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03 是非要溫柔|第二篇 安人先安心|經營事業如何減壓?

聖嚴法師

經營事業如何減壓?

好逸惡勞、厭苦喜樂是人的習性,除非是意志力比較強的人,否則很難克服。面對外來問題時,有的人是以責任感來處理,有的人則是因恐懼或不安而推拖逃避。恐懼、不安、過重的責任感,這些加總起來,就變成壓力。

人往往因為沒有清楚認識自己而不能肯定自己,或是對自己的能力、智慧、優缺點了解得不夠充分,所以很容易高估自己,不是誇張自己的才華,便是膨脹自己的能力。結果在現實之中,就經常會感到挫折與困擾,於是產生了一種恐懼感。恐懼將來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恐懼自己的手伸出去,會不會被別人打一拳?恐懼自己的腳伸出去,會不會被踩一腳?因為無法預先想辦法來掌控它,所以隨時隨地都處在一種壓力的狀態下。

少一點得失心

減少壓力的辦法很簡單,就是少一點得失心,多一點自知之明,然後在確定方向之後,全力以赴。

少一點得失心的意思是,不一定非要成功不可,不要有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心態。如果抱持著非成功不可的心態,壓力是非常大的。成功不是僅僅靠個人主觀的意念或努力,就能達到。不管是哪一方面的成功,都是有外在的、客觀的許多因素相互配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成功不要驕傲,失敗也不必痛苦,如此心裡就不會有很大的壓力了。

多半年輕的創業者,並沒有想到自己擁有什麼條件,也不管會發生什麼事,只是想也許可以試試看就去做了,反而開創出一番大事業。

所謂「初生之犢不畏虎」,年輕時,有擔當和嘗試的勇氣,能闖出一片天下來。年紀大了以後,畏首畏尾,考慮太多,反而成了阻礙。

成功的創業者,觀念新穎,總是走在時代的前端,帶著眾人向前跑,而眾人也促使著他不斷往前跑。他們知道成功是集合環境、集合各種各樣的條件而來的,因此成功固然很好,不成功,也沒關係,根本不會感受到有任何壓力。所以,少一點成敗得失的心,成功機率自然會增加。

找到自己的方向

所以要對自己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才能,知道自己的人緣,知道自己的財力資源,知道自己本身所處環境的條件,衡量看看這些因素是不是許可自己成功,而且能成功到什麼程度。

人追求成功,自然會面對壓力,所以要充分了解自己,多一點自知之明,然後找一個方向全力以赴。所謂的方向,是一面成長自己,一面又能奉獻自己,成就他人。也就是說,對自己有利,對他人、社會也有益的,就是我們奉獻的方向。

有的人剛開始學醫,結果變成政治家,如國父孫中山先生;有的人原來是學文的,結果變成商人。人生的過程中,一個階段又一個階段,機會很多,但機會是一回事,能不能掌握一個穩定不變的原則,又是另一回事。如果原則、方向一變再變,那對社會大眾的奉獻就有限,自己的心理壓力也會增加很多。譬如我從小就能寫文章,雖然可以當作家,但我認為自己當作家不如當一個和尚更適合,所以還是選擇了出家。因此看哪一方面讓自己最能安心,而且對他人更有利益,就往這個方向走。

另外,專長和興趣最好能配合得當。例如現在沒有興趣做別的事,只對某一項工作有興趣,那就去了解這項工作、朝這個方向發展。鎖定方向培養專長之後,就要盡力發揮、盡量努力深入,持之以恆,透天徹地去做,也可以不必管成敗的壓力了。

一個人只要鎖定方向,在努力的過程當中,一定會有許多的磨鍊、挫折,這都是正常的事。在心理上要預備好會有困難出現、有挫折發生、有變故等,如果有這種預備的心理,就沒有什麼壓力。預料中的事情發生了,能夠處理的就處理,不能處理的事就接受,然後暫且放下來,待因緣際會時再處理,這叫作智慧。

不要把希望變成壓力

壓力通常來自對身外事物過於在意,同時也過於在意他人的評斷。譬如一個人希望社會、他人的肯定,把自己的價值交給社會、他人來評斷。當社會給你不好的評斷時,心裡就很痛苦,自己的地位、財產、名望下降時,也覺得很痛苦。

事實上,這些都是別人給的、環境給的,未必是自己的,何必放不下?人出生的時候,沒有財產、沒有名望、沒有地位、沒有身價,什麼也沒有。有了之後,成功時還可以,當自己沒落時,就很痛苦。怕沒落、怕倒楣,就產生了壓力。所謂壓力,就是害怕不能伸展、成長,就是害怕遇到困難和挫折,這都是源自於希望成功,求得保障的心理。

有的人在他人的期待和自我的要求下,事情還沒發生,心理壓力和負擔就已經很大了,因為擔心事情沒有完成,責任沒有盡到。事情即使沒有完成,只要是盡心盡力,就已經算盡了責任。就怕自己沒有盡心盡力、沒有全力以赴,那才是遺憾的事。但如果事實已經是這樣,那也要將它放下。希望、期許都是正常的,不要把它視為壓力,否則會減少自己奉獻和努力的心力和體力。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03 是非要溫柔|第二篇 安人先安心|追求效率中的安心之道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03 是非要溫柔|第二篇 安人先安心|講倫理,不論理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