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真的能一了百了?
問:一般人認為,活著才有意義,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人們會走上絕路?
答:現代人的生活容易緊張,有些人對自我的期望太高,但因為能力不足或是有能力,卻時不我予,以致於到處碰壁。這些人因為眼高手低或是運氣不好,眼看別人成功,而自己卻失敗連連,失望之餘,也就漸漸地放棄了自己。
還有一些人則是對未來感到茫然無頭緒,因為想得太多,頭腦沒辦法休息,弄得自己神經衰弱;或是因為包袱很多、願景很大,結果有志難伸,感覺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於是對世界感到失望。
這種種問題造成頭腦不停地思考,漸漸地出現幻覺,甚至聽到有個聲音對自己說:「你去死吧!死了就沒事了!」本來只是心裡的一個念頭,過度幻想之後就變
成真的有那麼一回事。事實上,這只是自己矛盾的心在跟自己對話,頭腦裡的聲音甚至還會告訴自己尋死的方法,這種狀況久了之後,很可能就走上自殺一途了。
問:近年來,自殺已成為臺灣十大死亡原因之一,許多人在陷入低潮時選擇以自殺來解決生命。此時,他們的心態究竟為何?
答:通常會自殺的人,是因為自認為已走投無路,沒有選擇餘地而自殺。
根據醫學的研究,每個人從小到大,甚至到老,幾乎都曾有過自殺的念頭,有的人是在嘴上說說就算了,有的人卻說著說著就採取了行動。這是因為對自己失望、對自己所愛的人失望,或是對整個大環境感到失望。
譬如戰國時代的楚國大臣屈原,滿腔的愛國熱忱卻有志難伸,對當朝的君主感到失望之餘,最後選擇投汨羅江自殺。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覺得這個世界已經沒有希望,活著實在沒有意義時,而選擇了死亡結束生命,以為所有的苦悶、失望與無奈也終將結束。
問:如果每個人都能明白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就不會輕易把死掛在嘴邊,畢竟死不能解決問題。一個人該盡的責任,會因生命消失而一筆勾銷嗎?
答:在法律上,人死後是沒有辦法再去追究責任的,可是就佛法的因果觀而言,該受的苦沒有受完,該盡力奉獻的還沒有付出,這是責任未了!本來應該要受的苦難,卻因為還沒有受就死了,就是逃避責任。
特別是對佛教徒而言,生命一定有業報和因果規則的存在,我們的生命並不會因為這一生的結束就沒有了。它只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完成的責任,到了下一生仍要承擔;這一生逃掉了,下一生就必須連本帶利地償還。
我們生活在世界上,沒有人是不需要負責任的,就算你一無所有,只要還活著、還有一口呼吸,至少能有個心念在未死之前,為全世界祈禱,祈求全世界的人能夠有飯吃、能夠活得健康。這樣的好心有沒有力量呢?有的,這就是心念的力量,它能夠感動護法龍天、感動諸佛菩薩。
問:當媒體大量報導自殺的消息時,民眾會受到影響,以自殺來逃避困頓和挫折。我們面對這樣的情況,如何學會不盲從、不心隨境轉?
答:我聽說網路上有邀約一起自殺的事情,原本互不相識的人,在網路上號召後就成了「自殺族」。更令人擔心的是,網路及電視媒體爭相討論如何自殺,甚至還有專書研究自殺,把自殺的方法說得清清楚楚,這類書刊、訊息看多了,民眾一定會受到影響。有些人可能是為了愛情、學業、財務或健康等問題而想自殺,有些人則是莫名其妙,純粹因為好奇而去嘗試。
此外,我們也不會因為閱讀這類書籍或看了這些節目,就能夠幫助別人不要自殺,只能盡量避免接觸媒體的渲染,無論是文字或是影像畫面,這些訊息好比病毒,像SARS病毒一樣會傳染。
現在自殺的死亡比例,比SARS病毒流行時還要嚴重!所以,要把自殺當成是一種流行病,而且是危險性很高的傳染病毒、思想病毒,我們除了要在社會大眾間消毒,個人方面也要想辦法防毒。
問:現在資訊發達,要徹底防治自殺這種毒恐怕不容易。對於青少年的心態及自殺防治,我們可以怎麼做?
答:要從認知上去再度定義,像自殺這種風氣,我們應該把它當成是流行性,而且是高危險性的傳染病。我們先把這個認知植入我們的腦海裡,就不會受到影響了。
十幾二十歲的人,會覺得自己的年紀已經很大了,也覺得自己活得夠久了,如果得不到父母的關心,或者抗拒父母的關心,再加上學業成績不理想,這個時候如果再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覺得父母不可靠,好像連自己也靠不住。
此外,本來寄望有個異性朋友可以當作依靠,結果出現了第三者,或是沒有特別的原因導致分手、被對方拋棄,這時候他會對自己失去信心,對人生的未來充滿疑惑,在這個情況下可能就會自殺。
此時,父母、老師以及大眾媒體,要教導孩子們在遇到挫折時應該怎麼面對,從各方面來輔導孩子。還有,為人父母真的要用心,養孩子比生孩子困難,所謂:「養不教,父之過。」教育孩子是不能掉以輕心的。
問:若父母能成為孩子的好朋友,孩子在外面遭遇困難,回家就有人商量,就算是有挫折,也能因為親情的關懷得到心靈的撫慰。可惜親子間往往有年齡的差距,反而造成溝通困難,這真的是無法跨越的鴻溝嗎?
答:現在有些父母不知道怎麼教孩子,只會生養卻不會教養。一般說來,孩子與父母相差至少二十歲,這中間的差距很大,雙方的想法很不一樣。若用父母的想法教導孩子,孩子會心生叛逆,父母的心態應該是試著把自己的年齡降低,了解孩子接觸的東西和想法,和他們做朋友,跟他們打成一片。這樣親子之間才能相處順暢,這是最好的相處之道,孩子也會覺得有安全感。
孩子若是對父母失望,最大的叛逆就是離家出走,或者是不和家人講話。極端的孩子可能會想說︰「我的身體是你生的,既然你這麼愛管,就把身體還給你,我的心你管不到,我不要我的身體就可以獲得自由。」於是他就選擇了自殺。
所以,父母要好好照顧孩子,否則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狀況。若能以愛關懷孩子,以朋友的態度和孩子相處,即使想法有差異,也不會有大的問題。
問:不論是有權勢或是普通的人,都有遭遇困境的時候。如果是我們的親朋好友遇到了困境,該怎麼幫助他呢?
答:陪伴和傾聽是不二法門!當一個人遇到困境、準備放棄自己時,他是不會跟別人講的,如果仍然願意向他人傾訴,就該慶幸還沒有到達自殺的程度。準備放棄自己的人,對自己失望、對現實世界失望,覺得親人幫不上忙,或許他心裡還會可憐他人,認為世界已經糟到了這種地步,還有人能過得這麼快樂,真是無知、愚癡!
有的人就是如此地憂國憂民,雖然他不是政治人物,但是他對國家、政治感到失望,想要移民國外。當他真的移民後,卻發現其他國家的政治似乎也不清明,最後覺得這個世界已經沒希望了,於是認為「在這個世界跟其他人沒什麼好談的」,而選擇了自殺一途。
有自殺念頭的人,事實上已經是心力交瘁,有些人外表看起來很健康,旁邊的人也很難察覺。然而,通常這種狀況是慢慢發生的,如果有人原來的性格不是那麼沉悶和不在乎,但是若警覺到他好像跟以前不一樣,變得什麼都不在乎時,就要留心了。此時要找他信任的人來開導他,或者找心理醫生幫忙。心理醫生多半會給予鎮靜劑等藥物,因為這時候他的腦子想個不停,自殺的念頭一直存在,所以藉由藥物讓他的頭腦不再那麼敏銳,自殺的念頭就會漸漸消失。等到身體狀況好一些,睡眠正常、頭腦裡的雜念少了之後,就會比較清醒,這個時候再來談,他比較能夠聽得進去。
然而,用佛法有沒有辦法改善呢?此時我們只能替他念佛、功德迴向,讓他的福德增加,或許能夠有一點點轉機。但是千萬不要相信江湖騙術,免得勞神又傷財。
如果情況真的很嚴重,應該送醫治療,以免延誤治療;等他身體復原之後再用佛法開導,勸告他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過去世,也有未來世,只是因緣不同,因果不一樣。從這個角度跟他談,如果聽得進去還有轉機,如果聽不進去,家人就需要多付出一些耐心陪伴他。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15 生死皆自在|正確的人生態度|如何活得快樂自在?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