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1 法鼓山的方向:理念|法鼓山的鐘聲

聖嚴法師

法鼓山的鐘聲

諸位法鼓山的悅眾菩薩代表:大家好,阿彌陀佛。

先讓我們以至誠的感恩心,感恩本師釋迦牟尼佛,他以經歷長期艱苦的修行,證悟到無常、苦、空、無我的佛法真理,再以四十九年的遊化說法,給我們人間的苦海,留下了離苦的智慧和平等的慈悲。

再讓我們以懇切的感恩心,感恩歷代祖師一切先賢,他們以堅定不移的信心和悲願,修學佛法、護持佛法、弘揚佛法,為我們人間的社會,留下了佛法僧三寶,那就是救濟我們一切眾生的苦海慈航、萬世明燈。

也讓我們以崇高的感恩心,感恩我們自己的父母師長,歷劫怨親,乃至一切眾生,養育我們、教導我們,從各種角度,以逆緣和順緣的方式,來幫助我們、支持我們,使我們更加堅強,使我們不斷地成長。

更要讓我們以殷重的感恩心,感恩國內外法鼓山的全體悅眾菩薩、護法信眾,在以三寶為中心的努力運作之下,不論對個人對社會,依據我們的理念,奉獻我們的服務,以教育的方法完成關懷的任務,用關懷的行動從事教育的工作,已經有了影響深遠的成效,獲得了各界人士的肯定,所以,也鞏固了大家對法鼓山這個團體的向心和信心。我要代表法鼓山全體,向諸位僧俗四眾致敬、致謝!

以佛法關懷眾生

佛法的功能,是在為一切眾生的苦難服務。人間的生老病死,雖然是無法避免的自然現象,能夠面對生老病死,並且能夠在生老病死的過程之中,運用寶貴的生命,來做使得自己平安,也使他人平安的人,實在太少。原因是大多數的人,只知道追求富貴、追求名利、追求虛榮、追求愛情、追求自由、追求欲望的滿足、追求安全的保障,因此而形成人與人鬥,乃至人與天爭的矛盾衝突,苦不堪言。很少有人能夠體會到,人生的過程短暫,世間的現象無常,眾生的生命脆弱,世間的環境危險。慈悲的佛陀,老早告訴了我們:生死的事實是苦海,世間的環境如火宅。如果不能用慈悲和智慧的佛法來面對生老病死的現象,處理水深火熱的環境,我們就永遠沉淪於生死的苦海之中,受困於三界的火宅之內;如果能夠用慈悲和智慧的佛法,來教育我們自己,來關懷一切眾生,面對生老病死的事實,接受生老病死的現象,處理天災人禍的問題,就能夠真正從生老病死等的苦難,以及天變地動等的恐怖,得到解脫。那就是我經常用來勉勵自己也勉勵他人的一個咒語,一個十二字的真言: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佛法的作用,不是魔術,不是迷信,不是主觀意識的自我麻醉,不是借助於怪力亂神的宗教手段,也不是訴之於譁眾取寵的群眾活動。佛法是幫助人間、化解苦難的觀念和方法,是幫助人類淨化身心以及淨化社會的觀念和方法,是幫助我們增長慈悲與開發智慧的觀念及方法。只有佛法才能幫助我們,從茫茫的苦海,回頭上岸;從漫漫的黑夜,見到光明。

法鼓山的三大教育

我們法鼓山,是一個正統的、正確的、正信的、正知正見正行的佛教團體。也就是說,我們是以正統正確正信的佛法,來自利利他的佛教團體。什麼是正統正確正信的佛法?我們有釋迦世尊以來代代相傳的法統傳承;我們確信因果實有,所以必須斷惡行善;理解緣起性空,所以當知無常無我;我們都以佛、法、僧三寶為皈依處,都是三寶弟子,人人平等、互相尊重、彼此幫助,大家都是修學佛法的同學同行菩薩伴侶,我們之間沒有神格化的個人崇拜,甚至我將你們諸位當作我的善知識,當作我的大恩人。因為正信的佛教,便是教人感恩和報恩的宗教。不論你們對於護持三寶、幫助他人的功德做了多少,我都以我的全部身心感恩你們每一個人。佛法教導我們,唯有發願向上報恩,才會發願救濟眾生;並且要以感恩報恩的立場,來做慈悲濟世的工作。我常常以此自勉,也願以此勉勵大家。

我們法鼓山的團體,如何運用正統、正確、正信的佛法,來做自利利他和感恩報恩的工作呢?那就是三大教育:

(一)大學院教育:我們以創辦佛學研究所及法鼓山大學、舉辦國際佛學會議等,培育青年成為品學兼優、悲智雙修、合乎國際水準的領袖人才。

(二)大普化教育:我們以舉辦禪七、佛七、朝山、禮懺、禪坐、念佛、傳戒、誦戒、讀經、讀書會,以及兒童營、青少年營、各級教師營、各種成長營、社會菁英禪修營、佛學講座、生活講座、佛學推廣等共修活動,還有出版佛學叢書,發行佛學期刊雜誌,成就有緣的大眾共同來做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工作。

(三)大關懷教育:我們以倡導環保清潔日、使用環保餐具、環保購物袋、舉辦大型的環保園遊會,同時改良禮俗,推行禮儀環保,舉行佛化青年成年禮、佛化聯合結婚禮、佛化聯合祝壽禮、臨終前後的助念佛號、開示佛法,乃至鼓勵為往生的民眾參加佛化聯合奠祭禮等。每一項活動,都編訂了手冊,以便形成風氣,普遍推廣,使得大家能從入胎開始,直到生命終了,都是沐浴在接受關懷、接受教育的環境之中,同時也在終身做著成長自己、關懷他人的教育工作。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1 法鼓山的方向:理念|我們的使命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1 法鼓山的方向:理念|在未來十年或十五年的臺灣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