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佛教到人間淨土
近百年來,漢傳佛教給人的印象是一種敬拜鬼神的宗教。一般人求神、拜佛、超薦,神佛不分;甚至連許多佛教徒拜佛時,也只是希望早點往生他方極樂淨土。這些現象,使佛教不僅被知識分子批評為迷信,也讓一般社會大眾認為佛教是很消極的。
為了破除社會長期以來的誤解,近代太虛大師提出了「人間佛教」、「人生佛教」的主張。太虛大師已於一九四七年(民國三十六年)往生,至今已有五十七年;我的師父東初老和尚,繼承了太虛大師的主張,致力提倡「人生佛教」,並且創辦了《人生》雜誌;印順長老也繼承了太虛大師的思想,提倡人間佛教;而我也是繼承太虛大師的理念,提倡「人間淨土」,讓佛法在人間,使人間變成淨土。東初老和尚在〈人生佛教的本質〉這篇文章中,說明落實「人生佛教」必須在三個方面實踐:
第一、倫理的實踐:所謂「倫理」,就是在彼此互動的關係中,盡一己之責。這種互動關係有很多種,包括:父母和子女、老師和學生、業主和員工、夫與妻,以及與朋友之間等等,彼此都需扮演著多重的身分,盡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應有責任。
第二、道德的實踐:佛教徒應該守「五戒」和「十善」。「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則是身三、口四、意三。許多人認為只要守十善就好,因為五戒裡有不飲酒,寧願捨五戒而取十善。但這是錯誤觀念,因為十善是由五戒引申而來的。
第三、正覺的實踐: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正道。「正見」,就是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還包括了大乘的四攝、六度;用眼看,用耳聞,用正確的佛法知見來實踐道德生活,再加上定的工夫,就能得解脫;「正思惟」則是經過了解和消化。正見及正思惟超越了道德倫理的範圍,因為正見所講的苦、空、無我,即是正覺的生活態度。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則和倫理道德是相通的。因此,我們要發揮布施、利行、同事、愛語等四攝法來自利利他,引導眾生學佛,成就人間淨土。2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1 法鼓山的方向:理念|我們的共識及工作項目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