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03 是非要溫柔|第三篇 企業家的人生大格局|情與理,缺一不可

聖嚴法師

情與理,缺一不可

如何使人際關係不複雜,答案只有四個字,「用情用理」。也就是說,要妥善運用慈悲和智慧,來處理我們的人際關係。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慈悲和智慧實際上就是世間所講的情與理的淨化。所謂淨化,指的是不使自己和別人陷於困境、煩惱之中。

我們對人多一分關懷,便是多一分情義。有一些人蠻橫不講理,和他講理講不通,但是,用「情」——親情、愛情,或是用朋友的關係,問題就解決了。

中國人是極富人情味的民族,向來比較偏愛用「情」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讓人感到很溫暖、很親切。不過,如果只用「情」,而忽略了「理」,我們可能會顛倒是非、黑白不分。

情與理的平衡

因此,對於自己的家庭或親戚朋友的倫常關係,我們可以用「情」來處理;但是,對於社會的關係,則當以「理」來處理比較妥當。換句話說,處理私人的事情,可以用「情」;處理公共事務,就必須用「理」。

用「情」可以使我們的環境和諧;用「理」可以使環境公平,二者執一不可,當然也缺一不可。

很有理性的人,凡事都講究公平合理,所以他們時常陷入困擾當中。他們總是說:「怎麼搞的,這世上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為什麼那麼多!」

其實,這是因為缺少慈悲心的關係。要知道,面對人時,是不能全部用「理」的。人不能當成物質來處理,應該要加上一點點溫柔的慈悲,這樣我們才會覺得心安理得,同時和我們有關係的人,也會覺得很愉快。

慈悲心和同情是不一樣的。它是經過淨化作用之後,一種非常清淨的感情。「同情」是夾雜著個人的情感,相反地,「慈悲心」就不會有個人的情感了。

從不同角度體諒人

當我們周圍出現不合理的現象,或有人做出不合理的行為時,依「理」來說,這些行為都已瀕臨法網的臨界點,很可能會為他們帶來法律責任。如果從慈悲的立場來看,他們的行為也許是由於家庭背景、社會環境,或身心因素所引起。能從不同的角度來體諒他們,並用不同的方法來幫助他們,這就叫作慈悲。

對於別人的問題,要用慈悲來對待,但不是一味地順應對方;對於自己的問題,應該用智慧來化解、調整和修正,這叫作修行。

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困擾自己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是自己製造出來的,也可能是環境給我們的。在這種情形下,怨恨自己或是指責他人都沒有用,若能以宗教的觀點,例如佛法的因果觀來化解是較好的,否則,我們很可能會一輩子憤恨難消,苦惱不已。

根據佛法的因果觀念,一切的困擾與煩惱,都是緣自於過去的「因」,所以,才會結現在的「果」。

有了這種觀念以後,煩惱會愈來愈少,或根本不用去煩惱。但是,因果的意思,並非叫我們不要改變環境、不需要解決問題;而是要加上適當且足夠的因緣,來促成環境的改變和問題的解決,這才是智慧的態度。

人人都有慈悲與智慧的心,社會一定能夠淨化,我們的人生一定是幸福安定的。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03 是非要溫柔|第三篇 企業家的人生大格局|在不安中安定生命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03 是非要溫柔|第三篇 企業家的人生大格局|知福惜福做環保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