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15 生死皆自在|健康快樂的老年|愈老真的愈孤獨嗎?

聖嚴法師

愈老真的愈孤獨嗎?

問:上了年紀的人,如何找到自己的價值,不使自己成為家人、社會的負擔?

答:老年人要找到自己的價值,一個大原則就是老了也得保持健康的身心,能夠自給自足,自己照顧自己,同時還能夠身心皆有餘力,為社會或是家人奉獻。

所謂的奉獻,並不是非要做什麼不可!能做什麼,要看當下的環境,有什麼因緣在面前出現,就可以順勢奉獻了。

身為老年人,至少不要變成家庭、社會的包袱,最好還能夠為家庭、社會分擔一些任務,這樣的話,老年生活會過得很有意思。即使有點小病小痛,還是很健康,即使生活非常清苦,還是可以活得非常快樂!

問:人愈老愈怕面對孤獨,看著老伴、老友相繼逝去,心裡往往會產生不安與恐懼。我們該如何面對孤獨?宗教信仰是否有幫助?

答:如何面對孤獨?就是要把自己退回到還沒有出生以前的狀態︰母親還沒有懷胎之前,你在哪裡?又有誰陪伴?人一直以來都是孤獨的,人不一定要等到老年才會變得孤獨,之所以會孤獨,通常是自己的心理、精神、生活沒有寄託,才會有孤獨感。所以,無論是小孩子、青年人,或中年人都會孤獨。

一般人覺得無聊、孤獨的時候,會想去找朋友、看電影,或者參加一些舞會,與朋友聚會等活動。但進行這些活動的時候,孤獨感是不是消失了呢?不一定。要知道,參加活動的時候覺得好多人在一起很熱鬧,可是一旦結束回家,還是只有自己一個人,所以仍然是孤獨的。

日本曾經有一位非常紅的歌星,他一上舞台就有千千萬萬的人為他尖叫鼓掌,他也相信這些人都是他的粉絲。但是下台後往回家的路上,車裡只有他一個人,回到家以後,洗澡、吃東西、睡覺都只有自己一個人。他開始懷疑,究竟自己是為什麼而活著?

他左思右想都想不通,後來就想要自殺。他覺得,出現在群眾面前的「我」是假的我,自己獨自面對的「我」才是「真的我」,而「真的我」是很孤獨、沒有朋
友的。「雖然那些群眾為我瘋狂,但是他們看到的是在舞台上的我,他們喜歡的也是我在舞台上的樣子。我走下舞台後的模樣,他們沒有看見,就算看到了,也不一定會喜歡。」因此,他認為自己是沒有朋友的人而想自殺。

後來他跟朋友談起這個問題,朋友便建議他去參加禪七。他問:「禪七能做什麼?」朋友回說:「禪七是用七天的時間面對孤獨的自己,不跟任何人講話。沒有朋友,只有自己。練習著讓自己面對孤獨、反觀自己、跟自己相處,習慣了以後,會覺得天下太大了,宇宙是無限的,而且充滿了生機,而自己是和宇宙結合在一起的,怎麼會孤獨呢?」這位歌星聽了朋友的話去禪修,打坐以後效果很好,他不但不再想自殺,還廣為傳述這個經驗。

對一位有學佛的老年人而言,在面對孤獨的時候,若拿起念珠念「阿彌陀佛」聖號,當下就是跟阿彌陀佛在一起;念「觀音菩薩」聖號,就是跟觀音菩薩在一起。能夠有這種宗教的修持,自己就一點也不孤獨。儘管人老了,老朋友一個個走了,事業沒有了,過去車水馬龍、趨炎附勢的拜訪人潮也沒有了,還是可以過得很精彩。只要能培養面對孤獨的精神修養,那就不會孤獨了。

問:常見到老人以執意己見的方式,想要表現自己的價值,身邊若有這樣一個倚老賣老的老年人,我們該如何看待?

答:倚老賣老的老人不懂得謙虛,事實上,就是不成長,而且很天真、很幼稚。

佛教徒有句話:「菩薩不輕後學。」意思是菩薩、阿羅漢不會輕視小沙彌,不輕視比自己晚出道的後生晚輩。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新知,每個時代的人都是接受了前人的智慧,再加上自己的天分、發明,而產生新的創作。所以,倚老賣老的人,就是老天真、不長進,沒有繼續求進步、再學習的行動力。否則,他會傾聽年輕人的想法,不會倚老賣老。

雖然說有經驗是很好,但老年人的時代經驗有些已經過時,不符合現代的需要,所以還是要耐心聽聽年輕人的想法。老人可貴的並不是具體的經驗或技術,而是在生活中歷練出來的智慧,所謂智慧就是判斷的力量,這也可說是老人的「技術」,也是具有值得年輕人參考的價值。

問:一般人觀念裡的「老有所終」,是指有人奉養。這樣對老年人有意義嗎?法師認為老有所終的意義應該是什麼?

答:我常常舉一些例子鼓勵年紀大的人,我說:「某某人雖然年紀很大,他們對國家社會還是有很大的貢獻。」這些人聽了我的話後就說:「師父,那些人是從
小就被培養成做偉人的,所以老了以後還有價值。哪像我們這些普通人,是靠兩隻手、兩隻腳來掙飯吃的,我現在手做不動、腳跑不動,頭腦也不行了,怎麼能跟他們比?」他們還講:「師父,尤其是您,我怎能跟您比,您是修行人,我們不是修行人。」

年紀大的人往往對自己沒有信心,總認為自己沒有用了。很多老人聽到我的話,都以為我是唱高調,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但是我跟他們說,你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

例如有一位不良於行的老人家,他沒有讀過什麼書,做苦工退休以後,走路都不方便,還得坐輪椅。無意間,他看到人家撿垃圾,他就想,自己也可以撿垃圾。自己雖然又老又殘,是個老廢物,但是他想,既然垃圾可以變黃金,他也可以讓自己發揮一點作用。

於是他坐著輪椅去撿垃圾,太大、太重的垃圾撿不動,他就撿一些罐頭、寶特瓶、袋子、紙製品等小垃圾,撿來分類後每天可以賣兩、三百塊錢,一個月累積下來,差不多也有一萬塊錢。不僅他自己可以過日子,還有錢可以做布施,布施給他自己的孫子和一些需要幫忙的窮孩子。就這樣,他過得很好,雖然還是要看病,但是政府有老人福利,他在這項福利的照顧下可以過生活,不會成為社會的負擔。

問:要怎麼鼓勵老年人,即使人老了,但要身心不老,不放棄自己,並盡情發揮人生的價值?

答:我曾在臺南佳里遇見一位老先生,他的年紀比我還要大,耳朵根本聽不清楚,要戴助聽器才能跟人溝通。他一見到我就說:「師父,我已經是老廢物,沒有什麼用了。」

我說:「用處有很多種,連垃圾都能回收再生,你是個人為什麼會沒有用呢?所以,你應該要好好地想想自己這個資源要如何回收?又要如何再利用?」他一聽之後,兩個眼睛突然亮了起來!

我又告訴他,我沒有地、沒有錢,什麼都沒有,如果你能蓋個道場,等道場蓋好之後,對當地鄉親宣導法鼓山的理念,這對地方是一大貢獻。而貢獻是屬於你的,就是你這個資源被回收後再利用所產生的價值。

老人家聽了我講的這幾句話,感到很興奮,他真的以一顆誠懇心,到處跑、到處求,現在地也有了,正在積極地建設中,很快這個道場就可以蓋起來了。

就像中國的叫化子武訓也能辦學,天下並沒有「無能的人就不能做事」的說法。即使無能的人,只要發一個願,能力就會出來,就能做事。所以,一個老人就算是殘廢,或者沒有知識、沒有學問,也沒有什麼經驗和體力,只要還能做事、還能奉獻,加上有心願,就一定能夠成事。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15 生死皆自在|健康快樂的老年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15 生死皆自在|健康快樂的老年|如何「病得很健康」?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