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03 是非要溫柔|第一篇 多情須講理

聖嚴法師

第一篇 多情須講理

同行不是怨家

有人問我,現在的企業競爭這麼激烈,人跟人的關係也常常陷入搶地盤的競爭中,在這種情形下,要怎麼讓人們的心情保持安定?我覺得,真正的大企業家,都會有一種「以敵為友」的氣度。只有器量小、眼光短的人,才會反其道而行,抱著「同行是怨家」、「一山不容二虎」的觀念,把朋友也當成敵人。對擁有廣大心胸的企業家來說,所謂的「敵人」,其實並不是敵人,因為會有人要跟你競爭,那就表示你做得很好,其他人才會想要來搶你的成果,所以你一定要繼續往前跑,當你愈跑愈快,後面跟上來的人也會愈來愈多,這樣就會產生帶動社會往前發展的力量。

當然,也有另外一種情況是:你看著別人往前走,自己也想要跟上去,這個時候,你絕對不能亦步亦趨地跟著別人,這樣一定沒有希望,因為你走的都是別人的路,永遠得不到第一。有時候別人走得快、你卻走得慢,也未必不好。這樣反而有餘裕思考,漸漸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即使規模小,卻也有自己的一片天。

可悲的「搶地盤」心態

我們不要把市場看成是固定不變的,不要老是跟著同一個形式走,以我們佛教徒來說,就算全臺灣兩千三百萬人都信了佛教,也只不過是兩千三百萬人,跟全世界比起來,可說微乎其微,何況臺灣的佛教團體這麼多,每個團體都在用心推廣,希望能影響更多的人,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只想搶信徒、搶機會,就太可悲了。企業要做的,應該是提供「市場」裡的「消費者」更便利、更有用的東西。例如,看看哪些服務是別人沒有提供的?哪些商品是大家都需要卻還沒有出現的?我們應該設法把它們創造出來。說穿了,人類的文明、文化,也就是這麼推動、創造累積起來的。

我現在在做的,也只是把「理念」和「方向」分享出去而已。例如我講的「心靈環保」、「人間淨土」這些觀念,現在已經有很多地方在沿用,並不只限於佛教界,這對我來說是很安慰的。我不會說「這是我的專利」,不准別人使用,這就太自私了。我提出這些理念的目的,就是要別人去用它、接受它,至於是不是我們團體的專利特色,就不是那麼要緊了。

「貪婪」與「進取」

也有人問我,「貪婪」與「進取」的分際該如何拿捏?通常我們痛恨貪婪、指責貪婪,認為貪婪是錯誤的。然而貪婪的動機,往往也能帶動這個社會更繁榮、更進步。從這個角度來看,貪婪也沒有什麼不好,可是若變成浪費、變成相互之間的傷害,那就需要改進了。將「貪婪」這個觀念稍稍轉變一下,就是「進取」,這是進步的動力。不過在追求進步而有所「得」的時候,我們也要知道付出,否則又會變成傷害別人的事了。所以我們要問的不是「貪婪」是否是錯誤的?而是貪婪心生起時,要注意是不是會傷了人、是不是讓這個社會受到了損害?

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座小小的海島、這顆小小的地球上,就像是坐在同一條船上,在這艘小小的船上不停地你爭我奪,是非常糟糕的事。一艘船開到海洋去謀生、去尋找資源,最需要的就是「同舟共濟」的心。此外,我們也像是同一個缸裡的金魚。如果缸裡有一條魚認為其他的魚都很可惡,故意到處大便,把水弄得混濁不堪,最後自己不也是受害者嗎?既然是同在一個缸裡,就要有「共同體」的情感,這也是我們現在比較缺少的。如果大家生活在臺灣,都能有這樣一分「同理心」,家庭裡的成員互相幫助、互相禮讓;公司和公司之間互相給對方一條路走,讓大家都有飯吃,我們的生活環境一定會更好。

今天這個時代,就是缺少了一點為別人設想的「同理心」。這即是說,當你了解到大家都有這樣共同的期望,對你有利的事對我也有利、讓你成長的也可以讓我成長,甚至我成長得快的時候,也能帶著成長比較慢的人一起進步。現在我們所說的「同理心」,多半還是局限在人際關係的溝通,事實上,「同理心」的概念可以擴展到整個國家社會的層面,不只是「我的公司」、「我的事業」而已。

所以大企業家、大政治家,人生態度都一定是大氣磅礴,真正的政治家絕對不是為了搶位子才來的,他會有奉獻的願心、智慧和毅力。為什麼國父孫中山先生一直到現在都還是讓我們懷念不已?因為他從來沒有考慮過自己是不是要做大總統、做皇帝。相反地,一心想要做皇帝的袁世凱,是不是值得我們懷念?我想這是很清楚的事情。工商界也是一樣,我相信無論公司資本大小,只要能夠有這樣的心胸,前途絕對是光明的。現在的大資本家、大企業家,哪個不是從小資本累積起來的?只要觀念正確、心胸寬大,經營得踏踏實實,人生就必然是穩定的,即使遇到大風大浪,也不會一下子就一腳踩空。

不該心存僥倖

「立足點」是非常重要的,若是腳踏實地、步步為營,不僅規畫自己的事業發展方向,也能夠想到社會大眾的需要,那麼即使是小生意人,也會受到大家的尊敬。我們看到很多五十年、一百年的老店,雖然規模不大,卻能維持長久的良好信譽,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它們的經營理念是站得住腳的,所以可以不斷往前走。

現在很多人做生意是抱著「打了就跑」的心理,賺了一筆就走人,這其實是在害自己,因為失去了信譽。我們這個地球,看起來好像很大,其實很小。你在這裡出了紕漏,就算跑到美國去,美國人也會很快就知道你的不良紀錄。不管你跑到世界的哪個角落,也都一樣。臺灣有很多一出紕漏就逃掉的生意人,滿心以為跑到國外就可以再創事業第二春,但事實上卻不是如此。他們到了國外也只能躲躲藏藏,不可能「又是一條好漢」,也不可能成為人人都尊敬的大商人。

「執著」與「捨得」

接著要釐清的是「執著」和「捨得」的分際:為自我的利益而放不下,就是「執著」;為他人的需要而奉獻,就是「捨得」。為他人奉獻而堅持到底,叫作「毅力」,而非「執著」。「執著」是為了個人的私利、名望、權力,放不下、捨不得;總是只考慮到自己的問題,畏首畏尾、瞻前顧後,把自己弄得痛苦不已,這就是「執著」。

當然也很有可能會有這種情況:某人認為他的理念是最好的、也對社會最有利,於是堅持、執著於自己的想法。但這是僅就他自己的立場來看,並不是「同理心」。他自己認為這個社會需要的東西,未必是社會真正的需要。例如:我有一雙鞋,穿在腳上很舒服,就強迫別人也一定要穿,還覺得不肯穿這雙鞋的人都對不起我:「這麼舒服的鞋,你居然不穿!」像這樣的「執著」,這樣的堅持己見,在現在的臺灣經常可以看到。

我對自己有這樣的期許:我沒有「一定要完成」的目標——當社會環境的「因緣」許可我做、需要我做的時候,我絕對全力以赴;但是當環境不許可的時候,我也不會勉強。因為這個地方不行、別的地方也許還是可以做的。古人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1這裡的「達」並不是說自己多麼了不得,而是指社會環境已經「通達」了,能夠讓我提供自己的力量。這時候,絕對要義無反顧、堅持到底去做,就算失敗也沒關係。而當環境不允許,也就是「窮困」的時候,我或許不能有什麼發展機會,但也絕對不會為自己的利益去傷害別人。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03 是非要溫柔|自序《是非要溫柔》的緣起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03 是非要溫柔|第一篇 多情須講理|職場的進退智慧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