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03 是非要溫柔|第一篇 多情須講理|在安定中保持危機感

聖嚴法師

在安定中保持危機感

面對外在的環境,我們首先要肯定:這個世界是不安的、危險的、瞬息萬變的,它無時不在變化之中。我們中國人常說:「居安思危,臨危不亂。」如果能夠既安於現狀,又能時時在安定中保持一分危機感,那麼不管面臨什麼樣的危機,一定都可以應付,因為已經「未雨綢繆」了。這就是最好的安全保障。

其實要做到「臨危不亂」並不難。比方說,遇到高樓發生火災,這時維持呼吸最重要,一定要保持平靜的心,絕對不能「亂」。盡量避免吸入濃煙,然後再找尋生路或是等待救援。有的人因為驚恐,不由分說地往外跑,結果反而葬身火海;也有的人倉皇而逃,打破玻璃就從高樓往下跳,反而失去生命。因此面對危機時,「心不亂」是非常重要的。為了求生存,一定不能手忙腳亂,只要一亂,危險馬上就會出現。保持鎮靜,逃生的機會反而比較多。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

其實,我們所處的社會,就好像是火災的現場,不要想像這個世界是多麼地安定、多麼地理想,那其實都是幻想、夢境,事實上我們不可能擁有那樣的社會。我到過世界很多地方,即使是住在社會福利最好、經濟最繁榮的地方,也都面臨和臺灣一樣的問題:沒有一個地方不犯罪,也沒有一個地方沒有天然災禍。所以我們一定要看清楚:世界本來就是不安定的,只有認清這個事實,我們才能擁有真正的安定,否則只是不切實際的空想。

但有的人在認清世界是不美好的事實後,開始變得很消極。其實這是一個「或然率」的問題:比如綁票撕票、銀行倒閉、街頭槍戰,這類的事情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遇得到的,也不是每天、每個地方都在發生的。只要我們能夠居安思危、臨危不亂,腳踏實地往前走,光明還是多於黑暗,安全還是多於危險,所以我們應該多往好的方向看。就像我常常講的:山不轉,路會轉;路不轉,人可以轉;如果連路都沒有了,眼前就是懸崖峭壁,你回個頭,往回看,還是會有路的——所以人不轉,「心」可以轉,「觀念」也可以轉。人人都希望能夠「柳暗花明」,可是到了絕境的時候,往往根本沒有柳暗花明在等著你,你只能靠觀念的轉變。觀念的轉變有時候是可以扭轉乾坤的。

只要往前走,就永遠有路

比如你非要跟某人結婚不可,到了「非君莫嫁、非卿不娶」的程度,最後變成和羅密歐與茱麗葉一樣,悲劇就發生了。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當然是很美的,可是那是從欣賞悲劇的角度來說,當事人可不會覺得美,對他們來說,那是死路一條,是非常痛苦的。所以此時是不是轉個念頭,想一想:為什麼非這樣不可?

我有個觀念:凡事都要靠「緣」的成就。所謂的「因緣」,並不是迷信,而是指「客觀的、環境的自然因素」,要是這些因素都不允許你完成某項目標,也許就該退一步想想了。在某方面的「因」或許不成熟,在其他方面卻可能別有收穫,這就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其實都是「因緣」的變化,只要觀念能夠轉變,永遠都有希望,沒什麼好悲觀的。

舉個例子來說,《三國演義》講的「萬事具備,只欠東風」,要是孔明沒有東風之助,再好的計謀也沒有辦法成功,這個「東風」就是我們所說的「緣」了。所以當時常講「勝敗乃兵家常事」,他們並不會因為戰略不成熟、或者打了敗仗,就要跳河自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還有柴燒,就應該保全自己、重整旗鼓,重新再出發。

面對不成熟的因緣、不成熟的時機,我們還可以換另一個方向思考,看是不是可以找出別的因緣來促使它成熟?是不是可以等待時機,用時間換取空間?就是這種堅忍不拔的信心,讓我們對未來永遠抱著無限的希望,就算失敗了,也還是不放棄。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03 是非要溫柔|第一篇 多情須講理|職場的進退智慧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03 是非要溫柔|第一篇 多情須講理|面對失敗的智慧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