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個人做好環保?
問:「積穀防饑」是人類求生存之道,但若過度儲藏又成囤積,該如何拿捏分寸?
答:俗話說:「老鼠有隔宿之糧。」美國有一種體形很小的栗鼠,找到東西後會先含在嘴裡不吃,然後找個樹洞或挖個地洞將食物藏起來。另外,有一種螞蟻會耕種,牠們會找一些東西放在洞裡培養出菌類,遇到天候不良不能出來覓食時,就靠這些菌類過活。動物如老鼠、螞蟻都會存糧,我們人類應該也要懂得未雨綢繆。
無論是自己賺了錢也好,得到什麼物質也好,都要預先儲存一些。譬如家裡平常儲藏一些用品、食物,遇到大水災、大地震、大風災,斷電、斷水的時候,至少還能夠吃個一、兩天。否則什麼也沒有,或是今天吃明天的東西,寅吃卯糧的結果,一旦發生狀況就束手無策了。
所以,人必須要儲蓄以備不時之需,但是儲蓄得過分,就變成「囤積」。囤積是錯的,別人需要而無法得到,你卻囤積而不使用,結果放到爛掉、壞掉,對自己 也沒有用,這就是浪費自己的福報。
問:現代人無論在食衣住行方面,要求都愈來愈高。這樣的生活是否容易造成浪費的習性?
答:資源有很多種類,一種是自然資源,一種是人類資源和社會資源。自然資源就是物質的材料,以及經由材料所製造的生產品。生產這些東西需要人力,再經由社會網絡而流通。
什麼叫作浪費?在這個場合、這個時間,你這個身分不應該、不需要使用這些東西,但你卻使用了,那就叫作浪費。也就是說,不合理、不正當的消費就是浪費。
而我們需要的東西,就是投資的成本,必須評估成本的代價和其產生的功能、價值是不是成正比?是不是可以有利潤?會不會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或對人類的資源造成損失?能不能有利於自然的永續發展,或增進社會的繁榮富裕和人與人之間品質的提昇?這些問題都應該考慮進去,就是成本和所得到的相對價值。但若代價及成果只是有所平衡,那麼也不應該做,因為僅僅是平衡還是不夠的。
問:人類為了一己之私,對大自然進行了許多改造工程,這對我們生存的大自然,有什麼影響?會是一種浪費嗎?
答:如果這些工程能使得我們的社會、自然、人力都能夠成長,那就不是浪費了。
什麼是不浪費?不浪費,並不是說整天不吃飯、不用水、不用電;整天不用錢,那樣就變成了一毛不拔,這並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觀念。從今天這個社會,以及未來社會來看,第一個要考慮的是自然資源是不是能夠永續經營?要做到用了它,它還是可以永續存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事實上,自然資源除了礦物類等是少數多用就多消耗外,許多資源都可永續利用。植物中的多數樹種,如果你用得多、砍得多,卻種得少,那是破壞自然;如果用得多,種得也多,那就不是破壞。
另外,現代人所吃的牛、羊、豬、雞、鴨、鵝等肉類,感覺好像吃不完,這是因為這些都是人工飼養、繁殖的。吃多少,繁殖多少,市場也就消費多少;消費愈多,生產就愈多。
生產得多,這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是負面的。牛、羊、豬如果養殖控制不當,就會破壞自然,因為畜養的動物多了,牠們的排泄物會汙染環境,自然環境就會遭受破壞。而且現在飼料裡面都含有化學成分,使這些肉類本身可能就含有化學成分。
此外,有許多商人在印尼、巴西亞馬遜河等原始熱帶雨林從事過度開發。他們砍伐森林把木材拿去賣錢外,還將土地用來養牛。現在這些國家成了肉品的產地,可是卻失去了雨林,整個自然生態也隨之被破壞了。如果我們少吃一點牛肉,那就不需要砍伐那麼多森林了。
根據統計,被用來飼養家畜、家禽的穀類量,遠遠超過人類實際食用的五、六倍;人為了享用肉類,反而間接消耗了更多的穀類。
由此可見,人工繁殖飼養對產能而言是增加,但是自然環境卻被破壞了,而且產生汙染。此外,人類使用殺蟲劑、人工肥料來抗蟲害和刺激土地生長力,導致一段時間後土地就得廢耕。為什麼呢?因為土地中毒了!土地毒性太強而沒辦法耕種,只好廢耕。
如果不廢耕,種出來的作物會含毒,長出來的草也不能吃;牛若是吃了毒草,生產出來的奶、肉都會有毒,那就不僅是汙染環境,還危及人類的健康了。
雖然說科技發展能夠保護地球,使得人類能生存在地球上的時間更長久,那也只是暫時的。因為現代科技也是加速地球破壞的主因,這是讓我們非常憂心的事。而且許多人講環保,只知道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個不可以做、那個不可以做,沒有配套措施,沒有整體計畫。看到哪個地方出了問題,就立即停止不做,卻沒有去了解問題的癥結究竟在哪裡?
因此我們講的心靈環保,是一個整體的環保,不僅解決當下的問題,還需考慮到可能的副作用與對地球的永續經營。雖然地球永續是不可能,但是可以讓它存在得長久一點,不要讓地球這麼快就毀滅,這是我們人類應該做的事。
問:避免資源的浪費,除了因為地球上的資源有限之外,還有其他的原因嗎?
答:很多人用餐的習慣,大概有三分之一以上是沒有吃完的,這些東西被辛辛苦苦地生產出來,結果沒有吃完就被丟掉。在美國,有很多流浪漢專門撿拾街頭垃圾桶裡面的東西來吃,這些並不是廚房裡的廚餘,而是路人吃不完的東西。譬如某人吃漢堡,一次要吃一個半,他就一定會買兩個,另外半個吃不完就把它丟了,這就是浪費。美國有一些雜誌曾討論過這個問題,這種情形透露出一般人沒有節省資源的觀念,因此導致浪費。
在東方,華人講求「年年有餘」,如果客人把桌上的菜餚吃得盤底朝天,這對請客的主人來說是失禮的表現,好像主人準備的菜不夠吃,這是個非常落伍、非常不環保的觀念。現在我們推行「吃光光運動」,並不是要點很多菜來吃光,而是先酌量叫菜,叫來之後就要吃完,避免點了一堆,卻因為口味不合而形成浪費。
這個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處在飢餓線上,卻也有三分之一的人吃得太多,甚至是浪費,這實在是非常可惜。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方不在歐洲、不在美洲,而是亞洲、非洲等較不富裕的地區。就算是歐洲這麼高度發展的地方,貧富程度也是相差很大,像俄羅斯、東歐等地區,他們的飲食比較差;而在西歐、中歐、南歐等地則食物充足。
臺灣在亞洲國家中並不窮,但不要因此就以為臺灣沒有問題而不珍惜。而且臺灣的物質資源非常少,地下礦產很少,生產的東西都靠加工、靠人的智慧去做。如果我們浪費成習、不知珍惜,特別是水資源、土地資源、空氣資源,那麼未來可能會面臨很大的危機。
問:很多人都知道環保概念,但在遵守之餘不免有所疑問:「只有我這麼做、只有我們這個家庭在做,能有多大的貢獻呢?」
答:大家不要以為浪費一點東西和環境汙染應該沒有什麼關係,要知道,一個人浪費一點、兩個人浪費一點,十個人就浪費了很多;而今天浪費一點、明天浪費一點,十天就浪費了很多。
浪費實際上也就是破壞自然和汙染自然,人類過度的貪求,必然會超出地球的負荷,不但浪費了資源,更會造成壓力與破壞。所以,絕對不要忽視自己的力量,環保就是要從個人做起。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15 生死皆自在|簡單生活護地球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