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智慧地「理財」?
問:很多人誤以為宗教人士都不食人間煙火,不懂得如何運用財物。請問法師,佛教裡有具體的方法教人怎麼樣使用金錢嗎?
答:錢是要用的,即使沒有錢的時候也要用錢,不用等於沒有錢;用了錢以後,就自然會想辦法找錢。佛教常教人布施,如果是個很窮的人,叫他如何布施呢?人若為了要布施,就會想辦法賺錢,即便是乞丐也可以把乞討來的錢拿去布施,這是光明正大得來的,以現代的用語來講就是「募化」得來的。
像法鼓山團體裡面,很多信徒不是有錢人,但是他們對於我們所做的事非常佩服與認同,自己沒有錢布施怎麼辦?他們會想辦法勸人來捐錢。有布施觀念的人,就會找些簡單的工作來做,例如做手工、撿垃圾做資源回收,為布施而變得勤勞,勤勞之後錢就來了。只要你付出努力、運用正當的方法,就會賺到錢。賺到錢以後要怎麼分配呢?除了自己生活必須的最低消費之外,就應該要布施、儲蓄。
問:常言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有人非法取財受到社會撻伐,依然振振有詞,認為那些財物都是自己應得的。在佛法的教義中,是如何解釋取之有道的「道」?
答:什麼叫作「道」?從佛法來說,凡是有益於人,無損於己;有益於己,有利於人;有利於己,也無害於人;或者既能夠有利於己,又能夠有利於人,甚或不僅利於人,而是對整個社會環境都能有利的,不是破壞的、不是損失的,對自己是成長的,這些都叫作「道」。
因此,我們應該以慈悲心待人,無論是好人、壞人,都要以慈悲心來對待他;對於事情則要運用智慧、理性來處理,那就是「有道」。
所謂「取之有道」,不僅是取財,無論是取女人、取男人、取愛情,都是「取」;取地位、取名望也是「取」;取各種各樣的私利,也是「取」。當你取任何東西,小的、大的、有形的、無形的……,取的時候都應該考慮到自己和他人、自己和社會的責任。
如果是一個菩薩行者,他的道德標準就更高了。以菩薩來說,完全不考慮是否有利於己,而只考慮到是否對眾生有利;為了眾生的利益,可以「奉獻」自己——不是「犧牲」。不考慮自己的利害得失,也不考慮別人怎麼看待自己,只要為眾生得到利益,願意奉獻、願意去做,那麼這就是菩薩了。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15 生死皆自在|簡單生活護地球|如何遠離外境誘惑?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