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15 生死皆自在|培養良好的品格|倫理是吃人的禮教?

聖嚴法師

倫理是吃人的禮教?

問:倫理和教養之間有關係嗎?請法師說明教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確教養小孩?

答:教養一定要從小培育,教養不一定是教育知識,而是教待人處事的分寸、做人的基本規律,或者是規範。而倫理就是道德,道德即是一種規範。倫理是盡分盡責,守自己的本分;道德是不傷害他人,不讓社會因自己而損失、受害或困擾。

沒有倫理觀念的人,一定是沒有道德的人;沒有道德的人,想要他遵守倫理觀念也很難。兩者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而且倫理的思想和道德的思想,在友倫是屬於同一個範疇的。

貧窮、沒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沒有教養,而有知識、能力很強的人,也不一定有教養。以我的家庭為例,父母是不識字的文盲,可是我從未目睹他們當著孩子
的面爭吵。有時難免拌嘴,但不會演變成惡言相向,拌過嘴以後還會彼此說聲對不起,這樣的身教對小孩的影響非常深遠。

我的父母很忙,家務事以及在外的工作,已經使他們忙得不可開交,家裡小孩又多達六、七人,根本無法好好一一照顧。可是,教養孩子並不困難,父母隨時對我們進行機會教育,只要一看見或聽到孩子有不禮貌的言語或不合理的行為,他們就會馬上糾正。

我的父母不講重話,也不會馬上給一個巴掌。當他們聽見小孩子講粗話,就會說:「孩子,你這樣說粗話,我們做父母的都會丟臉……。」我們一聽父母這麼說,會覺得不能讓父母丟臉,也就不講粗話了。

我的父母教導我們兄弟姊妹之間要互相謙讓,像如果我們一起爭玩具、食物,或者爭搶什麼東西的時候,父母一定會對我說:「你的年紀小,要尊敬哥哥和姊姊,不要跟哥哥、姊姊搶。他們的年紀比你大,做的事情比你多,應該多得到一些,並且得到好的。」然後會告誡兄姊:「你們是哥哥、姊姊,竟然不知道如何照顧和禮讓你們的弟弟,真是糟糕!這樣子會讓人罵說父母沒有教養。」我們只要聽見父母會被別人指責說沒有教養,再怎麼樣也要看起來像有教養的樣子。

尤其是在客人面前,或者在外面與其他孩子在一起時,父母一定會特別注意,當孩子沒有禮貌的時候,會馬上走過來說:「你剛才這個樣子不對,要向別人說對不起,趕快去說對不起。」就因為這樣,我們這些孩子都被教得很好。

所以,窮人家的孩子,不一定沒有教養,教養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學問,也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只要父母用心,當看到孩子不當的言行,隨時點一點、提一提,讓孩子覺得有尊嚴,覺得自己被人看得起,並且受到別人重視,他就會自重了。

問:e化的現代社會,網路知識與資訊無法深耕教養觀念,許多人也不接受倫理的傳統,對此現象法師有何看法?

答:當今社會有人認為倫理是吃人的禮教、是一種框架,讓人不舒服、不自由,所以要廢除倫理、破四舊。

在臺灣,雖然沒有講倫理是吃人的禮教,也沒有說要破除四舊,可是只要講到禮教,大家都會覺得厭煩。那是因為認定禮教是糟糕的、守舊的行為,跟不上時代,應該要廢除。如果倫理真的成了死板的禮教,就會變成統治階級的工具,可是孔子講的倫理並不是為了統治階級設立的,而是講人與人互動的禮教。

譬如在僧團裡,倫理分得很清楚,共分為: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和沙彌尼等五個層次。在僧團一定要尊上,視年齡、德行、戒臘、職務的位階,還有道德。道德的標準是他對人貢獻多、不傷害人,對人有禮貌。此外,年紀較長者不可以看輕年輕的人,而要尊重、照顧年輕人,這些都是道德中的教養。

現在臺灣社會,一般人對於倫理的觀念都很模糊,許多人認為只要沒有存心做壞事,也沒有存害人之心,那就是一個好人。但是,沒有存心做壞事,沒有存心做壞人,就真的是好人嗎?雖然沒有心存惡意,可是表現出來的卻是傷害人的語言、動作,讓人不快樂、不平靜或痛苦,那麼即使是無心,依舊傷害了別人,也就是沒有教養。

有教養的人會有分寸,無論在什麼場合,不應該說的話不會說,不應該做的事不會做,不應該有的動作也不會表現出來。他會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傷害到別人、是否讓人感到痛苦或不舒服、是否破壞彼此之間的感情和關係?一個人如果能夠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的話,就是有教養的人。

問:常有人以心直口快的個性為由,出口傷人或頻造口業而不以為意,這種情形和修養有關嗎?

答:有些人口無遮攔,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只覺得:「我是心直口快,想到什麼就要說什麼,路見不平就要剷,要抱不平!」雖然路不平是應該剷,但要看該怎麼剷,如果剷的時候弄得滿天都是灰塵,那就不行;如果剷的時候,能讓大家都覺得剷得好、剷得歡喜,就是很成功、受歡迎的作法。

當我們打抱不平時,要是弄得四周的人都烏煙瘴氣的,就該思考如此做是否正確?所以,心直口快不是直言直述,也不是直心,而是沒有教養。有教養的人,話到嘴邊會先想一想,就像有人說:「話到嘴邊留半句。」把話說出口之前,先想一想這話該不該說?說的時機對不對?自己的身分能不能說?說了以後有沒有用?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這些都想清楚了再開口、再行動,這樣的行誼,就是修養。

問:在企業中,認為衝突和競爭不一定是壞事,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正面角度和觀念去看待它?

答:現在臺灣社會裡常發生各種不同的衝突,譬如家庭裡面有父母、兄弟姊妹間的不和,老年人和年輕人有代溝、婆媳之間有嫌隙;社會上則有族群間、政黨間、利益團體之間等很多不同的衝突。

成功的商人都會自詡是可敬的競爭者,良性競爭無論對於社會或是自身都是好的。譬如當我們辦了臺灣的第一所佛學研究所,我說一定要辦得很好,可是因為沒有競爭者,很難曉得怎麼樣才是真正的好。

後來有了另外一個研究所,在規畫和組織等方面都學習我們,並試圖超越我們。我在他們的開學典禮上告訴他們,我非常歡喜、非常高興有另外一個高品質的研究所成立。過去我們是孤掌難鳴,現在,我們可以用雙手鼓掌了。

我祝福這個研究所趕上我們、超越我們,而我們也會想辦法再超越對方。這樣相互競爭、相互超越,就能使我們臺灣佛教的教育品質愈來愈高,這是好事,是可敬的對手!

社會上的各個不同的團體與民眾,如果都能這樣思考的話,這個社會就能欣欣向榮了。

問:法師可否舉例說明因自我敦促而改變個人性情的實例,幫助我們明白該如何學習修養和教養?

答:我記得已故的行政院院長孫運璿在他的傳記裡寫道,他是個非常耿直的人,個性很剛正。當他擔任台灣電力公司處長時,他在日記寫上:「從現在開始,身分不一樣了,我要好好謹慎語言,不隨便講話。」還有,他本來很嚴肅、少有笑臉,這時他也告訴自己,要開始練習微笑,見到人要自然而然地微笑。

他本來性子很耿直,總是急切地想表達自己的意見,從那個時候開始,他敦勵自己要多傾聽部屬、長官、同僚的意見,即使他們講的內容可能是浪費時間的,但是一定要聽完,不要別人還沒有講完,或者才講幾句話就馬上打斷對方說:「我知道你想講什麼,不要講了,我都已經知道了。」這是很不尊重對方、很沒有修養的作法。

這部分,孫運璿做到了,這就是修養。他本來的個性不是這樣的,但是因為他的身分、地位不一樣,影響力也不一樣了,所以他學習著要有修養;也因為這樣的努力,他一路走來,一直到擔任行政院院長,都是一位很傑出、愛民的政治人物。

沒有修養的人,不一定不能出人頭地,但是沒有修養的人一旦出人頭地,只會自害害人。而有修養的人,都能利人利己,像孫運璿先生這樣能自省、修正、進步,而為人典範的人,即使不在人世,大家都還是很懷念他。

沒有人格修養、教養的人,或許一樣能夠呼風喚雨,但只能風騷一時,當他身歿後,大家對他的評價絕對是負面的。在這種情形下,就看自己要做哪一種人了。

目前社會的風氣,並不重視教養。政治人物以及媒體常常報導的那些公眾人物,如演藝界、文化界、工商界人士,表現出來的行為言語都是負面多、正面少。
這些對社會、人民會產生負面作用的公眾人物,讓我們覺得非常痛心!因此,我們除了呼籲每個人都應重視、培養品格外,也希望媒體多報導具有良好修養人士的言行,如此才能淨化人心、淨化社會。

問:當人民缺乏教養,對未來不抱希望,怎麼會對社會盡義務、負責任?如此扭曲的價值觀,可以透過教育來修正嗎?

答:臺灣社會的孩童問題、家庭問題,都和經濟、政治、法律有關,與教育、治安當然更有關係。但是現在我們的教育,是不重視教養的。

過去的教育方式,老師和父母是站在同一條線上,教導孩子如何做人處事;現在的老師不敢教學生什麼是「做人」,只能夠教書本裡的知識。如果老師教倫理道德、教學生怎麼做人時,孩子們的父母可能會站出來反對。

家長為什麼會這樣?他們認為:「我相信我的孩子沒有問題,你為什麼要把我的孩子說成這樣?」家長多是維護自己的小孩,許多家長對老師很沒有禮貌,只是一味地袒護孩子,這樣一來,老師們就不敢教了。

例如有個非常調皮小孩的家長是學校家長會的會長,所以這個孩子認為背後有人撐腰而肆無忌憚,像這樣的教育環境,是很糟糕的。可惜的是,家長沒有自覺,學校和教育機關也常息事寧人,使孩子的教養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因此我建議,是不是可以重新制定教育政策?是不是可以重新思考教育制度、教育法規?做整體的檢討,讓我們的社會共同重視這些問題,而不是只就哪一個部分來檢討、重視。必須要從整體來看待問題並解決問題,讓我們的社會、國家、政府的各部門一起通力合作,不是各自讓教育部來做什麼、內政部去做什麼……,這樣分散力量是不夠的,應該要整體規畫。

如前所說,這些教養上的問題,不但和政治、法律、經濟都有關係,更和教育、文化有關係。我們現在憂心忡忡,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政府人員沒有好的對策,民間人士應該要出來大聲疾呼,喚醒我們整個社會正視整體的解決對策。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15 生死皆自在|培養良好的品格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15 生死皆自在|培養良好的品格|如何與人和樂相處?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