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1 法鼓山的方向:理念|我們在做「自度度人」的工作

聖嚴法師

我們在做「自度度人」的工作

諸位菩薩:今天非常歡喜見到大家。四月十九日從臺灣出發到加拿大的溫哥華,二十五日才回到紐約。經過長程的飛行,到溫哥華時又是相當忙碌,又受了一點風寒,再加上日夜顛倒,所以覺得很疲倦。像今天這樣的聚會,本來是安排我到紐澤西州跟大家見面,可是諸位體諒師父,省得麻煩我去外州跑一趟,同時也讓諸位到紐約禪中心來看看師父,會更增加一份道心和信心。同時,今天除了紐澤西州的菩薩外,也有很多紐約本地的菩薩們來參與。

我們學佛信佛的人,一開始就該要做「自度度人」的工作。法鼓山究竟怎樣在做自度度人的工作?將來又如何推動這項工作?我將它分成三點來說明:

(一)做為一個佛教徒、一個三寶弟子,一定是為修學佛法而來的。佛法是離苦得樂的方法。開始學佛時,也許什麼都不會,但是一定會念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自己有了信心,念佛菩薩的聖號使自己及他人得到平安。

我講一個最近在臺灣發生的小故事給諸位分享:一位剛剛參與法鼓山護法會並且是皈依三寶不久的居士。有一天,他以正常行駛的方式從北投農禪寺駕車回家,他的車子卻被人家的車撞了,車子被撞還不算,撞人的車上,下來了三個氣勢洶洶的青年人,手上都拿了鐵棍,對這位居士說:「你下來,為什麼你把車子開到這個地方讓我撞,把我的車頭撞成這個樣子。」這位居士不知怎麼辦好,只有合起掌來,不斷地念著「阿彌陀佛」,三個青年一看,其中帶頭的說:「念阿彌陀佛的,讓他去吧!」結果放他一馬,走了。過了一陣子這位居士回到農禪寺,向大眾報告他的感應說:「如果沒有皈依三寶,不會念阿彌陀佛的話,不但車子被撞、人被打,還要賠償。」可見,這個世界,人人都有佛性,一聽到阿彌陀佛的佛號,心也會轉,只要會念一句佛號,也能「自度度人」。

佛法最簡單,人人都能懂,就是相信因果,如果能信因果,就不會做不負責任的事,遇到困難的時候,不僅會挑起責任來,也會努力地來為自己及他人設想。信了佛法的人,一定要相信佛菩薩隨時都會幫我們的忙。諸位聽說過嗎?皈依三寶的人,有三十六位善神輪流地在護持我們,這是一種信仰和一種力量,在平常也許沒什麼作用,可是,臨到我們發生困難、困擾、痛苦,不知如何來處理問題時,就會有用。人在世間上,就是從苦難和麻煩之中一步步走過來的,如果沒有佛教的信仰,煩惱、痛苦、折磨、阻礙,會非常地多,會有一種不知道向誰求救的無奈。但是,信了三寶的人,就要用「信心」來解決我們的問題。

相信因果,是理性的,有結果的事實,必有其原因,期望好的結果必須努力播種。相信佛菩薩、相信護法神的隨時保護我們,這是感性的。從理性和感性這兩個方向,幫助自己,也協助他人,本身就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人的菩薩行。

(二)法鼓山現在正在做著什麼樣自度度人的工作呢?就是推廣共勉語的實用精神。

你們剛才已經念了二十句〈四眾佛子共勉語〉。共勉語裡邊「知恩報恩為先」,就是自度度人的菩薩行。修行菩薩道是對所有的人感恩、感謝,不管是幫助我們的人,甚至是打擊我們的人,都要感謝他,若對這個社會充滿了感激心,一定會做自度度人的工作,我們為了知恩報恩,就要對他人付出,為了要對他人付出,一定會努力於自我的提昇與充實。

共勉語中的「利人便是利己」,很多人不能領會到,心想:幫助別人,怎麼會就是利益自己呢?首先,我們必須承認,當做了一樁好事或者幫助他人解決了困難之後,對自己有一種自我肯定、自覺安慰、落實信心的感受。同時,當我們需要幫助他人時,如果能力不足,就會想辦法加強自我的鍛鍊,增長自我的知能,便能促使自己的成長,變得更快、更多、更加成熟了,那是不是利益了自己呢?

「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許多人喜歡跟人家比較,把人比低了,使自己自大驕傲;把自己比低了,會失去自信心,而覺得窩囊、自卑。如果老是跟人家比長比短、比高比矮的人,這種人一定是經常生活在驕傲及自卑這兩種心態下,既沒有自我檢討的謙虛心,也沒有穩定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有一位非常聰明的青年人,從小學到大學,沒有遇到過對手,結果到外國跑了一圈,才發現山外還有山,天外還有天,人上還有人,在世界的各行各業中,比他高明的人多得很。所以,不要跟人家比較,只要盡自己的心力,做自己能做的事,學到什麼程度就到什麼程度,能夠成長到什麼程度就成長到什麼程度,不跟人家比成敗、得失、功名、利祿,只是盡自己的心力,努力地去做,是最可靠踏實的。經常做到盡自己的心力,不要跟他人爭多爭少;經常以自己的努力精進為第一,不要被他人的比較多少所左右。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有慈悲心的話,不會跟家人或其他的任何人對立,但是一般人縱然面對夫妻、兒女、兄弟、父母都會各執一詞,惡言相向,這便是不慈悲。遇有問題發生,當用智慧來處理事,用慈悲來關懷人。若能這樣,家人相處一定和樂,跟他人相處一定和諧。

這是法鼓山正在推動的自度度人的工作,這也正是為什麼會有愈來愈多的人,願意認同法鼓山、參與法鼓山的動力。近兩年以來,我們的成長率,幾乎是百分之百,現在已有十四、五萬善信人士在護持法鼓山,原因就是運用自度度人的方法,既利益了自己又利益了他人,即使不太懂佛法或者不太了解佛法的人,也沒有關係,若把二十句共勉語念會了隨時應用,就能得益。還有其他的書籍及《法鼓》雜誌等做為補助讀物。另外,通過法鼓山會員自己組成的讀書會、座談會、聯誼會等種種形式和方法,來幫助每一位參與者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而我們特別強調要落實關懷,關懷自己、家人、會員乃至和我們原先沒有相識的人。把關懷的工作做好,便是自度度人。

(三)法鼓山未來要怎樣來做自度度人的工作呢?今年一九九四年度法鼓山護法會,要推出幾項活動:

1.是勸募會員的研習營,在臺灣分地區、分梯次來舉辦。我鼓勵美國的勸募會員也盡可能回去參加。現在研習營的課程,以及說明會的資料,都在安排之中。這樣作法,對勸募會員、對社會、對世界的眾生,都會有好處。因為法鼓山的護法會,不僅僅是為了募款,募款只是一種方法。但是通過募款的組織、活動,能夠使得更多更多沒有信佛學佛的人,沒有真正認識佛法的人,來接觸正信的佛教,接受正確的佛法,讓佛法對他們提供受用不完的利益。

2.去年(一九九三)我們推動的是心靈環保,心靈環保是用佛法的觀念和方法來救眾人的心。救人,一方面是給予吃飯、穿衣、房子、醫療等的支援,更要緊的尚要救濟人心,因為物質的援助只是救急難救一時,不能夠救普遍救永久,也不能救社會的人心和風氣。所以法鼓山的自度度人,最主要的是要救人心,具體的工作使命,便是教育及關懷。教育不離開關懷,所以今年我們也在推動禮儀環保,我們要重視禮節、禮貌的宣導,包括日常生活人與人之間的語言、動作的禮貌。

3.在禮儀及風俗的宣導方面,法鼓山在本年度將推出三項佛化的儀典:

(1)佛化的聯合奠祭。在臺灣,喪葬的時候,許多人家不僅用幾個中西鼓號樂隊,還有送喪的儀隊一排就是幾條街,吵吵鬧鬧,這是不文明的。佛化的喪葬是莊嚴隆重的佛事,對活人是一種教育、關懷;對亡者是滿心的追思、虔誠的薦福和無盡的安慰。

(2)佛化的聯合祝壽、慶生。從六十歲以上,過整數的壽星,如六十歲、七十歲、八十歲、九十歲、一百歲,以及超過百歲的人瑞壽星,請他們到農禪寺來過佛化的生日祝壽會,不鋪張、不殺生、不勞累。而且,能讓壽星們感覺到活得有意思,活得有希望,活得很有用,活得愈老愈光榮,而且是前途無限量,前程如錦繡,那便是佛法的鼓勵,佛道的展望。

(3)佛化的聯合婚禮。預定於今年十月二十二日,在臺灣農禪寺有一個聯合的佛化婚禮。因為佛化的祥和社會,當從佛化家庭做起,佛化婚禮便是佛化家庭的起點。我們安排得非常地好,充滿了和諧、喜悅、清新、人情味的溫馨。諸位之中,有兒女或兄弟姊妹要舉行婚禮的,歡迎到臺灣參加佛化婚禮。

4.在修行方面:我們提供了很多機會。現在在臺灣護法會的成員,除了能夠回到農禪寺打佛七、禪七,參加念佛、打坐、拜懺的共修之外,還有聽經、聽演講、朝山、助念。同時也鼓勵每個區域的一個個小組,每個小組由一個個的家庭提供各自住家的空間,做為討論佛法、念佛、打坐、聯誼聚會等共修的場所。所以,法鼓山的出現,使得許多人家成了佛化家庭,變成了佛堂、蓮社,這正是我在六年前所提倡的運動「戶戶蓮社,家家禪堂」。如果在同一個小組的成員中,有好多家庭的空間都可提供做為共修的場所,那就更好了,這個星期在你家,下個星期到他家,輪流在不同的家庭,做共修的活動,把每一個家庭的成員,也都帶著一起來參與共修。要尚未信佛的家人到寺院來打坐、念佛比較不容易。可是,如果在附近的鄰居家裡或自己家裡,讓他們一聽、一看、一參與,感覺上不錯,就容易認同而產生信心了。所以,我們的會員會愈來愈多,這也是原因之一,因為參加了念佛、打坐、聽佛法的人,想吵架也沒機會了,家庭的氣氛自然和諧了。

這些是法鼓山對社會的奉獻,也都是做的自度度人的工作。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1 法鼓山的方向:理念|敲響慈悲和智慧的法鼓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1 法鼓山的方向:理念|法鼓山的教育事業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