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04-2 平安的人間|開發人人心中的光明

聖嚴法師

開發人人心中的光明

淨化人心與淨化社會不是今天才需要,而是從人類開始有社會活動的時代就已經需要,也是釋迦牟尼佛時即已努力推展的一項運動;我們不但在臺灣,同時也在世界各地普遍推展;因為我們需要清淨的人心和安定的社會。

開發人人心中的光明,所謂光明,是指清淨的智慧或正當的希望,也可以說是人性中的仁慈心和光明面;更深一層來看,就是佛性,而佛性就是必將覺悟的另一種說法。

光明與黑暗是相對的

光明是明亮潔白的照耀作用,它本身不但不吸光,還能把光直射及反射出去。如同太陽、月亮、星星和火,為自然界帶來光明;而且光明本身就是一種力量,因為光會產生熱,熱生能,能產生力量,有了力量就能為我們帶來所需的事物。

反之,如果是黑色物體,不但不能放光,還會吸光,因此黑暗和光明是相對立的,黑暗顯現之處,光明必被吸走不見或被阻擋。在人類的舞台,黑暗和光明,一直是此消彼長,彼消此長的變化著。

在我們這個世界上,自古以來,便有許許多多的善人、偉人,都曾發光發熱,把他們的力量,貢獻給當時的社會大眾,使得後代的我們,乃至於未來無盡的年代中,所有的人類眾生,都能因他們的奉獻而得到恩惠。

有一種人是自己能放光,有些人則是可以借光反光,就像我聖嚴自己沒有光,只有借佛法的光折射轉投給大家;所以縱然自己沒有光,只要有心,還是可以借光放光的。但是也有更多的人,吸收別人所發出的光明和熱能,卻永不滿足,煩惱不已。

雖然人們努力和奉獻的光明,常常會被黑暗所抵銷,可是有信心、有願力的人,仍會永不休止地努力放出他們的光和熱,提供給這個世界分享,如同歷代的聖賢豪傑。但也有更多的人,當他們的光發射出來被黑暗所吸收時,便感到失望、無力、挫折,而容易產生退心,這樣的人便是凡夫。

從佛法的觀點看,不論是凡夫或聖賢,基本上都具備相等的光、熱、能、力。尤其是行菩薩道的人,一定具有永遠為眾生受苦受難的悲願,誓願盡形壽將生命付出,將自己的光、熱、能、力,無怨無尤、盡其所有地提供給需要幫助的眾生。正如太陽永遠持續不斷地在放光明,不因烏雲的遮蔽而稍有倦怠,所以我們應效法日、月、星辰乃至於一般的燈火,不因有沒有人存在,有沒有人知道,有沒有障礙,總是始終如一、盡其在我地放出自己的光。

可能有人覺得自己沒有光,事實上,人的光是從內心發出來的,內心有信心、有願心,對人有仁義、有慈悲,就是發了光,而這種光是人人都有的。

倫理、公正照亮社會的光明

今天這個時代,倫理的觀念對現代人而言已經非常古老生疏,甚至許多年輕人都採取抗拒叛逆的態度;大家不明瞭問題出在何處,同時對新倫理的觀念也模糊不清。所以我們確實有必要,在舊道德與新倫理之間,做適度地調整。

許多年紀大的人見到我時,常會向我建議,應多提倡倫理道德,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懂得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對長官老闆也沒有禮貌,所以希望我在演講或接受媒體訪問時,多講些這方面的道理;不過現在人講的倫理,已與過去的觀點有些不同。過去的倫理,是單向地要求對方盡責任,但現代的倫理則是雙向的互動,這才是真正佛教的觀點。

倫理就是社會的關係,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對做父母的人來講,應該對兒女盡責任;對兒女來講,也應該對父母盡責任。可是,如果僅僅要求對方盡責任,那也是不合理、不公平的,必須要檢討,因為那已不適用於現代社會。

最近有一位二十多歲的男孩子,被父親請警察把他送到精神病院好幾次。這年輕人來找我訴苦:「我並沒有精神病,但是父親總認為我有精神病。」

我向這年輕人勸說:「中國古訓有言,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他卻說:「這句話對於我的父親,絕對是錯誤的,我是他兒子,他卻把我送往精神病院,哪有這樣的父親?」

我問他:「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狀況?」

他說:「只因我連考了三年才考取大學,而我不想念那所大學,又打算重考,父親便把我當作精神有問題。」而且從此以後,他考試都不及格,為什麼呢?因為他抗拒念書,他質疑念書究竟是為自己,還是為父親?

這件事從他父親的立場看,兒子有了精神問題;但從兒子的立場看,父親的行為則是錯誤的,這實在是做父親的,望子成龍的心太急,不了解兒子有他自己的想法,所以適得其反。

另一個例子是,兒子要結婚而父母反對,使得親子間產生對立的情況,甚至鬧著要脫離關係。他們的父母來找我,我說:「現在要結婚的,究竟是你們兩位老人家還是你們的少爺呢?兒子選擇結婚對象,有他自己的標準呀!」

他們說:「不可以,是我們的兒子就得聽我們的話。」結果這個兒子離家出走了。

後來,這一對父母又來找我,我告訴他們:「讓兒子自己決定他的婚事吧!」

他們又問:「難道讓他們結婚就沒事了嗎?」

我說:「操心就有事,放下便無事。」

之後,他們的兒子也把他的女朋友帶來見我,我說:「你們結婚之後,會不會照顧父母呢?」他們說:「當然會。」我也勉勵他們,結婚後要相敬相助,勤儉持家,別讓父母說中他們結婚會不幸福;這對青年男女聽了,便流著感激的眼淚。果然結婚之後數年,一家和樂相處,現在已是祖、子、孫三代,經常來我們寺裡禮佛、共修。

像這樣的父母,從舊倫理來講是沒有錯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舊社會中是正常事,現在則不一定能行得通。現代人應該尊重已成年的兒女,讓他們有自己的選擇權,父母關心兒女的婚事,可以提供意見,卻不應該強制他們接受父母的安排。

雖然現代倫理關係要重新檢討,但還是需要有所規範,譬如父母的責任、權利應僅止於親子之間單純的關係,那就是關懷與被關懷,尊重與被尊重,逾此範圍,不成控制,即成對立,那便不是合理、公正的倫理了。

另外,人和人之間應該站在自己的立場,盡自己的可能,恰到好處地盡自己的責任。例如母親可能也是太太,同時又是女兒、媳婦、婆婆、學生、老師或老闆、職員等等,在不同的場合,具有不同的身分。如果能在不同的場合以不同的身分,恰如其分地盡到應盡的責任義務,便是實現了人間應有的倫理關係。

但千萬不要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以自己的身分去要求別人;例如做母親的,只知要求子女應如何,或做太太的,只知要求先生應如何,而不知道反求諸己,這便會為旁人帶來不安、困擾與不平。如果每個人都能自我要求,盡自己的倫理責任,那麼這將會是個光明的世界,因為盡責任就是放光發熱,輸送溫暖的力量。

有一次我出席一個國際性的會議,坐在一位比丘尼的旁邊。這位比丘尼,有時上台演講,有時當主席主持會議,我則一直坐在原位做聽眾。我的一位在家弟子看到這種情況,回來之後對我說:「師父!您不是研究戒律的嗎?怎麼比丘尼坐上座、坐中間,師父已是上座比丘,反而坐在下面和旁邊,這成什麼體統呢?」

事實上,我並沒有錯!是我的那個在家徒弟錯了,因為這位比丘尼是會議的召集人,是主席,當然是她坐主位了。這種賓主、主從的關係就是一種倫理;應視場合身分而看待當時的倫理關係,不能一成不變地去對待多樣性多元化的現代社會。在釋尊時代,大概沒有比丘尼在僧俗四眾之前,上台演講或主持會議,因而無此慣例,但現在時代不同了,這是一種新的倫理關係,但它是合理公平的。

我們的社會是錯綜複雜的,但也是有條有理的。這些條理,就是倫理,如果倫理沒有長幼,上下,那麼這個社會就會混亂。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乃至相同的場合,對不同的人,就具有不同的身分和立場,如能恰如其分地盡其責、守其分,這樣的社會將彼此互不妨礙,非常和諧、寧靜,人人皆能發出內心的光明。

社會混亂、失序的原因,就是倫理觀念的破產。希望大家都能守我們自己的本分,盡我們自己的責任,這個社會就會一天天好起來。當人的內心發出了光明,他的周圍便會出現淨土。

慚愧、懺悔、感恩是照亮自心的光明

一個人如不知慚愧和懺悔,便是不知自我反省、不知自我檢討、不知自我認識的人,這種人的內心是沒有光明的。光明具有照亮的作用,能對自己了解,也對周遭的人事清楚,即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道理。

為什麼知己在前,知彼在後?因為一個人如果對自己不夠了解,只知自己的優點,而掩蓋自己的缺點,就容易誇張了優點,變成驕傲、自大、自以為是的人,不但把自己的心光遮住,也容易歧視他人,這是愚蠢的人,必然不受歡迎,除非是基於利害關係,才會有趨炎附勢者的簇擁,否則這種人是不能以德服人的,並且由於自心無光明,也就不能以悲智照亮他人。

在一次禪七修行後的檢討會上,有一位非常優秀的知識分子,他才三十多歲就當了教授,他報告說,在參加禪七前,他自認為是很有道德、很有品格的好人,而且他周遭的人,也如此認同他;但在打完禪七後,才發現自己不是那麼好的人。因為過去他只知以自己的觀點去幫助人,很少考慮到對方真正的需要,忽略了被助者內心的感受。在禪七中師父開示,要尊重他人、體諒他人,不要把自己穿慣的鞋子給所有的人穿;他這才自我反省,原來過去的助人,其實只是在膨脹自己。

我讚歎他說:「你本來就是一個好人,在參加了禪七修行之後,更進一步,懂得自我反省、自我檢討,助人的存心會變得更踏實了。」他答覆我:「慚愧!慚愧!」

一個人在修行之後,能夠自知慚愧,懂得自我檢討,會使他的人格更為提昇,能使小的心光,變成巨大的光明,使感動人的力量更大,從而對他人產生道德感召。

民初四大師之一的印光大師給他自己一個封號叫「常慚愧」,意思就是經常覺得自己很慚愧。連一代高僧如印光大師,都常覺得慚愧,更何況是一般人呢?

在了解慚愧的意義後,請常用這個方法來反省自己的一切言行,那麼我們心地的光明便會愈來愈強,心光愈強,對自己及他人就愈有益。例如做母親的在教導孩子時,常常會在跟孩子講道理卻無效的情況下,動手打孩子,但往往在情緒較平復後,便後悔原先的舉動,此時如果能向孩子說明自己動手打他的緣由,並表明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慚愧,孩子的憤怒、恐懼便能得到緩和。至於孩子的這一方,在被母親打了之後,也不應心生怨恨,而當反省自己,因為不當行為而導致母親的傷心難過,也應向母親表達他的慚愧心。

親子之間,如果能夠相互常存慚愧心,即使有任何衝突不愉快,也能化干戈為玉帛,親子的關係會趨於和諧,家庭便能安定、溫暖,對孩子的教育也較易成功。夫妻之間如果也能常存慚愧心,一定會是圓滿和樂的。

但僅具慚愧心還是不夠的,需要更進一步,要懂得懺悔。佛學上對「業」,有兩個專有名詞,那就是「白業」和「黑業」,白的是善業、是功德,黑的是惡業、是罪過;白的是光明,黑的是黑暗。懺悔就是要把黑的漂白,讓白的更白,變成光明,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心中如果有見不得人的事,面對它,承認自己的不是,心中的負擔、壓力會因而減輕,這便是懺悔的功能。當自覺惡業很重的時候,懺悔之後,身體會比較健康,心理會比較輕鬆,這就是轉黑暗為光明。

懺悔除了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還要進一步承擔起責任和後果,並下決心從此改過遷善,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可是一般的凡夫,經常犯錯而不知錯,即使知道了,還以「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句話來自我安慰一番,像這樣不知改錯的人,叫作不知懺悔。一個知道懺悔的人,也一定是知道慚愧的人;因此知慚愧後一定要懺悔,懺悔了就一定要改過,從此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懺悔,輕者自責己心,決定悔改;重則向佛菩薩懺悔,由佛菩薩證明自己要負起這個責任,從此以後要將功贖罪。通常我們對一個已經認錯並要改正的人,多半會給予自新的機會,不至於逼使他無路可走,更何況已由佛菩薩證明悔改;故在業障現前時,在佛前懺悔是真有效用的。

懺悔的作用相當大,能使人的品德提昇,自己懺悔錯誤,也能影響他人跟著學習。懺悔錯誤之後的人在心理上的壓力自然減少,同時來自社會的壓力也會減少,所得到的果報也會減輕,對於家庭的幸福、事業的發展、社會的和諧,亦有無限的裨益。因此,我們應當常常保有懺悔心。

用慚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佛法的修行法門有八萬四千種,也可以說有無量無數,那是因為人有無數無量的煩惱和問題,佛法因應需要也有無量無數、從各種不同角度來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於如何開發內心的光明,方法也很多,除了慚愧、懺悔之外,還可以用感恩的心來看這個世界。

一般人很少會想到別人給了自己恩惠,卻常記掛自己付出了多少代價和努力。其實仔細想想,每個人付出的實在是太少,獲得的則是很多。例如這篇文章的完成,從時間上看,有逾二千五百年以上之因緣,因為我的法源從師父、師祖……,可以直推至釋迦牟尼佛為止,而每一位祖師都是跟隨許多善知識學習而養成的,不是一個人就能夠獨自成為一位高僧或祖師的。從空間上說,這篇文章的出版、印刷、發行,所結合的人力、物力,他們所付出的智慧、心力也是很多。

所以任何一事,其相關的因緣是相當地廣泛,因此我們隨時隨地都在接受著無數人的恩惠。即使是一粒小小的米,都代表著許許多多人的貢獻。因此,朱子家訓有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便是一種飲水思源的感恩觀念。

能有感恩的觀念,就會時時刻刻想到如何報恩,若要報恩,就必須成長自己、健全自己,也就是要使自心發出智慧光及慈悲光,讓現在的人及未來的人,都能見光、沾光,並且放光。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04-2 平安的人間|心靈環保——淨心與淨土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04-2 平安的人間|現代青年的生活環境與身心安定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