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15 生死皆自在|坦然面對生死

聖嚴法師

坦然面對生死

好活?歹活?心態決定!

問:一般人對於生死問題多半避諱不談,究竟生命會不會經由生死輪迴繼續?而我們要如何從容以對這個人生課題呢?

答:死亡是生命的一個過程,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也不知道死後將往何處去?誠如孔子所言:「未知生,焉知死?」因為我們對於過去沒有記憶,對未來當然也是茫然無所知。

但是從佛法、諸多聖人,以及所謂有宿命通、神通或天眼通之人處可得知,我們人或者是任何一個眾生,所有的生命只是一個過程,在死亡之前我們是活著的,死亡之後則是另一生的開始。有前一個階段的死亡,才有我們這一階段的出生,大家因為不了解是不是有過去、是不是有未來,只看得見中間這段過程及片段,便以
為生死之間就是我們的生命,而認為死亡是生命的結束。其實生命是永遠不會結束的,對凡夫而言,每一生是依照個人的業力和願力去轉生、再轉生,而得到不同的生命果報。

那聖人是不是有我們這樣的生命呢?答案是有的。聖人是為了度眾生,而接受與我們凡夫同樣的生命,與我們凡夫生活在一起。他們其實已經從業報中得到解脫,而且從智慧的果報中又得到重生。

智慧的果報是什麼呢?就是慈悲和智慧。聖人轉生的目的是為了度眾生,凡夫的輪迴則是受報。所以從佛法的觀點來看,死亡並不是結束,能夠這樣思考,生死的話題就不可怕了。

問:即使我們對死亡做了許多探究與摸索,當真正面臨死亡時,還是難以放下對生命的不捨與眷戀。請問法師,死亡之後會看見、聽到什麼呢?

答:其實從出生到死亡的階段,看起來好像是生,實際上也是在不斷地死。譬如身體的細胞不斷在更新,經過六、七年的新陳代謝,人體細胞便全部徹底換過一次。心也是一樣,我們念念都在生滅,每一念想過後,第二念隨之產生,前念滅了後念就起。

所以,無論是生理或是心理,在生命的過程中,不斷有生起和消滅的出現,我們叫作生滅,也就是無常。當人衰老時,身體機能自然會退化,然後就會死亡。

有人希望知道死亡的過程和死後又是處於怎麼樣的狀態?

就佛法而言,人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風等四大組合而成。就肉體而言,當人死亡時,首先是沒有了氣息,也就是斷氣,然後體溫漸漸消失,細胞也逐步腐爛。軀體逐漸地四大分離,硬的部分變成土、流質的化為水、熱能轉成火、呼吸也回歸於大氣。於是地水火風全部解散,這個時候回歸於四大,身體已是不存在了。

以精神面而言,人瀕死時,有修行的人能預知自己大限將至,而有的人還不知道要死亡。也有的人會見到各式各樣的幻境,例如看見死去的親人,看到天國、西方極樂世界或佛菩薩現前。這些有的是好的幻境、有的是壞的幻境、有的是很恐怖的,但都不是真實,也無所謂好壞。重要的是不要受幻境的影響,不要害怕、不要拒絕,也不迎接它。

但是,如果平時常持誦佛菩薩聖號,並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臨終時若見到佛菩薩,這可能是與自己的願力相應,就跟著佛菩薩去吧!如果願力不相應,對於出現的幻境則別受影響。

死亡以後很可能看見光,一種非常非常深遠的光束,似乎在等著迎接自己。這時候不要心存歡喜迎接那個光,而該淡然處之,安靜地持誦「阿彌陀佛」聖號。若光自然而然來到面前,而自己也融入光中,這樣很好,不是生天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若是自己見到光就跟著光走,它不一定到哪裡去,可能投生到什麼地方去了。所以,不要一看到光就跟著光走,這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以精神面來說,當知道自己的肉體已經死亡,意識也離開了肉體,但是記憶還沒有消失,它是前一生業的力量,是自然而然產生的一種神通。這個時候若看見家人,請不要跟著他們走,要讓自己保持在空靈的一種狀態。

通常人死後的四十九天內是處於「中陰身」階段,此時在等待自己的因緣或是業力的成熟;業力成熟後,哪裡先成熟就往哪裡投生。所謂中陰身的意思,就是此一身到彼一身,也就是此一生到下一生之間的過渡階段,在這個時候既不叫作鬼,也不是人。另外,中陰身階段是最靈敏的,清楚知道自己已經不是人,也不是鬼,於是託夢、顯靈等情形,多會在此階段出現。

結束中陰身階段後就必須轉生,如果沒有轉為畜生道、人道、天道,或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會進入鬼道。而進入地獄道的人,通常沒有經過中陰身階段,俗
話說:「入地獄如射箭。」生前惡業很重的人,死後會馬上進入地獄道;如果有人一生之中修得天福,死後則生入天國,也不一定會經歷中陰身階段,因為神識已進入蓮台,進入西方極樂世界了。

問:有句話說:「好死不如歹活。」是勸人不要輕易求死。但生存的意義因人而異,有人活得快樂,有人活得痛苦,是什麼樣的因素決定這中間的差異?

答:什麼叫作歹活?就是活得很痛苦、很窩囊,或是活得很無奈。有些人會說他生不如死,是因為活得太痛苦了,希望早死早生天、早死早解脫。如果覺得活得很痛苦,怎麼生活都是歹活;如果覺得這是自願的、樂意的,覺得自己活得很有意義、很有價值,活得非常光榮,即使再苦也是好活。

所以,好活與歹活沒有一定的標準,端看自己的想法和心態,若能改變消沉的思考邏輯,活在什麼樣的狀況下都是好活。例如這些年來我經常進出醫院,但仍時時覺得很高興、很有價值,人生活得很有意義,因為只要還活著,我就能夠繼續奉獻。

問:俗話說:「久病厭世。」長年的病苦會把人的意志消磨殆盡,甚至想早早離開人世。我們應以何種態度轉變這種負面想法呢?

答:我曾遇見一位上了年紀的人,生活起居都需要兒孫照顧,讓他覺得活在世上只是拖累家人,很想早一點死了算了。

我問他:「你還會說話吧?」他說:「會!」於是勸他有空就念佛。他說念佛很累,我告訴他在心裡默默地念也可以。他回答:「我默默地念時,常念著念著就念不下去了,念著念著就忘掉了!」我說:「沒有關係,想到就念,念佛的時候想到兒孫,就可以為兒孫祈福;想到朋友,就為朋友祈禱。任何事都朝好的方向想,在還沒死前多念幾聲佛,即使多念一聲也好。」

我勸他活著的時候多念佛,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蓮品也會高升一些。後來這位老人家的身體漸漸地健康起來,也覺得活著是很有意義了。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15 生死皆自在|健康快樂的老年|如何「病得很健康」?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08-15 生死皆自在|坦然面對生死|如何不等死、不怕死?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