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03 是非要溫柔|第一篇 多情須講理|面對失敗的智慧

聖嚴法師

面對失敗的智慧

在商場裡有很多人,是只能成功、不許失敗,他們成功的時候往往很得意,認為自己有遠見、有抱負、有魄力、智慧超人一等,於是沾沾自喜。可是一旦碰到一次失敗,往往就失去信心,認為自己是沒用的人,完全抬不起頭來。其實就因果的觀念來說,人只要往前走,就永遠有路,這條路斷了,還會有另外一條。真正的大企業家就能看到這一點,所以不會被一時的成敗限制住。

以我自己來說,我遇到的失敗經驗簡直太多了,但是我心裡並沒有非要求成功不可,我只給自己一個方向,所以遇到失敗的時候,我反而不把它看作失敗。

我去日本留學之前,有一位馬來西亞的華僑答應資助我所有的求學經費。這位先生相當富有,他說:「出外求學並不容易,你就安心地去吧!」於是我就很放心,以為自己有了很穩當的後台。沒想到正要出發的時候,這位先生透過別人傳話給我,說是臺灣許多佛教界的法師、居士,都反對我出國,他們覺得我要是去了日本,很可能就還俗了。那時我已經出版了幾本著作,也在當時臺北最大的寺院善導寺弘法。除了我之外,他們還請了好幾位著名的學者,包括國學大師錢穆也來開講座。這位先生說,他不要做幫助我還俗的事情,這樣未免太罪過。

相信自己的目標是正確的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打擊。那時因為有不少去日本留學的出家人真的還俗了,所以反對我留學的人確實不在少數,他們擔心我去了日本,就跟其他的出家人一樣「不見了」。連我的師父東初老人也說:「大家都不贊成你去,我當然也不贊成。」在這種情形下,雖然學費沒有著落,身上只剩一張飛機票的錢,我還是毅然決然地去了。我相信自己的心願——把日本現代化的思想和學術體系學回來,提供給臺灣的佛教,這個目標是正確的。而且我既然還有一張飛機票可以去,那就先去了再說!

臨行的時候,一位姓張的工商界人士給了我三封信,他說這三封信,就是三筆豐厚的獎學金,其中任何一封都可以支持我長期讀下去。這三封信的對象,都是在日本商界做大生意的華僑。我很歡喜地拿了這三封信,心裡想:「儘管失去了之前的資助,現在有了這個,也還是很好的。」

一邊替人念經一邊讀書

我到了東京之後,要不了多久就沒錢了,便拿了信去求其中一位董事長。這位董事長起先不肯見我,後來見到面,還訓了我一頓。他說:「你怎麼膽子這麼大,沒有錢還敢跑到日本念書?你不是和尚嗎?東京有很多人過世之後要做佛事,你就去念經吧!其他人到日本都是半工半讀,你做和尚念經也可以賺錢啊!」他這樣一說,反而給了我靈感,我後來真的就去念經,另外兩封信從此再也沒有拿出來。我一邊替僑界過世的人念經,一邊繼續在日本讀書。當時許多素昧平生,來自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的華僑,讀了我的著作很喜歡,於是透過這樣的方式接濟我。

修完碩士學位後,指導教授要我繼續讀博士,沒想到他第二年就過世了。這對我來說,等於是沒有了前途,因為那所學校已經沒有可以指導我做這個題目的教授了。不過我不會陷於困難、陷於絕境之中,最後還是找到了指導教授,完成學業。

後來我到了美國,面對的困難更多,靠的是什麼?就是一分信心——我相信,做這些不是只為了自己。假如我追求的是個人虛無縹緲的、不可靠的「名」和「利」,我想我是不會成功的。

金絲鳥與蜜蜂

我從來沒有要「追求」任何東西。到日本讀書,只是想把讀到的東西帶回來,回饋給國家和佛教。到美國弘法,也只是想把中國佛教的寶藏帶給美國的社會。不管我到什麼地方,都不是要替別人添麻煩,而是要給別人好的東西。有一段時間,我每天背著睡袋在馬路上東奔西跑,既不知道下一頓飯在哪裡,也不知道晚上要睡在哪裡,身上沒有錢,過的完全是行腳僧的生活。可是那段時間我覺得很充實,面對不可知的前途,也完全沒有恐懼感。當時覺得,做為一個出家人,就算死在東京或死在紐約的街頭,也不覺得悲哀或遺憾。

即使是在那樣的環境下,我也沒有絕望,我把它當成一個個成長的經驗、一次次受教育的機會。回想起來,我並不覺得當時那位拒絕資助我的董事長是在羞辱我,相反地,他是在教我生活的方法。我的師父對我也是如此,他從來就不是「給我希望」,而是教我自己把路找出來。

師父對我的栽培是「養蜂」的方式,而不是「養金絲鳥」。「養蜂」的方式使我有「自己覓食」的能力,這對我的人生經驗是太美好、太珍貴的收穫。假如我像「金絲鳥」一樣在籠子裡長大,每天不用費力氣就能吃飽喝足,我想我不可能有今天。

中國人的特質

總括來講,漢民族的韌性、耐性都非常強,不管活在多麼惡劣的環境,都能熬得下去,不輕言絕望,也不容易生氣——也許心底還是在生氣,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遇到低矮的屋檐,西方人會說:「這個屋檐太矮了,修理一下,否則我會撞到頭!」中國人則剛好相反,他不但會彎腰走進去,假如必要,連用爬的他都要進去;假如沒有辦法抬著頭走出來,他也願意用鑽的方式出來。韓信忍受「胯下之辱」,被我們當成美德,這在西方人眼中是不可思議的。他們一定會問:「為什麼我要從你的胯下鑽過去?」中國人常說:「小不忍則亂大謀。」這種堅忍的耐力,是我們的特質。所以中國人不管到什麼地方,無論一開始多麼艱苦,經過幾代的奮鬥,也總是可以生活得很安穩。

我們要學習西方的,是他們的科技精神和認真態度,這方面日本人學了很多。就拿數鈔票、找錢這件小事來說,他們總是正著算、倒著算,一塊錢、一塊錢算完再給你。中國人不是的,心算一下就把錢找給你了,常常連數都不數。中國人的思考可以算是「跳躍性」的,聰明,但是不科學,所以出錯的機率也比較大。往往一時之間頭腦不清楚,卻還是倚賴平常的習慣,就造成了客戶和自己的損失。這類「跳躍性的思想」在中國人的社會裡非常地普遍,是需要改進的。

有人問我,佛教到底是鼓勵積極進取,還是勸人消極避世?我常說,這是中國人的民族性,和佛教未必有直接的關係。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都是中國固有的,儒家思想是入世的、進取的,所以中國正統的政治思想是以儒家為主;但是還有另外一種思考空間,讓中國人在無計可施、痛苦不堪的時候,得以「退而求其次」,繼續生活下去,並且活得很自在,這就進入了道家思想。學「道」的時候,講求清淨、無為、自然、少欲,漸漸就有了長生和神仙的養生思想。在事業上沒有什麼嚮往,求取身體的健康和心理的平安,放下一切,這是中國文化中相當美好、相當自然的一面。

去「執著」,行菩薩道

道家讓我們了解到,「窮」沒有關係,沒有名位、沒有權勢也無所謂,人還是可以活得很自在。也有人在事業有成、年歲漸長之後,退了下來,反而追求一種安定的生活,讓自己的後半生也能活得相當愉快,這也是受道家的影響。但是佛教並不是這樣的:進入佛門就要奉獻自己,不為自己的利害打算,不為自己的進退設想,凡是對眾生有利的,就是自己的安身立命處,這其實是相當積極的。

此外,佛教有佛教的修行方法,像打坐、念佛、誦經……,這都能使我們保持平靜,擁有一種「超越」的人生態度。一旦超越了「自我」的執著,就是「解脫」的境界了。所以雖然身在人間,卻能透過奉獻而成長,從奉獻中達到無「我」、去除「執著」,正因為他不「為己」,所以很自在,這就是菩薩心,就是菩薩之路。

所謂菩薩行、菩薩道,就是要靠「人間淨土」的建設者去實踐。而我們「人間淨土」的建設者,實踐的就是菩薩行、菩薩道。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03 是非要溫柔|第一篇 多情須講理|在安定中保持危機感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03 是非要溫柔|第一篇 多情須講理|理性與感性的調和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