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07 歡喜看生死|第三章 人生三部曲

聖嚴法師

第三章 人生三部曲

問:在時序上,人的成長都得經過青、壯、老三個階段。由於各時期所擁有的資源和面對的環境不同,法師認為不同階段的人,應如何建立並實踐人生觀及生命的價值?是否先從青少年開始談起?

年輕人需學習負責精神

答:現代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在追求什麼呢?據我所了解,第一是愛情,第二是成名,想發大財的年輕人可能少一點吧!

尋覓異性伴侶,是動物的本能。成長中的少女少男,有的甚至等不及成年再打算,年紀雖小卻已有愛情美夢。不過,這時候需要思考一下。小說中的愛情淒美、浪漫,很迷人;但沉溺於愛河中掙扎的人,有時喜悲參半、有時患得患失、有時痛苦不堪,情緒波動極為洶湧。二十五歲以前正是學習的階段,把精力、時間耗費其中很可惜。若是很自然地交往,兩情相悅、彼此勉勵,那也很好。

年輕人多半想一夕成名,這樣的速成美夢也得思考一下。通常,有特殊機遇或天賦的人,是有一夕成名的機會;但是對大多數人而言並不容易,因為實力不夠,即使想盡辦法、使盡招數成名,也是虛名。這種人往往為了保住名聲,得做更多的虛功,十分辛苦地維護虛名,這是很痛苦的事。如果真得了名聲,也當小心,鋒芒不要盡露。有句話說「滿招損,謙受益」,隱藏一些、謙虛一點總是好的。

除了追求成名、愛情之外,在這個成長階段,更重要的是要自我充實技能、知識及品德,以奠定人生的基礎。

目前的社會以經濟為導向,一定要有一技之長,才能使生命的發展有延續的基礎,並免於匱乏之憂。在選擇志向時,千萬不要一窩蜂、趕流行;還是多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我喜歡什麼?我的學習能力如何?」再配合機緣去判斷和抉擇。年輕朋友之間相互影響,或受媒體左右,容易模仿偶像、趕風尚。因此,對於選擇自己的人生出路,要稍微逆向思考一下。大家都在擠最熱門的科系、行業,但哪來那麼多機會?這樣競爭不也同時增加了嗎?更何況環境、技術演變很快,現在熱門的,不見得未來就熱門。

依著自己的性向努力鑽研,雖然眼前的選擇不一定是熱門「趨勢」,起碼你的工夫好,即使冷門,在分工的社會中,還是會有一席之地。因此,毋須勉強自己非學什麼不可,順勢而為,隨緣而做。我相信,即使再怎麼不聰明的人,只要肯用心下工夫,一定會有成果。

行有餘力,再培養一些健康的嗜好,以供消遣、娛樂,調劑生活。同時也早一些準備人生修養及健康的宗教信仰,因興趣、嗜好、信仰而認識許多的朋友,自然會擴大生活圈、拓展自己的眼界、吸收不同的經驗,這些都是生命的資源。

一般都認為只有在與人互動的時候才會發生「品德」的問題。不過,古人云「君子慎獨」,其實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會顯現個人品德的特質。如果盡是胡思亂想,看或做一些不該做的事,例如,不健康的書刊或電子媒體等;不要以為沒人知道,沒有關係。事實上,這種行為會形成慣性,內化且毒化成「異味」的氣質;如果自己被毒化了,與人交往時,也會影響別人,這樣一來,品德就有問題。

所以,從小要了解習性作用之大,不要掉以輕心,須時時提醒自己,做任何事都要同時為自己及他人負責。因為負責任的人,會懂得關懷他人;這種人愈老愈有人緣,因為這是珍貴的人格資產,只會愈累積愈多,而且別人無法奪走。相反地,自私的人,別人會遠離你;自私而又有權,別人離你更遠。這種人一旦失勢,難過、沮喪、失落是可以想像的。

問:法師剛剛指出了年輕朋友努力的一個大方向;但一些統計數據顯示,十五到二十四歲這一代的青年人中有一些現象,令社會學者和心理學者非常關切,例如自殺的問題。根據衛生署統計,這一代青年的死亡原因中,依序是意外事故傷害、惡性腫瘤、自殺和他殺,可以說在這麼年輕就過世的人,許多是「死於非命」,而且比例呈現緩慢升高的現象。

答:一些國內外的學者,對這種現象提出研究心得。論點之一指出,這個階段的年輕人剛剛脫離兒童期,自認為已是無所不能的大人,所以容易做些冒險度高的行為(喝酒、飆車以致自殘),以證明自己已成長。但是面對未來,他們卻又有點抓不住的感覺,所以飄浮其間,有時很樂觀,有時又頗感憂鬱,若加上環境的刺激,也許就容易自傷或傷人。

問:法師對於這個現象的看法如何?宗教界如何看待自殺?

生命的原點

答:這不是一個單純的問題,年輕的孩子到了走上絕路的地步,或成為別人眼裡的問題人物,事實上反映出家庭、學校、社會的問題多一點,年輕人自己的問題還不算大。

現代父母,能讓孩子覺得他們的意見可取的並不多。在思想上,年輕人並不太受父母影響,這多半是因為父母不跟孩子做朋友,因此上一代難以進入下一代的生活及內心世界,才會覺得「孩子怎麼變成這樣」,無法理解年輕人的言行。在這種情形下,父母察覺不出孩子潛在的問題。等狀況浮現之後,常常束手無策,不知如何處理,這是個大問題。

年輕人好奇、學習力旺盛,這同時意味著他們的模仿力也強,他們習慣三五成群,互相感染。所以,社會風氣對他們影響很大,譬如跟著流行穿短褲、緊身褲,不會考慮這對健康是好是壞;見大家都買名牌,自己也想要,沒想想自己是否買得起。

更重要的是在學校教育體制內,多半著重知識、技術的傳授,至於人格教育,好像就交給訓導處。但是,訓導人員天天耳提面命,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並且定出條條規矩,錯了就罰,對了就賞,光這樣對學子的人格養成是不夠的。

學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是老師的身教、潛移默化地熏陶;老師如果不懂得用尊重的態度、方法對待學生,而說一些譏諷輕蔑的話等等,這不但不能讓犯錯的學生心服,對其他人也不是好的示範。相對地,教育體系也應該多著力改善教學環境,給老師更多資源;如果一個老師要照顧三、四十個學生,他就只能注意那些已經出了問題的學生,而無力顧及那些潛在的狀況。

從我的立場來看,我遺憾臺灣到現在都還沒有將宗教納入正式的教育體系。傳統上,中國人的信仰是很現實的,不太想過去世,對於未來也只想長生,活久一點,其本質是反宗教的;即使到現在也還是如此。社會輿論普遍認為,讓宗教進入校園是令人憂心的事,應該讓孩子自己摸索宗教信仰;家長也這樣想,縱然父母自己有宗教信仰,卻多放手讓孩子自己決定是否接受宗教。

這不是很矛盾嗎?家庭、學校都不教導各宗教正確的教義和精神,如此又怎麼能期待年輕人有宗教的知識去判斷、選擇呢?他們只能跟隨大眾的流行風氣。而臺灣民間的宗教多半止於信仰層面,許多為非理性的,甚至是迷信的,所以靈異之風、求神問卜才蔚為風潮。

教育當局目前正在推動生命教育,希望教導學生愛惜生命;我認為生命教育的內容,應該是說明生命如何由胚胎形成,死亡是必然,從生到死的人生過程中,必須如何安身立命。如果其中缺乏宗教教育,生命便是沒有源頭也沒有未來,無法使人將生命落實在無限的時空中。

問:什麼是宗教教育所提供,而正規教育缺乏的?

答:宗教講出生之前源頭,所以生命有了根;宗教也講死之後的未來,所以生命有了歸宿。有了根,就會對自己的命運有安定感;相信有未來,就會對自己的現在負責,當然就有無限前程的希望。缺乏宗教的引導,生命猶如失根的蘭花,無處著力。人生中只講道德,做起事來不免困難重重,因為許多是非善惡不是一時之間就能分明的,常常對不負責任的人莫可奈何。有些作惡的人只要不被抓到就心存僥倖,也許會遭人謾罵,卻也無可奈何他。碰到這種人,就得靠宗教的力量來幫助他了。有宗教信仰的人,不僅怕人家罵,而且懂得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一如海中行舟,明白自己啟航的來處,知道自己前程靠岸的去處,而且不只是這一生而已。

許多宗教都指出,生命的去處,最終就是回到初始的發源處。基督教說,神造世人,人最後要回到神的處所。而佛教主張,佛性本具,人之所以不知,是因為受無明煩惱蒙蔽。所以我們在品德的路上不斷自我成長,福慧雙修;最後,清明的本性自然浮現,與佛不二。所以是生生世世滿懷希望,走回生命的原點。

如果對生命沒有這樣的認識和信念,即使成年人在重重生活壓力的波折下,都難免感到茫然無助,更何況是生命活力無處宣洩的年輕人。茫然無助再加上衝動,導致他們遭遇情感、人際關係或是升學等的壓力、挫折時,就有了「死給你看」的衝動。

據我了解,西方現在有一些機構正在研究有宗教信仰與沒有宗教信仰的家庭,他們的下一代哪一種比較有安全感。我猜想,應該是有宗教信仰的家庭所教育出來的下一代比較有安全感。自殺的問題相同,有宗教信仰的青年,在面對晦澀的人生際遇時,他會好好思考這個關鍵點,因為幾乎所有的宗教都反對自殺。猶太、基督、天主教認為,人是神創造的,只有上帝可以收回人的生命,人不可自己結束生命;而佛教則認為,自殺與殺人都是殺生,所以也反對自殺。

中年人需有逆風毅力

問:青年之後,步入中年,法師覺得這一時期的人生,應該注意什麼?

答:就以我自己為例做說明吧!我少年出家,知道佛法的好處,就有振興佛教的心願。這個心願到了中年之後,才得以逐步實現。

問:過程中,法師是否曾經與多數人一樣,覺得夢想難以實現,或永遠達不到?

答:是的,但我從未放棄。

那個時代,社會頗動亂,我見到許多人徬徨無依。二次大戰結束後,社會漸漸安定,可是我一樣看到許多人活得不快樂,我想這是觀念問題。佛法可以導正偏差的觀念,所以我一直吸收、咀嚼佛法,也不斷嘗試把自己知道的佛法告訴別人。

這當然要憑藉傳播媒體的力量,我二十歲就寫文章,但影響力很小;到了二十五、六歲,幾乎覺得沒機會了。直到三十歲從軍中退伍再度出家,開始編佛教雜誌《人生》,接著到高雄美濃山中閉關,在沒有電話、電視,甚至沒有電燈的寺中禪坐,內省心性,察照自己內心深處的世界,堅定了信願。同時,書也一本本寫成。

那時候我已將近四十歲,海內外邀稿漸多,我的願望也慢慢實現,但還是很慢。譬如我三十五歲時(一九六五年)就完成《正信的佛教》一書,第一刷只印一千本;十年後,我從日本留學回來,那一千本還沒賣完。

當我的師父東初老人圓寂,我再從美國返國承接老人的遺志,弘揚佛法之後,《正信的佛教》就一版一版地印,流通於臺、新、越、香港、大陸,現在出版量已有兩百多萬本;而且也慢慢有人真的照我發表的「理念」去行事。依此可見,中壯年的年限很長,從三十到六十五歲,這是人生的黃金歲月,更應當不中斷地學習,還要努力充實自己,逐漸地發揮影響力。

在此時期,我離開較單純的學院環境,進入社會之後,因為因緣具備,很多事情聚集而來。其中有逆緣,有順緣。重要的是,我絕不因逆緣而放棄。

中年時,我也飽受打擊,俗話說:樹大招風,當知名度高了,隨之而來的非議、責難也愈多。過去,我曾為了佛教正信之辨,與基督徒發生過筆戰,那其實是小事,我很感激他們,讓我有機會釐清外界對佛教普遍存在的誤解。但當批評我的聲音來自教內時,衝擊更大。當時,我很少有真正的朋友。因為當年我的言論很激烈(關於如何振興佛教的方法),很多人都覺得受到我的「辱罵」,連我的師父都有這種想法。雖然我自認為是對事不對人,但是沒有獲得大家的諒解,因為事裡有人,人在事中,無法二分的。

那時候壓力真的很大。我赴日留學也曾遭受反對,一因我人緣不好,二因有些人推想,我赴東瀛之後必定還俗。

在壓力下我沒有放棄,還是繼續走自己的路,憑藉的是什麼樣的信念呢?就是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只要大方向不變,其他的都可以轉變。又如,我入山閉關,與蚊子、壁虎為伍,別有趣味。那當中也是有麻煩的,但閉關尋求內心世界清明,並整理佛教經藏,這是我的志願,也沒有任何人要我去。

從這些經驗看出,人到中年更需要毅力和恆心。一般人到了這個年紀,既要成家又要立業,上有高堂、下有幼子,壓力、誘惑很多;的確要有逆風逆浪的毅力才能夠心志不搖,航向目標,貢獻社會,甚至領導一群人前行。即使只有一、二人,但大家有心一起發揮向上的力量,那也一樣有他的影響力。時代從來沒有停留過腳步,我們也只有不斷地努力,提昇自己的智慧,才能引領風潮,改造環境。只求盡心盡力,對現在的社群有益,至於千秋萬世之後的事,則不必在意。

又如,我寫作的目的不是為了出名,所以當年常用筆名。更不是為了「我想說什麼」,而是思考這時代的人想聽什麼、是否願意看我的著作等問題。因此,我很講究表達的技巧,得要用現代人聽得懂的語言才行。否則,古代大德對佛法講解得還不夠多、不夠好嗎?我又何必在字海中再投字進去呢?

況且,我從來不存著自己的書要留給後代的念頭,我不考慮五十年後的人是否要看我的文章,我關心的是現代人需要什麼。因為後來者自然有不同於我們現在的語彙和需要,也自然有人會去滿足新的需求,不必是我。

總之,在中年時期,為立業做準備、打根基,以及衝刺的時候,我還是一句老話,要有奉獻的心,不要老算計名利,那會惹來許多的煩惱。但如果多做奉獻,到某個程度,名利會自然跟著來的。

問:法師剛提到年少時編織夢想,步入黃金歲月時就發揮逆浪行舟的毅力,充實自己邁向目標。這種帶著英雄及戲劇性色彩的人生,的確是二十歲上下的人所企盼的。但是,大部分的人到了中年,恍然清醒,發現自己只是芸芸眾生中的路人甲、路人乙,上班下班而已,往往在心理上需要一番調適。究竟中年人該怎麼接受自己的平凡呢?

答:俗話說,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主人翁是指每個人都可以當領袖,或成為社會上左右時局的風雲人物嗎?當然不是。

成為社會乃至全世界的主人翁,這句話的真諦是︰在民主的環境中,每個人都有一份奉獻自己的機會和力量。國家、社會都是抽象的名詞,事實上,它是由每一個個人的表現聚合而成的綜合體。

我常以手表來比喻這件事,手表要運作得好,它所有的零件,不管是大中小齒輪、螺絲、指針都必須通力合作地運轉,少一個都不行,彼此都有密切的關係。現實世界裡,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運作模式,有的是由一個大齒輪來帶動,有的則是由三、兩個中齒輪組成核心。看起來好像當大齒輪的比較風光,但是,手表裡面全是大齒輪,這樣行得通嗎?

所以,如果國家有進步,所有克盡己力並扮演好自己角色的人都有功勞;反過來,社會有缺點,不要光指責別人,也應該自省有無失責。

青年朋友編織彩色的夢,那是好事,也很自然;但隨著光陰流逝,也許到了中年,發現自己的機遇、各方面條件不允許,無法實現夢想,即使如此,也不必為此感到悲哀。我們觀察一下,周遭的人是不是仍然有類似的夢想?而再下一代的年輕人是不是也有同樣的夢想?如果這個夢有追求的價值,那麼一定不斷會有人前仆後繼去努力和嘗試。有一天,夢想、抱負真的實現,那麼成功何必在我?由別人完成,不也很好?人類歷史上許多劃時代的制度、科技,不都是許多人獻身研究,經年累月堆砌成績,最後才由少數人完成。因此,凡是在這漫長過程中努力過的人,都不是平庸的失敗者。

而一個人做夢,不如大家一起共同做夢美滿。

古代儒者對人的道德要求很高,希望君子(讀書人、知識分子)都能三十而立,立什麼?立功、立德、立言。到了現代,「三立」應有不一樣的解釋,因為教育普及了,過去受教育是少數菁英的權利,他們都準備要當官,所以道德訴求很高。現在人人平等,不必把三不朽的格言想得那麼偉大、高不可攀。

依我看,盡己之力,就是立功;與人和平相處,就是立德;說話算話,用真誠心講話,就是立言。

老年人需要服務人群、分享經驗

問:老年時又該如何把握這段歲月?

我有個親戚曾告訴我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他住在一個老社區已有四十年,所以街坊老人鄰居很多。其中有一位老先生每天清晨三、四點就到公園散步;七點回家吃早餐休息,又出來走走;中午太陽大,再回家用飯休息;到了黃昏還是在公園散步,直到天黑。日復一日,除了三餐,老先生的一天,全花在走路運動上。我這位親戚感慨良多地說,許多老人只想健康地活久一點,他可不想這樣。

法師認為老年生活怎麼安排才好?

答:我常笑說︰「夕陽無限好,不是近黃昏;前程美似錦,旭日又東昇。」有宗教信仰和沒宗教信仰的人,到了老年,生活差異就很大。有人可以重新展開第二春,或在心理上已準備好死亡及死後的重生;有人則愈老愈勤於求神問卜,不知未來在哪裡?

老來多照顧自己的身體是應該的,但把它當成生命的全部未免有點可惜。現代人平均壽命逐年延長;老年人雖然體力、心力慢慢損耗,但由於經驗豐富、資源頗多,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是可以再創事業。然而,老年人比較患得患失,禁不起大幅度的失落。青年及中年時衝勁十足,對於人生的起伏及落差,多不以為意;但老年時,對這種大變動的承受力比較差,因為精力已衰退,大不如從前了。

不過,老年的人生像黃金般的蓮花,必須盡力維護。不論從事宗教公益義工,或上空中大學、社區大學繼續進修,都是很有意義的事,可以擴增生命的活力。

以我個人而言,真正開始弘法是五十歲以後的事;對社會的影響力,則是在六十歲建立法鼓山之後才更彰顯。我和弟子們開玩笑,如果我在六十歲之前死了,就沒有法鼓山的志業了。

很多人認為青壯年耕耘,晚年是收成、享福的時候。話雖如此,但人老了是否還要收成名利、地位、權勢?不是的。應該是將你耕耘的結果廣布於社會,與人分享。其實從小到大到老,我們都是一路學習,同時也一路在收成。所以,晚年時應該將你此生的經驗、資源奉獻給社會及其他人,讓下一代有機會發揮才是。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07 歡喜看生死|第二章 生命的意義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07 歡喜看生死|第四章 命理的正思惟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