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與老瓊、蕭言中對談
九二一集集大地震,造成許多人在一夕之間家破人亡,
餘震不斷,也使得人心惶惶不安。
在漫畫家老瓊、蕭言中和聖嚴法師的對話裡,
聖嚴法師以「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四它訣,
開示大家在憂患時代裡身心安頓的方法。
老瓊:從這次地震的發生,可以看得出來,心存善念的人很多,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都想把救援物資送到災區。對於這次地震的發生,想請師父談談您個人的想法。
聖嚴法師:任何一個環境下都有鬥爭,人因為貪心都會想要先下手為強,對於那些沒搶到手的人,就認為是他自己活該、無能;因此,我們的社會缺乏一種共安樂的情操,只能共患難而不能共安樂,只希望追求自己的安樂,不管別人的安樂。像這次的地震,其實,不僅僅是集集那個地方與臺灣中部的問題,它是整個臺灣人身心、家庭及社會結構上的問題。這些問題會一一浮現,也會持續下去。三個月後、也可能半年或一年之後,九二一將會變成一個歷史名詞,大家所知道的只是在臺灣的歷史上曾經有一個九二一。如果大家對於災難事件都這麼容易遺忘,那就是「人震」,而非「地震」了。
老瓊:地震的發生一定讓許多人相當無助,親人因此天人永隔的比比皆是,但也有很幸運的,如東星大樓後來救出的孫氏兩兄弟,在被困六天之後仍能活著出來,真的很幸運。有人說,這是因為他們積了陰德、做了好事。請問師父,佛家如何解釋因果論?
聖嚴法師:其實,不可以因為某個人受災就認定某人做了壞事,中部地區發生災難,就說中部地區的人做了很多壞事。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某一個人在某一點,配合著時間、空間,跟整個環境中的每一個人是息息相關。我拿漩渦來比喻好了,為什麼會產生漩渦?絕對不是一個漩渦的中心點就可以產生漩渦,是因為整個水流環境所造成的。因果也是這樣解釋的,並非一般人所說的那樣狹隘,一個人死了就是他做了很多壞事,因果報應在他的身上。在此,我想提出一個觀念,這次受災傷亡的每一個人都是代表我們臺灣二千二百萬人受的果報,我們尚健在人間的每一個人,都該感恩他們。任何災難,不是偶然的個案,是我們全體的共業所造成。所以,我們要共同負起責任。
老瓊:這次的災難,不只是有形的房舍需要重建,是不是人心也需要重建?
聖嚴法師:物質的重建當然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與物力,也許要在三、五年的時間,住的問題就可以得到一個完滿的解決。但是,精神上、心靈上的傷痛,卻會一直持續下去,可能到很久以後的午夜夢迴還是讓人心痛。我認為宗教信仰可以解決他們大部分的問題,有了信仰,就有一種歸屬感,讓他們了解,發生的事情就讓它發生了,把生命之中遇到的喜怒哀樂一切事物歸諸於因緣及因果,面對眼前遇到的困難,不要怨天尤人。這些人在心靈平靜之後,比較不會為社會帶來困擾,因為,他們能夠更尊重生命的價值,也因為他們災難的歷練讓社會更加祥和。所以,我說心靈的重建很重要,沒有心靈重建的話,他們可能一輩子都生活在恐懼之中,他們會怨天尤人,認為老天爺為什麼不公平,這種心態如果沒有修正,可能會對社會帶來負面的影響。這也讓我非常擔憂,我不希望現在因為在新聞熱頭上大家就一窩蜂地來訪問我,三、五個月乃至三、五年之後,媒體們是不是還能夠再針對這次大地震的問題來訪問我?我很不希望見到等災情處理告一段落之後,大家就不再對於大地震做心理的警惕及環境的預防措施了。
蕭言中:師父,想請您談一下關於人的私欲的問題。我聽說,有人在災區哄抬物價,還有一些不肖建商偷工減料的問題,甚至,現在的青少年動不動就拿刀砍人……是不是因為現在的人缺乏信仰的緣故?
聖嚴法師:不必這樣想,也不要這樣講。這是因為有人一時想法的錯誤,或受到一些言論的刺激而犯錯,有人是從小養成的惡習而隨時都想犯罪。想要我們的社會沒有這種罪惡情況是不可能的。至於改善的話,我主張要從每一位孕婦懷孕時就做起,孕婦本身就應該要有調整心情的修為。如果父母親的性格溫順,而他們的子女也能在和睦的環境中成長,這樣的小孩會比較有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小孩會有責任感與自信心。這些犯錯的人就是因為沒有安全感,沒有自信心,才會因一時錯誤的想法及心理失衡而鑄成大錯。其實,這也必須從教育上著手,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學校教育一直在強調五育的均衡,事實上,許多學校只是重視分數高低的教育。不只教育,媒體也必須負責任,媒體報導太多負面的新聞;再者,有些媒體記者在寫新聞時沒有查證事實真相,只依照自己所聽到的話就下評論。蕭先生,你提的這個問題,我只能說不是現在的人才會有不信宗教問題,這是整個社會環境風氣所造成的。
蕭言中:師父,這次的大地震不只是當地的居民受到影響,其實是全臺灣的人民都受到影響。在人心混亂的此時此刻,師父對於災後身心安頓的作法有何建言?
聖嚴法師:求人不如求己!怨天尤人不如自己勇敢地站起來!社會及政府的支援是必須的,不過受災者抱持觀望及等待的態度,可能會帶來第二度的苦難,大家同心協力安定自心,才能走過傷痛。與其苦苦地指望別人來幫我們,倒不如調整自己的心態。舉個例子來說,災區有不少的災民自己的房子也倒了,可是他們積極地投入救災工作。我跟他們講一個觀念就是:「事情已經發生了,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受災的人成了救災的人,在這樣狀況下的人,心理會是鎮靜的、平衡的。只要觀念的一個轉變,由受災戶而成為救災者,那就是付出自己,奉獻自己,相對地,自己所受的傷害感就減低了。
蕭言中:剛剛師父也提到社會的亂象是因為整個社會生病了,如果在教育中開設關於宗教的課程,對於淨化人心有沒有實質的幫助?
聖嚴法師:各級學校的宗教教育與宗教信仰是兩回事!宗教教育只是讓大家知道什麼是做禮拜?什麼是拜佛、誦經?什麼是一個健康的宗教信仰?一般人常把宗教教育誤解為傳教,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想當然耳,一般人就是抱著反宗教的心態,認為它是一種迷信,只有比較脆弱的人才需要宗教。用這種眼光來看宗教的人是錯誤的。其實,宗教教育是在告訴大家,宗教是一種信仰,而不是一種迷信,是有它的功能的。宗教信仰可以使人心獲得安定,可以讓人在遭逢遽變時轉換一個心境。我主張,父母如果有宗教信仰,應該帶領自己的孩子接觸宗教,反之,子女也應該如此。我想說的是,一般的民間信仰,可以說有宗教信仰,也可以說沒有宗教信仰。此話怎說呢?當遇到困惑時會求籤問卜或禱告,這是一部分的宗教信仰;至於為什麼我說它也沒有宗教信仰,因為平常沒有所謂的宗教情操、宗教生活。我還是想再強調一點,宗教是一種信仰,而不是一種迷信,是有它的功能的。
後記:因為地震停電的緣故,使得這場對談必須在屋外進行。一干人與法師坐在涼亭中,清風徐徐地吹著,雖然,和著蟲鳴鳥叫幾乎淹沒了師父的聲音,但是,我們清楚地聽見聖嚴法師莊嚴地說著:災難的發生和整個社會的人心有著很大的關係。在秋日的午後,坐在涼亭裡聽師父的開示,對大家是一種可貴的人生領悟。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05 台灣,加油|第三篇 永不放棄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