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1 法鼓山的方向:理念|法鼓山的四大堅持

聖嚴法師

法鼓山的四大堅持

一、堅持理念

法鼓山的四大堅持,首先是堅持我們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但是大家有沒有進一步去想:提昇人的品質,是提昇誰的品質?通常法鼓山的信眾都曉得,人的品質不好,社會就會混亂,所以要去提昇大眾的品質,結果反而忘記品質應該先從自己提昇起,無論是專職或義工。

然而,對有些專職來說,到法鼓山的目的是來就職、找工作,不是來接受提昇人品的訓練,因此,有些人做幾個月,覺得不高興就離開;長期留下來的人,因為天天在聽提昇人品的理念,反倒不知怎樣去啟發自我。談起自己的問題時會說:「我就是這個樣子啊!」想發脾氣的時候,還是發脾氣;談到品質,就覺得品質不值錢。事實上,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提昇自己的品質,對於家人、對於自己,都有好處。在法鼓山,你就好像是在這兒「受訓」,一段時間後回到家,家人會覺得「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因為你的氣質改變了。

我們一次次舉辦禪修營、念佛、禪七等活動,便是希望在我們團體裡生活、工作的人,都能提昇品質,換句話說,在我們這裡「受訓」,就是在提昇人品。人品如何提昇?只要實踐四種環保,自己的品質一定會提昇。

在我們的三大教育裡,除了大學院教育,還要透過大普化教育、大關懷教育,來做為我們建設人間淨土的方法和橋樑,譬如:法鼓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主要在做救濟的工作;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做的是社會關懷;聖嚴教育基金會,則是規畫、發送我的各種著作,並且鼓勵學者研究聖嚴思想、發揚聖嚴思想。

二、堅持三大教育

在我們的理念之下,第二個堅持是要三大教育,要用三大教育來建設人間淨土。其中大學院教育已經辦了二十多年,一開始是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佛研所過去有研究生,往後雖然不招生,但是有研究人員,這些研究人員都是教授、副教授,做著專題、專門的研究,他們同時也是法鼓佛教研修學院的老師。

研修學院今年招到十五位碩士班的學生,在目前臺灣佛教界,也可以說在目前臺灣宗教界,是唯一的、第一個成立的單一宗教教育機構,它比照一般大學,但目的是培養與訓練專業的宗教師和研究宗教的人才。

此外,僧大是向內政部登記的,畢業的學生已經有三屆了。中華佛研所培養的人是學者,專門做研究;研修學院則培養一般在家的、出家的兩種宗教研究人才,以及宗教工作人員;而僧大專門培養宗教師,就是培養出家的法師,這些培養出來的法師,我們稱為「人天師範」,就是住持三寶的人才。研修學院培養出來的人,雖然可以講經,也可以弘法,但他們不一定是住持三寶的人才,畢業以後,可能留在法鼓山,也可能離開。

僧大專門培養法鼓山的龍象人才,也培養住持三寶的人才。為什麼要強調是「住持三寶」的人才?因為居士不能住持三寶,只有出家人才能住持三寶。將來研修學院裡也會有出家人,一樣也可以成為住持三寶的僧眾人才,不過學生多半還是在家人,和僧大的性質不大一樣。大學院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層次都不一樣。中華佛研所是專門研究的人才,僧大是住持三寶的人才,研修學院的人才,可能會進入僧團,可能去教書、做文化工作,也可能到社會上去找其他工作。

在法鼓山上的法鼓大學校地已經整理好,建築物即將動工了。法鼓大學到現在為止還是一個人文社會學院,規畫得很精緻,招生目標只有三千人,不只在臺灣招生,還要向全世界招生。學校裡面的學生,將從世界的四方八面前來,包括學齡層到中年齡層,因此,諸位將來也都有可能進入我們的法鼓大學,不論是已經有學位的,或者是沒有學位的,都可以入學進修和就讀。

興辦法鼓大學的目的,就是希望法鼓大學的學生,在經過學校幾年的訓練之後,人品能夠提昇,未來進入社會,在各行各業從業的時候,可以擔任提昇人品工作的講師。對將來的社會而言,政府、企業,都會搶著任用我們的學生,因為他們的性格很穩定,品德、修養各方面都很優秀,是能夠承擔的人才。

培養優秀人品的學生,也是為了另外兩個目標,就是大普化和大關懷。我們的三大教育,是環環相扣的三連鎖,大學院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為大普化、大關懷這兩種教育培養人才,所以,為了大普化、大關懷這兩種教育,我們必須要把大學院教育辦好。

三、堅持四種環保

第三個堅持,就是堅持四種環保。第一種是「心靈環保」,第二種是「禮儀環保」,第三種是「生活環保」,第四種是「自然環保」,在四種環保當中,我們以「心靈環保」為核心主軸。要提昇人的品質,首先要從心裡面的環保、心裡面的建設,以及精神生活上來提昇和養成,只有心理先健全了,人格才能健全。所謂「心靈」的意思,就是對自己、對他人存著慈悲心。一個人能以慈悲心看所有的人,就會去愛所有的人;能用智慧心看所有的事,就不會起煩惱,因為事情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能對人有慈悲、對事有智慧,就是心靈環保。

心靈環保的原點,是從佛法的悲、智、願、行而來,也就是以佛法的慈悲、智慧、悲願、菩薩行為出發點。所以,「心靈環保」這個新名詞,實際上就是佛法的主要精神所在,如果佛法離開慈悲和智慧,離開大願行,那就處處使不上力了。心靈環保的基礎,是保護自己的心靈不受汙染。心靈環保不是靠環境來保護人,而是用心靈來保護自己。當你的心靈不受汙染、不受破壞,能夠很健全、正常、穩定的時候,你就安全了、被保障了。如果你的心很混亂,老是跟人家勾心鬥角、瞋恨、嫉妒、貪吝,老是想要占便宜,或覺得忿忿不平,還反過來說:「這個環境很糟糕,沒有辦法保護我的心。」其實不是環境不能保護你的心,而是你沒辦法從環境中產生保護自己的功能。

要從環境中產生保護自己的功能,是要下一番工夫的。要下什麼樣的工夫?誦經、念經、拜懺、打坐、念佛,還有參加禪修、參加讀書會,這些都是在下工夫,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時時刻刻都跟佛法相應,我們的心就能受到保護,否則的話,動不動就跟人家吵架,動不動就覺得自己受傷害,是被害者,這樣一來,我們的心靈就沒有被保護了。

在第二項「禮儀環保」方面,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時候,語言上要有禮貌,動作上要有禮貌,口頭上要有禮貌,除此之外,表情、手勢、身體,也都要有禮貌。身體有身儀,嘴巴有口儀,心有心儀,這都是禮儀環保。學好禮儀環保之後,如果你是一位女孩子,人家看你就是一位淑女;如果你是男孩子,就是一個君子,所謂「翩翩君子」、「窈窕淑女」,都是從禮儀上表現出的。不管是男孩子、女孩子,如果講話時大聲講,走路時搶著走,坐的時候搶位置坐,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在公共場合不按次序排隊,這些都不是威儀。所以,我們生活上的禮儀和威儀就是禮儀環保。

四大環保第三項是「生活環保」,就是生活得很乾淨、很整潔,不要干擾其他的人,不要製造噪音和髒亂,也不浪費自然資源,省吃儉用、潔淨樸實、整齊清潔,這些都是生活環保。做好生活環保可以節省很多錢,也可以少製造很多垃圾,譬如說一張紙用過以後,如果一團一團往字紙簍丟,馬上就成了垃圾;如果只有用一面,那麼反面還可以用,就算反面用過以後,也不要撕掉它,用碎紙機碎過,可以回收製造再生紙,如此就能減少垃圾量了。所謂生活環保,就是靠我們用心來節省各項資源。節省是一種功德、美德,也是一種環保。

第四項是「自然環保」。我們隨手都可以做自然環保,譬如一個人,可以坐捷運,不一定要開一輛車,甚至可以不要騎摩托車,而是走一段路,還能健康一些。雖然真正對自然進行大破壞的,多數是政府、企業界,是強國的政府,以及強國裡的大企業。他們將一整片地、一整片山、一整個海洋,全部一下子破壞掉。對於這些情形,我們雖然沒有辦法,但是唯一能夠做的,就是自己少浪費、少破壞,多節省自然資源,做到自然環保。

四、堅持漢傳禪佛教

我們的第四個堅持,是堅持漢傳佛教,也就是漢傳的禪佛教。我們是以漢傳禪佛教的立場,向現代的世界佛教接軌,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舉辦的一些青年活動、國際活動,都是朝向這方面去思考。有些人想不通,為什麼我們要和國際上一些不是佛教徒的人聯合?即使和國際上的佛教徒聯合,他們也不會幫我們宣傳漢傳佛教,那我們跟他們來往要做什麼?

其實我們主動跟他們接觸,是讓他們知道有一個漢傳佛教,而漢傳佛教裡最精彩、最精華的部分是禪。我們現在正朝向國際佛教的趨勢發展,所謂國際佛教,就是與南傳、藏傳、北傳,甚至是歐美佛教結合,還可以進一步,跟世界各宗教接軌,這樣就更能夠建設人間淨土了。如果僅僅是在佛教界,僅僅只有我們覺得好、我們認同是沒有用的,還要使整個世界認同漢傳佛教。漢傳佛教不是獨善其身的,也不是排外的、排除異己的,漢傳佛教是包容、容納所有一切的文化,尤其是沒有性別差異的,所以現在這個多元文化的世界,正是漢傳佛教最適合發展的空間。因此,法鼓山四大堅持的最後一項,就是漢傳的禪佛教,並以禪佛教的立場,和世界佛教、世界各種文化接軌。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1 法鼓山的方向:理念|人生佛教到人間淨土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1 法鼓山的方向:理念|法鼓山的文化財

返回目录