說的禪定與神通,跟想像中的不同,禪定不一定需要打坐入定,而是心永遠寧靜,永遠不會有分別與執著,這是大禪定;不是用耳朵聽到十方世界的聲音,而是聽到了自性,自性即空性,空性即佛性,這是有大神通之人,也就是已經沒有了任何執著煩惱的人,此為「圓滿真實」。

這裡用的比喻是「十方世界的空間都在敲鼓,也都聽到了鼓聲」,在現實面這是不可能的事。然而十方世界都有自性、空性、佛性,只要開悟,就等於見到一切諸法的空性、一切眾生的佛性,就會覺得非常自在。

我曾遇到一個大家都說他有神通的人,我問他的神通有多大?他說:「要多大就有多大,不論遠近,我都可以聽得到。但是我平常不聽,否則就不能生活了,所以只是選擇性地聽。」我又問他:「世界上有許多軍事、政治、經濟等祕密會議,你也都能聽得到嗎?還有,如果有人請你提供商業或軍事情報,可以賺大錢,你會去聽嗎?」他回答說:「那些祕密會議要有因緣才能聽得到。提供情報雖然可以賺錢,但是違背因果和因緣,這樣的事情我是不會去做的。」其實他跟我差不多,要有因緣才能聽得到,沒有辦法一時之間要聽就能全部聽到。事實上,神通是有的,但不是絕對有用。

這裡所講的神通,是修行以後,對自己的煩惱解脫有大用處,像觀世音菩薩的圓通法門就是最好的,能得解脫,能得自在。神通能夠使人感覺到這個世界除了物質之外,還有精神的層次,增加人們對宗教的信心,由於看到因果的事實,所以神通不是沒有用,但不是用來占便宜的。我參加聯合國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和平高峰會(The
Millennium World Peace Summit of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Leaders)的時候,世界上很多宗教領袖都參與了,在那個場合裡,我感覺到有許多人都是有神通的,可是他們和我一樣,要坐飛機到美國,一樣要辦簽證才能進關,因為如果用神通違背了因果,那就算是犯罪了。

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

此段介紹耳根的功能比其他五根的功能要好得多。一方面說明耳根的功能,另一方面則藉耳根修行,才能夠真正達到通達真實的目的。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加上意根就是六根,這裡用耳根來和其他五根做比較,知道其他五根都不如耳根。六根是眼睛能看、耳朵能聽、鼻子能嗅、舌頭能嘗、身體能接觸,而意根則是心念。前念是後念的根,離開前念,後念就生不起來;因為前面有念,後面的念才會產生。請問,人活著的時候有意識的活動,我們稱之為心或者心念,人死了以後,還有沒有心和念呢?從心念的功能來講,記憶、思惟、思辨、組織、分析都是靠腦細胞,而腦細胞用記憶來加以組織、分析,就變成思惟、思辨,人死以後,腦細胞已死,也就沒有這些功能了。

然而身體死亡以後,還有一種東西存在,稱為「業力」。這種力量是從過去各階段的生命之中,連貫下來的一種自我中心,類似現在的光碟,過去世所有的東西都儲存在內,有人稱它為「靈魂」,其本身沒有意識作用,可是有記錄的功能;不用它,它就沒有作用,只有用它時才產生功能。所以佛經裡說,人活著的時候有六個識,死了以後,前五識完全沒有了,只有第六識仍在。第六識不是腦細胞的記憶與思惟,而是業的作用與功能。業力的功能在中陰身階段是有物質體的,雖然沒有肉體的五根,但仍有根的作用,由於身體不存在,不需要吃與穿,也不怕冷與熱,其他的幾項功能仍然存在,身體障礙的功能卻沒有了。中陰身時段過了以後,如果尚未轉世投胎,這是一種識或靈體的存在,這個靈體有記錄與業識的功能;業識要遇緣才有作用,沒有因緣,他就不產生了。

我曾經有過遇到靈體的經驗,聽到他的聲音,聞到他的味道,但是沒有見到他的樣子。中國人喜歡土葬,屍體爛了以後就會有屍臭。有一次農禪寺做大法會,結果來了許多靈體。有些靈體有一種香味,但多數都是死屍味,非常臭,當時有許多人都聞到了。有一次,靈體還一直跟著我,我叫他們不要跟著我,要去聽經、去念佛,超度他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後來他們就離開我了。這種由業識所構成的鬼神身體,如果你遇上了,就裝著不知道,不睬他,他就會覺得無趣而離開你;其次,也可以對他開示:「五蘊皆空,諸法無我,諸行無常,趕快念佛,放下這裡所有的一切,去到佛國淨土。」假如碰上這些靈體,還和他們做朋友,他們就會黏著你不放了。法鼓山前面的山腳下,有一間土地廟很靈驗,我們經常去為他超度,我也曾去為他說法,後來那裡就不靈了。過去有個工人常去那兒燒香拜拜,不靈以後,他連工作也辭掉不做了。如果有人繼續去拜,那兒還是會靈驗,因為另外的靈體也會來寄居的。那些靈體如果經常能到山上聽經,他們漸漸也會成為三寶弟子而得超度。

「目非觀障外」,眼識觀色,眼睛如果有障礙,就看不到障礙以外的東西。

「口鼻亦復然」,口、鼻二識緣味覺而起作用,舌識不能嘗出障礙以外的味道,因為嘴巴如果有東西擋住,要嘗味道也嘗不到;鼻識聞香,如果鼻子被塞住以後,味道也聞不到。

「身以合方知」,觸是身與塵合而有觸覺,身體一定要直接接觸了東西以後,才能夠有知覺、有感受。

「心念紛無緒」,法是在意念不亂時能夠通達,如果念念都在浮動,就沒有辦法穩定的理解和觀察一樣事物。

「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唯有耳識與聲塵,雖有隔障,還是能聞,因為耳在聽的時候,聲音會穿透籬笆垣牆,近的、遠的聲音,還是可以聽到。

「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耳朵的功能是最好的,其他的五根都比不上耳根,所以用耳根修行而能夠見到自性,比用其他的五根更容易。

在所有的大菩薩之中,觀世音菩薩最受我們這個世界歡迎,除了部派佛教時期的上座部不知道有大乘經典之外,其他大乘佛法的系統,不論是漢傳、藏傳,不論是亞洲的中國、日本、韓國、越南,都非常重視觀世音菩薩,這和其修行的法門有關。如果根據觀世音菩薩的法門修行,任何人都可能得到圓滿通達的智慧,在修行成功以後,也會學習著觀世音菩薩聽所有眾生的心聲,幫助眾生、救苦救難。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聲音本身並沒有一定的動與不動。在一般人的感覺上,由於聲音的有與無、大與小,好像它是有起滅的。其實,觀世音菩薩首先用耳朵聽外在環境裡所有的聲音,然而聲音有出現,也會消失,表示它是幻現幻失,並沒有真正的一樣東西叫作「聲音」,只是由二、三樣或者更多樣的東西湊合在一起,接觸以後發出的聲音。例如兩掌合拍,就有了掌聲;講話時,由於喉嚨及舌根在鼓動,就有了聲音;外面的風聲、雨聲、水聲,都是由於物物相摩擦才有了聲音。可是在發出聲音的前與後,並沒有「聲音」這樣東西存在,因此,聲音是沒有自性與本性的,但是,因為聲音沒有本性,就說沒有聲音的現象,這也是不對的。

佛法講的「空」與「無」,並不等於真正的沒有,而是講的無常,由於不斷在變,不是真實的存在,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如果來學佛,聽了我說聲音是空的、假的,從此以後,家裡的孩子哭,就說這是假的,不是真的,那就誤解了佛法的真義。就以人的笑聲來講,通常兒童的笑聲都很好聽,可是大人的笑聲,有時候聽起來會讓人痛苦,有的人會有一種陰陰的笑聲,讓人聽了直發毛。所以,聲音是看人的情緒和心情,才知道產生的是好的或者是壞的聲音,而不能以男的、女的、笑的或哭的來界定、說明或表達聲音的好與不好,這和聽的人的感覺很有關係。

有一次,我在公共場合聽到一個孩子在哭,哭的聲音很大,旁人都覺得很吵,可是孩子的母親聽了卻很高興,因為孩子的身體不好,已經很久沒有哭得這麼大聲了。同樣一個孩子的哭聲,聽在不同人的耳朵裡,感覺卻不一樣,可見聲音本身沒有什麼好與不好。

此段經文講聲音的動與靜、有與無、生與滅。我講話時,聲帶與聲波在動;我休息時,聲音是靜止狀態,此為動與靜。我講話,聲音是有;我不講話,聲音則無,此為有與無。我講話時,聲音產生;我講完以後,聲音就滅,此為生與滅。動、靜、有、無、生、滅,將它分析以後,聲音的本性究竟是有還是無?這只能說是聲音的現象,有因有緣時,它是有的,相反地,也是由於因緣的關係,聲音又沒有了。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聲音的性質有動、有靜,有生、有滅,其性質指的是一種現象。用耳朵聽聲音,會曉得現在是有聲音或者沒有聲音。

「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眾生迷惑,所以沒有「聞無性」,沒有聲音的時候,叫作沒有聽到,這不能夠說已經聽到聲音的無性之性,只是沒有聽到內外環境中的聲音而已。「無性」是不生不滅的性,是一切諸法的自性,這個自性與聲音的差別性不一樣,聲音的差別性是性質,這裡的無性則是自性,其實就是空性。

「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並不因為沒有聲音,那個自性就滅了;有聲音,也不是說自性就生起來了。性無生滅,就叫作「無性」,佛法所謂的「性」有兩種:一種是現象的性質;另一種則是一切現象共同的本性或自性。一切現象共同的本性是空性,都不是真實的存在,也不是完全沒有。任何一個現象不可能永遠不變,永遠不變的只有空性,空性非有非無,亦有亦無——從現象來看,是有的,然而從現象本身的當下來看,它已經不斷地在變,所以不能說是真正的有,這叫作「空」。

我曾看到一張照片,我有一位弟子看了也非常喜歡,因為照片裡都是七、八歲,十來歲的小朋友,他們笑得非常快樂而可愛。我對他說:「你現在是老了,不過你也曾年輕可愛過。」記得在十年前,我去看我的醫師,他告訴我:「法師,再過幾天我就八十歲了,我快要退休,不再替人看病了。」過了一會兒,他的太太出來,他說:「我的太太和我同年。」然後拿了他們兩人的結婚照片給我看。接著他又說:「法師,雖然我們現在老了,可是我們也曾經年輕過。」照片中的醫生只有二十多歲,真是英俊,他的太太也非常美麗。我對他們說:「你們也曾有過年輕的時候,其實這張照片剛照過,你們馬上就不斷地在變,現在老了也不要擔心,我相信『夕陽無限好,不是近黃昏;前程美如錦,旭日又東升』。」他們聽了好高興。其實,這都是生命的一種現象,有生有死、有老有少,這與聲音相同。「因緣有,自性空」,現象是有,一定有生有死,然而生與死之間,除了因緣之外,就沒有其他的東西了。生則生,死則死,而自性是不生不滅的。

「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離開生滅,不要把生與滅當成執著的對象,徹底放下心裡的執著,此時才真正能夠體會到永恆不變的佛性與自性,那就是空性。佛性是有的,它的名字叫作自性,然而沒有什麼東西執著的,叫作空性;自性、空性、佛性這三個名詞,叫作真常永恆的真實。

「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忘卻外境,動靜無所思,亦非心滅,就像熟睡之人,亦有受外境影響的心念活動。縱然是在睡夢之中,也會聽到聲音,這聽到的聲音,就變成夢境的一部分,使得夢境配合著聲音在做夢。你是否做過這樣的夢?當你睡得不是很深沉,在做夢時聽到聲音,但是聽得不清楚,你沒有想要去聽那個聲音,可是聲音配合著你,變成了你的夢境,這是一種虛幻。然而這種虛幻裡並不是完全沒有,可是那不是真實的東西。

「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覺是聞性之體,觀是聞性之用;覺觀是寂照照寂不被思惟,耳根在夢中一被呼叫,即覺醒過來。思惟是第六散位意識,夢想是第六獨頭意識,與五根俱起為「五俱意識」,此為修行禪定的方法,叫作覺、觀、思、惟。覺,是在聽聲音,聽到聲音為覺;觀,是不斷地、不斷地曉得有聲音為觀。「我知道」為覺,覺照「我知道」為觀,這就是利用耳聞修行。覺觀是有聲音可聽,思惟則進入禪定。用這種方法,在六根中,身根與意根都不像用耳根聽聲音那樣容易進入大乘禪定的境界。

問與答

信眾:如何進入「無」的狀態,而不產生執著?

師父:想進入「無」的狀態,其本身就是執著。首先,心裡沒有想要進入「無」的狀態,然後要用方法,就是只知道捨、捨、捨,捨到最後就無所求了。此外,還要了解什麼是空性、自性、無性,不了解,很可能就變成執著那個空,卻以為是「無」。

信眾:禪定的境界是聽不到東西,或者是什麼東西都沒有?

師父:禪定分為兩類:進入四禪八定是聽不到聲音的,和外境完全無關,而是內心在用方法,只有內心的境界;像佛或者大菩薩那樣的大定,在日常生活之中,不受任何環境影響,這也就是中國禪宗所謂的「禪在平常日用中」。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

現今凡夫所見到、所住的世界,叫作「娑婆世界」。對此世界的眾生而言,是要通過語言,才能夠溝通彼此的意見,凡夫聽到語言的聲音會執著,然而有善根的人聽到佛的語言聲音都能得解脫。阿羅漢又叫作聲聞,就是聽到釋迦牟尼佛說法的聲音開悟而得解脫。佛法需要用口來說,用耳朵聽;說法之人用聲音,聽法的人是用耳朵。耳根聽聞以後,有的人就能得到解脫,證得阿羅漢果。另有一種人,則是聽了很多的道理與學問,就對此產生執著,認為自己有很多的知識與學問,就被聲音所傳遞的消息所困擾,這就不能得解脫了。人與人之間都是用語言在溝通,本來聲音可以解決彼此間的問題,然而凡夫眾生將他人說話的聲音當成事實而起執著。「聲論」是印度六十二種外道中的一派,是以聲為真理,因為通過聲音語言的宣導,能使真理顯現。

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由於眾生迷亂沒有聽到本有的聞性,被外在種種聲音影響以後,就造種種的業,然後受種種的果報,不斷地造業、受報,此為流轉。

業有三種:善業、惡業、解脫業。前兩種是有漏業,第三種是無漏業。造有漏業會流轉,造無漏業得解脫。凡夫多半造的是有漏業而得流轉生死的果報,只有少數人能造無漏業而得解脫果。有漏業裡有善業與惡業,惡業是起煩惱心,造種種殺生、搶劫、偷盜、邪淫、妄語等等的惡業,受地獄、畜生、餓鬼的流轉果報。而善業有:持五戒、修十善,可在人間或者天上享受五欲快樂之流轉果報;修禪定的不動業,可享受定中之定樂及生禪定天之樂。以上兩種善業都是有時間性的,欲樂受完以後、禪定的定力退失以後,也就沒有了,都不能持久,只有解脫業所成的解脫樂才是最好的、持久的。

「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阿難尊者聽到佛說的任何一句佛法,他都記得,然而他並未得到解脫。原因是他只聽到聲音,即以音聞的佛法為真理,類似外道聲論師,此跟他自己的智慧及親證自性的生命,沒有一定的關係,所以雖然記得很多佛法,但是在遇到大麻煩時,阿難尊者同樣會有困擾、有煩惱。

有一次,我在講經時對現場的聽眾做調查,那時候我只有三十多歲。還不到四十歲。我看到有幾位聽眾從來不缺席,每次一定早到,還坐在最前面,我想他們聽得這麼有興趣,一定得到很多佛法,於是我就問他們:「你們每次都來,究竟懂得多少?得到多少益處?」其中一個說:「我來聽經,都可以聽到幾句對我有用的話,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好像又沒用了。所以我每次都來聽,總是會有些用處的。」另一個說:「師父講得很有道理,我這個人很喜歡用頭腦思考,每次來聽,我的思考就會更深一層,心胸也更大一些,所以我是來聽道理的。」還有一個女孩子,我在講經的時候,她都很注意聽,然後笑一笑,好像滿歡喜的,我以為這個女孩得到了很多佛法的利益。她的回答是:「師父,你講話的聲音很像我已過世的父親,我聽到你的聲音,就想起我的父親,好像父親還在,至於你講些什麼,其實我不知道。」聽了他們三人的回答,都不是我想要聽到的。

但是,還有一位偶爾來的聽眾,他說:「法師講得很有深度,對我們的生活很有用,而且對我平常調伏自我的煩惱也很有用,這是從觀念上告訴我們要如何轉變,教我們方法是怎麼用,這對我相當有用。雖然我很忙不能常來,但是只要有機會,我就會來聽。」這個人雖不常來,倒是真正會聽法的一位。你是哪一類的聽眾呢?

「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應該把用耳朵聽的這樁事,轉變為真正的佛法,那就是聽自性。自性是無性,自性是無執著之佛性,就是從煩惱變智慧,從虛妄變真實,從有漏變無漏。這聽起來似乎很抽象、很神祕,外面的聲音不聽,要聽裡面的聲音,而裡面除了心臟的跳動聲,還有什麼好聽的?心裡面的聲音是萬法共通的自性,不要想像成神祕經驗,只是對現在所聽到的聲音,馬上知道其聲音的本身只是聲音而已,不是使我們起煩惱、執著,或者受影響的。因為聲音就是聲音,聲音裡面沒有任何觀點、意見、思想或內容,因此,不要把聽到之內容當成理論來看,勿把它當成感情來看,勿把它當成自己喜歡與否來看,這只是一種表達及溝通的方法,言說,只是教我們去執的一種工具。

佛法就是教我們聽自性、聞自性,不是不聽聲音,而是在聽的同時,要聽它的自性。

阿難尊者僅是多聞強記,不免執指迷月,執佛語為自性,這豈不是隨著他的迷執而淪為流轉業呢?假如能夠學到反聞諸法自性是空性的話,豈不就能將流轉旋轉過來,而成為無妄的真實見呢!

下面這段經文,是文殊師利菩薩得到佛的加持,代佛說法,主要的聽眾還是以阿難尊者為代表。

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汝聞微塵佛,一切祕密門,欲漏不先除,蓄聞成過誤。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文殊師利菩薩對阿難尊者說:「你要用心聽,我是承蒙佛給我的威神之力,來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此為同一種三昧的名字,這個三昧叫作「首楞嚴三昧」,也就是「楞嚴三昧」,又稱為「楞嚴大定」,也就是禪宗所說「定慧不二」的大禪定——禪定與智慧不一不二。此為諸佛之禪定,不是一般凡夫或者羅漢的九次第禪定。文殊師利菩薩問:「阿難,你聽過有像無量微塵數那樣多的佛嗎?他們一切的祕密妙法門,就是『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由於對許多眾生來講,不知道這種法門是怎麼修的,所以叫作祕密,其實是阿難尊者的欲漏沒有先除去,所以對他而言,這是祕密法門。「欲漏」是欲界的五欲或貪欲的心。欲漏如毒藥,人身如器,不先除五欲之毒,器中雖裝甘露,也會帶毒,由於阿難尊者欲漏的心沒有先除掉,即使聽了再多的法門,還是無法知道那個法門是什麼,對阿難尊者而言,是個祕密。所謂「祕密」,是不清楚,因為欲心未先除,聽了以後就會有所誤會。

如何把祕密法門變得不是祕密?如果把佛所講的「佛」,認為在自性之外還有個心外的對象叫作「佛」,這樣是不會知道那個祕密法門的;假如聽到佛所說的「佛」,能馬上轉變過來聽自己內心的自性,自性是無性,就是佛性,聽自己心中有自性的佛,那就是空性,這樣才會知道「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不是祕密法門了。

「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這三句其實是一個名詞,就是楞嚴大定,是佛定的稱謂。「金剛」在印度有兩種意義:一種是能摧破一切堅硬物質的寶石;另一種是護法神王。護法神王有無窮的力量,就叫作「金剛」,他是天上的天神,無敵不摧,任何的魔邪,遇到金剛神都會逃避;寶石中有一種堅硬無比的鑽石,稱為「金剛鑽」,金剛鑽能破所有最堅固的東西。這兩種都是形容此三昧的力量之大,功能之強,能除一切魔邪,所以稱為金剛中的王,比世間所講「金剛」的意思還要強大,是無比的,因此叫作「金剛王」。

「如幻不思議」,幻是變化,謂無而有,雖有若無,觀諸法如幻,不住不著。像大魔術師能變化出無窮無盡的東西,也能變化出無窮無盡的現象。禪宗有個比喻,大悟徹底的人的心,像一面沒有邊、沒有底的大圓鏡,非常明朗,任何東西在鏡子前面出現,就能照出這東西的原狀、原形、原物,並顯現出同樣的東西來。而且它可以千變萬化,從不同的角度,就可以看到不同角度的景色。外境經常在變,鏡子反映的影子也跟著變,而這面鏡子是大悟徹底以後的心,卻是如幻不變的。有句話說「漢來漢現,胡來胡現」,中國人來到鏡子前,現的是漢人;胡是指洋人,洋人來到鏡子前,現的則是洋人。

紐約有位名叫大衛的大魔術師,他的表演包括在大冰塊中挖洞,然後在內靜坐七十二個小時;將一隻死鴿子放在手裡摸一摸、吹口氣,鴿子又飛走了;將一位小姐的戒指放進瓶口很小的酒瓶中;還把正在馬路上走,一個不認識的男孩的女朋友照片畫在肚皮上,把衣服燒個洞,女朋友的照片就在洞中出現等。這樣的魔術還不算是大魔術,我還看過更大的魔術:不需要工具,也不需要東西遮起來,就在一個廣場上,表演者把他的助手的頭,血淋淋地砍下來給大家看;接著又有觀眾點了一桌大陸四川一家上海餐館的菜,他把一個箱子打開,結果熱騰騰、香噴噴的一桌菜就出現了,他還說:「你們可以吃,但是要付錢給這家餐館,裝菜的盤子也要還回去。」後來有人到那家餐館去問,還真有人訂了菜,錢已付,碗盤也收回了。

世界上有許多事讓人驚奇,其實這是一種術,有的人用符咒,有的人用心力,都可以達成目的。不過,魔術畢竟不是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三昧,不是一般凡夫能夠學得到的。「不思議」是無法用語言、用思考來形容、來想像的,有無量無數的變化能力,數不完,也無從數起,這叫作「不思議」。

「佛母真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就是佛母,是三世諸佛的法身之母,佛的法身又叫作「法性身」。法身的出現是由於有無限而圓滿的大智慧,根據這樣的大智慧就能成佛,而能夠成佛的這種禪定,才是真正的禪定。之所以說文殊師利菩薩是三世諸佛之母,是因為文殊師利菩薩代表著諸佛的無限智慧。

再從另一角度解釋「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佛之言教屬外境,能緣佛的言教屬意識,能、所分明見生死因。聞持,是用耳根來聽,聽佛講的話要記住它,佛是講佛的功德,但並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及一切成了佛的佛才有這種功德。除了釋迦牟尼佛,還有十方世界無量諸佛,如果想到的都是自己以外的許多佛,那就錯了,應該要看看自己內心的佛。根據《大涅槃經》,佛的功德有三種:般若德、法身德、涅槃德,這三種是同時有的,只要得到般若的功德,就能親見法性身之功德,就能得到解脫的功德,就能實證不生不滅之涅槃功德。「般若」是無我的智慧,沒有自我中心的心理反應,沒有自我執著的心理活動——一個是無我的功能反應,一個是無我的活動現象,都叫作般若慧;反應是被動,活動則是主動。「法身」又叫「法性身」,所有諸佛的身體是共同的,叫作「法身德」。法性身,即自性身,即不生不滅的「涅槃德」。

般若無我無相,法身遍在常在,涅槃是無生無滅,圓滿寂靜而解脫自在。這三德是每一個眾生本來具備的,只是沒有發現而已,所以「自聞聞」就是通過修行,各自反聞聞自性,就能夠把各自內心的佛性顯露出來。眾生內心的佛性,無始以來都在睡覺,都在做夢,要請內心的佛醒過來,就需要用方法了。

「自聞聞」的第一個聞字是用耳根,第二個聞字是聞自性。佛說自性是無性,自性是空性,無性與空性就是佛性。佛性顯現,就是見到自性內心的佛,所以用耳根是不可能聽到空性的,不要把耳根向外聽,而要向內聽,不是要聽這些生理及心理反應的聲音,而是要聽自己內心的無聲之聲,聽無音之音,這叫作「聞聞」。

問與答

信眾:現象有現量、比量,而無自性、空、佛、涅槃、無為、不生不滅,為何不能用語言文字來形容?

師父:你問的問題是屬於唯識學。這裡所講的全部是現量,現量是自己內證的經驗,完全是體驗;比量是用語言可以說明的。所以現量是不思議境,比量是可思議的。不思議是一種形容,由於無法形容,所以講不思議。

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復翳根除,塵銷覺圓淨。

「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聞」是能緣的攀緣心,耳根與聲音是相對的,用耳根聽了以後,所以有了「聞聽」及「耳根」這個名字。

「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觀能聞的聞性,與所聞的聲塵即聞即脫離,而能脫離的又是誰呢?只要六根之中有一根返源歸自性,六根也都成為解脫。六根既皆成解脫,便能實證,三界萬象,只是幻起幻滅,猶眼睛生翳,而幻見空中有花亂舞。若能反聞自性,一切妄想妄境消失,就像把眼翳治好了,那就六塵的妄境消散,而顯現出大覺智慧圓滿清淨了。

「三界若空華」,請勿誤解這個空義。我的一個朋友跟我講:「師父,你好執著,天天講無我、天天講空,既然無我、既然空,可是你一天到晚都在忙這個、忙那個,你是空嗎?是無我嗎?你看我才是真的空、真的無我,我現在每天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到任何地方玩。我不管人,別人也管不到我,而你既要管人,又要被人管,太不自由了!你講的佛法,對你沒有用!」被他這麼一說,好像也對。接著我問這位朋友:「你在旅行的過程之中,曾經遇到過危險的狀況嗎?」他說:「有的。有一次飛機在太平洋上空突然失速,快下降到海面時,飛機的引擎又可以發動,再往上飛。那一次的經驗太恐怖了,從此以後我就開始學佛!」我說:「你好像是自由的,可是你並沒有從恐懼、害怕中得到自由,因為你怕死!」他不了解佛法講的無我,是沒有自我中心,佛法講的解脫,是從煩惱、恐懼得到解脫,是從自己心的不自由得解脫。所謂心不自由,就是心受環境的影響,而產生種種的痛苦與不自由。

「聞復翳根除,塵銷覺圓淨」,是說要從六根與六根的對象得解脫,並不是不要六根或是不要六根的對象,而是六根及六根的對象接觸的那個現狀就不是真的,當下就把它當成是空,這樣就等於把眼睛的翳病除掉了,看到的東西就是真實的。沒有了翳,就是沒有自我中心的執著,勿把六根接觸到的一切現象,當成是和自我有關,就算有關,也是永遠在變的,這就不會成為引生煩惱的原因了,這叫作除去了六根,也除去了與根相對的六塵境。除去六根的被汙染,除去六塵汙染六根,就能親見圓滿清淨的般若智了,一切的煩惱也跟著消失於無形了。

佛法將煩惱形容為霧、雪、冰,這些東西看起來似乎是真的有,因為有霧時真的看不見,下雪時真的有雪,水也真的會凍結成冰,然而遇到大太陽或者溫暖的氣候時,馬上就會霧散、雪融、冰消。因此,煩惱也不是真常不變的,只要運用佛法的觀念和方法,調整自己的心態,幫助自己的念頭不受環境及身心狀態所困擾,煩惱就沒有了;要完全徹底沒有煩惱,那是成佛,「覺圓淨」就是佛的境界。覺是寂照不二,圓是無法不照,淨是無障不消。

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

「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這兩句是接著「塵銷覺圓淨」來講的。「塵銷」是六塵皆銷,六塵對六根的作用不起,也就是身心所處的環境,不再會為自己帶來困擾和執著。到了這種程度,就會得到圓滿的覺悟,是佛的境界。普通人不容易一次覺悟便永遠覺悟,不可能一覺悟就是圓滿的覺悟,也不可能覺悟時,所有從粗到細、從表面到潛在的所有煩惱都清淨了,所以稱為凡夫或初發心菩薩。

「淨極」是超越世間出世間;「光」是心光遍照;「通達」即各各通達、各處通達、隨時通達,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包含十方虛空,無不遍照通達。淨極可有兩種狀況,一種是成佛,另一種則是證獨覺及阿羅漢果位。此處指的是無明全斷的佛果位,成佛才是絕對的「淨極」。

大乘的菩薩為了留在世間度眾生,要用大慈悲心來幫助眾生成佛,就要留一點點煩惱的習氣,叫作「留習潤生」,但不是像凡夫那樣很痛苦的煩惱。大菩薩留些餘習,讓眾生感覺到是跟他們同類,眾生才敢來接觸、來接受、來親近,否則眾生看到這麼高高在上的佛菩薩,會覺得距離很遠而不敢接近了。幾年前,西藏十四世達賴喇嘛到臺灣,許多人都很瘋狂地爭著去看達賴喇嘛,我問那些去看他的信眾看到些什麼?他們說:「就是很喜歡!喜歡看他抓抓頭皮、抓抓手臂、扭扭鼻子,有時候還會扮扮鬼臉!」這就是為了「留習潤生」吧!

「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圓證圓悟以後,再來返觀世間的一切現象,都如夢境,世間所有一切眾生,都是在做夢,在夢中不知是幻夢,睡醒時始知無有一物是實法。

「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楞嚴經》發生的原因,就是為了摩登伽女,因為阿難尊者遭了她所施的幻術,皆由於阿難尊者多聞不修,以致被淫愛境界所迷。阿難尊者是個出家的比丘,為了一個女孩而幾乎毀了清淨的梵行,到後來被釋迦牟尼佛將他救出來,這對摩登伽女來說,也只是個幻夢而已。有的人在夢裡做了一個夢,再來一個夢,連續的夢,然而對阿難尊者而言,這不是美夢,因為出家人被一個女人迷上,不是件好玩的事,這是個惡夢,結果他是醒了。因此,當阿難夢醒時,就再也不可能被摩登伽女的形體所困擾了,阿難的身體,也不可能被摩登伽女留住了。

從耳根圓通的立場來看,我們所用的語言、文字、聲音,並不代表任何意義,但是每一個符號和每一種聲音都有其意義和特徵。譬如《楞嚴經》,每一句話都代表著一種或多種的意義在裡頭。若以英文來講,一個字母、一個字母拆開以後,就只是字母而已,就沒有意義了。所以,不要誤解《楞嚴經》就只是字而已,如果這樣想,那就是頭腦沒有東南西北,沒有上下次第了。

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銷,成圓明淨妙。

「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幻化的有,不是真實的有,就好像看到天上有雲、有霧,還有做夢的夢境,這都是有的,然而,天氣晴朗雲就不見、風一吹霧就散,還有夢醒時,夢也不見了。所以,眾生世界現在種種狀況是有的,但它不是絕對的、永久的、不變的,是幻化的有。既然是幻化的有,就知道現在的有只是暫時的,過一段時間就會改變。

中國有句俗語「黃毛丫頭十八變」,女孩子小的時候可能很醜,頭髮黃黃的,看起來像隻醜小鴨,漸漸長大以後,變得愈來愈漂亮,然後結婚生子,做了媽媽,又再變、變、變,慢慢變成一個黃臉婆。我在日本看到一位七、八十歲的老太太,非常地孤獨。有一次我去看她,她給我看她的照片簿,從小的時候到長大結婚,有了家庭,可是到了四十多歲以後的照片就沒有了,後面全部空白,所有的相片,都是她年輕漂亮時的得意之作。她的心老是逗留在那些回憶裡,事實上她已經變了很多,而且快要死了,可是頭腦始終不承認這個事實,所以覺得非常痛苦。你會像她這樣嗎?如果看了《楞嚴經》,大概不會一直再看過去的照片,懷念著以往的歲月吧!

明確地知道是幻有,就能開悟,就能夠轉迷成悟,然後修行佛法,入流亡所,就能把所有的煩惱除盡,最後成佛。這裡面的中心思想,一個是如來藏,一個是真如。真如與如來藏有兩種功能:尚未開悟之前,仍在迷的時候,是煩惱的所依;開悟以後,則是智慧的所依,此為「染淨依」。隨著煩惱就變成眾生,隨著智慧就變成佛。在修行的過程中,清理汙染煩惱的部分,轉變成清淨智慧的功能。重要的是,每一個眾生不管有多大的麻煩、煩惱、痛苦、愚癡,請不要喪失信心,因為愚癡與煩惱的根本,並沒有離開真如、如來藏、佛智。

「雖見諸根動」是說,問題在於六根的身體,與外境的六塵接觸以後會產生反應。因為有身體,一跟外境接觸,會有舒服不舒服、喜歡不喜歡等的反應出現。在此世間,多半好事不太多,壞事卻不少,不好不壞的事情久而久之會讓人覺得很累;相反地,有些事物習慣以後,會覺得愈看愈順眼,愈聽愈舒服,結果又變成喜歡的了。這就有了好與不好的對立。

「要以一機抽」,好像演木偶戲,不是木偶在動,而是牽著木偶的操控器在抽動。世間一切的現象,又像有些高明的魔術師,能夠變化出種種的動物與植物,甚至還能變出人來,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看起來就像真的人一樣。魔術師的變化有兩種性質:一種是用技巧、技術、手法,再加上器具、工具、光線的配合,就能訓練出來;另一種就是真的大魔術,不需要道具、工具,就能夠變出東西來,在古代的中國稱為「奇門遁甲」。例如有人弄一缸水放在這兒,缸中只有水,其他什麼東西都沒有,他拿根釣竿在缸邊釣魚,就可以釣到距離最遠的海洋中的魚,這種魚只有在特定的海中才有,大尾、小尾的魚都能釣到,還可以拿回去煮來吃,這還不是用機器就能釣得到的。我還看過一種魔術,表演的人手裡拿張白紙,先讓大家看看,然後將白紙甩了幾下,變成一張美鈔,再給大家看看是不是真的美鈔,每一個人都看到了,結果傳到最後一個人的時候,拿到的卻又是一張白紙,這不是很奇怪嗎?

《楞嚴經》裡講,要變出人來,可以變出男的和女的,也許大魔術師就有這樣的本領。如果這是真的,或許他們可以在打仗的時候,變一些軍人出來,成為一個軍團去打仗。不過我想大魔術師多半不會做這種事的,因為這是魔術師的一種心力所變,如果叫這些人去打仗,第一個死的可能就是魔術師自己。所以魔術師變出來的東西都是假的,不是真的。

「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催動六根的道具主體停止活動時,六根的作用也歸於寂靜,它所幻化的諸相,即成無性或空性了。就好比一齣戲或一場舞台劇,台上的演員在演出時似乎是真的,哭的哭、笑的笑,非常逼真,但是結束以後,那些演員出來謝幕,恢復平常人的身分,剛才哭、笑等感情的表達不見了。

最近我在臺灣看了一場為法鼓山義演的舞蹈,是林懷民先生的「雲門舞集」所演出的現代舞劇,劇目名為《竹夢》,演出一個半小時。雲門舞集在今日全球都很有名。在台上表演時的那些舞者,都是古古怪怪的樣子,一點也不像平常人,表演結束,他們故意將整個舞台全部打開,連後台也讓觀眾看,舞蹈者站在台前,一個個又恢復成普通的人,使台下的人不覺得他們就是剛才的那些表演者。然後我上台去謝謝他們,我看看這個,又看看那個,真奇怪,剛才表演時好像不是這一群人。所以,在演出時和真的一樣,演完以後,這齣舞就成了空幻的無性,這就叫作「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13。在夢境裡,六道眾生清清楚楚都是有的,開悟以後,不要說六道的眾生,連無量大千世界的空間也都沒有了。在幻境中,六根是有動作的,幻境消失,幻現的六根也歸於寂靜的無性了。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六根本身不會動,發動六根造善惡業、出生入死乃至成佛的,是被稱為「精明」的佛性如來藏。若以煩惱心來用六根,就會造種種的惡業,帶來種種情緒的苦惱。無明煩惱與智慧佛性,本是同體,若以智慧心來用六根,就能做為修行的工具,就能返回清淨的本源。因此,在修行的過程中,六根只是個工具而已,但是凡夫不了解六根是工具,而把它當成「是我,這是我……」,所以就造了煩惱的業,受種種的苦。

「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分開是六根,和合則成為人的身體,其中只要六根的集合體休息,而恢復成個別的六根,六根每一根都不會有作用了。由此可知,六根之身是幻有的我,但它是工具。

最近東初禪寺發生一件極有意義的例子:有一位中年女信眾得了末期癌症,全身都是癌細胞,非常地痛苦,然而到最後一天,她還到寺院來做義工,其他的義工也在陪著她,後來她痛到不能動了,才從東初禪寺送去醫院。她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雖然還在看醫生,但也不斷地還在奉獻。我告訴她:「把病交給醫生,把生命交給佛菩薩,自己就沒事了。」所以她還來做義工,把能用的生命用到最後,這種精神非常了不起。這樣的人雖然害了末期癌症,但我認為她是健康的,能將身體用到最後一刻,真不簡單!這就是以六根為工具,好好利用這個如幻的六根,到最後就捨掉,死了以後燒了,燒掉就沒有了,此為幻化。在幻化的過程中,她善用這個身體,也結了許多的人緣,很多人在她過世以後,還在懷念著她。

癌症末期是很痛苦的,當這位義工菩薩死的時候,面部表情不是很好看,但是經過八小時的助念以後,臉孔轉變成紅潤而年輕,還面帶微笑,親友們,特別是她的丈夫看到了,都非常驚奇,因為她的丈夫已經很多年都沒有看到她如此安詳的表情了。這位義工菩薩到最後還在用這個如幻的身體在對她的丈夫和親友們說法。

「塵垢應念銷,成圓明淨妙」,既知六根幻起幻滅,也當知道六塵並無事實,因為六根是對六塵起作用,六根既幻,六塵亦滅,那時即成圓明的「淨妙」,即是佛性的圓成圓顯了。

餘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餘塵」,「塵」是塵勞,是由六根接觸六塵,依無明而起的煩惱,菩薩為了應世度眾生,所以尚留有煩惱塵勞的餘習,稱為餘塵。唯有如來,餘塵除盡,故稱「明極」。菩薩尚沒有完全去除餘塵,所以仍要繼續學習。以聲聞乘而言,初果、二果、三果稱為「有學」;而大乘的菩薩一直到第十地還是有學。聲聞到阿羅漢果位稱為「無學」;大乘要到佛的果位,也就是明極,是最高的,這才是無學,是如來。

「餘塵尚諸學」,此處講的已經是聖人菩薩,一直到圓滿成佛前,都還要學習如何增長智慧、如何增長慈悲。有一次我在臺北講經的過程之中,我說我自己也未斷煩惱,所以很慚愧,要好好地學習。有一位聽經的先生馬上站起來說:「你是個騙子,連你都沒有斷煩惱,還要講什麼經給別人聽?你修行已經很久了,都還沒有斷,如何能教我們怎麼斷呢?」他一生氣就走掉了。他對我的期望,就是希望我承認自己已經成佛,他的要求太高了!我離成佛還很遠、很遠,我只是依據經教,曉得成佛的路該如何走,而且知道如何用佛法調整我的煩惱。像那位先生這樣的人,在世界上還滿多的,認為修行的人都已經斷盡煩惱。在我的立場而言,雖然我在講經,台下是聽眾,然而我看大家都是我的同學、我的同修——同學善知識、同修善知識;同學佛法,同修菩薩道。我們大家彼此互為善知識,我在告訴大家要怎麼學、怎麼修,我也跟著大家在一起,朝向成佛之道,共同修行。這樣你們就不會失望地說我是個騙子了。

天台學派將塵勞的煩惱,分成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三個層次:

(一)見思惑:見惑,是知見上、觀念上的煩惱;思惑是情緒上、感情上的煩惱。見思惑是菩薩乘和聲聞乘等大小乘共同都要斷的。見惑是思想及觀念的執著,只要聽懂佛法、接受了佛法,就能斷除;思惑則是根深柢固的人的情緒、情結,人在平常無事的情況下可以不生氣,一旦發生利害得失的狀況時,就會動情緒了,比如不滿足、怨恨、憤怒、嫉妒、懷疑等,這些都是屬於思惑的範圍。在認知上縱然明明知道生氣對自己、對他人、對事情都是不好的,結果遇到讓他生氣的事,仍然是暴跳如雷。因此,思惑比較難斷。

(二)塵沙惑:塵沙指的是菩薩應當發悲願度眾生,因為有像塵沙那麼多的無量眾生,所以發不起度眾生的願來,就叫塵沙惑。通常的初發心菩薩,在度了一、兩個眾生,做了一、兩次好事以後,一遇到挫折,馬上就會說:「眾生難度,好事難做,善門難開,我還是自己修行聲聞乘解脫道吧!」這就是塵沙惑。塵沙惑要到八地才能全部斷盡,所以在八地以前,要不斷地發起度眾生的悲願。

(三)無明惑:是非常微細的根本煩惱,是煩惱的根,雖然沒有顯現出來,沒有變成煩惱的心理現象,但是內在並沒有徹底消除煩惱的根本,此為無明。無明要到成佛才能全斷。

對一般的菩薩而言,塵沙惑是很不容易斷盡的,因此要常常發菩提心。尤其是凡夫菩薩,有時候早上剛發菩提心,到晚上就說沒有時間;今年發菩提心,明年又會說時機尚未成熟。比較易斷的是見惑,只要建立正確的知見,就能斷除,見惑斷就進入賢位的階段,要到思惑斷,才能進入聖位的階段。所以,雖然已斷見惑,知道什麼是正見,什麼是不正見,但尚無法控制不讓思惑的煩惱現形,要斷就更不容易了。學佛的人能夠知道自己的知見有問題,就要依據佛法,立即改正,這是修行的第一步,也算是開始修行了,然後,當發生情緒波動時,就要立即用修行的觀念開導自己,同時用修行的方法,把煩惱消融於無形,與伏斷見思二惑相應了。

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

以上這段經文,是敘述文殊師利菩薩對當時的聽眾和阿難尊者說:「你們應該把顛倒的知見轉過來,反過來聽聞自己的自性,如果聽聞自性修成以後,即為成佛,所謂的圓通法門,就是這樣子。耳根圓通的修行法門,是一切像微塵數那麼多無量的佛,進入涅槃的同一個門;這種法門是所有諸佛成佛的同一條路,包括過去已經成佛的無量諸佛,包括現在菩薩們正在修行的方法,要進入成佛之門和涅槃之門的同一條路,即使是未來所有的人要學佛及成佛,也應該是這個樣子,不一定只有觀世音菩薩如此,一切諸佛都是如此,連我文殊也是從觀音法門中證得,非僅觀世音菩薩如此修行。」

沒有學佛的人,所用的思想邏輯、思惟方法、觀念成見,是自人類有史以來慢慢累積形成的,因此才有了各地區不同的民俗風情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由於歷史、文化、背景不一樣,所以思惟的方法也不相同,這些原則上應該是人類的智慧累積而成。從最早的祖先,一代、一代將他們的經驗變成知識留傳下來,形成現在不同的民俗及文化,這些觀念漸漸演變成各民族的特性與特色。因此,每一個民族有他們自己所堅持的一種想法,與其他民族相處時,就會產生扞格與衝突,這就是世間的現況。

佛法是講無我的,這並不是說不要自己的生命,也不是否定自我以外的所有眾生,主要是從見惑與思惑這兩種煩惱得到解脫,同時要發願度眾生,以伏斷塵沙惑。在心理上與觀念上,必須要將自我的安全及自私的自我中心放下,所以要從自我開始,不是要求眾生、要求他人來接受我,而是自己要接受他人、幫助他人,讓他人也少煩少惱。因此,觀音法門是要我們發動相反方向聽聞的契機,所謂「旋汝倒聞機」,便是「反聞聞自性」。不為自己而為眾生、不為自己而為整個團體、不為自己而為整個社會,這就是菩薩行。

「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此為修行的方法,用修行的方法來達成開悟成佛的目的。修行的方法是反聞自性,修行的功能是發動自性的醒覺。

請不要誤會「反聞聞自性」是聽自己心臟跳動的聲音,這不是自性。這是指內外各種聲音的自性,自性是無聲的、沒有形相的,即是萬法的自性,是空性。外面的任何聲音都可以聽到,但是任何聲音的自性都是空性,既是空性,也即是眾生本具的佛性如來藏,就不能夠困擾你了,不會讓你起貪、瞋、嫉妒、懷疑等煩惱了。曾有一個修行人在家裡不能修行,就住到廟裡去,但廟裡的人還是很多,就離開廟,一個人躲到山洞裡去。在山洞打坐,特別是在深夜時,外邊的風聲、蟲聲也很響,他想這個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是可以修行的了,於是就把耳朵塞起來,但是又聽到自己心臟和呼吸的聲音,他就把耳塞拔開,下山去了,從此不相信有修行這樣的事了。

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自餘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捨塵勞,非是長修學,淺深同說法。

此為文殊師利菩薩讚歎觀世音菩薩法門的最後一段。文殊師利菩薩說:「就像釋迦牟尼佛那樣,問我在二十五種修行的方便之中,拿來救末法時代那些願意求出世的眾生,也就是祈求出離娑婆世界的人,讓他們成就涅槃妙心——解脫自在的心,就是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最適合了。除了觀音法門以外,其他的二十四種法門,雖也都是出於佛的威神,或淺或深的說法,並運用各種事相,使修行者出離塵勞的困擾,但皆不是常修、常學的法門。」

例如,因為難陀尊者的心很散,不容易用方法,佛便教他觀鼻端的一點以後,就有了攝心的功能;另有一位弟子阿那律,他最初不會用功,夜裡經常不睡覺,結果把眼睛弄瞎了,佛教他修「照明金剛三昧」,修成以後,便得了天眼通,並證得阿羅漢果,這些都不是一般人所修的法門,而是要有特殊的契機,然而觀世音菩薩的法門,卻是任何人都可以修學的。

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願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沉淪,但以此根修,圓通超餘者,真實心如是。

當文殊師利菩薩讚歎觀世音菩薩的法門以後,接下去又頂禮讚頌曰:「做為諸佛自性的如來藏,有不可思議的無漏功德,願以此加被未來的眾生,於此法門沒有疑惑,既方便而又容易成就。可以教阿難,以及末劫沉淪生死苦海的眾生,但以此耳根修,即能獲得圓通,而超越於其他法門。真心、實心,即是如此證得的。」

「頂禮如來藏」,因為它是諸佛的本源,眾生的本心,所謂「無漏不思議」,是本來清淨的,而它所具備一切諸佛的功德,不可思議。其功能有:能使眾生成佛;成了佛的眾生有大智慧、大慈悲,能夠普度一切眾生。所以佛性如來藏是觀音法門修成功以後,所見到及所悟到的。文殊師利菩薩在頂禮時,願意以如來藏加被一切眾生,使得未來的一切眾生,如果修行觀世音菩薩的法門就不會有困惑、有障礙,而且在修行時容易成就、容易得力、容易成道,所以就以此法門來教阿難尊者,同時也使得未來佛法快要滅時的眾生,都能夠不會永遠在生死之中沉淪。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身心了然,得大開示,觀佛菩提,及大涅槃,猶如有人,因事遠遊,未得歸還,明了其家,所歸道路。

這段經文是阿難聽了文殊師利菩薩代佛開示以後的回應。意思是說阿難尊者及當時在場聽眾,因為聽了文殊師利菩薩讚歎觀音法門以後,身心豁然了然,他們得到一種很大的啟示,就是去觀想釋迦牟尼佛覺悟之道。其內容其實就叫作「大涅槃」,即是「涅槃妙心」,也就是佛菩提,這與「小涅槃」不同。「小涅槃」是自己求得解脫以後,不管其他的眾生還在受苦,永遠不再到眾生群中來度眾生。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就是「大涅槃」,這好比說有人因為發生事情而離開家,愈走愈遠,結果忘掉了回家的路要怎麼走,可是聽了觀音法門以後,突然就發現了回家的路。

我就有這樣的經驗。有一次去美國的新澤西州弘法,在回程中,我們明明應該回到皇后區來,結果卻走到布魯克林區去了。我們在那裡轉來轉去,就是轉不出來,後來闖入了一個猶太人區域,他們看到我們這些東方人,又穿了僧服,覺得很奇怪,我們問路時,他們也不理睬,我們就好像是到了一個外星球,不知道要怎麼回到皇后區去。那時候已經是晚上九、十點鐘,天色很暗,我們走在那兒真像一群魔鬼一樣,開著車子到處亂闖,後來是看了地圖才進入皇后區的。另有一次,我去曼哈頓說法,開車的徒弟非常緊張,把車子一停,就跟著我去開示的地方,講完以後,我問他:「車子停在哪裡?」他說:「誰知道啊!」我們就在街上找車子。後來已經準備要坐地鐵回東初禪寺了,很奇怪地,突然間竟發現車子就停在我們身邊。迷路的時候真是很無奈的,我們這些迷失了家的人,看到車子就像聽了觀音法門一樣,發現了回家的路。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呢?

普會大眾,天龍八部,有學二乘,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其數凡有十恆河沙,皆得本心,遠塵離垢,獲法眼淨。性比丘尼聞說偈已,成阿羅漢。無量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說法大會上的聽眾裡,有天龍八部;有證到初果、二果、三果的聲聞乘人;有像十恆河沙那麼多數量的新發心菩薩,他們都因為聽到觀音法門,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也就是見到自己的涅槃妙心,或者是見到自己的佛性及如來藏,從此以後,遠離煩惱之塵垢,稱為「獲法眼淨」,全部的人都能夠發起大乘菩薩心,性比丘尼(即是摩登伽女)因為聞偈而證阿羅漢果。摩登伽女是本經的兩位主角之一,此時她已出家證得三果,聽完文殊師利菩薩讚歎觀音法門以後,就證得了阿羅漢果。還有其他有形、無形的無量眾生,就在這場法會上,都發起無上的菩提心,也就是發起成佛之心,一起來修菩薩道。

阿難整衣服,望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迹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

阿難尊者聽完文殊對於觀音法門的讚歎,便從大眾之中站起身來,為了表示恭敬,整理一下衣服,合掌向釋迦牟尼佛頂禮。此時他的心迹圓滿光明,對於不知觀音法門的眾生,他覺得非常悲傷,也對於他自己有幸已聞觀音法門,覺得非常欣喜,故稱「悲欣交集」。於是為了利益未來的眾生,便向佛頂禮,而向佛說:「偉大而慈悲的世尊!我阿難已經悟到,知道什麼是成佛的法門。修行觀音法門已不再有疑惑。我常常聽到釋迦牟尼如來說:『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阿難雖然尚未證到阿羅漢果,也沒有成佛,但已聽聞得度法門,為了所有未來末劫一切眾生,我願意發願來度他們。」

「悲欣交集」,近代中國的弘一大師在往生以前,寫了這四個字。意思是既悲痛又歡喜,「悲」是慈悲心的流露,是因為看到還有許多、許多的眾生沒有聽到佛法,所以悲痛;「欣」是欣喜自己終於知道什麼是佛法,什麼是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歡喜。「悲欣交集」在凡夫而言,是很複雜的一種心情,但在菩薩而言,則是很正常的心懷,在《楞嚴經》裡就有這樣的經句:「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這四個字就把整個佛法的功能呈現出來。

此處的「菩薩發心」是初發心,或者是菩薩初發成佛的心,佛經裡用的梵文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anuttara-samyak-sambodhi)。有些來聽經的人,說是被朋友騙來的,騙你來的朋友算不算是菩薩呢?也許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菩薩,但是要把他當菩薩看。菩薩沒有一定的樣子或一定的等級。曾經有位女士的狗往生了,這條狗是她的寵物,她好傷心,好像是死了自己的兒子一樣,有人告訴她:「找聖嚴法師來超度妳的狗。」後來這位女士就來找我,我對她講了佛法,她雖然還是很難過,但是比較釋懷,不再那麼地痛苦。她的狗算不算是她的菩薩呢?於是我跟她說:「要我超度還不如妳自己超度,因為這條狗對妳的感情是這麼深,所以由妳超度才是最有用的。妳可以來參加修行,像是念佛、打坐、看經、拜懺,將這些功德迴向給妳的狗,牠就已經是被超度了。」由於她很懷念那隻狗,她就照著我的話去做,三年以後,她成為一個非常虔誠的佛教徒,狗的事情,她已經忘了。所以,狗是來度她的,這叫作「狗菩薩」。

「菩薩」初「發心」,「自」己「未得度」,「先度人者」。請問,我是不是菩薩?你自己是不是菩薩?凡已受了菩薩戒,或已誦過〈四弘誓願〉的「眾生無邊誓願度」者,就要承認自己是初發心菩薩,隨時隨地當用佛法幫助自己除煩惱,同時要用佛法幫助他人,使他人免除災難離痛苦,解決問題離煩惱,這都是發心菩薩的菩薩行。菩薩有兩類,一種是「菩薩」,另一種為「菩薩摩訶薩」。任何一個人、一個眾生,只要能夠發心用佛法助人,就是菩薩;用慈悲心自度度人,也是菩薩。菩薩摩訶薩則是已經開悟入聖位的大菩薩,所以我們只是菩薩,還不是菩薩摩訶薩。不過菩薩摩訶薩或者阿羅漢,到世界來應化人間時,通常不會說自己是佛、是菩薩、是菩薩摩訶薩或是阿羅漢。所以中國禪宗的許多大善知識,也絕對不會說自己是佛、是大阿羅漢、是大菩薩。

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

這段經文還是敘述阿難向佛陳說他的見解,而說:「世尊!尚有很多很多的眾生,在離佛愈來愈遠的時代,而且邪知邪見的老師,又多得像恆河沙數這麼多,要想收攝這些人的心,讓他們能夠進入三摩地這樣的悟境,要如何才能使得這些眾生安住在道場裡好好地修行,而遠離不正見的修行方法呢?如何能讓他們遠離種種魔事呢?如何又能使他們的菩提心不再退失呢?」

「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是預告在佛滅以後,正法漸晦,而邪法橫行,教內教外都有許多的邪師邪說,如何用《楞嚴經》導邪歸正,是重要的任務。何謂「邪師」、「邪法」?凡是違背世間善法、因果法、因緣法,以及不遵守本經下面所說的四種清淨明誨者皆是。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15 觀音妙智|第五章 文殊菩薩評析二十五圓通法門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15 觀音妙智|第七章 末世修行的四種清淨明誨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