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14 放下的幸福|第五篇 慢|知慚愧才能更上進

聖嚴法師

知慚愧才能更上進

「慚愧」是佛教的專有名詞,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並沒有「慚」、「愧」二字連稱的詞彙,而這兩個字都是一種修行的方法與觀念。其中「慚」指的是對不起自己,也就是「自慚形穢」;「愧」指的是對不起他人,所以說「愧對於人」。其實一個對不起他人的人,往往也會對不起自己,譬如做錯事傷害到別人時,至少對自己的品德就已經造成損害,所以也是對不起自己。

而當我們對不起自己的時候,往往也就減少了對人能夠更好一些的機會,所以對不起自己通常也就對不起他人。譬如父母都希望兒女能為家族爭光,兒女如果沒有做到,那是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父母,讓他們失望了。雖然並沒有做壞事,但是因為不夠用心努力,浪費了時間、生命,辜負了家人、家族的期待。因此,慚愧二字連起來用,就有對不起自己又對不起他人的意思了。

所以,我們對於老師、朋友,乃至於全體眾生,都應該經常懷著慚愧心,這也是印光大師自號為「常慚愧僧」的原因。一位人人都認為缺點很少,足以為模範的高僧,仍然覺得自己經常犯錯而感到慚愧,這不僅是謙虛的一種品德,而且是比謙虛更進一步的修行。

謙虛是自知有所不能、有所欠缺,所以對人很謙虛。可是慚愧是非常積極的,自己知道錯了應該改過,自己知道不行應該努力,自己知道做得已經不錯,但是還不夠好,應該更努力改進,這就是常常有慚愧心、菩提心的人。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有智慧、有慈悲,自利利人的菩提心、菩薩心,並且要一直到成佛才算圓滿;在尚未成佛以前,都應該隨時提起慚愧這兩字。

如果能夠常把「慚愧」兩個字放在心頭,則會有三大好處:第一是不敢懈怠,會非常精進、努力。第二則是非常謙虛,不但見到任何人都會尊敬,並且會無條件地幫助人。第三是能夠忍辱負重,因為懂得慚愧,所以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這就是菩薩精神。

因此我們不要誤會,認為有慚愧心就表示是有缺點,承認有缺點就表示做人很差勁,事實上是恰好相反的。因為知慚愧,所以才能缺點很少,常常改進;因為知慚愧,所以保持努力,精進不懈。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14 放下的幸福|第五篇 慢|心存謙恭,樂當配角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14 放下的幸福|第五篇 慢|不懂就說不懂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