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07 歡喜看生死|初版自序生死之間

聖嚴法師

初版自序生死之間

我生長在長江下游的農村,氣候的變化、江水的起落、農作物的豐收與否,幾乎主宰了我們的生活命脈,而我就從大自然中看到一些畢生難忘的情景。

有一次,我看到一條蛇正追捕一隻小青蛙。青蛙本能地奮力跳躍向前,以保性命。跳著跳著,不一會兒,小青蛙突然停了下來,轉身面向大蛇,竟然躍入蛇口,讓蛇一口吞下。我想不是所有的青蛙在同樣的處境下,都會有類似的反應;而這隻小青蛙卻在極端恐懼和絕望之下,放棄逃生的意志,做出自投蛇口,等於自殺般的行為。

另一次,我三哥在河裡抓到一隻大肥蟹,得意萬分,正想抓回家大快朵頤,一失神,螃蟹的一隻螯著實地箝住三哥的手指。他痛得哇哇叫並立刻放開手,但那隻螯仍緊緊夾住手指;螃蟹落地之後,舉著僅存的一隻螯,快步跑入河中。我當時也只能眼睜睜看著牠逃走,不敢輕舉妄動,因為牠還有另一隻螯。

我常用這兩則故事鼓勵人要懷抱希望,遇到再困難的絕境,都要向那隻懂得「壯士斷腕」的螃蟹學習;不要像愚癡的青蛙一般,自我放棄。用智慧處世,不輕言放棄生命的希望,是很重要的人生態度。

至於面對餘年有限的人,我則用一次騎腳踏車的經驗,希望他們能與死亡和睦、輕鬆地相處。

十年的軍旅生涯,自然有許多行軍操演的訓練;其中有段時間,我分派到一輛腳踏車,以騎車的方式行軍。有一回,我們又展開訓練,我騎著腳踏車走在保甲路上。所謂保甲路,就是棋盤交錯的田埂。路面窄狹,石子、坑洞遍布,不是很好走,而且路旁還有一條大水溝。

我走在一位較熟悉路徑的同袍後面,本來一路都還順利,但他突然回頭示警,叫我要小心,因為旁邊的溝圳很深,摔下去可不得了。我先前對路旁的深溝不以為意,聽他這麼一說,便好奇地看了一眼,接著人車不知怎麼地咚隆摔進深溝裡。那位同袍還對我大叫:「才叫你要小心的!」

了知生死則無憂無懼

其實,人一出生,死亡就跟著我們了。死亡,就像保甲路邊的溝圳一樣,隨時就在我們身邊;面對隨時會到臨的死神,我們要想著自己有永遠的過去,還要想著有永遠的未來,這是接受死亡最好的心理準備。如果我們能相信此生有過去,就能坦然接受,並因應此生的因緣;若能相信有未來,就能懷抱希望,邁步向前。反過來說,經常恐懼害怕死亡,於事無補。正如我特意去留意身旁的水溝,反而出事;不理會它,卻一路平安。所以,我常說,小心是有用的,擔心則沒有必要。

在生死之間的人生旅途中,許多人也可以從生活經驗、所見所聞中,汲取智慧,轉為人生的指南。對我個人而言,佛教的智慧和慈悲,一直是我攝取養分的源頭。我從年輕時即立志,終此一生奉獻於振興佛教,希望推動「人間佛教」,使佛教智慧融入現代人生活中,幫助人們除憂解困。

在數十年實踐理念的過程中,也許出於誤會、也許出於想法殊異,我曾經令一些人士失望過,而且不見得有機會澄清這些誤會。即使如此,我從不改變心志,依然秉持自己的信念,一步步耕耘,創立法鼓山,希望更多人能與佛法結緣,運用佛教智慧增益福慧,消弭煩惱。

如今我已年過七十歲,而臺灣社會仍有許多人對佛教及其他宗教認識不足,若不是誤解,就是一知半解。我在二○○○年三月底應邀擔任一堂國家通識教育講座遠距教學的講師,到政治大學為十五所大學連網的學生談「宗教與人生」,課堂上有一位學生問我,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樣,崇拜一個神聖不可侵犯的對象嗎?我直截了當地回答他,佛教是無神論。因為佛是覺者,不是主宰一切的造物者;佛教更認為人人皆有佛性,甚至一切動物,都有成佛的可能。

事實上,人類自有社會以來,沒有一天離開過宗教;但在中國文化中,卻一直存在著反宗教的傾向,導致一般大眾不能認知宗教的情操,雖然多神型態的民間信仰非常普及,有其一定程度的安定力量,但卻不見得有益於人類生命品質的提昇。

在中國文化傳承中,儒家思想一直居於主流地位,對宗教的生死問題採取「存而不論」的態度;例如「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語怪力亂神」等,雖承認有生死鬼神,卻不去討論。因此,中國人一向對宗教是比較淡漠的。儒家重視的宗教,體現於祖先崇拜,基本上是孝道思想——慎終追遠的延續,所以只要「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就算功德圓滿,並不探究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因何而生等生命問題。

這種思想醞釀出中國知識階層的人本主義泛神論哲學。知識分子都多以活著的人為本,鑽研經世濟民實物;市井百姓及一般庶民,並無法從上層社會獲得宗教的指引;但在面對無常人生時,又的確需要宗教的安撫。於是轉而投向民間信仰,一方面藉此獲得心靈寄託,二方面也為祈求靈驗的經驗,助以解決現實困惑。因此,民間的中國人成為多神論者,只要傳說出現了「有求必應」的靈物,任何對象都可以膜拜,包括生人及非人的動物、植物、礦物,均奉為神明;對於宗教的義理,則泛泛地以為「反正宗教都是勸人為善」,不求甚解。他們並不知道,善是有層次及真假的,不存害人之心,當然是善;但積極救人而不求回報為終身的志業,才是上善。

學佛可以除憂解困

佛教進入中國以後,中國民間又多了一類崇拜的對象,將佛、菩薩、羅漢、天,混雜於傳說的精、靈、鬼、怪、神、仙之間,莫辨高下、不識深淺。這充分反映中國社會對宗教所抱持的籠統、曖昧不明的態度,所以通常被稱為「滿天神佛」的迷信,求神拜佛者因而被視為愚夫愚婦。

隋唐時代是佛教在中國歷史上的全盛期,但也僅盛行於知識分子階層的菁英,並未在一般社會發揮純化宗教的影響力,民間還是多神主義。我小時候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熏陶長大的,雖然信奉觀世音菩薩,但也信奉關公、城隍、土地公,甚至狐大仙等,只要聽說靈驗的,都會膜拜祈求保佑。

在這種背景下,對於許多人來說,宗教便沾染著「急診」、「賄賂」的色彩。也由於對正信的宗教認識不深,進而衍生出一些對宗教奇特而有趣的看法。比方說,親友間要是有人信教成為教友,就會有人勸他,信是可以啦,但不要太「迷」了;話裡的涵義無非認為,若是深入宗教之後,便會使人沉淪,以致迷失自己的責任、「正常」生活等等。從這個觀點看來,中國文化孕育而成的社會,實質上是反宗教的,雖然它不像其他主張一神論的社會那樣具有排他性,卻傾向不深切理解宗教,淺嘗即止;認為毋須在宗教的信仰實踐中,付出太多的時間去關心他人和陶冶自己。

而所謂「淺嘗即止」式的宗教行為,在臺灣民間很普遍。例如遇上心理不平衡、或有罪惡感的時候,或者為求治病、經商順利、及第掄元,就到某處聽說很靈的神壇、宮廟許願祈求,事成再來還願,從此之後銀貨兩訖,互不相干。下次又發生問題,再去廟裡找解藥,但這一次不見得要去上一次拜過的神廟。

這種習性是有點不健康,若是繼續發展下去,到了某種程度,恐怕連善惡也不易分明了。臺灣的色情行業祭拜豬八戒,因為小說裡的豬八戒好色,希望他能帶來嫖客;還有一些六合彩的主持人奉祀三太子或孫悟空,也是基於類似的理由。這些人祭奉一些根本只存在於虛構小說中的人物,很值得商榷;更何況這樣的目的對社會整體利益而言,弊多於利。這就是傳統中國文化對宗教「存而不論」的見解,所遺留下來的負面因素。

在這種情況下,佛教在中國歷史上興衰不定,有君王尚佛,也有君王滅佛;但兩千多年來,佛教仍不停綻放智慧的蓮花,並未從中土消失,它依舊是人在應對生死困頓時,最佳的解脫法門。

生而為人,不管在自處或應對進退之際,總會有煩惱。我認識一位教授,平日形象非常好,認識的人都形容他是一位彬彬有禮、溫和謙恭的人。但是,他偶爾會在夜深人靜時推開窗子,對著外面的一棵大樹破口大罵,有時還指名道姓地批評一番,過了個把鐘頭,又嘆口氣對著樹說:「好吧,這次就原諒你了。」曾經幾次被不同的人看見,他們不會當場點破,免得這位教授無法面對自己;其實這都是他平日壓抑情緒的結果,當壓抑過度時,就會藉此來發洩,以取得平衡。

佛教的教法,即在幫助人發現這種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煩惱,進而面對這些煩惱,然後用方法消融它;並且體悟煩惱的源頭,是在於執著一個「我」,而這個「我」又被貪瞋癡等無明覆蓋,不得清淨。所以今生的大功課,是要「以他為我」,處處為別人著想,如此才能化熱惱為清涼,化愚癡為智慧,化痛苦為喜悅。

我相信每個人不管才智如何、資財如何、健康如何,都會希望自己是個快樂而有用的人。若能時時處處懷抱著「以他為我」的精神,那麼不論這種人在現實社會上是否享有名利、榮耀、權力,他都會是個很快樂、很有用,又不恐懼死亡的人。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07 歡喜看生死|推薦文面對生命的態度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07 歡喜看生死|新版序修練自己,成就他人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