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環保的理念及作法
「禮儀環保」是一個新的名詞,其中的「環保」,指的是環境的保護、保衛和保育。法鼓山推動禮儀環保活動,不是為了作秀,也不是為辦活動而辦,更不是今年推出、辦完就沒有了,而是會為了推動這個理念持續不斷地辦下去,讓全國國民接受我們所倡導的理念及作法。當然,並不一定要以佛教的立場來推行禮儀環保,各宗教、所有民眾都可以各就其立場來做,法鼓山只是在做拋磚引玉的工作,並且以佛教的觀點來做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禮儀環保。
中國向來有「禮儀之邦」之稱,在中國人的觀念中,「禮」可以教育人性和人格,如果沒有了禮,我們就成了野蠻民族,和動物沒有什麼不同。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應該是非常懂得禮儀的民族,但是近百年來很多人卻認為中國的東西都是保守的、落伍的,連帶地使我們的社會大眾忽略禮儀的涵義,及其實質上的功能,僅僅只是虛有其表、徒有其名,或流於一種風俗習慣。因此若想淨化人心、淨化社會,必須先從淨化禮儀開始。
法鼓山所推動的心靈環保,也是禮儀環保的一環。因為禮儀,必須是由內心發起形諸於外的行為,否則所謂的禮也只不過是虛假的形式。我們可以看到在社會上,常常有許多大型的典禮活動,只重排場,缺乏實際的功能,也無法達到淨化人心的目的,反而造成人心的腐化,有鑑於此,法鼓山才提出了「禮儀環保」一系列活動的構想。
關於禮儀環保的理念及作法,可分為以下四個項目來做介紹:
一、淨化人心與淨化社會
1觀念的淨化:應有「負責任」和「盡責任」的觀念。
負責任,首先要建立因果的觀念,才能真正做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一般人做事總是不能勇於承擔後果,只知道把過失推卸給他人,這完全是缺乏因果觀念的表現。盡責任,則是對自己的身分盡責,每個人皆有自己的立場,也具有多重的身分,因此有各種的責任要盡。
就拿我個人來說,身為和尚,雖然沒有家庭的責任,但是卻要盡度化眾生的責任,所以事情很多,責任也很重。因為出家人的本分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眾生生活在有「苦海」之稱的娑婆世界,出家人既然修學佛法,得到離苦得樂的利益,就要放下自己小範圍的利益,將這一切和眾生分享,為更多的眾生謀福。所以出家人出了家,不是沒有事,而是要更進一步影響他人、利益他人,以期能淨化人心。
2行為的淨化:包括身、口、心三儀的清淨。
基本上,心清淨是要不存壞念、不起邪思;口清淨,是不出惡言、不犯口過;身清淨,是不做壞事、不造惡業。但僅僅是如此還不夠,必須更進一步在心儀方面做到增長善念,常存積極為善的慈悲心;口儀方面,要做到用慈悲的語言、智慧的語言來勸勉、安慰、讚歎他人,淨化語言以促進團體的和諧;身儀方面,若只求不做壞事倒是容易,因為法律就具有相當的約束力,應該進一步主動做善事,多參與社會公益、慈善及教化事業,為大眾爭取福利。要達到身、口、心三儀的淨化,必須是心存至誠,否則光有形式是不夠的,也不能感動人的。
3由個人身心的淨化,推展為全面社會的淨化:方法包括了心靈環保、禮儀環保、生活環保及自然生態保護。
為達到社會的全面淨化,法鼓山不斷在推動這四種環保運動。有關心靈環保和禮儀環保,前面已經說明過,至於在生活環保方面,我們主張使用環保餐具、不用化學製品的清潔劑、採用自然農法等;在自然生態的保育上,過去是採取放生的方式,但是後來發現放生並不實際,許多生物反而因此而死亡,所以改採保護養育的方式,實際的作法包括和動物園合作,從事有計畫的養育工作。
二、禮儀環保的重要性
1個人的禮儀:提昇自我的品格,化除自我的積習。
俗語說「禮多人不怪」,但又說「禮多必詐」,所以人與人之間,恰如其分的禮貌最重要。個人的禮儀,主要在提昇自我的品格,化除自我的積習,從而達到自我尊重、自我肯定、自我成長以及自我消融。
因為適度的禮貌代表一個人懂得自愛,能夠肯定自己的價值及奉獻;而個人禮貌的養成則是一種成長,在這過程中,學會尊重、包容別人,對人恭敬,尊上謙下,虛懷若谷;當一個人成為真正有禮貌的謙謙君子時,心中必定不再執著於自我成就的追求,只想著為大眾謀福,這時便已達到自我消融的境界了。
2群體的禮儀:分為「個別接觸的禮儀」和「群體活動的禮儀」。
在個別接觸的禮儀中,人與人之間要以禮讓對方來成就自我,以尊重對方來化解敵意,以稱讚對方來增進和諧。禮讓可以成就自我,最好的例子就是在街上開車,如果人人皆能互相禮讓,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交通事故,也不會造成他人的緊張情緒。我有位在家弟子,曾經為我開車,在面對車輛爭道的情況下,我要求他禮讓別人,後來他有一次對我說,他因為學會了禮讓而救了自己好幾條命,因為他不跟人搶、不與人爭,發生意外的機率自然大大降低。
至於尊重對方,必須是出自於誠懇心、謙虛心和禮貌心,以讚賞、讚美的態度來稱揚他人的優點,增進彼此的和諧,即使有什麼敵意也才能順利化解。以出家人來說,遇到他人對自己發生誤解或懷有敵意時,不論其戒臘比自己長或短,都應該對他頂禮。反觀社會上有許多人是抱著「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態度來對待別人,不但不能化解彼此的紛爭,結果反而助長了社會暴戾之氣。我希望國大代表都能來參加我們的禪修活動,用心平氣和的態度來化解爭執。
群體活動的禮儀,則是以禮儀來統一彼此的歧見、促進彼此的關懷、達成團體共同的成長。因為禮儀中有一定的規律和秩序,讓自我的個性、稜角得以隱藏和潤滑,消弭可能發生的爭端,促進團體的成長,身處其中的個人也得以順勢成長。只可惜今天臺灣的許多大型儀典,並不能達成這個目的,是相當失敗的。
3禮儀與環保:以禮儀來保育社會生態,減少彼此間的摩擦,消弭彼此間的怨恨;以禮儀來改善社會風氣,造就文質彬彬、富而好禮、禮尚往來、共存共榮的社會型態。
講求禮儀,社會才會和諧,個人也才能活得更健康、更快樂;相反地,當別人無禮相待時,不但不能以同樣無禮的態度來回敬,還應該告訴自己:「為了要讓自己活得健康一點、快樂一點,應該禮讓他,並且由衷地、心口一致地以禮待他。」相信這樣一定能消融彼此的怨恨。
當然,所謂的「富而好禮」不是說富裕後才能講求禮儀,應該是不論窮人或富人,都要有禮貌、有教養,表現文質彬彬的氣質。而且在現今的社會中,沒有文化的人很少,即使沒有讀過書,在文明的耳濡目染之下,不管有錢、沒錢,都應該要有禮貌。此外,一個能夠做到「禮尚往來」的人,一定是懂得尊重他人、感謝他人。而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多一分禮貌,就可以減少一分暴戾之氣,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和諧、更繁榮,我們的生活也將更安全。
三、禮儀環保的功能
1全體國民重視個人的禮貌:改善身口意的行為,便是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首先談重視個人禮貌。前面提到,所謂個人的禮貌是指身口意三業,即「身儀」、「口儀」、「心儀」三者必須一致,也就是身口一致、身心一致、心口一致,也就是說內心所想的和我們身體的動作、行為、表現都是一致的,「存乎內,而形於外」就是這個道理。就好像一位好演員在舞台上表演時,他必須揣摩主角人物的心態、狀態,轉化成自己內心的感受,再透過語言、表情與肢體的動作表現出來,讓觀眾感到非常地逼真、有力而深受感動。所以說,唯有真誠地投入,才能成為一位好的演員。
演員在舞台尚須如此,更何況我們是在所處的環境中,實實在在地生活著,更要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豈能身口不一致、身心不一致?否則將成為所謂的「衣冠禽獸」或「沐猴而冠」,這兩句話並非說人不懂禮貌,而是指人的內心與表現不一致,人前是一個動作,人後又是一副臉孔,缺乏真誠,無法感動人。因此,談到禮貌,務必要採用佛教「三業相應」的觀念。
而改善身口意的行為,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大修行,對自己是自修,對他人則是布施;對自己是人格的成長、智慧的成長,對他人則是福慧的成長。如果因為個人的行為,而促進社會和諧,使大眾蒙受利益,那更是一項大功德,也是大慈悲。
2群體社會推行淨化的儀典:儀典的本身當有教育的功能,儀典的內容應有人性的尊嚴,儀典的形式必有人生的安慰。
儀典本身應該具教育的功能。一場儀典下來,參加儀典的人如果身心得不到洗禮,感受不到任何收穫,這個儀典便是失敗的。
我有一位任教於臺大的皈依弟子,最近他的父親往生,便是採用佛化的奠祭。另一位參加奠祭的教授告訴我,他曾經參加過很多場告別式,雖然行禮如儀,但是卻都不過是人與人之間,一種不得不如此的固定的模式,與會的人完全感覺不到曾經失去什麼,或因此得到什麼。然而參加過佛化的奠祭,卻對身心有淨化的作用,彷彿將自己從裡到外漂白了一次;在儀式中,氣氛十分莊嚴,對亡者的一段讚歎尤其特殊,充分表達出深刻、真誠的情懷,令人深受感動,與一般的祭文截然不同。
這位觀禮的教授,雖然還不是佛教徒,但已能認同佛化的禮儀,這表示我們所提倡的禮儀環保,確實具有教育的功能。因此,希望大家都能盡量參加宗教化的儀典。當然,儒家儀典也有它的優點,只是目前行禮的方式,已不如過去踏實,往往形同虛設。
此外,儀典的舉行,無論是婚喪或做壽,都應該以尊重人性為出發點,注重人性的尊嚴。對當事人而言,儀典是生命中的轉捩點、一個關鍵的時刻,透過儀式的舉行,體認到自己的價值及重要性,同時了解到應負擔的責任和義務。以結婚為例,結婚是人生中一樁重大的事,如果婚前、婚後的心情完全一樣,那麼就失去了結婚的意義。據說目前每五對夫妻,就有一對可能離婚,為什麼?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結婚前與結婚後的心態和觀念完全一樣,婚禮的舉行對當事人似乎沒有警策和激勵的作用。其次,儀典的另一重要功能,是要讓人得到安慰和鼓勵,否則也沒什麼意義。例如我們為亡者舉行奠祭,一方面是表達對亡者的追思,另一方面也具有安慰生者、勉勵後進的作用。現行的各種儀典中,既缺乏對人性的尊重,又失去安慰、鼓勵的功能,人們在儀式中感受不到莊重、嚴肅的氣氛,所以法鼓山文教基金會希望能藉由提倡禮儀環保,恢復禮儀應有的精神與意義。
四、法鼓山禮儀環保年的作法
今年法鼓山文教基金會將與內政部共同推動三項禮儀環保系列活動,分別為:佛化聯合奠祭、佛化聯合祝壽及佛化聯合婚禮;每項活動前都先舉辦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共同討論,再實際舉行儀式做為示範;同時還將印製各項禮儀環保手冊,推廣日常生活禮貌,改善不切實際的禮儀,使社會大眾能有所依循,將心靈環保的理念真正落實在現實生活之中,而朝「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目標前進。這三項活動的宗旨和目的為:
1佛化聯合奠祭
- 宗旨:
- 倡導佛化的臨終關懷。
- 目的:
- 發揚慎終追遠的倫理美德;提倡節約、惜福、隆重、莊嚴的祥和佛事,以佛教信仰關懷亡者、安慰生者。
儒家的思想和觀念原本是最重視倫理的,但近百年來,儒家思想已經逐漸消褪、失色,所實行的儀典也多不復往昔。雖然有許多學者仍強調儒家思想,但是如果想要回到明清以前的儒家思想,或宋明的理學時代,已經是不可能的了,所以,今天的儒家也到了必須有一番省思與改善的時候。至於佛教,在過去常被視為「死人的宗教」,因為佛教一向被認為是專門處理喪葬之事,是專為亡者誦經、超度、做法事的宗教,以為對活人大概沒有用。因此,一旦有人過世,便請出家人來誦經或伴靈(陪伴遺體、亡靈),這種對佛教的誤解,是很悲哀的,在我小時候就做過這種事。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因此就否定佛教儀式安慰亡者的功能,及其應有的禮儀規範。法鼓山所提倡的佛化奠祭,就是在這些儀式之中注入佛法的真正精神,對亡者有追思,對生者有安慰、也有勉勵,達成對社會教育的功能,並藉此提倡節約、惜福的目的。
2佛化聯合祝壽
- 宗旨:
- 倡導佛化的倫理孝道。
- 目的:
- 發揚敬老尊賢的倫理美德;提倡節約、惜福、隆重、莊嚴、歡喜的祝壽儀式,以佛教信仰來增進年長國民的生活情趣。
佛化慶生以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整歲數的壽星為對象。祝壽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事,對壽星來說,生日具有兩種意義:一是以感恩心來紀念自己的生日,感謝父母養育之恩,社會培育之惠,慶幸自己又多活了一年;二是以悲願心看未來,只要還多活著一天,就要對社會有所奉獻和努力,在生日這天立定對未來的目標和方向。
現在一般人做壽的多半只是切蛋糕,沒有什麼深刻的內涵,甚至有的老年人覺得活得愈老愈無前途,能做壽也罷,不能做壽也罷,反正自己已經日暮西山,是個即將踏入棺材的人了。如果是用這種心態來做壽,無疑是對生命的一種糟蹋和摧殘。其實一般人對壽命應該要透過宗教的觀念、哲學的思想,以超越肉體的眼光,朝未來、全體來看生命存在的價值。若能如此,即使是在做一百歲的壽辰,仍能覺得「夕陽無限好」,有無量的前途在其面前源源不絕地開展出來。一個能傳達出這種認知與感受的祝壽,才算是成功的。
3佛化聯合婚禮
- 宗旨:
- 倡導佛化家庭的開始。
- 目的:
- 提倡家庭倫理、關懷人間社會;提倡節約、惜福、隆重、莊嚴、歡喜的結婚儀式;以佛教信仰來促進家庭生活之幸福美滿。
佛化聯合婚禮中所要強調的是三皈五戒的實踐與修持,從而產生智慧與慈悲,讓新人對婚姻的看法與心態有所不同,並自結婚起建立佛化的家庭。在佛化家庭中,小孩是小菩薩,公婆、岳父母便是我們的老菩薩,以禮相待,互相尊重,種種的家庭問題,自然能夠化解。因此,淨化人間始於佛化家庭,建設佛化家庭始於佛化婚禮,而佛化婚禮正是「提昇人的品質」的重要過程。
如果結婚以前和結婚以後的心態和觀念沒有改變,那麼結婚儀式便毫無意義,雖然在結婚時,彼此表示願意嫁娶對方,但人心多變、世事無常,一旦發生問題時便會覺得白頭偕老比死還痛苦,隨時隨地都有可能離婚。例如吳部長和吳夫人是從五歲便認識至今,雖已身為公公、婆婆,仍是一對非常難得的標準夫妻,我相信這和吳部長是佛教徒可能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婚姻關係的維持,和宗教信仰及家庭教育有很密切的關係,佛化的婚禮便是希望能達成這樣的目標。當然,採行佛化婚禮的人並不保證一定會白首偕老,因為心態若沒有轉變過來,仍然會發生問題,不過相信離婚率應該會降低。
4禮儀環保手冊
- 宗旨:
- 落實心靈環保的觀念於現實生活之中。
- 目的:
- 推廣日常生活的禮貌,改善不切實際的禮儀,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禮儀環保年的活動只是一個開端,為了我們共同生活的社會,我們會繼續不斷地努力,透過各種活動,以及各位共同的參與,達到淨化人心、淨化禮儀、淨化社會的目的。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1 法鼓山的方向:理念|「心」五四運動的時代意義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