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1 法鼓山的方向:理念|心六倫新生活

聖嚴法師

心六倫新生活

家庭心倫理

各盡自己本分不計較

家庭倫理,看起來簡單,做起來是因人而異的。

家庭的成員,有父母、有子女、有兄弟姊妹,乃至可延伸至與公婆、岳父母之間的關係。每個人各有各的身分,各有各的本分,都要盡到各自的責任與義務。可是,人有體能的不同,有知能的不同,有技能的不同,和各種先天、後天資源的差異,而要千篇一律使得每一種人都盡相同的責任、義務並不恰當;但是各盡本分,卻是人人應有的態度。

所謂盡本分,就是凡事盡心盡力,不管能力差別,都要盡本分。有句話說:「巧者拙之奴」,聰明且能力強者,往往要比能力平庸者多付出、多擔待一些。家庭也是如此,有的人付出多一些,有的人被服務多一些;如果說要每個人的付出與被服務完全相等,那是不多見的,而一定是有的人付出多,有的人付出較少。

良好的溝通讓愛綿延

我曾經看過一對夫婦,家中的大大小小事全由先生負責,太太只管生了孩子當個清閒的少奶奶,其餘什麼都不管;賺錢養家的是先生,接送小孩上下學的也是先生。那這樣的家庭還要不要呢?這位先生問我怎麼辦?我說,最好能夠跟太太好好商量、懇談一下,看看她能夠分擔哪些家事;否則一旦走上離婚之途,孩子沒了母親,太太也沒了家,她如果再婚,可能情況還是一樣。我說:「巧者拙之奴」,你就發慈悲心,替她服務吧!也算是為全家人付出。

每個人的能力不同、資源不同,要求每個家庭成員的責任、義務一律平等不太可能,有時甚至連平衡都有困難。至於與家人之間的責任有所重疊或者模糊的時候,可經由協商,如舉行家庭會議來討論。比如夫妻間對於孩子的管教方法,可能想法不同,方式也不同,該聽誰的呢?這就需要兩人溝通,從中找出一個雙方都認同的適當管教方法;或者由父母其中一方,全權負責孩子的管教工作,也是一種方式。最糟糕的情況就是,夫妻雙方意見僵持不下、爭執不休,甚至為了孩子將來成為藝術家好還是成為科學家好的問題而爭得面紅耳赤。其實這種爭執是無意義的,孩子將來會自己選擇自己的道路;不過在他們還小的時候,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並且給予鼓勵支持,則是必須的。

共同承擔教養子女責任

孩子的人生路,父母不需操之過急,但是孩子的品行、操守,從小不可忽視!這一點是不容許父母喜不喜歡、或者孩子有沒有興趣來決定的。孩子的品性從小就要管教,如果是父母已不在了,或者孩子從小由祖父母照顧,那就是祖父母要辛苦一些,不僅僅是把孫子撫養長大,還要把他們教育成人。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教導孩子從小懂得做人處事的道理,否則長大以後,要他們與人相處、工作任事會有問題。

《三字經》云:「養不教,父之過。」現在應該是說:「子女教養失當,父母難辭其責。」在現代社會中,教養孩子是夫妻雙方共同的責任,太太已不是先生的附屬品,而是與先生享有同等的管教權;除非太太主動放棄教育子女的權利,否則教養孩子的責任,還是要夫妻一起承擔。

用奉獻與關懷創造和諧

家庭之中的每位成員,大家各盡其分,各各負起責任與義務,對家人付出、奉獻、服務,盡心、盡力、盡責,這是敦倫盡分,也就是家庭倫理。如果家庭之中經常為了爭執、鬥爭,不管是爭錢、爭名、爭利、爭位子,那這個家一定不和諧,人人都在風暴中,不快樂。如何改善呢?其實不難,家庭之中,只要有一兩個人願意主動付出、關懷,擔任溝通協調的橋樑,即「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就可以影響改變,而漸漸轉為和諧。

大家都希望「家和萬事興」,家不和,個人何有平安、幸福、快樂可言?尤其我們看到,現在社會上逆倫和亂倫事件頻傳,除了是家庭倫理的破滅,也代表我們的社會生病了。所謂逆倫,是晚輩對長輩的大逆不道,施於口頭及肢體的暴力;另一種是違反正常人倫的性關係,稱為亂倫。前者如孩子責難父母、祖父母,甚至毆打、弒殺父母、祖父母,這是常倫決不允許的;後者則違反了正常的性倫理,比如父親強暴親生女兒,其行同禽獸,也是罪大惡極。

早期的社會,家有家規,現在有家規的家庭是很少的。家規實際上是從倫理衍生出來,就是家中的成員觸犯、違反倫理的規定時,有一套處理的制度可依循,另一層用意則在於防範家人的行為出軌。我倒是建議現代家庭,夫婦之間也要有相處的規範;等孩子懂事了,父母也應該和孩子約法三章,包括孩子在外與同學、朋友、親戚互動的相處之道,都可以先有一個家庭規約。

照顧家庭讓小愛成大愛

雖然我們的社會常有違反家庭倫理的案件發生,但也不乏令人感動的例子。譬如有些家庭,父母或者長輩已經往生,留下子女獨自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兄弟姊妹之間益發懂得相互扶持與照顧,而且不一定是哥哥姊姊來照顧弟弟妹妹,有時反而是弟弟妹妹乖巧懂事,負起照顧家人的責任。這是讓人非常感動的。照顧家人是每個人共同的責任,不管家人是否都健在或者已經離散、亡故,此刻家人相聚一起,就需要相互關心、照顧,這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善盡本分且相互照顧的家庭,家人之間一定是溫馨和樂的,對外也常常是社區的模範,因為他們也會把對家人的愛,擴大到社區的關懷。比如我們在臺北市有一個精舍,樓上住了一位非常熱心的鄰居,她在每一層樓梯口放置一盆花,也經常清掃大廈門前的行道樹四周,讓行道樹和人行道總是整潔清淨。有時候,她聽到某某家庭的孩子繳不起營養午餐費,她也會設法為孩子張羅午餐。她為大眾做的這些事,她自己做得很歡喜,大廈的鄰居和受恩惠的小孩也都感謝她,可說是家庭倫理的另一種延伸。

生活心倫理

我們必須對生活負責

生活,是指一個人生命的活動,包括食衣住行等各種面向的活動,最低限度則是呼吸。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往往與其他人密不可分。雖然有的人深入山林隱居、修行,不食人間煙火,也不與人接觸;這樣的人,似乎跟其他人沒有關係,實則不然。因為人只要活著,不論在地球上的任何角落,或多或少都會產生影響,只是影響的大小不同。因此,生活看似是個人的事,事實上與群體相關。譬如我曾在臺灣南部鄉下閉關六年,這六年中很少與人接觸,但至少每天會有人送飯、送水給我,有時候我也會寄封信出去,或者需要某本經典、書籍、紙張等,都需要他人的協助才能完成。所以,人要遺世而獨立,跟人間不產生關係的可能性不大。

我們的一舉一動,從早至晚,從生至死,不管活動範圍的大小,不管言論產生的功效,不管自己的貢獻和接受他人貢獻程度的多寡,總是跟人群脫離不了關係。我在閉關期間,接受外邊的支援並不多,然而在關房內,我有一部《大藏經》、一套《二十五史》,還有若干本的哲學、文學和歷史書,天天都跟我在一起,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這些經典和書籍,都是古今賢聖智慧的結晶,不僅存有著寫者的心.,並且經過編輯、裝訂、印刷、翻譯等人參與,才成為眼前一本一本的著作。所以,我的生活看似獨立,卻還是離不開人群。

既然我們的生活離不開人群,那就必須對生活負責。我聽說墨西哥市的市民,一切民生用水都取自地下水,他們每喝一滴水、每用一滴水,就代表墨西哥城正一點一滴往下沉淪。如果抽取地下水的情況再不改變,那麼墨西哥城的沉沒,也就不是不可能了,但是有這種警覺性的人很少。

時時珍惜人類共有資產

法鼓山一向注重環保,在「四種環保」之中有一項「生活環保」,呼籲每個人都能過著簡樸、整潔、節約的生活。雖然用水、用電,甚至車輛使用的汽油,屬於使用者付費行為,消費的人要付出代價;但是這些資源,卻是整體人類的共有資產。如果一定要等到沒有水喝,才知道水資源的可貴;沒有天然氣,才知道汽車代步不是必須;停電時,才想到冷氣不是一整個夏天都需要,則為時已晚。現在全世界的沙漠化地區愈來愈多,熱帶雨林被嚴重破壞,而未來的雨天可能減少,旱季將相對增加;如此一來,平地水資源的蓄存就更困難了。此外,臺灣原油產量不到用電量的百分之十,多半仰賴國外進口,因此大家更應該要有危機感。

媒體報導說,美國能源總署已提出警告:五年之內,地球可能面臨能源危機,中國大陸因此大動作儲油。儲油固然也是因應危機的辦法,但是節約用油,才是根本解決之道。現代人出門,有汽機車代步非常方便,有的人到十步、二十步路遠的地方也要騎機車,其實多走幾步路,或者騎腳踏車,一樣可到。

過簡單、簡樸的生活,就是生活之中要隨時想到:除了自己之外,地球上尚有六十五億人口,他們也要生存。往未來看,世界人口會愈來愈增加,需要倚賴的地球資源也會相對提昇。問題是地球資源有其限制,無法永續開發、永續使用,因此我們必須有所節制;一方面是替自己惜福,同時也讓後代子孫有資源可享,這是生活倫理。

節約少浪費就是做環保生活

倫理是節約、少浪費,能不浪費就更好了。過去的人,出門走點路很正常,現代人一出門就要汽機車代步,說是為了爭取時間,其實不一定,短距離的路程,快不了多少。我曾經做過試驗,一人走路,一人騎腳踏車,一人騎摩托車,一人開車,四個人同時出發,到一里路外的地點集合;結果到達的時間,相差只有十多分鐘。開車的人最先抵達,走路的人最慢,實際上這一里路,二十分鐘之內就可以走到。

我到歐洲,看到德國人平時出外或者上班,都是利用大眾運輸工具,只有全家出門時才會開車。在假日,一家人大大小小,各騎腳踏車的畫面經常可見。德國各主要都市,都設有自行車專用道,使用的人非常多;因此,德國柏林雖是歐洲主要大城之一,然而空氣品質相當清新。臺北現在也有腳踏車的專用道,但還不夠普及,民眾的接受度也有限,這還需要政府單位考量一套安全的配套措施,才能讓民眾放心騎腳踏車出門,為自己的健康,也為城市的健康,盡一分力量。

少垃圾少噪音也是環保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要盡量少製造垃圾。現在臺灣的資源回收,推動成效不錯。以一般家庭而言,用過的紙類、瓶罐、寶特瓶、電器金屬類,都可以回收;至於果皮、葉菜類、剩菜剩飯等,都可當成廚餘,也有專門的廚餘回收。

生活之中,還有一些廢棄的建築設備或者家具,如果直接往垃圾場一丟,那就變成了垃圾。其實,建築的廢棄物也可再利用,譬如加工可製成玩具、其他可用的物件,也就不是垃圾了。我看到某些人家為了重新裝潢,就把建築一拆當成廢棄物,非常可惜。那些木料如果能夠截長補短,製成另外的工具或玩具、建材,不是很好嗎?能夠使得廢棄物再利用,也就是環保。

除了減少垃圾之外,生活倫理之中,也應該避免製造噪音。有些人嗓門大,動作粗暴,假日在家裡,好像開運動會一般,各種聲音噹噹響;或者小孩在公寓裡跑來跑去,父母管教不來,索性放聲斥罵。這些都是都市裡經常存在的噪音。還有的人,喜歡養寵物,養貓、養狗、養鳥、養烏龜,甚至還有人養蛇、養蟾蜍;這些寵物所製造的排泄物異味和噪音,也是擾鄰的主因。總之,因為自己的生活而製造的髒亂、噪音,進而干擾到鄰居,就是生活倫理的欠缺。

自己方便也給別人方便

生活倫理的意思,是不管在任何的時地、狀況之下,都要考慮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會對他人帶來不便、麻煩與困擾,以及對後來的人是否有後遺症,這些都是要經常想到的。能這樣經常提醒自己、省問自己,便是落實生活倫理的第一步。生活可以很簡單,不任意製造垃圾,不放縱自己生活上的噪音,而經常想到如何使他人更方便、更受益、更快樂,這就是生活倫理。

校園心倫理

校園,看似是單純的學習環境,其實校園中實有各種交錯複雜的關係。譬如一個校園,有老師、學生,也有家長會、校董會、校長、各級主任、班級導師,以及一般老師等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

師生和諧互動很重要

校園的主體是學生,而學生之中,有的人智商高、有的人智商低;有的人學習能力強,有的人學習能力差;有的學生性情穩定,有的學生個性毛躁;此外,有的學生家教嚴格,也有的學生完全不受家庭管束。在如此學生背景、資源與條件各各不同的情況之下,而要校方和老師以全然平等的方式教導,的確不容易。因此乃有古時的「因材施教」法,也就是師長針對不同學生的特質、條件,施予個別的教導法。

但是要做到「因材施教」,除了老師要付出愛心、耐心之外,也跟教學的智慧、技巧有關。譬如能力強的老師,有攝服力,能把班級帶好,能感化性情頑劣的學生,使他們改變、向上;帶班能力較弱或者經驗不足的老師,則常常感到力不從心,一段時間下來,除非自己能有所改善,否則就容易對自己甚或學生感到氣餒。

以現在的國中、國小校園來講,各年級的學生人數都在遞減,平均每班有數十人,只由一位班級導師負責;班導師的責任與壓力由此可知。其實,不僅是班導師,一般專任老師的責任也很重大。站在宗教師的立場,我建議老師們在課堂上傳授知識、技術課程之餘,最好也能夠把正確的人生觀融入教學,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的學業和品行一起成長。還有,同學之間的互助、奉獻也很重要。校園之中,往往能把行為異常的同學拉回正軌的力量,有一大半即來自同儕的影響,因此不可小覷。這也是校園倫理中可貴的一環。

師生、家長應各盡其責

不過,孩子的教育,師長有責,家長更應負起大半的責任。如果家長能夠留心家庭教育,使孩子的情緒穩定、心態健康,則不論孩子的智商高低,基本上都是肯受教的學生。如果孩子缺乏家教的陶冶,在校不受拘束、不聽管教,很可能成為麻煩的製造者,那就需要老師多一些照顧,以彌補這些孩子家庭教育的不足。

但是現在的校園,問題重重,譬如老師與學生的對立、家長與老師的衝突、校園性侵犯醜聞、高年級學長恐嚇低年級學生,以及吸毒等等,在在使人震驚。這也凸顯了校園的老師、學生和家長,都對自己的角色、本分模糊不清。

學生的角色是求學受教,老師扮演的角色是傳道、授業,及幫助學生養成健康開朗的人格,而家長則是支持正常教育體制發展的後盾。可是現在的校園,學生人權至上,無論學生是否犯錯,老師都不能輕易處罰,否則就可能招來學生或者家長控告,形成輿論洪流;輿論輕者,老師被記過處分,輿論重者,可能從此丟了教師飯碗。

彼此尊重、互相關懷

在今日社會,尊重人權固然重要,學生的隱私權當受保護,問題是應該要尊重到什麼程度,而受保護到何種的範圍,這是得討論的。舉例來講,如果老師懷疑學生上學攜帶毒品,是否有翻查學生書包的權利?站在保障人權的立場,未經當事人同意,老師不得翻查學生的私有物品;但是站在維護校園安全的立場,如果老師心存疑慮而不查,而學生真的私帶毒品,在這種情況之下,老師是否也應負起監督不周之責,因為未能即時阻止學生走上毒品戕害的不歸路!

譬如選舉,我國憲法明文規定:國民須年滿二十歲以上,才具有選舉人資格。這是以二十歲成年人的平均心智年齡,做為普遍的人具有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的基礎,是以賦予公民權。可是在孩子未成年之前,通常要由家長負起法律監護人的權責,也就是家長同時具有保護及教養的權利與義務。至於在校園中的學生與老師互動的關係,是不是也有一套規定可循?

現在我聽到許多的老師都在抱怨,他們對頑劣的學生完全束手無策,學生怎麼吵、怎麼作亂,拿他們一點辦法也無;有時處罰學生罰站也會被指責,乾脆就不管不教,但求把該有的課業進度完成就好了。這是很悲哀的事。但是也有另一種情況,這些行為不受管教的孩子,既處罰不得也教育不來,到最後只好請他們轉學、退學了。這也是個大問題。

同心建立健康的校園倫理

在我認為,現今校園存在的師生衝突、體罰、性侵犯和吸食毒品等等問題,應該要有法令的配合,同時要由老師、家長和學生共同來努力,才有見其改變。要建立一個正常健康的校園倫理,一定是學生、老師和家長三方面,彼此各盡本分而相互尊重,多做一些溝通,才能改善目前層出不已的校園問題,真正替國家社會作育明日的棟樑之材。

自然心倫理

珍惜人類共有的大身體

自然,是指地球的整體大環境,原來不在傳統的倫理之中。中國古代儒家提倡的五倫,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人際關係,這是儒家的人文思想,以人為主體考量。可是,從佛教的觀點來看,萬法唯心,無論是人的精神層面,或者人為的各種活動,乃至於自然宇宙之中的一切萬物,都與人的心相關。因此,人與人的互動是法,人與自然的相處也是法;況且,人與自然應是更密切的關係。宇宙一切萬物,都需要依賴自然來滋養,人類也是如此,不管是過群體生活或者單獨的居住,都不能離開自然。

譬如我們呼吸一口空氣,喝一滴水,吃進一口食物,都是從大自然供給;我們醒著的時候,睡覺的時候,移動的時候,安居的時候,也都與自然息息相關。自然就等於是人類共有的一個大身體,而人類居於此身之中,是此大身的一部分,應該善盡保護之責,使得這個大身體健康、長壽綿延,讓未來的子子孫孫也能夠在地球的大環境之中,享有與我們此刻相同的生活環境和生存的資源。

破壞自然造成大地災變

可是,事實恰恰相反。人類非常聰明,尤其是二十世紀下半葉進入高科技時代以後,人類想盡辦法以各種高科技的機械、技術,前進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美其名是「開發資源」、「繁榮經濟」,實際上,大多數的開發,不管是開發海洋、高山、林地、礦區等,每一種開發都對大自然造成嚴重的破壞。這種作法,不僅無法使得地球健康更長壽,人們也無法承諾留給下一代美好的自然環境;究其原因,就在於我們對自然的無動於衷,對大地的不負責任。

許多報導都指出,受到溫室效應的影響,地球上有許多地方的生態,均出現有史以來的急劇變化。譬如原來終年積雪的高海拔山區,冰層已漸漸融化,降雪的速度遠不及融雪之急;有些滑雪勝地,原來夏天也可以滑雪,現在只有在冬天才有足夠的積雪厚度,春夏滑雪的光景恐已成歷史;在某些地區,冰山正在消失之中。數年前的冬天,我到瑞士指導禪修,在白雪皚皚的山頂上,不遠處可見一條冰川,當地人告訴我,這幾年冰川融化的速度非常之快,不到十年的時間,冰川已退後兩百公尺;而且每年消退的速度,愈來愈快,讓人非常憂急。

生起與自然對話的感動

地球正在暖化,許多人都知道有這個現象,但是真正去重視、探討改善之道的人並不多。如果人類依然我行我素,對地球的破壞無動於衷,地球還能有多久的未來?過去人類寫下了五千多年悠久的歷史,往後人類還有另一個五千年嗎?

因此,我們提倡自然倫理,就是希望大家重視自然環境改變的事實,更要時常想到保護珍貴的自然資源。有一次,我在美國的道場主持禪修,當中安排了出坡的勞務時間,有人負責去除草。禪修結束之後,有位學員特別來問我:「師父說地球上的萬事萬物,都各有角色與任務,這些雜草也是生命,也有一份任務;既然如此,為什麼要拔除它們呢?」他這麼說也沒錯,但問題是道場不是荒野,功能不同;我們是以整理、美化的方式來愛惜大地。拔雜草,是為了環境的整潔、美化,使同一區裡的高級植物如樹木能順利成長,也達到綠化、清淨空氣的功能。

我也主張少砍樹,而要多種樹。在法鼓山建設過程中,我們為了保護原生的樹種,特別進行移樹工程,前後歷時兩年有餘。就是把工程預定地原生的樹種,暫時移至專有的移樹區;待工程完成以後,再移回原地種植。此外,原本蕪雜的荒地,經過整理和整體的景觀規畫,現在已是一處處井然有序而令人賞心悅目的公園、步道和四季盎然的植物花卉。這是我們對自然的一份用心,使自然環境更整潔、更美化,而讓所有來到這裡的人,都能感受到自然的一份境教,在每個腳步之間,生起與自然對話的感動。

用積極態度珍惜自然資源

所以,人和自然的相處,不僅要避免破壞自然,也要進一步培養自然、美化自然。這是積極的自然倫理。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要珍惜各種自然資源。事實上,自然資源是不可能永續使用的,因此當更加珍惜。

珍惜水資源

我剛到臺灣的時候,在南部鄉下經常看到人們在地上打一個小洞,就有地下泉水湧出,對農地的灌溉相當好用。但是現在,地下水已愈來愈少,主要是因長期過度使用,水源已告枯竭。現在政府正實施地下水源的保護政策,一方面限制、減少水井的開挖,一方面,封井的數量也漸次加增。

水資源是臺灣非常珍貴的資源,可是很少人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臺灣的水資源除了地下水之外,其餘可用的水,一種是海水,一種是雨水;海水需要淡化,雨水需要水庫的儲存,才能運用。然而受地形限制,臺灣能夠建築水壩和水庫的地點並不多。現在臺灣有兩千三百萬人口,將來可能更多一些;相形之下,水資源就更不足了。

反觀夏威夷也是一個海島,同樣也有水資源限制的問題,當地政府因此以限制人口的居住,來達成水資源的有效管控。臺灣如果再不珍惜水資源,用水毫無節制,說不定將來也要採取限制人口措施,或者人口必須外移,才能解決用水的問題了。

珍惜山河資源

臺灣的地形多起伏,秀美的山林之地已不多見。過去政府鼓勵農民種植高冷蔬菜、水果,藉此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此用意雖好,但是多年後我們發現,高冷蔬果固然鮮美,然而高山山坡地遭開墾破壞,林木被大量砍伐,導致水土保持功能喪失,一遇豪雨,經常演變成災。此外,農民耕種使用的肥料,也造成土壤的汙染,經雨水沖刷而下,對下游居民的民生用水,也是一大問題。

像這種情況是非常嚴重的,一定要設法改善,否則等到水土保持出了問題,山形結構漸漸改變,災害的發生也就無從避免了。過去臺灣很少出現土石流,現在一到豪雨季節,山區民眾就擔心爆發土石流。原因是什麼?因為山林地被過度開發,致使地質鬆動,一遇暴雨而無法負荷,也就爆發了土石流。有人說這是大地的反撲,在我認為,這是人類破壞大自然的結果。大地如慈母,只是承受再承受,而人類對大自然予取予求,開發、破壞、汙染等等極盡能事;等到大地承受不起、發生了災變,卻說是自然的反撲,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說法。此外,有些不法商人盜採河川砂石,造成河川地形改變,影響河川的穩定性,也是極自私的行為。

保護自然資源從自己做起

因此我要呼籲,保護自然是每個人的責任,不是少數幾個學者去關心、去研究就罷了;學者的研究是在提醒我們,人人都要本著良知來保護自然,自然和你我的生活息息相關。

有人問我:「升斗小民如何保護自然?」一般人既沒有能力去開發自然,更不可能破壞海洋資源、空氣資源、森林資源、土地資源;至多就是浪費幾張紙、浪費一點汽油,多製造些日常垃圾而已。可是再怎麼浪費,也比不上那些靠權力、財力、政治力的人,用大型器械開發山林、破壞河川、汙染自然。

保護自然,重要的是從自己做起。那些大財閥、大國家所進行的生態大破壞,一般老百姓也許無法阻止,可是大家不要氣餒,至少我們可以不去響應。至於個人如何保護環境?就從不浪費資源開始。資源可回收再利用者,要盡可能重複使用。比如在辦公室裡,一張紙可多次使用;正面用完,反面再利用,最後可碎紙做為物品的包裝襯底使用。這也算是盡上一份環保的責任。居家則可在陽台種植盆栽,或者有較大場地的家庭,可多種樹。中國大陸在毛澤東的時代,主張大量砍樹轉作農耕用地,即使山林地也不放過。現在他們已經修正了,重新開始種樹,在大陸的東北、西北地區,漸漸都在復育,但因雨量少,生長速度慢,但至少是好的開始。臺灣則聽說已有相關的林務單位,分別在不同林區負責砍樹和種樹的工作。

可能有人知道,加拿大生產的原生紙漿很有名,但是大家不一定知道他們每年的種樹量,也相當可觀。在歐洲地區,凡是砍樹的地方,就會有種樹的配套計畫;在一批樹木砍伐之前,一定是先種下另一批新樹苗,且待其成長,務必做到最基本的環境平衡。臺灣也應該見賢思齊,在砍樹之前,先有種樹的計畫。

發揮影響力保護自然大身體

自然倫理,就是從自己做起,除了不浪費、不破壞自然環境,更要愛護、珍惜有限的自然資源;同時,透過一己的影響之力,也讓身邊的人認識自然環保的重要,共同對我們所寄住的自然大身體,盡一份保護、照顧之責。

職場心倫理

六倫中的職場倫理,它的涵蓋面很廣,除了私人的公司、企業,也包括政府公營事業,以及民間的非營利事業組織。

大約二十年前,前財政部長李國鼎先生曾經提出「群己倫理」,以補充固有「五倫」的不足,主要就是講個人與群體之間的倫理關係。這在當時引起不小的回響,只是「群己倫理」的涵蓋面雖廣闊,但表現的內容不是界定得很清楚;現在法鼓山推出的「心六倫」,當中有一項即是「職場倫理」,應可把這種群己關係的互動,表達得更完整。

職場是今日社會的產物

在過去的農業社會,職場並不容易凸顯。因為農業時期的工作型態,通常是單獨的個人或者一個小家庭在經營,比如裁縫、木工、理髮,都是單純的個人工作,並沒有所謂的職場問題。此外,在英國或瑞士有著大牧場的國家,通常牧場就是由一個家庭負責。在山坡上放牧幾十頭的牛羊,就成為一個牧場,有的牧場只有一個人在經營。像這種情形,牧地雖廣大,但不能稱為職場。我也曾在加拿大看過一個農場,幾百畝的耕地,從耕地、播種到收割,全部由一個人操作農耕機完成,這當然也不能稱為職場。

職場是今日社會的產物,二十世紀以後,群聚型的都會城市成為人口的聚集中心,就連市區以外的郊野也在城市化,因此職場漸漸形成,從過去家庭式、家族式的產業,轉變而成為集團式、群體式的生產機構;所有的生產組織、工作場所,和參與的工作人員,都跟過去不同。

此外,過去民間的種種行善,如造橋、鋪路、布施湯藥等,都是個人或者少數幾人的義舉,不算是一個慈善團體。現在,非營利事業組織的成立,能把一群有心人集中在一起從事公益服務,這也是職場的一種,就像企業的管理,也要注重經營和職場倫理。可惜的是,有些非營利事業團體不善管理,辛苦募來的錢,竟有一半是用在人事費用上,反而花在目的事業的錢不到一半,那是非常可惜了。

投資者、員工與顧客各盡其分

職場有大有小,主要的職場關係可分為三方面:投資者、員工,與顧客。投資者雇用員工來推動生產,以創造好的產品來為顧客服務。在這當中,投資者可能不只一人,員工也有一群人,而服務的顧客當然愈多愈好;這些人在職場上產生的互動關係,便是職場倫理。

職場倫理中,首先是資本實業者,他們運用自己或者結合他人的人際關係、工商關係、國際關係等,從事事業的生產,因此要有工作人員來執行。而工作人員,有的付出勞力,有的花費心思,譬如現在許多的工作,都是透過電腦和網路達成,真正勞動的工作不多。在職場倫理中,投資者、員工和顧客三者之間,是一種互助的社會關係,更可說是一個共同體,彼此的利益都需要兼顧,不能只維護單方的利益。健全的職場倫理是,任何一方都要盡心盡力來完成工作,創造企業利潤,而以最好的產品回饋給社會大眾。這樣的時候,投資者、工作者與顧客三方都受益,對社會都有貢獻。

因此,無論是大公司、小公司,或者跨國企業,都應該盡到職場倫理的責任,大家各盡其分,各盡其責,有多少的資源與能力,都應該奉獻給團體和整個社會。反之,如果企業的負責人一心只想賺錢、欺壓員工,而員工只貪圖一份薪水,工作時偷雞摸狗,或者用欺騙的手段來榨取顧客的利益,這些是與職場倫理背道而馳。這樣的企業,一時間可以獲利,但是長期來看,一定是弊多於利,賺得小錢,賺不了大錢。

相互關心、合作成就彼此

職場也包括政府單位的便民服務場所,以及民間的非營利事業組織,也都應該講求職場倫理。譬如法鼓山,雖是一個宗教性的非營利事業團體,但是我們集合了許多工作人員一起共事,有的是奉獻的義工,有的是受薪的員工;大家在一起工作,就應有職場倫理。

職場倫理,是一種相互關心、互助合作的關係,職場雖分有不同部門,但是各部門之間,應該是互通有無,彼此支援、和睦協調,而上下之間暢通無礙的。否則,大家不會對工作盡心盡力,甚至還會有人斤斤計較,覺得自己的付出與獲得,不成正比。

職場倫理是講求盡心盡力、盡責盡分之餘,彼此愉快的互動與合作。在職場中,如果大家都能無私奉獻,克盡本分,工作就會非常順暢愉快;如果大家都在計較、攻擊、批判,彼此的力量就會分散抵銷,一加一不僅不等於二,甚至只有二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部門愈多愈不容易團結,而員工在公司任職愈久愈痛苦。

利人利己為所在職場加分

有的人能力很強,但是品德低下,沒有職場倫理的觀念,這樣的人不一定會受歡迎,對公司、社會也不會有大貢獻。還有,不重視職場倫理的員工,不容易找到穩定的工作,因為他們一到新的職場,就把職場關係撥弄得很複雜,所以每個職場都待不久。這是問題出在自己身上,需要自己看到問題,才能解決問題。但是也有的人,才剛加入新公司、參與新部門,該部門因此整個改觀,整頓得很好。

希望每個人進入職場,都能為你所在的職場加分,使得職場的氣氛溫馨和睦、欣欣向榮,而與你一起工作的同事,都能感受到你所帶來的正面影響;這樣的時候,你便是一位自利利人的菩薩了。

族群心倫理

族群分野是一種自然現象

族群的定義,可大可小。一般講的族群,有民族的族群、宗教的族群和地域性的族群,這是屬於較大的族群範疇。後者如抗日期間,國民政府將臨時首都遷至四川重慶,稱為「陪都」,當時全國各省人士,紛紛從日軍占領區移往重慶;在重慶當地人的感受上,這些突然而至的外省客,與他們乃是不同的族群。還有,小的時候我從江蘇到上海,在我還沒有學會上海話之前,上海人一聽我的鄉音,也把我歸為另一個族群,便是外地人、鄉下佬。

其實,有這種現象是很自然的。我們就是看自然界的生態或者動物的生存,類似這種族群的形成,處處可見。比如天上的飛鳥、荒原上的獅子老虎,也是各有各的地盤;在某一地域之中,經常只能有單一族群的聚居,其他族群不可越界。甚至於在同一地區的同一種鳥類之中,也會為了地域之爭,而掀起一個家族一個家族的地盤爭奪戰。

法鼓山在美國的紐約上州,有一處禪修中心,在那裡四季可見鹿群的蹤跡。一群一群的鹿,互不妨礙,但是不同的鹿群,不會在同一地點出現;這一群鹿在這裡,另一群不會靠近,那一群鹿在那個位置,這群也不會過去,自然形成不同的族群。

以地球人自居,就無族群分野

在人類來講,族群的形成也是自然而有。比如在臺灣這塊土地上,最早有原住民,其次是福建人、客家人,後來則有中國大陸各省籍人士的到來;若再加上早期曾統治臺灣的荷蘭人,則族群更顯豐富。另一方面,早期客家人與閩南人之間,曾經水火不容,除了互不通婚,械鬥的情事也很嚴重。在經過磨合期之後,雙方已打破藩籬,結為親家,平和共處。晚近這幾十年來,臺灣不再有族群衝突的問題,儘管人口居於少數的原住民,有其居住地偏遠的弱勢,但政府為了照顧原住民,已有相關保護措施,並沒有因此排斥原住民;至於社會是否給予原住民一如平地人相同的待遇,則可能還有距離,但至少不會歧視、排斥原住民。

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大陸各省人士紛紛跟隨,形成臺灣的另一個新族群,我也是其中之一。到現在,我到臺灣已將近六十年了,我自認為自己是個臺灣人,也許有些人認為我是外省人;我到大陸訪問,大陸的人也不認同我,認為我是臺胞。在這種情況下,我真是兩邊不受認同的人。而我到底是哪裡人呢?我自己界定我是個地球人,我去到哪裡就屬於哪裡,而不會說我一定是屬於哪個族群的人。因此,不論別人的眼光怎麼看我,只要我認同臺灣這塊土地,我就是臺灣人。

小的支援大的,大的保護小的

族群之大,有以上所講的民族、宗教、文化等族群;小的族群,則如民間團體中的婦女團體、工商團體、學界團體、藝文團體,以及軍人團體、政治團體等等。在這些團體中,又有更小的團體,比如同一個政黨之內,又有不同的派系,而各派系各有自己的理念、想法和作法,也算是一個族群。小的團體的族群,由幾個人組成;幾個小團體的結合,便成一個中團體;幾個中團體的結盟,則是一個大團體。反過來說,一個大團體中,會有若干的中團體;中團體裡面,也會有好幾個不同的小團體,這是每個社會正常的現象。

就好比一只橘子,有許多汁囊,汁囊中有不同的細胞群。其中,橘子是族群,汁囊是族群,細胞群也是族群。族群的功能是什麼呢?我們看自然界的例子,族群的功能不在於鬥爭,而是相互保護,促成繁榮;相互支援,互通有無。小的族群支援大的族群,大的族群保護小的族群,如此整體才能健全。

人類社會也是這樣,許多的族群在一起互動,互相地支援,互相地包容,互相地保護,共同促進社會的繁榮共生;這樣的時候,不論族群的多寡,對社會都是正面的幫助。而不是只准單一的族群壯大,其他的族群則非鬥倒不可。如果一只橘子的所有汁囊,彼此鬥得你死我活,試問這只橘子還能有成熟結果的一天嗎?一定要是汁囊之間和諧共生,互相支援,各有成長的空間,最終才能結成一只飽滿、鮮美的橘子。

相互尊重包容合作,照顧整體利益

因此,我們講族群倫理,一定是把個我的族群,放置於大環境、大範圍之中,屬於其中的一分子,而要想辦法照顧到整體族群的利益和全體族群的健康、幸福、和平。這樣的時候,才能有社會和諧的基礎,才有世界和平的希望。近年我正在提倡一項「全球倫理」,呼籲全世界各不同族群,彼此間要有一套共同遵守的規範,大家在規約的範圍之內,相互尊重包容,通力合作,共同為全人類的福祉而努力。我們希望這項「全球倫理」,從每一個人開始,到每一個種族、每一種宗教、每一個國家,都能共同來遵守;當國際之間、種族之間、宗教之間發生任何的爭執、衝突,都能夠馬上回到共同的倫理基準下,來商討問題如何解決。否則,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同的宗教各自引據《聖經》或者自己所信仰的聖典,用以解釋所謂的「公義」與「神聖」。名詞雖然一樣,但是詮釋不同;正由於詮釋不同,所以紛爭不已,戰爭不斷,殺戮無有止盡。這對世界人類來講,是非常悲哀的一樁事。

因此我們呼籲,從最小的族群,到全球共同的族群來看倫理,倫理的基礎都是相同的:那就是站在本分的立場,來奉獻、服務,照顧與包容;不同族群之間,彼此相互合作,共同促進繁榮,這是所有倫理共通的原則。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1 法鼓山的方向:理念|「心六倫」運動的目的與期許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1 法鼓山的方向:理念|心六倫中的生命價值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