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快樂的老年
如何規畫銀髮生活?
問:從現實面來說,我們要做什麼樣的準備,來迎接老年的人生呢?最好從什麼時候開始準備?
答:對社會上的一般民眾而言,三十歲正值壯年,是個人生涯的巔峰,無論是體能或事業都在衝刺的階段;四、五十歲步入中年以後,體力開始走下坡,雄心壯志漸漸衰退;到了六十歲,老年的氣象就出來了。
因此四十歲以後,就應該開始準備。準備什麼呢?不是準備退休不做事了。現在聯合國規定,人要工作到六十五歲才能退休,因此這裡講的準備,是規畫六十五歲以後要做什麼?這些事要在四十歲的時候開始考慮。
通常,多數人會認為「養兒防老,積穀防饑」。現在養兒防不了老,多生孩子也沒有用,因為孩子長大以後不一定會孝養父母。因此有人說,還是存錢吧!多存
一點錢,老了就有保障,但這也是不一定的。因為財富隨時可能不見,也隨時可能會縮水。所以,錢是要有一些,但是適可而止,不是有錢就行了。
至於要做什麼樣的準備以迎接老年生活?第一個準備是要身體健康。健康的身體,需要靠運動、飲食和正常的生活作息。老年時期的健康要從中年時養成,如果中年飲食不節制,暴飲暴食、生活糜爛、作息不規律,老了之後很可能什麼病都會冒出來。
第二個準備是要養成心理的健康,這非常重要。步入中年以後,最好要有宗教的信仰,如果沒有宗教信仰,會容易徬徨。雖然很多人說:「我不需要宗教,我相信自己不會做壞事,我相信自己能夠立身處世,我自己對生命的價值很清楚。」但這些其實都不夠,我們是凡夫,不是聖人也不是神仙,所以有信仰很重要。
事實上,僅有信仰是不夠的,應該還要有宗教的生活和宗教的修養。宗教信仰是一種思想,除了相信它,還要把它視為人生的歸宿。如果有信仰,就可以隨時準備面對死亡,什麼時候會死?死亡之後會到哪兒去?會做什麼?這都是依靠宗教的歸屬感所賦予的。
當生命有了歸屬感,我們必須付出生命的動力,以轉變成生命的價值。所謂生命的動力,是清楚自己要做什麼,必須往哪個方向走;至於生命的價值,則是從動力產生功能而有價值。
因此,我們需要有生活上的修養。如果是宗教徒,則要有宗教的生活和宗教的修養,也就是照著自己的宗教信仰去生活、去實踐,以培養出具有宗教情操的淨化心靈。
問:我們該如何看待老年時的生命價值?
答:不同社會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生命價值觀,而且每個人的層次及素質也不一樣,所以沒有辦法對每一個老年人的生命價值做同樣的判斷。
有一些民族認為老人沒有用,對社會、家庭都是負擔,這樣的認知在動物界也是常態。譬如大象老了或生病了,沒有辦法跟象群共同生活時,牠會自己走到象塚去,然後靜靜地在象塚裡等死。還有群體活動的野牛,如果遇到狼、獅子、豹等猛獸攻擊的時候,牠們可能留下老牛去抵抗那些猛獸,讓年輕的小牛逃走。自然界動物的本能就是這樣。
但回過頭來看人類社會,華人社會裡的老年人常自謙為「老朽」,意思是沒有用的人。此外,孔子曾說:「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也常被誤用來形容老人沒有什麼價值。不過,我認為這些說法是個大問題。
以釋迦牟尼佛為例,他活到八十歲圓寂,這對出家人而言是大損失,不但人間覺得很傷痛,連天神都非常地悲傷,因為就此失去了人天的導師。有智慧的人走了,缺少了指導我們的善知識,這是非常傷心的一樁事,也是人間的損失。
問:老年人最不願意面對的,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無奈。在這個年紀的人,除了健康的身體和心理,還應該有些什麼?
答:首先,要維持生活的規律、健康和精進。生活得健康,人格就不會偏差、行為不會胡作非為,也就會有一定的道德標準和倫理觀念,而這就是人格的修養。
此外,還要準備老了以後,自己還可以再做些什麼事?有些人還沒老之前就想著老了以後諸事不做,遊山玩水;或老了以後,去出家傳道;或老了以後,要享受田園生活,做農夫去。
事實上,在還沒有老以前,無法預知老了以後的生活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尤其是自己的健康,允不允許自己做那些事?所以,要準備做什麼,是說不準的。雖然有興趣要做些什麼,將來不一定真的能做得到。
有人說老了以後,就畫畫、寫字;老了以後,再去讀大學,大學讀完再讀碩士、博士,這些都是老了以後的計畫。如果設定不變的目標,到老的時候,不一定能夠兌現;因此目標要有,但也要保持調整彈性。最重要的是,不管在青年、中年階段,都應該活在當下、精進充實自己;有踏實的中年人生,才會有健康、幸福的退休人生。
問:人才是活水,社會政策是活水源,有智慧的政府訂定活的政策,對於這一點,法師有沒有具體的建議?
答:講老人福利,如果只把焦點集中在要給老人住什麼、吃什麼、提供什麼醫療等問題時,這個政府就是只看眼前,如此狹隘的考量是不夠的。
我們的社會及政府在制定老人政策時,應該要從中年就開始規畫;每一個工商團體以及從事生產的團體,一定要考慮到員工老了以後怎麼辦?並不是只有留下退休金、保險金,讓大家老了以後有飯吃,就認為是有保障了。
有保險、退休的福利是很好的,但是退休的福利裡面一定要考慮到如何輔導中年人準備好老了以後該怎麼獨立自主、自給自足?並且身心還能有餘力來幫助家庭、幫助社會,直到臨命終時。
有人認為老人的醫療費用是社會沉重的負擔,事實上,現在臺灣的健保裡面,確實有三分之一是為年長者所用。我現在也是老人,也在分享這個社會資源,但是我在分享社會資源的同時,也在做奉獻的工作。
因此,一定要先呼籲中年人預做老年準備,這樣一來,當他們步入老年階段時,才能夠有健康的身心,才能夠獨立生活。所謂獨立生活,主要是自給自足,也就是老了以後,還可以有收入維持生活;如果生活沒有問題,空閒時就可以做義工,為社會奉獻。
上班族的工作時間是朝九晚五,但是義工沒有時間限制,他全部的時間都可以用來奉獻,而且不拿薪水,不但沒有增加社會負擔,反而還為社會增添了一份力量。
所以,就是要未雨綢繆,我們提出這個想法以後,希望整個社會、政府以及民間,大家能共同來思考這個問題。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15 生死皆自在|簡單生活護地球|如何有智慧地「理財」?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